首頁 > 娛樂資訊 > 時尚熱點 > 感激父母什麼也沒給我留下美文

感激父母什麼也沒給我留下美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7.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感激父母什麼也沒給我留下美文,說到父母,相信許多人都會很感激父母讓我們出生在世上,也很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和她們無私的愛。下面是關於感激父母什麼也沒給我留下美文!

感激父母什麼也沒給我留下美文1

又到一年畢業時,當一些苦苦奔走在求職路上的大學生“恨爸不成剛”,抱怨“父親就業時期”的種種不公時,新東方教育科技團體董事長俞敏洪卻出人意料地表示,他感激的是“父母甚麼也沒給我留下”。

近日,在廣西醫科大學舉行的“2011夢想之旅”全國公益巡講活動中,俞敏洪與臺下數千名學子分享了他是怎樣從一個兩次高考落榜的復讀生成長爲成功企業家的奮鬥歷程。

大學期間,俞敏洪也曾抱怨過這個社會很不公平。身爲農民的兒子,他從小穿着布衣挑着扁擔長大,連一輛自行車都買不起,而他同班的一位同學由於是部長的兒子,每到週末都會有司機開着奔馳280接他回家,過完週末又送他回來。

俞敏洪想上前去摸摸那輛氣派非凡的車,戴着白手套的司機卻攔住他說:“別碰,會黏上手印的!”

“那種時候你就會對未來感到很失望,你會覺得即便他們停下來一生甚麼都不做,所具有的東西都比你多。”

俞敏洪說,好在他並沒有被抱怨和失望的情緒困擾太久。冷靜下來後,他漸漸想明白了:生命總是往前走的,人不只是活到大學畢業,而是要活一生。

如果一個人能活到80歲,那大學畢業時還有3/4的生命歷程是未知的,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堅持走下去。

在大學期間,即便一個班的同學,差別也會很大:家庭背景的不同,學習成績的高低,乃至還有身材相貌的差距,但俞敏洪認爲這些都不重要。

感激父母什麼也沒給我留下美文

美貌終會有消失的一天,而當時他班上成績排在後5名的同學在20年後所獲得的成績比前五名的同學還要大,“由於前5名的同學常常是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從小學到大學都沒有經歷過學習上的挫折,走上社會後抗打擊的能力反而比較弱。”

念大學那會兒,俞敏洪也是成績排名後五的學生之一。由於智商上比不過人家,他後就另闢蹊徑跟同學比背單詞。

其實當時他從沒想過這件事有無用,只是覺得這既能打發時間,又能給自己建立一點自信,或說取得一點虛榮心——“當同學指着某個單詞問我這是甚麼意思,我能立馬說出來,同學就會驚歎地說連這個你都知道!”

沒想到幾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要赴美留學的大學生都遇到了一門叫GRE的考試(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這門考試培訓辭彙量超過了兩萬個。

當時很少有人能教這個,而俞敏洪的辭彙儲備已到達了四萬個,找遍北京能教辭彙的就是他,因此很快他就在北京教出了名聲。

後來俞敏洪又揣摩,爲何要爲他人教不爲自己教呢?因而1993年他決定自己開一所學校,結果就有了後來的新東方。

一路走來,新東方從一家條件簡陋的語言培訓機構,發展成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的教育科技團體。

功成名就之時,俞敏洪暮然回首卻發現,人的幸福感不在於你具有甚麼東西,而在於你如何具有這些東西。“比如你自己做道菜,雖然水平不怎樣樣,但你覺得好吃,由於是你親身做出來的。

如果他人給你做道菜,即便水平高很多,你也覺得很難吃,由於你常常挑剔他人所做的事情。所以我感激的是父母只給我留下了一樣東西:就是必須靠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後取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從零做起,一點點地往上成長,然後不斷地經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績感,後讓成績感轉化爲幸福感,這個進程在俞敏洪看來是人生中美好的體驗。

與此構成對比的是,有很多年輕人可能由於家庭條件好,反而把奮鬥的精神和能力給丟掉了,一旦失去這類能力,他的一生將會面對的是非常平庸或是非常痛苦的生活

在大學做演講時,俞敏洪常常會遇上有學生問他,自己在課堂上學的那些東西將來到底有無用,他認爲這是非常功利的想法,由於大學多是一個人生命中後的一段能排除外界干擾專心讀書的時光。

他建議大學生除要瀏覽大量專業書外,還要廣泛瀏覽歷史、地理、哲學等方面的書籍,“讀書會漸漸增加自己的知識量,拓寬自己的眼界,構成自己獨立的見解和思想,這對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非常重要。

如果大家做甚麼事情都是爲了將來找工作,這樣工作反而可能越找不到”。

感激父母什麼也沒給我留下美文2

小時候住在奶奶家,還記得堂屋西面的那扇牆上總掛着厚厚的.、小小的、方形的本子,現在叫做“日曆”,我記得那個時候奶奶叫它“黃曆”。黃曆這種叫法讓人覺得有迷信的成分在裏面,也就顯得更加神祕。

奶奶是不認得字的,每次外出,都要讓我幫她看一下那本黃曆下方的小字,依稀還記得,那上面真的寫着“不宜嫁娶”、“不宜出行”、“大事不宜”等等,好像還寫着兇、吉等一些小字。

好像自古以來,“出行”在我國就是頗爲講究的一個詞語,不光奶奶如此,魯迅 在《彷徨·長明燈》裏就說:“這屯上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動一動就須查黃曆,看那上面是否寫着‘不宜出行’。”

小時候不懂,現在也不想在這上面花費太多的精力,所以凡事都不會想太多,也就不計較太多。但是每年春節後的第一次出行,是必須要重視起來的。一直就知道“七不出門、八不回家”這句俗語,還有那句“三、六、九往上走”的美好夙願。

過完初五,很多單位和公司就開始上班了,外出打工的人們也開始背起行囊坐上遠行火車,在那個或有親戚、或有好友、或有戀人,但卻獨獨少了父母的地方打拼、生活。

今天初六了,上午還沒起牀就給媽媽打電話,媽媽說小妹中午就要去外地上班了,雖然故作輕鬆,但我還是感覺到了那絲悲涼的味道。

起牀一家三口回媽媽家,看到小妹還在牀上,我取笑她懶,她笑着狡辯,媽媽一臉寵愛的看着我們互相打鬧。一會兒,我聽到媽媽輕聲對爸爸說:“小妮12點的車,昨天說想喝肚絲湯,先給她做一碗,讓她先吃”。

感激父母什麼也沒給我留下美文 第2張

說完父母二人就去廚房忙活,我和小妹繼續聊天,十分鐘不到,媽媽端着一碗熱騰騰的酸辣肚絲湯、爸爸拿着一個饅頭和一雙筷子走進臥室。

湯裏面的食材很足,足足有半碗的肚絲、還有切的極細的爲春節專門準備的東北木耳、杏鮑菇也切的極細,這彷彿是爸爸好的刀工了,小妹就在牀上解決了午飯。吃完之後便起牀梳洗,媽媽進屋收拾了桌子,爸爸開始準備我們的午飯。

小妹是坐公司的車走的,車就在家門口接。走的時候媽媽執意要去送,從客廳到大門這一段路,媽媽一直在問:“身份證帶了麼?鑰匙呢?手機呢?有零錢沒有,拿個零錢吧。”等車走遠,媽媽纔回到家裏,一頭扎進廚房,和爸爸一起忙活我們的午飯。

前幾天王開東老師公衆號裏發表了一篇《中年哭吧不是罪》,裏面這樣描寫他已經上了大學、假期中的兒子:“一回家如大老爺歸來,不僅油瓶不扶,也懶得和大人交流;

一天20小時都在牀上,吃飯要喊幾遍;讓他理個髮,要發後通牒,簡直就要兩軍開戰;老實說我是一天也沒辦法忍受,要命的是,你還只能忍受”。

讀到這裏,我爲王老師詼諧而深刻的文字喝彩,同時,也開始敬畏時光、感激父母。

我畢業的時候,父母還在工作,平時下班之後還幫忙做一些家務。

自從父母退休之後,直至出嫁,我就很少做家務了,每天下班回家,飯已做好;吃完飯,空碗已經端走;衣服髒了,只用扔進洗衣機就完成任務;週末想睡懶覺,媽媽是不允許的,總是把飯菜端進臥室,毛巾遞到手裏,讓我先吃完早飯再睡。

結婚之後經常回媽媽家,因爲經常,回家一般不帶什麼禮物;因爲經常,依然毫不掩飾的表露心情的好壞;因爲經常,還如同婚前一樣不做家務;因爲經常,一家三口回去也等着父母把飯做好。

有次吃過午飯,幫助媽媽收拾桌子,媽媽急忙攔住我說:“別動,都是油,平時多回來陪陪媽媽,比干什麼都好”。媽媽用她爲質樸的話語詮釋了“陪伴,是長情的告白”這句話的真諦,我認爲這句世界上甜言蜜語的情話更適應於身爲子女的我們。

還記得同事轉過一篇文章,雖然時間已經久遠,但題目依然記得非常清楚——《遠嫁的孩子,是父母丟失的娃》。

遠嫁的時候,爲了愛情,找各種的理由:男方條件好、男孩人好、交通發達、家裏有車、高鐵快速等等,可這一切只不過是遠走的理由。

婚姻,或許有浪漫,但更多的是油鹽醬醋茶,更多的是客廳、廚房,更多的是孩子、老公,更多的是單位、家裏。

所有的方便與快捷在婚後都消失全無,遠嫁的你,一年到底能回家看看父母幾次?因爲在家不做家務、不問世事的你也要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一片天,忙碌和時間將會是你和孃家之間深、寬的隔閡。

包餃子了,等你們回家吃飯!

與出行相比,父母更希望聽到兒女回家的消息。平時雖然經常回家,但每每打電話回家吃飯,父母總是用他們認爲好的材料、精湛的刀工、恰到好處的火候精心準備我喜歡的飯菜。那飯菜,是父母雙親深沉的愛。

今日初六了,很多遊子已經遠行,雖然臨行時不再有母親趕製的新衣,但父母對孩兒的思念從今晚或許已經開始。

我不想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我只願天下兒女都能:敬畏時光、感激父母,有事沒事,多回家盡孝。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