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時尚熱點 > 當代青年主旋律仍爲奮鬥而非“躺平”

當代青年主旋律仍爲奮鬥而非“躺平”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代青年主旋律仍爲奮鬥而非“躺平”,研究發現,“躺平一代”實系誤解,“奮鬥”依然是當代青年的主旋律,他們渴望經濟獨立,並非“啃老族”,當代青年主旋律仍爲奮鬥而非“躺平”。

當代青年主旋律仍爲奮鬥而非“躺平”1

年輕人真的“躺平”了嗎?“逃離北上廣”真的存在嗎?日韓娛樂明星仍受追捧?在最新出爐的一份報告中,這些社會熱點話題通過大數據有了答案。

近日,復旦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上海信息安全與社會管理創新實驗室、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聯合發佈《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報告(2009-2021)》(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基於強大的數據支撐。據悉,本次調查在新浪微博通過分層抽樣抽取了4556個出生於1990年至2005年的來自不同區域、年齡層和教育層級的活躍青年網民作爲研究樣本,爬取其2009年至2021年發佈的貫穿其電子生命週期的所有博文近千萬條,展開大數據分析。

當代青年主旋律仍爲奮鬥而非“躺平”

課題組建設了100餘萬條人工訓練集數據庫,根據每一條博文的計算,完成對樣本用戶在奮鬥、收入、就業、婚戀、生育、圈層關注、環保、動物保護等專題板塊189個指標的取值和研究,形成報告。

同時,課題組還將數據分爲2017年以前(2009-2016)和2017年以後(2017-2021)兩個時間段,展現中國青年網民思想價值觀念的變遷。

“奮鬥”依然是當代青年的主旋律

近年來,“躺平”“內卷”“逃離北上廣”等圍繞青年工作生活和精神狀態的議題成爲媒體和社會討論的熱點。青年網民的奮鬥觀究竟如何?

《報告》顯示,“奮鬥”依然是當代青年的主旋律,且隨着時間推移,青年網民的“奮鬥主義”傾向變得越來越強。

根據《報告》,青年網民羣體總體上持非常積極的奮鬥意願,“躺平”更多的是當代青年的一種情緒表達。數據顯示,75.0%的青年樣本都表達出積極的奮鬥取向,反對躺平;21.3%的青年既表達過奮鬥意向,也表達過相似頻率的躺平意向,屬於混合態度偏好。只有極少數的青年樣本支持躺平。同時,青年網民羣體普遍相信“努力有用”,佔總數的73.2%。

當代青年主旋律仍爲奮鬥而非“躺平” 第2張

此外,數據顯示,反對“躺平”的比例從2010年至2016年間的45.0%上升爲2017年至2021年間的74.1%。

儘管“逃離北上廣”近年成爲熱門的輿論話題,但調查數據顯示,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對青年網民的吸引力仍然處於上升階段。

根據《報告》,在所有樣本中,22.9%的青年網民羣體傾向在較爲發達地區工作,3.4%傾向在相較不發達地區工作,3.5%無顯著偏好,70.2%未表達相關傾向。對比2017年前後針對“大城市生活品質是否更高”的觀點的態度變化時,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後認爲大城市生活品質更高的人數從4.6%上升到10.1%。

“圈層文化”更加繁榮

如何理解青年網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價值觀取向?《報告》認爲,青年羣體思想觀念和行爲具有多樣性。他們開放、自信,樂於在互聯網上展現自我,具有強烈的精神需求和典型的文化價值取向特色。

《報告》認爲,青年網民對精神文化產品的強烈需求,在日益成熟的商業化運作背景下,促成了近年來圈層文化的“繁榮”。

根據《報告》,對比2010-2017年,以及2017-2021年兩個時間段可以發現,青年網民關注的圈層類型愈發多樣,曾盛極一時的日韓風潮有所降溫,內地娛樂圈成爲青年網民新寵,圈層文化從傳統娛樂圈延伸到“體育圈”。

當代青年主旋律仍爲奮鬥而非“躺平” 第3張

《報告》顯示,2017年前,年輕人提及日韓泰圈層的微博數量佔比高達66.79%,而同期提及內地娛樂圈圈層的微博數量佔比爲32.45%。到了2017年之後,年輕人提及內地圈層的微博數量佔比升至65.22%,而提及日韓泰圈層的微博數量佔比降至34.09%。

在2016年、2021年等奧運年份,亦有很多青年網民涌入“體育圈”,孫楊、寧澤濤、馬龍、樊振東等著名體育選手被提及頻率高,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圈層文化的流動性。

此外,《報告》還研究了近年青年網民對環保及動物保護態度的變化。數據顯示,近9成青年網民對環保持普遍支持態度且支持意願呈上升趨勢。同時,青年網民對於動物保護的態度更加趨向溫和支持。

當代青年主旋律仍爲奮鬥而非“躺平”2

“躺平”“內卷”“考公”“逃離北上廣”“焦慮”等圍繞青年工作生活和精神狀態的議題成爲社會討論的熱點。復旦聯合多機構發佈的報告顯示,青年網民羣體普遍相信“努力有用”,這是激勵當代青年不甘“躺平”持續努力的精神支撐。

近日,有相關機構發佈《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報告(2009-2021)》。該調查在新浪微博通過分層抽樣抽取了4556個出生於1990年至2005年的來自不同區域、年齡層和教育層級的活躍青年網民作爲研究樣本,爬取其2009年至2021年發佈的貫穿其電子生命週期的所有博文近千萬條展開基於監督型機器學習的大數據分析。

課題組對樣本用戶在奮鬥、收入、就業、婚戀、生育、圈層關注、環保、動物保護等專題板塊189個指標進行取值和研究,形成報告。

當代青年主旋律仍爲奮鬥而非“躺平” 第4張

奮鬥觀:呼“躺平”之名

行“奮鬥”之實

研究發現,“躺平一代”實系誤解,“奮鬥”依然是當代青年的主旋律,且隨着時間推移,青年網民的“奮鬥主義”傾向變得越來越強。他們渴望經濟獨立,並非“啃老族”,期待社會分配狀況改善。

青年網民羣體總體上持非常積極的奮鬥意願,對“躺平主義”持明顯的摒棄態度,可以說當代青年是呼“躺平”之名,行“奮鬥”之實;其拒絕“躺平”、支持奮鬥背後的動力在於他們普遍相信“努力有用”,並具備較高的社會流動預期。

儘管近年來關於“躺平”的言論在網絡上甚囂塵上,以至於社會大衆一度疑惑當代青年網民羣體怎麼就搖身一變爲“垮掉的一代”了,但事實上,“躺平”更多的是當代青年的一種情緒表達,而非真正決意躬行的內在信念。

具體而言,數據顯示,高達75.0%的青年樣本都表達出積極的奮鬥取向,鞭策自己不斷努力,反對躺平;相比而言,只有極少數的青年樣本支持躺平;還有21.3%的青年既表達過奮鬥意向,也表達過相似頻率的“躺平”意向,屬於混合態度偏好。

青年網民羣體普遍相信“努力有用”(佔總數的73.2%),即堅信依靠自身努力能夠實現更美好的人生。62.8%的青年網民具有較高的發展效能感,折射出青年網民羣體對自身發展的信心與對未來的憧憬。這是激勵當代青年不甘“躺平”持續努力的精神支撐。

隨着時間推移,青年網民的“奮鬥主義”傾向變得更強,“躺平一代”是對當代青年網民羣體的一種誤解。數據顯示,反對“躺平”的比例從2010-2016年間的45.0%上升爲2017-2021年間的74.1%,而這部分增幅主要來源於原本對努力無感的那部分青年。

當代青年主旋律仍爲奮鬥而非“躺平” 第5張

就業觀:“00後”較“90後”青年羣體

更傾向體制內工作

報告指出,青年網民對體制外工作更傾向正面態度,但在就業選擇中,傾向體制內工作的比例更高;“00後”較“90後”更傾向體制內工作;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對青年網民的吸引力仍然處於上升階段。

相比而言,青年網民羣體對體制外工作的認知相對統一,整體更傾向正面態度。但是在實際的選擇傾向中,仍有更多的青年網民傾向體制內工作。

數據顯示,在所有研究對象中,12.2%的青年網民傾向體制內工作,11.5%的青年網民傾向體制外工作,10.2%無顯著偏好,66.1%未明確表達相關內容。“00”後較“90”後青年羣體更傾向體制內工作。“90”後青年網民羣體更傾向於體制外工作(36%),“00”後青年網民羣體則更傾向於體制內工作(44.5%)。

儘管“逃離北上廣”近年成爲熱門的輿論話題,但調查數據顯示,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對青年網民的吸引力仍然處於上升階段。

在所有樣本中,22.9%的青年網民羣體傾向在較爲發達地區工作,3.4%傾向在相較不發達地區工作,3.5%無顯著偏好,70.2%未表達相關傾向。

對比2017年前後針對“大城市生活品質是否更高”的觀點的態度變化時,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後認爲大城市生活品質更高的人數有較爲顯著的提升(從4.6%上升到10.1%),否認大城市生活品質更高的人數也略有下降(從2.1%下降到2.0%)。

當代青年主旋律仍爲奮鬥而非“躺平” 第6張

焦慮感:青年網民焦慮感有四大來源

報告指出,近七成青年網民或多或少表達了不同程度的焦慮感,學習、工作、外貌、健康成爲焦慮感四大來源,青年女性、海外青年、東部青年、高學歷青年壓力較大。

數據顯示,在4556個青年網民樣本中,僅有0.3%的青年網民表達他們不存在焦慮感;而相比之下,高達69.8%的青年網民明確表達他們或多或少存在某些焦慮。

從焦慮的具體類型來看,學習和工作成爲最能引起當代青年網民焦慮感的因素,其中有49.4%的青年網民表達了他們對於當下學習或工作狀態的焦慮感。外貌焦慮和健康焦慮緊隨其後,分別有8.6%和8.4%的年輕人表達了對自身外貌和健康狀況的焦慮感。而對於社會上普遍認爲可能帶給青年網民較大壓力的買房、結婚等問題,青年網民並未表達出很強的焦慮感。

當代青年主旋律仍爲奮鬥而非“躺平” 第7張

焦慮感的增強趨勢也反映在具體的類型上。相比2017年以前,所有焦慮類型在2017年及以後的人數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學習/工作焦慮的上升非常顯著。在2017年以前,有23.0%的青年網民對學習和工作現狀感到焦慮,而在2017年及以後,佔比達到37.2%。

其他兩種類型——外貌焦慮和健康焦慮——的上升同樣明顯,外貌焦慮從3.7%上升到5.3%,健康焦慮從3.4%上升到5.4%。另外,越來越多的人對升學、求職、育兒等問題感到焦慮。

具體哪類青年網民更容易焦慮呢?在性別層面,青年女性在外貌焦慮、學習/工作焦慮和健康焦慮上的人數佔比要明顯高於青年男性。在地區層面,海外青年各方面焦慮感最高;東部青年焦慮感相對較高,並且是唯一具有房產焦慮的青年羣體。在教育層面,青年網民的焦慮感隨着教育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越優秀、越努力、越焦慮”成爲精英高校青年面臨的現實問題。

當代青年主旋律仍爲奮鬥而非“躺平”3

4月27日,復旦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上海信息安全與社會管理創新實驗室、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聯合發佈《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報告(2009-2021)》。

此次調查在社交媒體通過分層抽樣抽取了4556個出生於1990年至2005年的來自不同區域、年齡層和教育層級的活躍青年網民作爲研究樣本,爬取其2009年至2021年發佈的.貫穿其電子生命週期的所有博文近千萬條展開基於監督型機器學習(SVM)的大數據分析。

此份報告得出的一些結論與大家印象有所出入。首先,青年網民羣體總體上持非常積極的奮鬥意願,對“躺平主義”持明顯的摒棄態度,可以說當代青年是呼“躺平”之名,行“奮鬥”之實;其拒絕躺平、支持奮鬥背後的動力在於他們普遍相信“努力有用”,並具備較高的社會流動預期。

當代青年主旋律仍爲奮鬥而非“躺平” 第8張

數據顯示,高達75.0%的青年樣本都表達出積極的奮鬥取向,鞭策自己不斷努力,反對“躺平”;只有極少數的青年樣本支持“躺平”;還有21.3%的青年既表達過奮鬥意向,也表達過相似頻率的“躺平”意向,屬於混合態度偏好。並且隨着時間推移,青年網民的“奮鬥主義”傾向變得更強。反對“躺平”的比例從2010-2016年間的45.0%上升爲2017-2021年間的74.1%。

其次,青年網民渴望經濟獨立,不甘願當“啃老族”,部分青年網民對收入分配不滿意,期盼社會分配狀況改善。數據顯示,在所有被研究對象中,反對“啃老”的青年網民佔比67.6%,贊同提早經濟獨立的青年網民佔比69.1%。

通過比較2010-2016與2017-2021兩個時間段青年網民的就業觀數據,可以發現:隨着年齡增長,青年網民更希望擺脫對父母的經濟依賴。反對“啃老”者佔比由32.5%上升爲52.9%,且有35.1%由未表達轉變爲反對“啃老”。

該報告的一些數據也支持了大衆的既往印象。例如,在就業觀方面,調查顯示青年網民對體制外工作更傾向正面態度,但在就業選擇中,傾向體制內工作的比例更高;00後較90後更傾向體制內工作;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對青年網民的吸引力仍然處於上升階段。

在婚戀觀方面,青年羣體在戀愛、婚姻議題上仍然表現出積極和渴望的心態,但其結婚意願與戀愛意願之間存在明顯差距,不婚、晚婚的情勢逐漸擡頭。

當代青年主旋律仍爲奮鬥而非“躺平” 第9張

如何看待這樣一份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調查報告?筆者認爲,豐裕一代塑造了當代青年羣體以自我承擔生活機遇和自我價值放大爲特徵的個體化,追求超越溫飽的自由、舒適和成就感。喊着“躺平”,只是用來擺脫外部責任束縛的姿態,這樣的“口是心非”並不罕見,也不難理解。

要求外部給予更寬鬆的環境和降低長輩期待的做法,其實會出現在任何時代的青年中。只是當代的青年,更有勇氣把它表達出來。正如報告中所提到的那樣,儘管“躺平”的言論在網絡上甚囂塵上,但它更多的是當代青年的一種情緒表達,而非真正決意躬行的內在信念。

當代青年崇尚奮鬥的工作倫理,依然發揮作用。普遍相信“努力有用”(佔總數的73.2%),具有較高的發展效能感(佔總數的62.8%),折射出青年網民羣體對自身發展的信心與對未來的憧憬。只是除了在體制內尋找穩定感外,當代青年還會從以個人價值和興趣爲基礎的圈層中找到精神滿足和價值來源,這也就是斜槓青年頻繁出現的原因。

當代青年主旋律仍爲奮鬥而非“躺平” 第10張

當然,我們也看到,伴隨當代青年成長的,不僅是中國經歷改革開放、經濟經歷高速增長,大規模的高等教育擴張以及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而且也有社會分化不斷加劇,社會階層日益僵硬板結的現實。

面對一個既定的社會格局,改變現狀似乎困難重重,這是每一代年輕人所面臨的相同的課題,只是悲觀的人想消極躺平,樂觀的人會積極奮鬥。我們要做的是,盡一切可能理解、體恤他們,盡一切可能爲他們在未來社會中激發個人能動性創造條件。畢竟未來是屬於當下年輕人的。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