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元宵改名湯圓的由來

元宵改名湯圓的由來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6.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宵改名湯圓的由來,在傳統節日裏,總是會有一兩種特殊的食物,提到湯圓,相信大家都是特別熟悉的了。它是元宵節會吃的一種食物,下面分享元宵改名湯圓的由來及相關資料。

元宵改名湯圓的由來1

無論南方北方,無論華夏大地,無論任何地方只要有華人和華僑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對了,那就是吃元宵了。但是,大家又知不知道元宵的來歷和關於吃元宵的一些風俗習慣呢?

有記載的,據說元宵始於漢朝的漢武帝時期,當時漢武帝,有一宮女,名叫元宵,元宵生的是心靈手巧,在皇帝的御膳房做事。小小年紀就離開了父母進宮當了宮女,常年見不到父母親人,每日都思家心切。終日以淚洗面。

正月十五這一日,忙完所有的事情,她又在一旁悄悄的哭泣,結果剛好被路過此地的一大臣看到了,在弄清了原因後,對元宵的遭遇深表同情。安慰她的同時,也答應她幫她想辦法與父母團聚。但是前提是要元宵想辦法做一道美食出來,給皇帝討得皇帝開心,則什麼事都好辦了。

元宵思前想後,決定做一家鄉的小吃,就是用糯米粉,搓成圓子小球模樣,裏邊包上磨碎的芝麻,花生,糖等,再加入桂花後,用水煮開。端給了漢武帝去吃,剛好皇帝最近食慾不振,當吃到這碗入口芬芳,香糯滿嘴的圓子後,立刻讚不絕口

元宵改名湯圓的由來

聰明的大臣也見機行事,將元宵的遭遇說與皇帝了知曉,並請皇帝特赦元宵出宮與父母團圓。結果皇帝一高興就答應了。元宵就此了了心願。這種小吃的做法也從皇宮流向了民間,在中華大地遍地生根,人們爲了紀念發明人元宵,就把這種糯米做的小圓子以她的名字來命名,稱爲了元宵,同時將正月十五這天也稱作了元宵節。

但爲什麼有的地方又稱元宵爲湯圓了,原來啊,在清末民初以前,大家都是稱爲元宵的。但是,袁世凱竊國復辟帝制後,需要不少錢,爲達目的,他又變本加厲增加了很多的苛捐雜稅,搞的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的。這年也是過元宵節的時候,一位很有學問的秀才突發奇想,看着包好的一個個白嫩光滑的元宵,不禁想起袁世凱的大光頭,何不將元宵改名爲“湯圓”,因爲湯與劏諧音,圓與袁諧音,合起來就是“劏袁”之意,吃了湯圓又解氣、又解恨、還能解餓,從此湯圓的叫法就傳開來了,一直流傳至今。

吃湯圓在許多的地方,也有很多的習俗講究。在我的.家鄉,人們包湯圓的時候都會在湯糰中包入一小枚硬幣,誰能吃到這個含硬幣的湯圓,就意味他將會福星高照,心想事成,升官發財,總之所有的,美好的祝福語都可以用上。還聽說有的地方會在湯圓中包入“金鉤”,其實就是曬乾的蝦肉,也稱蝦米。因爲金鉤的寓意較好,金,財也,鉤,夠也。意味金銀足夠,意頭的那是相當的好。當然這樣的湯圓是屬於肉湯圓一類的,有別於我們一貫吃開的傳統素餡湯圓。

不管怎樣,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要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吃湯圓、吃元宵,其中最關鍵的是在一個“圓“字上,因爲人們的天性都是盼美好團圓,幸福美滿的。尤其是在過年過節的這種喜慶的日子,”團圓“則成爲了整個節日最大的主題,也是必不可少的。總不會有人在團圓之夜,去刻意的吃”四方“的元宵吧?別說沒有,就算有,也不見得會有人去買吧。

元宵改名湯圓的由來2

元宵節看燈會,吃湯圓,湯圓一詞的由來

在傳統節日裏,總是會有一兩種特殊的食物,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氣氛。就像馬上要到的元宵節,有個吃元宵的說法。

吃元宵的習俗起源於何時何地,人們衆說紛紜。據說春秋以前,趙楚國王回國途中經過長江,江面上漂浮着白色和黃色的物體,其中有紅色的果肉,味道很甜。人們不知道那是什麼,所以趙浩棋派人去問孔子。子曰:“此浮萍果,也是復興之兆。”因爲這一天是正月十五,在以後的每一天,王召命令他的手下把這種水果和麪條抄在一起,用山楂當紅餡煮。

元宵改名湯圓的由來 第2張

還有一種說法,元宵本來叫湯圓。漢武帝到的時候,有一個宮女,名叫元宵,很會做湯圓。從此,世人以這個宮女命名。這兩個傳說沒有記載在史料中,不足爲信。

吃元宵最早的記載是在宋代發現的。那時候元宵節叫“浮圓子”“糖元”“乳糖圓子”。根據《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記載,元宵節作爲慶祝元宵節的適時食品,始於宋代。因爲元宵節一定要吃“紫苑”,所以人們用元宵節來命名它。元宵節吃餃子是宋代流行的習俗。宋朝周必達《平園續稿》有句話叫“元宵煮浮紫苑,前人似未賦”。

後來元宵節也叫“湯圓”。清代李的詩“風雨夜祭人散盡,孤燈又喚賣湯元”,就是這個意思。辛亥革命後,於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將元宵節改爲“湯圓”。這個零食的名字改了好幾次才定下來。

元宵改名湯圓的由來3

湯圓的由來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 ,,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爲在漢代就初具雛形。

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元宵又叫湯圓,歷史上還有許多別稱 “面繭、粉果、元寶、湯 餅、圓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爲“元宵”.元宵分有餡,無餡兩種。無餡的個小,味甜,以白糖、桂圓、桂花、藕丁、蜜餞爲佐料,又稱“珍珠湯圓”,有餡的個大,狀如核桃。

北方元宵多爲甜餡,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鹹、葷、素皆有,尤以寧波湯圓,貴陽吳家湯圓著稱。 .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詞》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慣,並且當時已有以出售湯圓著稱的字號。 正月十五元宵節將至。元宵是燈節。在中國,唐朝遺留下來燈節觀燈的習慣一直在民間流傳着。

元宵改名湯圓的由來 第3張

另外,元宵節吃湯圓的風俗也一直保留到現在,因爲在上元節的晚上——元宵吃湯圓,人們也就習慣地把湯圓叫做“元宵”。 元宵佳節,北京的飲食、糕點鋪,甚至連馬路兩邊都設攤兜售湯圓,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吃碗熱氣騰騰的湯圓,人們是多麼留戀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風俗呀! 湯圓又叫湯糰、粉果,因爲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圓子。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

宋代周必大寫《元宵煮浮圓子詩》是我國最早描繪湯圓的詩: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竈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時大臣,平時整肅軍政,勵精圖治。這首短詩裏已經流露出他舉碗盼望全國人民團聚的思念,連竈下生火的丫頭都爲大家煮食湯圓時浸沉在思念故鄉那種深沉的情緒裏感到詫異呢!吃湯圓,憶親人,這個習慣就一直傳到現在。

吃湯圓的習俗

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在南北朝時澆上肉加便便湯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

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爲“油畫明珠”。 元宵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爲豐”。

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爲科斗羹,煮糯爲丸,糖爲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糰子。劉若愚(生於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作法:“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爲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擴展閱讀:湯圓的做法。

1、黑芝麻炒熟,碾碎,拌上豬油、白砂糖,三者比例大致爲2:1:2;

2、適量糯米粉加水和成團;

3、 以軟硬適中、不粘手爲好,揉搓成長條,用刀成小塊;

4、 將小塊糯米糰逐一在掌心揉成球狀,用拇指在球頂壓一小窩,拿筷子挑適量芝麻餡放入;5. 用手指將窩口逐漸捏攏,再放在掌心中輕輕搓圓;

5、包好後有如山楂大小;7. 燒水至沸,包好的湯圓下鍋煮至浮起即可食用。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