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節日禮儀不是浮華的表象

節日禮儀不是浮華的表象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節日禮儀不是浮華的表象,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節日,節日也象徵着一個國家的文化,反應當地的民俗,那麼你瞭解多少文化習俗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節日禮儀不是浮華的表象,一起來看看吧!

節日禮儀不是浮華的表象

節日禮儀不是浮華的表象1

聖誕節,一個歐美國家的傳統節日,一個正被東方世界熱捧的節日。

十二月的中國,處處流淌着濃郁的聖誕氣息,形形色色的聖誕卡、斑駁陸離的聖誕樹、白鬚紅袍的聖誕老人、流光溢彩的聖誕彩燈,無不顯示着聖誕節的魅力。

聖誕節,儼然就是時尚的代名詞。青年人趨之若鶩,孩子們也跟着熱鬧。各家商店披紅掛綠熱鬧非凡,商人綻着喜盈盈的笑臉。

聖誕節是個什麼樣的節日?是在紀念誰?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人們爲什麼要這樣隆重地紀念他?當你問到這樣的問題,大多數的人會搖頭——這就是今天中國的聖誕節,只在娛樂,而不解其意。至於聖誕節的背景,聖誕節的內涵,聖誕節的宗教情愫,人們知之甚少,獲知更少。

喧鬧,觸及的只是聖誕節的表象。

然而,聖誕節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節日,而是一個神聖的節日。

公元紀年,您是否知道這是爲紀念耶穌的誕生嗎?您是否知道這個出生在一個普通木匠家庭的人,爲何會受到今天全世界20多億人的信仰嗎?

答案是:耶穌,是天主賜給全人類的一份愛的禮物。當人類的原祖父母亞當、厄娃背叛了天主,使人類走向死亡時,是耶穌——天主子——承擔了我們的罪惡,親降人間,拯救了我們。

他誕生於簡陋的山洞馬槽,居住在我們中間,用3年時間傳道、醫治病患,33歲爲補贖世人的罪過,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最偉大最神聖的全燔祭獻。

耶穌的誕生,是爲了拯救世界,讓尋找真理的人們,尋找到永生生命的根源。耶穌說過:“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我們只有找到耶穌,才能找到真正的生命!只有經過他,跟隨他,才能獲享永恆的生命!

但願透過聖誕節的慶祝,我們能找到生命的泉源——耶穌基督。

節日禮儀不是浮華的表象2

春節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爲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年“獸”之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

以此躲避“年”獸的傷害,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年關”。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驅趕“年”的侵害;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豐收之說

“年”的再一個含意是收成的意思。一年之中分爲四季,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收、藏循環規律而逐漸認識的。因而在古籍記載中,對“年”的說明是“谷熟也”。收穫五穀稱“有年”,豐收稱“大有年”,亦稱“豐年”。

萬年曆之說

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啓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爲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桃符之說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蜮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蜮。鬼蜮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爲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小貼士:王安石膾炙人口的《除日》一詩詠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該詩的廣泛流傳也使得桃符一詞幾乎盡人皆知。更換桃符不僅是過年必做的事,而且春聯、門神、年畫等也與桃符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併成爲除夕除舊迎新的必需品。

春節習俗

臘八

一進入臘月(農曆十二月),“年”的氛圍就日漸濃厚。舊日民間以臘八爲大吉大利之日,人們便選定這一天爲兒女婚嫁的日子。許多地方還流傳“臘月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的民謠。臘八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臘八粥”,就是用大米、乾白菜、幹羊角、豆子、青菜、紅薯、花生米和醃製的豬板油等混合煮成的鹹味粥,臘八粥作爲民間的吉祥食品相互贈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豐收以及來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南宋詩人陸游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今朝佛粥更相贈,更覺江村節物新。”進入臘八,民間開始爲“過年”忙活,掃塵、殺年豬、醃火腿、熬糖稀(用米或者山芋)、磨豆腐等等,人們開始辦理準備年貨。

“送竈”(祭竈)

民謠說“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竈,民間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爲二十五日舉行祭竈。祭竈,在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被作爲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竈王龕大都設在竈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像。竈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竈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送竈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爲普遍,魯迅先生曾在《送竈日漫筆》對江浙一帶的送竈習俗有詳細的描述。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在徽州,女人是不祭竈的。由於各地風俗不同,沿江一帶還有“跳竈王”和“打竈王”的活動。“跳竈王”是民間由古代“驅儺”發展而來的一種活動形式,主要是乞丐們的活動,由臘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竈王”的日子。進入臘月後,乞丐們三五成羣,扮竈公竈婆拿竹枝鬧於門庭,乞錢,謂之“跳竈王”,也含有驅邪之意。

撣塵(掃塵)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在春節前掃塵,是江淮一帶人民乃至全國性民間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合肥一帶流傳的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他們把這種清掃衛生活動叫“撣塵”。

貼“五福”

有關五福的來由,最多的說它是春聯的衍生品。據《夢樑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以及《宋史蜀世家》記載的“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其中釘桃符就是指貼春聯,貼春牌則是指掛五福。以上文句中都是桃符在前,春牌在後。由此說明五福是春聯的'衍生品。

五福指的是福、壽、康寧、好德、考終命五樣。在農村,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買些紅紅的五福貼在門上,以祈福來年是個祥和富裕年。貼五福的風俗延續了幾千年,不管有錢沒錢,過春節老百姓都要買上幾堂五福將門窗裝飾起來。五福五張爲一堂,農曆三十(除夕)這一天,家家戶戶將前門、後門、大門、側門、窗戶甚至連豬圈、牛棚都給貼上五福。除了貼在門窗上長方形狀的五福之外,還有這種專門貼在堂屋裏的五福,老百姓叫它大五福,也叫它堂福。堂福一般掛在堂匾上或者堂屋的第二根懍條上。以前的五福都是單張的,因此,門上貼的五福只能爲單數(一、三、五、七、九),不能貼雙數。現在民間的春節五福是一張大的長長的紅紙簇剪而成,就無所謂單數雙數了。

年畫

每逢春節,人們都喜歡買些鮮豔悅目的年畫,貼在門上或室內,增添新春佳節的祥和氣氛。春節貼年畫,在我國由來已久。年畫大部分是以吉祥、喜慶、歡樂、美好等事物,或以典故、成語作爲主題,有情節,易於理解。其取材內容極爲廣泛,諸如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吸取人物、世界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在我國廣大農村,過年也十分風行貼年畫。人們除了貼春聯,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裏、臥室中掛貼年畫。一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戶戶平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衆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如今,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裏,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小貼士: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衆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的希望。我國有三個年畫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門對(春聯)

春聯在許多地區被叫做“門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起源於“桃符”,即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時,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爲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朱元璋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爲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爲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明代開始盛行貼春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裏裏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早在筆墨尚屬民間奢侈的南宋,爲避戰亂而祈福,巢湖人已自裁紅紙借碗口蘸鍋灰蓋圈成聯。有民謠記載:“買張紅紙好糊年,目不識丁用鍋灰。碗口蘸灰紙上蓋,圈圈相連表心願:四圈事事皆如意,五圈五穀豐收年;六圈圈出六畜旺,七圈巧結鵲橋緣;八圈逢八必主發,九圈久久全家歡……”

窗花和“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爲“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在舊日是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飯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佈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佈新,消災祈福爲中心。年飯,是一家在大年三十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除夕年飯是少不了魚的。“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舊日,年飯桌上的魚只能看,不能吃,要等正月十五以後才能吃,大年三十各家都應多做些米飯,一直要吃到初三初四,喻示“年年有餘”,吃年飯時,不能關大門,要半掩,意思是讓祖先也能進來一起吃上團圓的年飯。農村還有給牛驢等做農活的牲畜吃年飯的習俗,在人們開始吃年飯之前,用盆盛些大年三十做的米飯喂牛、驢等。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爲什麼稱作“熬年”呢?相傳“年”獸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這種現象逐漸成了“過年”和“拜年”的風俗。

農村(有的地方至今還奉行),無論年三十夜守歲到什麼時辰,人們要把家裏地上的垃圾清掃乾淨,大年初一是不能掃地的,也不能往外倒水。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在農村,大年初一,年輕人還要聚集在一起走門串戶,給村裏年長者和宗族中輩分大的人去拜年。

壓歲錢

春節拜年,一般是按輩數大小互相拜的。晚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拜年的兒童“壓歲錢”。壓歲錢,是山安徽地普遍流行的作法,相傳是由宋代的“壓歲盤”演變而來的。據說,在歷史上,舊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兒女者,用盤、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贈送,這就是“壓歲盤”。後來,“壓歲錢”取代了“壓歲盤”,這就是現在付給壓歲錢的方式。清代,壓歲錢帶上了去邪、祈福的成份,《燕京歲時記》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這裏,是指帶方孔的銅製錢。自紙幣代替金屬製線以來,便改用紅紙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寫詩描繪了兒童得到壓歲錢時的喜悅心情:“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錫蕭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小貼士: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衆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中國民間認爲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爲吉。

放爆竹

大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中國人的習俗,要燃放許多爆竹。以示對過去一年的辭歲和對新的一年到來的祝賀。爆竹,即鞭炮,在我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爆竹是用竹竿作爲火炬,竹竿點燃後。竹節內的空氣因受熱膨脹,使竹腔爆裂,發出劈劈啪啪的爆炸聲。

唐代以後,隨着火藥的發明,爆竹的製造有了改進,把火藥裝入筒中,點燃後能夠產生巨大的聲響。於是人們仿效這一做法,用爆竹筒驅魔。宋代後,爆竹改用紙製,稱之爲爆仗竹。南宋時又出現了“百子鞭炮”。“武林舊事”有內裝藥線,點燃鳴響後,紅紙落灑地面,有着吉祥之意。由於鞭炮能增添喜慶,加上小巧輕便,便在民間廣泛流傳至今,除夕夜,大年初一,鞭炮齊鳴,使節日活動更加多彩,氣氛更加熱烈、濃郁了。

小貼士:鞭炮的燃放,在整個春節期間要持續數日。然而,燃放比較集中的時間,則是在“交子”時,凌晨新舊交替時刻爲“子時”這個時刻,辭舊迎新,爆竹齊鳴,禮花、焰火五彩繽紛,可謂驚天地而泣鬼神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