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冬至的知識

冬至的知識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冬至的知識1

冬至不離十一月

冬至的知識

冬至大如年

冬節夜最長,難得到天光。

冬節丸,一食就過年。

冬至無雨一冬晴。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冬在頭,賣被去買牛;冬在尾,賣牛去買被。

冬節烏,年夜蘇(晴暖);冬節紅,年夜耽(淋溼陰雨)。

冬至出日頭,過年凍死牛。

冬至天氣晴,來年百果生。

冬至節令天。稼接桃李奈。

冬至稻無刈,一夜脫一籮

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熱。

犁田冬至內,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後犁鐵。

冬至蘿蔔夏至姜,適時進食無病痛。

冬至地乾燥,鐘響人咳嗽。

冬在頭,賣了被置頭牛;冬在腰,凍死貓;冬在尾,凍死鬼。

晴冬至,年必雨。

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黑,指下雨)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強北風,注意防霜凍。

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

冬至在頭,凍死老牛;冬至在中,單衣過冬;冬至在尾,後悔沒有火爐。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紛紛步難行

冬至西北風,來年幹一春。

冬至南風百日陰

陰過冬至晴過年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犁田冬至內,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後犁鐵。

冬至頭,天氣暖;冬至中,天氣冷;冬至尾,冷得遲。

冬至天氣晴,來年百果生。

冬至的知識2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爲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

①冬至,“數九寒天”開始;

②冬至是北半球全年晝最短、夜最長的一天;

③冬至節氣第一天,即一九第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

④“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北方會吃水餃,南方則有吃冬至湯圓、長線面的`習慣。

冬至的知識3

冬至的由來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放假。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關於冬至的傳說

冬至傳說之一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爲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爲“餃子,也有的稱它爲“扁食”和“燙麪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二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冬至傳說之三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如何養生

禦寒

冬至是“數九”的開始,養生首要任務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飲食上以溫熱爲主,如食用糯米、大棗、桂圓、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外出時注意保暖,老人、小孩在早晚氣溫較低時儘量少出門,適度保暖、適量運動。

養藏

冬至後,天氣寒冷、陽氣伏藏,順應這一變化,此時養生當注重於“藏”,早睡晚起,勿過度操勞;避免急躁發怒,以免擾動閉藏在內的陽氣。補養腎臟十分重要。

補陽

冬至時陰氣已達到極盛,陽氣開始萌芽。順應這一趨勢,冬至養生亦應適當補養陽氣,可以適當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藥食,注意生活規律,定時開窗換氣,常呼吸新鮮空氣適當進行室外體育鍛煉。

益陰

北方冬季氣候一般比較乾燥,常有大風天氣,因此,滋益陰精也是冬至養生的重要內容。辛辣厚味、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爲妙,平時多喝水、多吃水果,臥室內要適當通風並注意保持一定的溼度,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晚上泡泡腳

對於血寒的人,可以每天堅持用熱水泡腳。泡腳的時候,最好選用高一點的塑料桶或木桶。一是可以將整個小腿的下半段都泡到,二是水量比普通的盆大些,也不容易涼。如果頭部微微出汗,是最好的`。根據各人喜好,還可以加入幾片姜或些許鹽,有助於驅寒和治療腳部皮膚等疾病。此外,怕冷的朋友早上起來的時候,也可以喝杯薑糖水,能溫脈養血。

預防感冒

冬天除了用飲食預防感冒外,還可以食用一些特別的手段來保護身體。比如將麝香虎骨膏貼於涌泉穴上,24小時更換一次,這樣可以起到預防感冒的效果。另外將食用的小蘇打用涼開水配成6%的水溶液或5%的醋溶液,每次滴鼻2~3滴,或用棉籤蘸取擦鼻孔,每3小時一次。用茶壺或者茶杯一個,倒入開水後使鼻孔對着冒出的蒸汽呼吸,距離以能忍受爲宜,直至水不冒氣爲止,每日5次,對預防感冒和鼻炎都有一定好處。

冬至的知識4

冬至節氣養生知識

冬至起居知識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纔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爲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爲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冬至運動知識

運動方面,由於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而應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做做舒展運動(上午9-10點鐘或下午2-3點鐘)。

冬至飲食知識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裏,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爲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爲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蔘、龜肉、甲魚、鮑魚等。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循環,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

冬至情緒知識

冬至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進入冬季,有些人便會顯得意志消沉,這可能是患上了“季節性情緒病”。季節性情緒病是精神抑鬱症的一種,病人每每在陽光減少的冬季,對身邊事物提不起興趣,還伴有嗜睡、多吃、易怒、過敏等病症。有抑鬱情緒的老人可以在冬天堅持多曬天陽,還可以每天做一些簡單的瑜伽動作,尤其是靜坐和冥想的練習,能讓心情舒緩下來。同時注意生活起居,按時休息和睡眠,不做熬夜的“夜貓子”。

情緒低落時,不妨做做其他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儘量與人接觸,這樣可以將憂鬱減到最低程度。

冬至習俗

冬至北方吃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相傳,這一習俗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南方吃湯圓

古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爲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還代表團圓之意。

冬至赤豆糯米飯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的知識5

冬至是什麼意思

“至”是“到頭”的意思,而不是“到”的意思。什麼到頭了呢?原來是陽光直射點南移或北移到頭了。北半球在冬至那一天,太陽南移到頭了,該北移了;北半球夏至那一天太陽北移到頭了,該南移了。

地球的公轉軌道上,有一個“冬至點”。地球運行到冬至點,是冬至的那一刻。天文學可以精確地計算到“微秒級”。冬至點就是“近日點”,這時地球運行的角速度、線速度都是最大。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既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爲“冬節”,所以被視爲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講法,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

冬至節氣養生知識

食宜多樣

冬至養生一定要注意飲食的均衡性,一定要保證營養的多樣化,身體的滋養需要多種營養,所以冬至要養生就一定要保證飲食的多樣化,是做到谷、果、肉、蔬合理搭配,是適當地選擇一些高鈣食品。

食宜清淡

冬季養生是不要吃太多的油膩的食物,特別是老年人消化能力比較弱一些,所以是保持飲食的清單,如果吃太多油膩的食物,避免造成消化不良,出現健康狀況,現代營養學的養生要求是老年人是“三多三少”,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是多多攝入;糖類、脂肪、鹽是保證能少則少。

食宜溫熱熟軟

冬天的時候老年人脾胃比較虛弱,陽氣比較衰微,脾更是喜歡溫熱討厭寒冷,所以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溫熱,這樣可以保護我們的脾胃,而且老年人牙口一般都不好,吃東西的時候喜歡糯軟的,討厭冷硬的,所以是在吃東西的時候做到遵循養生原則,保證溫熱熟軟的飲食攝入,放棄冷硬的食物。

食宜少緩

冬至養生一定要注意保持飲食的適度攝入,是讓飲食保持八分飽,不要吃得太飽,太飽的話會給身體的消化系統帶來不利影響,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保證細嚼慢嚥,是保證食物被充分地咀嚼,這樣不僅僅對脾胃比較好,而且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利。

冬至有哪些節日風俗

一、返鄉祭祖

古時稱“冬節大如年,不返沒祖先”,意爲冬至來臨,出門在外的遊子需要歸鄉,敬拜祖先,此傳統流傳至今,現在多以南方地區進行這樣的活動爲主,因地區的差異,有些南方區域還有着祭祖完畢,大擺宴席的習俗,以招待前來一起祭祖的親朋好友,藉以聯絡感情。

二、喜吃水餃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此句諺語揭示的就是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吃餃子”,主要以北方地區爲主,因爲北方的氣候寒冷,而“餃子”又有着消寒之意,爲此流傳。

三、喝羊肉湯

“冬至”是位於十二月份的節日,這時候的天氣步入冬季,天寒地凍,俗話有云“三九補一冬”,羊肉乃冬天補身的.上好食物,而且喝羊肉湯還有着禦寒的作用,爲此每到“冬至”,也有着各地喝羊肉湯的習俗。

四、樂享湯圓

“冬至”有着多種說法,有些地方,也將其叫做團圓節,意爲這是一個一家團圓的好節日,爲了表示此意,就流傳出了冬至閤家圍在一起,品嚐湯圓的習俗,此習俗在江南地方非常的盛行。

五、品嚐年糕

冬至吃年糕的習俗,主要體現的地方是在杭州那一帶,其在明末清初,就流傳有這一習俗。在杭州地區,每到冬至那天,一日三餐,都會做出不同口味的年糕,吃年糕,意爲年年長高,是爲求個吉利之意。

六、飲冬釀酒

江蘇地區十分重視“冬至”這個節日,每逢冬至,家家戶戶,都會飲自家所釀的冬釀酒,其一是爲了慶祝節日,其二則是爲了驅寒。江蘇那邊的冬釀酒,乃桂花釀造的米酒,清香逼人,香醇可口。

七、番薯湯果

做“番薯湯果”是寧波那邊“冬至”的習俗,“番薯”的“番”字,其音通“翻”,意爲翻篇、翻過去,表示一年的不好運氣全都翻篇。那邊的“番薯湯果”,是一種形似湯圓、但是比湯圓要小的食品,滋味十分美妙。

八、滋溜麪條

安徽的合肥,在冬至那天,流傳有這麼一句話“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其在冬至的吃麪習俗,是結合於節氣、氣候、農事而產生的。此外,試想下,冬至古詩詞

1、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爲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2、滿江紅·冬至

(宋)范成大

寒谷春生,薰葉氣、玉筒吹谷

新陽後、便佔新歲,吉雲清穆。

休把心情關藥裹,但逢節序添詩軸。

笑強顏、風物豈非癡,終非俗。

晝永,使眠熟。

門外事,何時足。

且團奕同社,笑歌相屬。

著意調停雲露釀,從頭檢舉梅花曲。

縱不能、將醉作生涯,休拘束。

3、邯鄲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4、冬至一陽來服

(宋)張伯端

冬至一陽來服,三旬增一陽爻。

月中復卦溯晨潮。望罷乾終姤兆。

日又別爲寒暑,陽生復起中宵。

午時姤象一陰朝。煉藥須知昏曉。

5、冬至夜懷湘靈

(唐)白居易

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冬至日獨遊吉祥寺

在寒冷的冬季,吃上那麼一碗熱乎乎的麪條,着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冬至的知識6

羊肉

中醫上講究“四季五補”,其中冬季“滋補”成爲當下最流行的進補方法。冬至開始,民間便開始從這天“數九”,正如俗語說的“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在我國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習俗因爲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在此時吃上一鍋燉羊肉,更有禦寒滋補的雙重功效。

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歷來被視爲補陽佳品。冬季適當進食,爲進補最佳食譜。對於老百姓來說,吃羊肉自然也就被列爲冬季進補禦寒的主要方法之一。

餃子

我國北方地區民間素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着直接關係,最常見的韭菜餡預示着“久財”之意。最爲常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香菇肉餡的餃子,則寓意“鼓財”;酸菜餡寓意“算財”;芹菜餡則代表“勤菜”,都有吉祥的寓意。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據說是古代河南名醫張仲景因記掛鄉親們在冬天耳朵受凍,遂於冬至那天在南陽東關空地上搭起醫棚,向窮人舍“祛寒嬌耳湯”(“嬌耳”即現在的餃子),使人吃了以後只覺渾身溫暖,兩耳發熱。爲了紀念他,民間百姓就將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傳承延續至今。

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尤其是狗肉燉豆腐,更是所謂的“東北八大燉”之一。

餛飩

北方人在冬至日有吃餛飩的.習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爲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冬至吃餛飩希望可以破除“混沌”變聰明。人們在製作冬至吃的餛飩時,往往在餡料中加入生薑,食鹽,味精等調味料,這樣調製出的餛飩餡香而不油膩,十分美味。

冬至南方傳統美食

吃餈粑

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冬至會舂餈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雲南,冬至也有吃餈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餈粑,因此,在老家把餈粑叫“大餈”,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餈”。

吃甜丸

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餚,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農家主婦紛紛舂糯米粉(今多爲機械輾制),有的互通有無,饋贈親友。

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爲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爲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冬至養生知識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纔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爲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爲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冬至運動知識

運動方面,由於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而應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做做舒展運動(上午9-10點鐘或下午2-3點鐘)。

冬至飲食知識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裏,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爲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爲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蔘、龜肉、甲魚、鮑魚等。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循環,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

冬至情緒知識

冬至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進入冬季,有些人便會顯得意志消沉,這可能是患上了“季節性情緒病”。季節性情緒病是精神抑鬱症的一種,病人每每在陽光減少的冬季,對身邊事物提不起興趣,還伴有嗜睡、多吃、易怒、過敏等病症。有抑鬱情緒的老人可以在冬天堅持多曬天陽,還可以每天做一些簡單的瑜伽動作,尤其是靜坐和冥想的練習,能讓心情舒緩下來。同時注意生活起居,按時休息和睡眠,不做熬夜的“夜貓子”。

情緒低落時,不妨做做其他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儘量與人接觸,這樣可以將憂鬱減到最低程度。

冬至如何養生有利身體健康

冬至陰寒之氣隆盛,成爲“進九”之始。在冬至養生中我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國大部分地區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所以冬至養生首先要多着衣、避寒邪,特別是要注重足部的保暖。

運動:動中求靜

冬至起,自然界的陽氣開始上升,我們體內的陽氣如何升發呢?“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通過合理的運動就可以幫助我們升發體內的陽氣,但是過度的升發陽氣就會耗散真元反而不合冬季蟄藏的養生道理了。冬季運動,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襲,其次運動量不宜過大,要在動中求靜,以臻安身靜體、氣定神閒的境界。八段錦、太極拳等平和的運動都是很好的選擇。

飲食:補充津液

另外還需要注意,冬至日不可吃太過辛辣刺激的食品,過食辛辣只可生陽動火,導致內熱積聚,鬱熱上衝。過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導致飲食不化,聚溼生痰。北方在補充熱性食物的同時,也得吃一些補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薺、藕、梨、蘿蔔、白菜等。

養心:寬厚暢達

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爲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兒女要對老人噓寒問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養。

首先在鍛鍊上

不適合劇烈運動,如運動過大,身體大汗淋漓,毛孔張開,陽氣易從皮膚外泄。人體的皮膚好比樹葉,夏季出汗降低體溫、幫助人體排毒,在冬天,則應該像松針一樣收攏,利於閉藏。所以《內經》中冬季養生說,“冬三月,此爲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去寒就溫,無泄皮膚,……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也”。

不是完全不運動,活動前前要充分熱身,以強度適中的運動爲主,讓身體發熱或微微出汗即可,比如瑜伽、慢走比較合適。還要注意空調的使用,不要因爲天寒,室內空調使用過度,很多在寫字樓工作的人都會有體會,那冬日的寫字樓熱得和夏天一樣,每人穿半袖、襯衫、裙子,熱得出汗,毛孔都開着,出門就是零下,寒氣正好侵入體內。

科技改變生活,我們使用也要適當,生活纔會美好,否則,人類總是自作聰明,聰明過度,太貪心,身體就會出現問題。

其次冬季人們順應自然

活動少,再有,城市生活繁雜,年底臨近,工作壓力加大,加上寒冷,抑鬱焦慮情緒容易產生,兩者有可能交替發生,那麼,我們對應自然,冬季要多多曬太陽,尤其要多曬後背,背部是身體重要的七條運輸和管理陽氣的經脈彙集處,經常背對日光而坐,讓太陽把脊背曬得微暖,體內陽氣充足,經脈通暢,我們又可以精神抖擻地享受生活。

女性還可以用玫瑰花、厚朴花、枸杞子泡茶飲用,調整氣機。

再次,飲食調理

冬至這一天,我國曆來有吃餃子的習俗,兒時老人都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好吃不過餃子,說明老祖宗對這個節氣的重視。鑑於這時陰氣盛、陽氣初升,建議大家吃羊肉大蔥餡兒餃子,有扶陽溫通的補益作用。羊肉陰陽都補而偏補陽,蔥白通陽開竅醒神,吃過後暖胃強心,並且對冠心病心動過緩有很好作用。

冬至的知識7

冬至的別稱有哪些

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冬至的起源悠久。人們將冬至稱爲小年,是因爲周代建子,以十一月爲正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秦漢又續沿其制,這個觀念一直流傳到今天。漢代改稱冬至爲冬節、日至。從南北朝至唐宋稱冬至爲亞歲或歲首。

冬至爲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在陽曆的二十二、二十三日間。按照天文學的解釋,冬至日太陽到達黃經緯度270度,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我國傳統的陰陽觀念則認爲此日陰極而陽至,日南至,漸長至也。這些自然現象成爲豐富多彩的冬至日活動的依託。

冬至的別稱長至。也叫長至節。這是以自然現象爲基礎的別稱。自夏至以後白晝漸短,到冬至達到極點,其後白晝漸長,因此冬至別稱長至,意謂白晝之長將(已)至。白居易《冬至宿楊梅館》詩云: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里外遠行人。若將冬至視作節日,相應地也就有了長至節的別稱。冬至日,爲長至節。小學學生衣新衣,攜酒脯,各赴業師拜。

亞歲。這是與年節相比較而生的別稱。意思是冬至亞賽年節,和俗諺冬至大如年如出一轍。魏陳思王曹植《冬至獻襪頌表》有句雲:伏見舊儀,國家冬至,……亞歲迎福,履長納慶。又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浙江臨安》:冬至俗名亞歲,人家互相慶賀,一似新年。吳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說。

在民間,將此二者加以比較的俗諺頗多,這些俗諺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冬至節俗的大衆心理和社會生活基礎。

冬至俗諺冬肥年瘦。這是從社會生活的角度來比較年節和冬至。據說此俗以江浙一帶爲最,其實北方此俗亦盛,前引河北《懷來縣誌》即稱冬至拜節,或以羊酒相饋遺,謂之肥冬。在我國北方的絕大部分地區,一般民衆一年辛勤勞作,是很少品味酒肉的。秋收之後,農事告竣,新谷入倉,鄉村的糟坊(酒作坊)也就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工作,爐火通紅,酒漏滴香。而在小雪、大雪之後,年節準備工作開始,宰豬殺羊,廚溢肉香。冬至節在年節前,正是諸物豐饒之時,各家飲食自不待說,親友賀節所攜禮物也頗貴重。而當年節之時,諸物已或多或少有所消耗。就生活的肥瘦(舊時鄉民談菜餚的好壞,多以肥瘦、也就是肉的多少論之;推而廣之,肉的多少或多或少也就意味着生活的好壞)而言,當然是冬肥年瘦了——一句俗諺,正道出了冬季鄉土生活某一方面的狀貌。

冬至大如年。也稱冬至大似年,大冬大似年。這種比較和冬肥年瘦的比較基點大體是一致的,因此有人說:十一月冬至節,叢火,把家廟、福祠、竈王,拜父母尊長,設家宴,親戚相賀,與元旦一例。諺雲大冬如大年,即吳中肥冬瘦年之說也。但是,兩句俗語的比較事項卻稍有些差別,冬至大如年更注重的是節日的禮俗,是說冬至與年節的禮俗活動相差無幾,所謂(冬至節)諸凡儀文,加於常節,故有冬至如大年之謠。

九九歌與消寒圍每當冬季來臨時,慈愛而靈慧的母親們給孩子吟出這樣的歌謠:一九二九不舒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冰開,雁來,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冬至的10大習俗特色

1、享祀先祖

早在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記載,說民間要向玄冥和祖禰供薦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記載,至宋代多起來。《東京夢華錄》講京師最重冬至節,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武林舊事》說以餛飩享先。明清時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陰縣誌》記載:“節朝懸祖考遺像於中堂,設拜奠,其儀並依元旦。”在宗族制度興盛的南方地區,祭祖往往在祠堂進行,嘉靖江西《南康縣誌》:“冬至祀先於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風俗,如萬曆《建陽縣誌》說:“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禮。”福建祀祖用專門製作的粉米圓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於家,祭於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樣,在家廟祭祀祖先。

2、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進入數九寒天。中國民間將冬至叫做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開始,每9天分爲一個“九”,共分9個“九”,數到81天時便“九盡桃花開”。

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爲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中國人民認爲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經已到來。

3、吃餃子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還有諺語:冬至到,吃水餃,以及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4、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另有一種說法: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爲,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爲,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5、喝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爲圖個好兆頭。

6、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爲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爲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爲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

7、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赤豆和糯米爲1:2.5的'比例,將赤小豆放入沸水鍋內(赤小豆與水的比約爲1:5)。煮至八成熟時撈出。另將糯米淘淨後,用煮過赤小豆的湯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攪拌均勻後,上籠屜蒸大約40分鐘,即可食用。

老一輩的長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飯。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於產婦滋補產後造成的身體虛弱,有利於增加乳汁,哺乳嬰兒。這道食譜糯米噴香,臘肉油而不膩,赤豆和花生都燜入味了,特別好吃。若是想吃得更爲健康,可減少臘肉的比例,增加多一點豆類雜糧亦可。

8、冬釀酒

冬釀酒原來叫冬陽酒,因爲冬至過後陽氣上升而得名,農曆認爲,冬至爲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氣,因爲這一天過後,陽氣上升,萬物開始慢慢復甦。一直到近年,商家從《吳歙》“冬釀名高十月白,請看柴帚掛當檐。一時佐酒論風味,不愛團臍只愛尖”發掘出“冬釀”兩字,才稱之爲冬釀酒。

9、冬至做節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10、冬至贈鞋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們健康成長。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爲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市場購買,形式緊跟着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着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的知識8

冬至民俗

一、冬至祭天

“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禮,是歷代帝王禳災祈福的一種方法,是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國泰民安。《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清嘉錄》則直言:“冬至大如年。”漢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而今國內只有潮汕地區延續此習。

二、南吃糰子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江南地區的傳統習俗。湯圓也稱湯糰,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每逢冬至日清晨,南方各家各戶都會開始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更豆、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亦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嚐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三、北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每年農曆冬至日,都有吃餃子的習俗。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亦是爲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之事。東漢時,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民衆施捨“祛寒嬌耳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大家每人兩隻“嬌耳”和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因而,冬至吃餃子防凍耳朵的.習俗就被沿襲下來。

四、消寒會

《天寶遺事》載,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則掃雪通路,延請賓客到居處宴飲,稱之爲暖寒會。後人在冬至之後,招集朋友,輪番聚飲,稱爲消寒會。《金陵歲時記》記載:“吾鄉當冬至節後,九人相約謙飲,自頭九以至九九,各主東道一次,名日消寒會,文人墨客飲酒之餘,兼及韻事。”

五、獻襪履

古代女子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鞋襪。三國時魏國曹植在《冬至獻襪履表》中言:“亞歲迎祥,履長納慶。”唐代小說《酉陽雜俎》中載:“北朝婦人常以冬至日進履襪及靴。”後唐《中華古今注》稱:“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後婦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襪履,便相沿成習。舊俗中無論南北,都流行這一風俗,寓意“陽生於下,日永於天,長履景福,至於億年。”因此,在過去,冬至也稱爲履長節。

六、窖鮮花

宋朝時,北平人在冬至後,挖地爲窖,以焰火燻烤,在窖中種植花卉瓜果,時常澆灌,使其生長。明代張置的《疑耀》中有較爲具體的記述:“京師風俗,人冬以地窖養花,其法自漢已有之。漢室大官園冬種蔥韭菜茹,覆以屋房,晝夜嫌溫,火得煌氣,諸菜皆生……今內家十月即進牡丹,亦是此法,然在漢止言覆以屋房而已,今法皆掘坑塹以窖之。蓋人冬土中氣暖,其所養花木,借土氣火氣相半也。”冬至正午之時,賣花聲便在街巷中到處響起,女子爭相購買。山茶、茉莉、慈蘭、珠蘭之類的鮮花,用銅絲編製成別緻的形狀,或如半環,或綴成圓環,可在鬢邊斜掛或襟前點綴。而芍藥、碧桃、海棠、玫瑰等花,選取鮮嫩待放的花苞,圍插成巨球或者製成彩籃,懸掛在帳中,芳香四溢,令人陶醉。

冬至的知識9

冬至知識科普

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又稱爲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爲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爲北半球一年中極夜範圍最廣的一天。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區來說,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而正午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冬至節屆即一陽生,新歲實始。《載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冬至節,春之先聲也。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並且從今天起開始“進九”。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爲土中,這在當時有着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爲“天下之中”,然後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爲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爲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爲天下之大湊。”。“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後,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爲正月,以冬至爲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爲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爲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爲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爲節日來過源於周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周曆的正月爲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纔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習俗

冬至又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很多地方對冬至很重視,甚至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有很多習俗,早的可以追溯到漢代,晚的也多見於唐宋,並主要表現在飲食方面,比如吃狗肉、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年糕、釀酒等。

吃餃子、餛飩或湯圓。冬至這一天,北方時興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子,江浙一帶則喜歡吃湯圓和麻鬆。冬至的湯圓又稱“冬至團”,有粉團和粉圓兩種,裏面要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蔔絲等,《清嘉錄》記載道:“有餡而大者爲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爲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民間還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來饋贈親朋好友,以前的上海很講究吃湯圓,有一首古詩說:“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而北京一帶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這有一個故事。相傳漢代時,北方的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其中有兩個部族首領分別姓渾和屯,十分兇殘。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的音,把它們叫做“餛飩”,然後恨恨地全部吃掉。藉此表達對他們的痛恨之情,希望早點把他們消滅。因爲做餛飩最初是在冬至這一天,於是就流行冬至吃餛飩。這個故事不知是否可靠。在宋代時,當時的京城杭州也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一個叫周密的人說,杭州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爲了祭掃祖先。

說到祭祖,就不得不說說廣東一些地方,那裏冬至祭祖的習俗很盛,甚至還有“冬節不回家無祖”的說法。因此冬至這一天,出門在外者,都要儘可能回家過節祭祖。一般的習俗是,冬至的早晨先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全家老少把甜丸湯做早餐。甜丸(米丸)就是《清嘉錄》所說的“無餡而小者”,類似現在商場賣的小丸子。有的人家還在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在門上,俗稱“敬門神”。比如泉州把元宵丸稱爲“頭丸(圓)”,冬至丸稱爲“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一切圓滿。中午也要祭祖,供品需要葷素五味;晚上還得祭祖,供品中必須有嫩餅菜。

餃子,相傳起源於醫聖張仲景。(可以參看前面“12.春節爲什麼要吃餃子?”)現在北方的習俗,一般在冬至和春節都要吃餃子,有些人還把餃子稱爲“扁食”或“燙麪餃”,並說吃了冬至的餃子就不怕凍了。

江南一帶還有冬至晚上全家歡聚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這也有一個故事。相傳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變成了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赤豆飯吃,這樣就可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此外一些地方還時興吃年糕、蕎麥麪、九層糕等,“糕”與“高”諧音,寓意步步高昇,年年如意。

很多地方時興冬至吃狗肉。據說這從漢代就開始了。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啥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於是,在民間就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先不管這個傳說是否可靠,冬天吃一點狗肉,確實可以驅寒暖身。

客家人則喜歡在冬至時釀酒,認爲冬至時的水味道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以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

冬至的知識10

冬至簡介

冬至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同時也是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曲阜、鄒城,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各地的習俗雖有不同,但吃水餃最爲常見。

冬至習俗

1、餛飩麪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

2、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3、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4、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的知識11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如中國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緯2°33’)這天的白晝達11小時59分,海口市約爲10小時55分,杭州市爲10小時12分,北京約9小時20分,而號稱“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緯52°58‘)也僅有7小時34分。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今天開始“進九”。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東平、汶上、曲阜、鄒城,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爲常見。

冬至如何養生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爲“冬至一陽生”。按八卦學說,此時爲地雷復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徵陽氣的初生。我國古時曾以冬至定爲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

古代養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爲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因爲只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纔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時、子月便在養生學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冬令進補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專家認爲,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正如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爲,在冬至前後進補爲最佳。

冬至的知識12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爲: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冬至的知識13

飲食調養“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這些諺語都流傳已久。冬令進補是我國曆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中醫雲:“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亦應之。”即冬季應講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說,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人們食慾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作用,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那麼,冬令進補應選在什麼時間最好呢?《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地說,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髮,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充分說明在冬至前後進補最爲適宜。

進補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但“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爲重要。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滋補通常可分爲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1、氣虛,常見症候有精神倦怠、語聲低微、易出虛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補氣食品,是指具有益氣健脾功效,對氣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藥、胡蘿蔔、豆漿、雞肉等。

2、血虛,常見症候有面色萎黃、脣甲蒼白、頭暈心悸、健忘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補血食品,是指對血虛證者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動物肝臟、動物血製品、龍眼肉、荔枝肉、桑椹、黑木耳、菠菜、胡蘿蔔、豬肉、海蔘、魚類等都有一定的補血作用。

3、陽虛,常見症候有面色皚白、四肢不溫、陽痿早泄、納少便溏、舌淡嫩、脈微細等。補陽食品,是指具有補陽助火,增強性功能的功效,對陽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狗肉、羊肉、蝦類、鹿肉等,核桃仁、韭菜、枸杞子、鴿蛋、鱔魚、淡菜等也有補陽作用。

4、陰虛,常見症候潮熱盜汗、五心灼熱、口燥咽乾、乾咳少痰、眼目乾澀、舌紅少苔等。補陰食品,是指具有滋養陰液,生津潤燥的功效,對陰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銀耳、木耳、梨、牛奶、雞蛋、葡萄、白菜等。

除了嚴格按照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方法以外呢,因冬季氣溫低,人體爲了保持一定的熱量,應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進補後產生更多的能量,增強免疫抗病能力,當然糖和脂肪等都因人而異。原則上說,有不足就要補充。例如,用腦多者應經常吃核桃,體力消耗大者,要及時補充水果、蔬菜等。總之,凡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久病體虛,勞力過度,勞神內耗,產後,術後及虧虛早衰者,均爲冬至進補的對象。但食補切忌過補、偏補,更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即缺啥補啥,所有各位親請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考慮去醫院確診屬於哪類症候,再選擇相應的'補品,使補得其所,補而受益。

一羊肉燉蘿蔔原料:白蘿蔔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鹽適量。做法:1.原料洗淨切塊備用。2.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開鍋後五六分鐘撈出羊肉。3.重新換水燒開後,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蔔入鍋至熟。功效:益氣補虛,溫中暖下。

二蓮藕豬脊湯原料:連骨豬脊500g,蓮藕250g,蔥段、薑片、料酒、精鹽各適量。做法:1.將蓮藕洗淨,切成厚片;豬脊髓洗淨,入沸水中氽燙後撈出,瀝乾水分。2.將豬脊髓與藕片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放入蔥段、薑片和料酒,用大火燒開後轉用小火慢燉約150分鐘至熟,撈去蔥段、薑片加入精鹽調味即可。功效:滋陰補髓。

三紅補血益顏粥原料:血糯米50克、紅棗10個、枸杞10克,紅糖適量。做法:將紅糯米淘洗清潔,用淨水浸泡4-6小時,紅糯米倒進砂鍋,大火把紅糯米煮沸後持續中火煮20分,再參加枸杞和紅棗,中火煮20分鐘後,改爲小火熬1小時。煮好後,放進紅糖,即可食用。功效:補血、養顏(血糯米具有養肝、養顏、澤膚等功效,實用於營養不良、缺鐵性貧血、面色蒼白、皮膚乾燥及身體瘦弱者食用。在嚴冷且乾燥的冬天,年輕女性不妨適當食用血糯米,以起到養顏護膚的作用。)怎麼樣,這些食譜喜歡嗎?喜歡的話不妨今天就爲您和您的家人親手熬製,一定暖胃又暖心哦!

冬至的知識14

數九寒天要養陽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有"冬至陽生春又來"之說,可見"冬至"與"陽氣"之間的關係極爲密切。冬至過後,人體內的陽氣逐漸增多,陰氣相應減少。因而此時養生應陰陽兼顧,或在養陽的基礎之上再養陰,即中醫所講的"陽中求陰"。同時,由於陽氣在冬至前後才逐漸萌發,因此要特別注意補充陽氣並固本培元,只有體內的陽氣充足,機體方可安康無疾,繼而才能益壽延年。

在冬至時節養生,首先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在清晨和氣溫最低的夜晚,儘量不要出門,在白天外出時應注意添加衣服,特別是頭和腳要"捂嚴"一些,睡覺時應多加增一層被褥。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堅持"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的二十字方針,保持健康的作息規律。第三,要本着少食多餐的原則,多吃溫熱性的食物,以護脾益腎。

有虛症才需大補

所謂"三九嚴寒補一冬,來年四季無病痛",寒冷的冬至前後是進補的.好時節。由於冬日天寒,人體所需要的熱量和營養多於其他季節,身體的新陳代謝也相對於旺盛,此時進補東西很容易被吸收。

當然,進補也需因人而異。中醫認爲,患有慢性疾病的人、老年人或者身體虛弱的人、亞健康的人可稱爲虛症者。有虛症的人需要大補,無虛症的人只需小補。另外,所謂"虛症"又分爲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等。要按"虛症"的不同種類採取不同的進補方式,才能達到進補的效果,否則會適得其反。

如果常感到疲勞神卷,不願多說話,或出現面色無光澤,甚至自汗、舌淡和脈象虛弱情況,則屬於氣虛症,可用生曬參、黃芪等補氣的藥材滋養。如果發覺四肢冰冷,臉色發白,疲勞神卷,甚至出現尿液多且清、大便稀、舌淡苔白的情況,則屬於陰虛,可用紅參、鹿茸、冬蟲夏草、仙靈脾、肉蓯蓉、胡桃肉等補陽藥進行滋補。

冬至的知識15

1、冬至養生小常識——冷水洗臉

冬天天氣寒冷,很多人早上會選擇用熱水洗臉,事實上,清晨冷水洗臉不僅能讓人變得清醒、精神振奮,還可以預防冬季外出冷空氣侵襲而引起的感冒。若能結合按摩耳廓、印堂、太陽、頰車等穴則效果更佳。

2、冬至養生小常識——喝溫開水

洗臉刷牙後喝一杯溫開水,一方面可暖身清洗胃腸;另一方面可稀釋血液,預防腦血栓、心肌缺血,同時能維持細胞滲透力,促進細胞代謝。

3、冬至養生小常識——熱水泡腳

睡前用55-70攝氏度的熱水泡腳,既解乏,又有助於睡眠。人體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熱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絡,加速血液循環,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凍瘡、足部靜脈曲張的患者。方便時可用中藥泡腳,這裏有個藥方,可以在水中放幾片當歸、紅花、川斷及金銀花等,可以活血補腎,還可以防止冬天皮膚乾燥、皸裂。

4、冬至養生小常識——早睡晚起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纔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除了保證夜間睡眠,午飯後可適當打個盹,但要避免睡時着涼。其次,要注意防風防寒。

5、冬至養生小常識——溫水刷牙

冬天刷牙最好用溫水。醫學專家對牙齒生態的調查顯示,人的牙齒在35-36.5攝氏度的口腔溫度下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35℃左右的溫水是一種良性的口腔保護劑,用這樣的水漱口,會使人產生一種清爽、舒服的'口感。尤其是在冬天,更需要用溫水刷牙,避免引起牙齒敏感。溫水的溫度以接近體溫爲宜,太熱的水也不好。

6、冬至養生小常識——穿衣適溫

穿衣要講“衣服氣候”,指衣服裏層與皮膚間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32―33攝氏度,這種理想的“衣服氣候”,可緩衝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其次,要注重雙腳的保暖。由於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少且慢,因此腳的皮溫最低。中醫認爲,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臟,可引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腰腿痛等病症。

7、冬至養生小常識——定時開窗

天氣寒冷,很多人不願開門開窗,加之現在家庭安裝的空調越來越多。在空調房間內,往往長時間處於封閉狀態,空氣流通不良。同時,室內外溫差較大,還可能易造成包括流感在內的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因此,需定期打開窗戶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細菌的滋生。

8、冬至養生小常識——常曬太陽

我國傳統醫學理論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爲常曬太陽能助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冬季養生,由於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狀態,而人順應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

9、冬至養生小常識——夜忌憋尿

很多人都有憋尿的習慣,認爲忍一時並不會有多大的傷害,尤其是冬季氣候寒冷,有的人冬夜就寢後因怕冷而長時間憋尿。專家提醒,可不要小看這不經意的憋尿,有尿意而不及時排尿對身體危害是很大的。憋尿會使有毒物質積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10、冬至養生小常識——室溫恆定

首先室溫應保持恆定。如果室溫過低,人感覺冷,則容易傷人體陽氣。溫度過高則室內外溫差大,外出活動易外感風寒。所以,室溫應保持在18℃~22℃之間爲好。室內還要保持一定的溼度,可以使用加溼器。

11、冬至養生小常識——睡勿矇頭

有很多人喜歡矇頭睡覺,特別是冬季由於氣溫低,更是有人喜歡將頭、臉全都埋進被子。在室內空氣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這樣做會造成氧氣不足。矇頭睡覺的害處還在於被子內通風不良、空氣污濁,人體不能進行正常的氣體交換,使被子內新鮮氧氣越來越少,二氧化碳越積越多,易使人產生缺氧症狀。重者,會因缺氧使人做噩夢,精神恐懼,突然驚醒,久而久之,還可引起神經衰弱等後遺症。

12、冬至養生小常識——溫水洗澡

冬季少洗澡多保溼,可避免乏脂性溼疹。洗澡時儘量用溫水,避免過燙。一般油性皮膚的人在冬季一週洗兩次澡即可,乾性皮膚的人一週洗一次澡爲佳,最好少用或不用肥皂、沐浴露等,洗完澡後要擦保溼霜。

冬至的知識16

冬至晚上爲什麼不能出去:

冬至晚上不能出去是因爲,很多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祭祀祖先的習俗,而冬至上墳祭祀的時候陰氣比較重,所以在祭祀之後一般都會早點回家。

冬至有什麼禁忌不能做:

【不宜婚嫁】

冬至期間不宜婚嫁,因爲古人把冬至前一天稱爲四離日,離日爲不吉利的日子,而是一件大喜事肯定要選擇一個黃道吉日。

【不宜搬家】

冬至期間不宜搬家,因爲冬至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在寒冷的日子搬家會破壞家中的興旺之氣。

【不宜同房】

冬至期間不宜同房,民間有冬至前後10天不宜同房的說法。古人認爲冬至期間是人體最虛弱的時候,這個時候同房的人,陰陽不調,非常不利身體,還會影響後代的繁衍。

【不宜回孃家】

冬至期間不宜回孃家,民間有冬至回孃家對公公不益的說法。很多人都認爲這是比較封建的思想,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會嚴格遵循。

冬至祭祖習俗:

在時節轉換的日子裏祭祖,就好像祖先也和我們一起過節。一般來說,冬至雖然不是正式家祭,但應該給祖先的靈位前祭獻供品和香火,酪酒一盞而後全家在一起同慶。此外,還有上墳燒紙、送寒衣等風俗。所謂送寒衣,就是爲已故的祖先送去禦寒的'衣服。過去在民間信仰看來,人有人世,死人有鬼世。已故親長雖然軀體已經死亡,但靈魂還在鬼世生存,不同季節需要不同的飲食、服裝,尤其秋盡冬來,鬼魂也是很怕冷的,所以才流行送寒衣,這是懷念祖先的一種表現。這些活動,無論是祭天,還是祭祖,都是冬至節的一種宗教活動,雖然帶有很濃重的迷信意味,但是卻有着一種美好的期望在裏面,表達了人們的某種意願。

冬至祭祖有什麼風俗:

浙江寧波:

正月,在祖先遺像前,點着香燭,供陳湯糰、糕、餅、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遺象供在祠堂裏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

廣東東莞:

正月初一,大多數人家先在曆書上擇一個吉利的時辰,舉行祭祖典禮,祭品是茶、酒、白飯、攢盒、生果、如龍(年糕)、祿堆和齋菜。祭祖程序:焚香、點燭、燒元寶、放串炮,全家人依輩分、年齡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燈火長明,香煙不絕。

河南開封:

守歲的到五更時候,先行盥洗,穿着禮服禮帽,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香燭齊燃,爆竹爭放,一家人依長幼輩分,連續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羅田:

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準備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準備一支長竿掛着鞭炮,等族人來到時,便點火燃放,表示歡迎前來祭祖,等到祭祖儀禮完畢,有果盒、茶點或豐盛的早餐相招待。

東北地區:

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時時分,大大小小都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點燭、燒香、焚紙、放炮,子孫跪拜如儀,稱爲“發紙接種”。

粵桂地區:

初一上午五、六點鐘,擺設豐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長輩分,排前後次序,向祖宗跪拜叩頭。

豫東地區:

初一早餐以後,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輩分長次,先男後女,對着祖宗神位,一一磕頭跪拜。

川西地區:

祖宗神位前的香爐中,點了輕煙繚繞的長香,紅燭燃起輝煌的亮光,銅磬在一聲聲的敲着,瀰漫肅穆的氣氛。長輩帶領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齊地站立兩旁,向祖宗神位,焚香點燭燒紙,按輩分長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飯,焚化紙錢。

冬至的知識17

冬至的由來

冬至(英語:wintersolstice),又稱“冬節”、“賀冬”、“長至節”等,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爲: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爲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說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節氣養生知識

起居。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纔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爲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爲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運動。

運動方面,由於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而應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做做舒展運動(上午9—10點鐘或下午2—3點鐘)。

飲食。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裏,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爲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爲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蔘、龜肉、甲魚、鮑魚等。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循環,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

情緒。

冬至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進入冬季,有些人便會顯得意志消沉,這可能是患上了“季節性情緒病”。季節性情緒病是精神抑鬱症的一種,病人每每在陽光減少的冬季,對身邊事物提不起興趣,還伴有嗜睡、多吃、易怒、過敏等病症。有抑鬱情緒的老人可以在冬天堅持多曬天陽,還可以每天做一些簡單的瑜伽動作,尤其是靜坐和冥想的練習,能讓心情舒緩下來。同時注意生活起居,按時休息和睡眠,不做熬夜的“夜貓子”。

情緒低落時,不妨做做其他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儘量與人接觸,這樣可以將憂鬱減到最低程度。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

寓意一: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風俗,據說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所以,在中國北方,一到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就成爲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寓意二:冬至到,吃餃子,團團圓圓。

在一些地方,一到冬至這天,一家人就會忙忙碌碌,準備各種餃子皮、餃子餡,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團團圓圓過冬至。除了北方吃餃子,南方還有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圓圓滿滿、團團圓圓。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