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寶寶總依賴父母怎麼辦

寶寶總依賴父母怎麼辦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總依賴父母怎麼辦,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可以獨立起來,不再依賴父母,但是一些兒童對父母非常依賴,只要一離開父母,就會哭鬧不已。那麼寶寶總依賴父母怎麼辦呢?

寶寶總依賴父母怎麼辦1

什麼是兒童分離性焦慮症

兒童分離性焦慮症,指兒童與其依戀對象(依戀對象通常是關係密切的撫養人,如父母等)分離時產生的過度焦慮情緒。兒童分離焦慮症的患病率爲1.24%~4.9%,75%的患兒伴有學校恐懼症狀。

寶寶總依賴父母怎麼辦

本症一般表現爲

過分擔心父母等依戀對象可能會遇到傷害;過分擔心自己會走失、被綁架、住院,擔心與依戀對象離別;因不願意離開依戀對象而拒絕上學;害怕獨處,或沒有依戀對象陪同絕不外出,拒絕上牀就寢;反覆做噩夢,內容與離別有關,以致夜間多次驚醒;與依戀對象分離前,分離時或分離後出現過度的情緒反應,如煩躁不安、哭喊、發脾氣、悲傷、淡漠或退縮;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等軀體症狀,但無相應的軀體疾病。

兩類行爲與焦慮情緒有關,即依戀與逃避,與依戀對象分離是引起分離性焦慮的直接原因。逃避是患兒面對陌生環境時所產生的情緒反應。

患兒在家往往受到溺愛,心理素質存在缺陷,依賴、任性、懶惰、過分內向、害羞、膽小,獨立生活能力差,對逆境的承受能力較差。研究發現,慢性或重大精神刺激可以使人的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調節失衡,出現病理性情緒反應。

對於兒童分離焦慮症,首先應向患兒的依戀對象瞭解患兒的飲食起居及生活習慣、性格、慣用詞彙及表達需要和要求的特殊方式,儘快幫助患兒適應新環境。對嬰兒應以非語言交流爲主,如摟抱、撫摸等,以語言交流爲輔,如逗引等。同時,要設法轉移患兒的注意力,給患兒喜歡的玩具,講故事,做遊戲等。並讓患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穿衣、洗臉等,以鍛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

對於年齡稍大的患兒,可進行心理教育,講道理,告訴孩子應該如何面對新環境。在治療過程中,一些小的獎勵有利於鞏固患兒的良好行爲。比如,對於不哭的孩子,可以獎勵大紅花,對於哭鬧厲害的孩子,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告訴他,明天有漂亮的禮物,但是隻發給不哭的孩子,以此來誘導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爲。

孩子對父母太過依戀,當他們與父母要不可避免的分開時,他們會出現煩躁不安、哭喊、發脾氣、悲傷、淡漠或退縮的.反應。當孩子與依戀的對象分離時會直接引發孩子的焦慮情緒。所以,爲了孩子能夠堅強獨立成長,父母們不應該對孩子保護的太好以至於他們過度依戀自己。

寶寶總依賴父母怎麼辦2

孩子過於依賴家長怎麼辦

1、不嬌慣,減少孩子的依賴性

許多家長特別寵愛孩子,把孩子當寶貝似的去哄着,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見不得孩子受一點點的苦和一點點的委屈。長此以往,孩子遇到事情時就會很自然的依戀爸爸媽媽。那麼爸爸媽媽如果在孩子摔倒的時候,讓孩子自己勇敢的站起來,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孩子的依賴性,還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的堅強勇敢。

2、給孩子多多創造交朋友的機會

要知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朋友也扮演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被父母保護的太好,孩子不會輕易和陌生的朋友玩耍。這時父母可以邀請其他小朋友來家裏玩,讓孩子體會到有夥伴的樂趣,讓他們明白生命中不只有爸爸媽媽。孩子在和其他夥伴玩的時候,父母只需要在旁邊保證他們的安全即可,至於玩什麼,怎麼玩,人員如何分配都由他們自己決定。

3、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着做

一些家長什麼事情都幫孩子想好做好,殊不知這是導致孩子依賴性強的根本原因,因此家長們要大膽的放手,遇到事情時可以讓孩子去自己嘗試做一做,鼓勵孩子去探索,面對孩子不會的問題時,家長可以給孩子進行示範,然後再邀請孩子獨立完成任務。

寶寶總依賴父母怎麼辦 第2張

孩子過於依賴家長的原因:

1、家長的過度溺愛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家長手心上的一塊寶,碰不得罵不得,稍微受了一點傷,就心疼的不行,平時對孩子的要求也是有求必應,要什麼給什麼,家務活也從來交不到孩子的手上,家長也不會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情有的家長幫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讓孩子什麼事情都接觸不到,這樣的孩子怎麼能不依賴父母呢?

2、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好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許多事情都需要孩子自己的判斷和思考。當父母幫孩子把什麼事情都做好的時候,孩子不需要自己再動腦或動手去解決,只需要相信父母就行。逐漸孩子就會喪失獨立性,凡事都依賴父母去完成。

3、對孩子的事“大包大攬”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最主要的任務,是引導孩子,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些父母沒有去引導孩子,而是幫助孩子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掉,父母這樣做,孩子無法得到鍛鍊,慢慢就會對父母十分依賴。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