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彙編15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彙編15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5.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彙編15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

活動目標

1、感知、探索西瓜的特徵。

2、通過比較、品嚐,體驗新品種無籽西瓜的優點。

活動準備

1、普通西瓜、無籽西瓜及其他瓜果若干。

2、餐巾、點心盤人手一份;刀、抹布各一。

活動過程

一、用故事引出“怎樣吃西瓜”的問題

1、教師講述故事《猴王吃西瓜》

2、提問:

(1)猴王是怎樣吃西瓜的?

(2)你們是怎樣吃西瓜的?

二、請幼兒在許多瓜果中挑選出西瓜進行觀察、品嚐。

1、這裏有許多瓜果,哪些是西瓜呢?

2、西瓜是什麼樣的?

(1)請各組幼兒觀察桌上的西瓜,教師觀察幼兒的表現並進行適當引導。

(2)請幼兒表述各自的探索過程和結果。

(3)小結:有的

西瓜是圓圓的;有的瓜皮是深綠色的,有的是淺綠色的,還有的是帶花紋的;

西瓜是滑滑的、涼涼的、硬硬的;敲一敲會“砰砰”地響,推一推還會滾動。

3、西瓜裏面是什麼樣子的?

(可讓幼兒猜測,以引起他們對觀察、探索西瓜內部特徵的興趣。)

(1)你們喜歡吃西瓜嗎?爲什麼?

(2)根據幼兒的表述教師小結:西瓜水分很多,甜甜的,很好吃,能解渴、祛暑。

三、引導幼兒感受無籽西瓜的優點

1、請幼兒品嚐無籽西瓜,說說它和剛纔的西瓜有什麼不一樣。

(特別甜,吃起來特別方便。)

2、根據幼兒的討論作一小結,讓幼兒感受科技新產品的優點。

附猴王吃西瓜(故事梗概)

很久以前,山上住着一羣猴子。有一天,一隻猴子撿到一個大西瓜,就把它送給了猴王。

可猴王不會吃西瓜,於是它就招來許多猴子問:“誰知道怎麼吃西瓜呀?”其中一隻小猴就叫道:“我知道,我知道,西瓜是吃瓤的!”可另一隻老猴子卻說:“不對,不對好像是吃皮的!”“是吃皮的!”“不對,是吃瓤的!”於是猴子們就爭吵起來。

最後,猴王聽信了老猴子的話,啃起了西瓜皮,而那些小猴子則吃到了甜甜的瓤。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2

目標:

1、通過觀察,引導幼兒知道每個人的指紋是各不相同的,發展幼兒仔細觀察的能力。

2、探索複製指紋的方法,萌發多樣探索的意識。

3、初步激發對科學、創造和探索自身的興趣。

材料環境創設:數字卡片、小紙片、顏料、印泥、橡皮泥、鏡子、抹布等。

設計思路:“我們的身體”是本班幼兒正在探索的主題活動,在探索小手的活動中,羅宜家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手指上的線叫什麼呀?”但是,小朋友誰都說不上來。這是一個頗具價值的問題,因爲它是我們在主題活動中生成的,有利於孩子們繼續對自身進行探索的興趣的培養。而且,現代的指紋技術正越來越與高科技融爲一體,涉及到了很多方面,適當地在這方面豐富一些見識,不僅能開闊幼兒的眼界,且對於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也會有好處。另外,作爲一個新班,我們的孩子們在探索能力上還顯得很單一,缺乏運用多種方式探索的意識,本活動中鼓勵幼兒大膽常識多種複製指紋的方法,對幼兒的多樣化探索意識也是有幫助的。活動中,處於整合性原則,我還在其中,融合了識數教育,即觀察時給手指紋編號,結合一切可利用因素進行自然銜接下的教育。

流程:

1、提問交流:

1)請羅宜家提出自己原先的問題。

2)引導幼兒觀察手指,進行相關的經驗交流,如:上面的線長得怎麼樣?

2、操作體驗:

1)討論:怎樣將指紋複製下來,讓別人觀看?

2)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複製指紋,如:在橡皮泥上印指紋等。

3、觀察比較:

1)介紹自己是怎樣複製指紋的,滲透多元探索的意識。

2)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比較,從而得出每個人的指紋是不一樣的結論。

4、 拓展內化

1)討論:除了指紋與別人不一樣,還有什麼也是與人不同的?

2) 討論:指紋有什麼用?

介紹有關警察用指紋破案的事和指紋鎖的好處,激發幼兒對科學和創造的興趣。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3

活動目標:

1、能借助物體來辨別前後、兩邊等方位。

2、在遊戲中學習完整講述句子,學習方位詞:上下、前後、裏外

活動準備:各種毛絨小動物或頭飾

活動重點:感知前後、兩邊等方位。

活動難點:能完整的講述句子。

活動過程:

1、初步辨認以自身爲中心的方位:

—“你的鼻子(耳朵、屁股)在哪裏?”(在前面、在後面、在旁邊)

2、遊戲—找方向:

—“你們做兔寶寶,我來做兔媽媽。我捏捏鼻子你們就到我的前面來;我拍拍屁股你們就到我的後面來;我拉拉耳朵你們就到我身體的兩旁來。好,我們現在來試試吧。”

教師邊拍屁股邊說:

—“快到我的後面來。”

依次:邊捏鼻子邊說:快到我的前面來。

邊拉耳朵邊說:快到我的旁邊來。

幼兒根據老師的指令行動。

教師轉身,改變方向,只拉耳朵不說話。

—“爲什麼還是拉耳朵,你們要變方向?”

師生共同小結:改變了方向,旁邊也跟着變了。

3、遊戲—捉迷藏:

—“動物們在森林裏玩捉迷藏遊戲,讓我們趕快把它們找出來!”

請幼兒找出並說出小動物躲藏的準確位置。

分組遊戲:請一半幼兒抱着動物們躲藏,另一半幼兒尋找並說出躲藏地。輪換進行遊戲。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4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探索各種紙在水中的變化,初步感知紙的特性。

2、操作觀察後,學習用簡單的符號記錄結果,並樂於用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發現。

3、體驗實驗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餐巾紙小人、糖紙小人、筆、記錄表、5張集體記錄表格。

【活動過程】

一、用紙人以故事表演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1、出示餐巾紙做的小人和糖紙做的小人。

師:你們認識他們嗎?

幼:是我們在活動區中做的餐巾紙小人和糖紙小人。

2、老師講故事引出主題。

師:兩位小人兒碰到了一個難題,請你們來幫幫他們,我們來聽一聽是什麼難題!

教師講述故事:一天,餐巾紙小人和糖紙小人一起來到遊樂場玩,他們一會兒捉迷藏,一會兒盪鞦韆玩得渾身是汗。糖紙人說:“今天我玩得太熱了,我們去游泳吧!”餐巾紙人說:“不行,不行,你不能去。”糖紙人說:“爲什麼,我就是要去。”餐巾紙人說:“不行,不行我們不能到水裏去。”它們兩人吵了起來,誰也說服不了誰。

3、幼兒討論。

師:你們來說一說,他們能不能去游泳呢?爲什麼?

幼1:不能去游泳,到了水裏會溼掉的。

幼2:能夠去游泳,因爲它們有手和腳。

幼3:餐巾紙人不能去游泳,它到了水中會爛掉的。糖紙人可以去游泳,它到了水裏不會爛的。

師:有的小朋友說可以去,有的小朋友說不可以去,那怎麼辦呢?

幼:我們請小人兒去試一試吧。

(評析:從故事引出本次活動主題,用一個問題引起幼兒的討論,以讓幼兒幫助紙人爲活動主線,激發幼兒操作活動的激情,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探索餐巾紙人和糖紙人在水中的變化,並和同伴合作記錄結果。

1、老師講解操作的要求。

師:老師爲你們準備了泳池和小人,你們可以每人選擇一個地方試一試,看看兩個小人能不能在水中游泳,用你的方法把結果記錄下來。在一個游泳池中試的小朋友記在一塊記錄板上,有什麼不清楚的地方嗎?可以問老師或小朋友。

2、幼兒操作、記錄結果。

3、將展示板拿到上面來,講述探索結果。

師:請你們說一說你在幾號游泳池中試的,它們能不能到水中游泳?

幼甲:我在1號游泳池中試的,我認爲餐巾紙人不能游泳,因爲它到水中一會兒就爛掉了。糖紙人能夠去游泳,因爲它不會爛掉。

幼乙:我在3號游泳池中試的,餐巾紙人放到水中慢慢沉下去了,爛掉了,糖紙人不會沉下去,也不會爛掉。

師:你們用什麼符號來記的呢?

幼甲:我的餐巾紙人也會爛掉,不能去游泳。我用來表示。糖紙人能夠去游泳用表示。

幼乙:我用表示可以去游泳,用表示不能去。

(評析:此環節教師明確提出操作的要求,放手讓幼兒試一試,讓幼兒在自主的操作活動中感受到兩種紙在水中的不同現象,併發揮幼兒的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將操作結果記錄下來,充分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4、用動作學一學紙人們在水中變化。

(1)師:餐巾紙人在水中不能游泳,會爛掉,能不能用我們的身體動作來學一學它在水中的樣子呢。

幼1:可以用身體扭。

幼2:用雙手扭。

(2)師:那麼糖紙人呢?

幼兒用動作學糖紙人游泳。

5、師:我們把結果告訴他們吧。

幼:餐巾紙人你不能到水中游泳,你到了水中會爛掉的,糖紙人你可以去游泳,因爲你不會爛掉。

(評析:滿足了幼兒好動的慾望,充分調動幼兒的身體感受餐巾紙人在水中爛掉的感覺,和糖紙人在水中游泳的感覺,營造了一種輕鬆活潑的氣氛,做到了動靜交替。採用擬人的手法,把結果告訴紙人,既滿足了幼兒的興趣,又起到了前後呼應的效果。)

三、探索其他紙在水中的變化。

1、認識其他的紙。

師:我們知道了餐巾紙人和糖紙人在水中的變化,那麼還有許多種紙它們放到水中是什麼樣的我們也去試一試吧。先請你們說一說你認識什麼紙?

幼1:我認識宣紙,可以畫水墨畫。

幼2:我認識皺紋紙、和白紙。

幼3:我認識牛皮紙。

2、看一看盒子中的紙你們認識嗎?

幼:有牛皮紙、白紙和皺紋紙。

3、看一看記錄紙,和小朋友討論一下,有沒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幼1:有鐘的一格就是記時間,是很長時間,還是很短的時間。

幼2:有水的一格記紙在水中的樣子。

評析:讓幼兒在討論的過程中知道記錄紙表示的意思,既起到了生生互動的作用,又使幼兒從中學到了學習的方法。

4、幼兒操作記錄。

5、講述操作的結果。

師:請你們來講一講你的結果,發生變化的是什麼紙,沒有變化的是什麼紙。

幼1:皺紋紙放入水中變化了,變的爛掉了,顏色變淡了,水中有顏色了。牛皮紙放了很長時間沒有爛掉。

幼2:我的牛皮紙放下去很長時間沒有變,我用手揉了以後,一條一條顏色變深了。

幼3:我放的時間很長,我的白紙也爛掉了,

6、教師小結:這些紙放到水會變化,因爲紙會吸水。皺紋紙最容易吸水,白紙差一點,牛皮紙不容易吸水。

(評析:第二次探索使探索目的層層遞進,同材料的紙放入水中,幼兒帶着好奇靜靜地看着,觀察着、記錄着。這種幼兒主動參與發現法,強化了幼兒細緻的觀察習慣,也培養了幼兒的初步比較能力。)

四、討論:洗爛了的廢紙有什麼用?不爛的廢紙又有什麼用?

1、出示花瓶,引導幼兒觀看,爛了的廢紙,可以用膠水和顏料,調和成五顏六色的紙漿,塗在果奶瓶上裝飾成美麗的花瓶。不爛的廢紙可製作剪貼畫,製作服裝道具。

2、在生活中你知道不會爛的紙可以做什麼?請你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資料,把答案寫在“你問我答”欄目上。

(評析:將幼兒的經驗遷移到生活中,使問題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生活。)

活動延伸:

1、搗紙漿,裝飾花瓶。製作服裝道具、剪貼畫。

2、繼續實驗:在園內外收集毛邊紙,銅版紙,蠟光紙,紙杯、紙盒等,進而探索用多種方法使紙遇水不爛。

活動評析:

蒙臺梭利50年前已揭示:“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事物的需要更強烈”。對幼兒而言,動作就是思維,因此科學探索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幼兒親自動手,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本次活動,教師藉助孩子們活動中的問題,從調協幼兒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入手,對孩子的問題作了積極應答。提供適宜的探索材料,以“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觀念爲支撐,營造了平等、賞識、支持的寬鬆環境,給孩子充分實踐的機會。滿足了孩子的興趣需要,使孩子獲得了一次成功的體驗。

在活動的過程中,孩子情緒愉悅,學習主動,交流大膽,教師面向全體,引導得法。讓每個孩子在猜猜、議議、找找、比比、試試、講講、記記的過程中,人人享有嘗試的機會,人人享有探索的自由。孩子們不斷髮現新的問題,不斷運用原有經驗,嘗試解釋新問題,建構新經驗。同時孩子在與老師、同伴討論交流,自己對紙的變化的認識中,得到了老師積極迴應,老師對孩子表達的肯定、猜想的認同、行爲的激勵,不知不覺中促進了幼兒語言交往能力提高,培植了兒童的自信,點燃了發散思維的火種。同時,在延伸活動中用廢紙漿裝飾花瓶的活動,孩子通過實際操作感受到廢物再利用、廢物巧用,環保意識也得到了增強。

兒童是自主成長的主體,教師是一個支持者。從本次活動中,我感悟到,從孩子的現實需要出發,尊重孩子的意願,靈活組織教育活動,向孩子學習,才能與孩子共同成長。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5

活動目標

1、知道幾種常見汽車的名稱、外形特徵和用途。

2、認識轎車的主要組成部分,引發幼兒對汽車奧祕的探究興趣。

3、感受汽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以及汽車可能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具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請家長帶領幼兒觀察馬路上的各種汽車,並統計自己看到的汽車。

2、教師與幼兒共同收集各種汽車玩具。

3、幼兒學習資源。

活動過程

1、請幼兒結合統計表交流在馬路上看到的汽車,瞭解汽車的名稱和外形特徵。

提問:說說馬路上都有什麼汽車?它們的外形特徵是怎樣的?

2、引導幼兒分組玩玩具汽車,並向同伴介紹自己喜歡的汽車的外形特徵及用途。

教師小結:汽車都由車門、車窗、車輪、方向盤、發動機等部分組成。爲了減少阻力,汽車的外形都是流線型。同時汽車根據用途的不同,有貨車、客車、轎車和跑車,等等。

3、讓幼兒結合生活經驗,交流汽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1)談談都坐過什麼汽車?去過哪裏?如果沒有汽車會怎樣?感受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2)引導幼兒討論:汽車除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之外,也給生活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這些不好的影響有哪些?

教師小結:隨着生活的進步,汽車已經成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方便我們出行,節約時間;但許多汽車的出現,排放出大量的汽車尾氣使我們空氣變得污濁,損害了人們的健康,給環境造成了污染。

4、引導幼兒探索轎車的奧祕,瞭解轎車的組成部分和用途。

(1)帶領幼兒到老師的轎車上,讓孩子自己看一看、摸一摸、坐一坐,如玩玩方向盤,打開前蓋和後備箱看看,轉動雨刮器,看看反光燈、油表及時速控制表等。

(2)請幼兒找找轎車部件的數量。如方向盤一個,後備箱一個,前面車燈兩個,後面車燈兩個,有四個車門。

5、鼓勵幼兒交流自己發現的祕密。說說自己對車裏的什麼東西最感興趣?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

活動延伸

在區域活動中,投放各種汽車模型,佈置“我是小車迷”區域,讓孩子繼續探討自己感興趣的車。

教學反思:

車在我們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我們幾乎每天要用車。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幼兒思考、回答的教學方式。使幼兒在玩中學,在玩中不知不覺突破了幼兒製作的難點,爲下一步自由創作作了鋪墊。本設計重視激發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積極爲幼兒創設有利於激發創新精神的學習環境。巧妙地引導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主動的探究問題。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6

活動目標:

1、通過對園區內各種樹木的觀察、探索、發現和了解,使幼兒產生保護樹的慾望,說出爲何喜歡它。

2、學會主動關心照顧小樹或大樹。

3、學會做觀察記錄。

4、複習12以內的點數。

5、認讀樹名。

活動準備:

1、課前對園區樹木進行觀察,不同樹上都掛有樹牌(樹的名稱、樹齡及生活習性)及編號(以便幼兒記錄)。

2、彩筆、圖畫紙、鉛筆。

3、幼兒卡(幼兒姓名、性別、年齡)。

4、小桶。

活動過程:

1、在觀察瞭解園區不同樹種的情況下,開展自由討論:你看到哪些樹?它是什麼樣子的?叫什麼名字?提問:用幼兒已有的經驗描述不同樹的外形特徵,你喜歡什麼樹,它是什麼樣子?

2、通過老師的提問和討論再次帶幼兒去室外觀察,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從下到上,從樹根到樹冠、樹葉及不同部位的粗細高矮、大小、長短、形狀、顏色等。討論提問:你喜歡哪些樹?爲什麼喜歡?你如何對待它?

3、領養小樹或大樹活動,讓細兒把自己的卡片掛到自己喜歡的樹上,與大樹擁抱感知粗細,與小樹牽手,給小樹澆水。

4、觀察記錄:用不同方式記錄所觀察到的樹種(根據樹葉的不同形狀、高矮、粗細、是否開花);記錄小樹家的路線圖。

5、讓幼兒說出樹的種類,老師用圖表示出數量,讓幼兒學習點數。

6、把自己喜歡的樹畫下來,並畫上它的鄰居,組成一幅完整的圖畫,放在展區展覽。

總結分享:

請幼兒談談對園區春天樹木千姿百態的感受。

活動評價:

通過對本土資源的優勢利用,讓幼兒對樹的瞭解更深更廣,不僅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更培養了幼兒用多種方式表現物體的能力,讓幼兒學會關心、照顧喜歡的樹,還能增強幼兒的責任意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7

活動目標:

1、認識數字“0”,瞭解“0”的重要作用。

2、知道“0”可以表示“沒有”、可以表示起點,“0”和其他數字組成的不同數字代表不同的數量。

3、對生活中的“0”感興趣,樂於探索、感知“0”在生活中所表達的不同意義。

活動準備:

PPT課件;雪花片5塊;溫度計、尺子、彈簧秤等實物;門牌號、車牌號、電話號碼、比分牌、球衣等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初步感知數字“0”。

1、師:我們現在來玩一個遊戲,老師說數字,請你用你的小手準確的表示出來。

2、在桌子上擺出五塊雪花片:桌子上有幾塊雪花片?

從5―0逐一遞減,每次拿走一塊,提問:桌子上現在有幾塊雪花片?用什麼數字寶寶來表示桌子上雪花片的數量?桌子上沒有雪花片了,用什麼數字寶寶來表示?

二、欣賞故事《“0”又回來了》,感知“0”在數字中的重要作用。

1、師:“0”既然是表示“沒有了”,那能不能乾脆不要這個“0”?爲什麼?

2、幼兒自主討論,教師視情迴應。

3、繪聲繪色的講述故事,引起幼兒探討“0”的興趣,瞭解“0”的作用。

4、提問:爲什麼大家要去找數字“0”呢?“0”到底有沒有用呢?

三、聯繫生活實際,舉例說明“0”的作用,瞭解“0”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1、提問:你們在哪裏見過“0”?他表示什麼意思?

2、根據幼兒的回答視情小結

3、分組自取溫度計、尺子、彈簧秤等實物,門牌號、車牌號、電話號碼、比分牌、球衣等圖片,觀察並說說“0”在哪裏,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幫助幼兒理解“0”在生活中的不同含義)。

4、小結:門牌、車牌、電話號碼、球衣上的“0”都表示一個數字;溫度計上的“0”讀作零度,表示溫度,也表示分界線,從“0”開始越往上溫度越高(熱),越往下溫度越低(冷);尺子上的“0”表示起點,從“0”計量長度、高度等;球賽時比分牌上的“0”表示沒有進球,0:0表示平局,0:1表示一方進了一個球。“0”的作用真大,“0”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不同的含義。

本活動的重點是認識數字“0”及其重要作用,知道“0”可以表示“沒有”、可以表示起點,“0”和其他數字組成的不同數字表示不同的數量;難點是探索、感知“0”在生活中所表示的不同意義。

附:故事“0”又回來了

在數字王國裏,0一直想和其他數字寶寶做朋友,可大家覺得他表示什麼也沒有,是沒用的,都瞧不起他,連最小的數字“1”頁不願意理他。

0來到商店前,看見一個空的價格牌就站了過去,商品的價格一下子就變成了“0”,成了免費的,售貨員馬上把0轟走了,0很傷心,離開了數字王國。

0走了以後,數字王國可亂套了,大象伯伯用長鼻子捲來10只香蕉,1―9的數字寶寶使盡渾身解數,想盡了辦法,還是寫不出香蕉的數量。售貨員找不到0,也犯愁了,原來鞋子的標價是10元的,現在變成1元了。

這時候,大家才明白0也是很重要的,每個數字也都有自己的作用,少了誰都不行。於是,大家一起去把“0”請了回來。當0回到數字王國時,大家可開心了。我們又能寫出10支香蕉了,又能準確的標出10元的價格了。原來,0和其他數字寶寶組合在一起可以表示一個數量,從此,大家再也不覺得0沒有用了,他們和0成了好朋友。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8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歡快的情緒及鼓聲強與弱的力度變化。

2、會聽隨鼓聲的大小做相應動作,表現鼓聲的強與弱。

3、培養與同伴交流合作的能力,並體驗兩人一起合作造型的愉快。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5、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關於鼓的課件

活動過程:

(一)入場:隨伴奏帶開火車進入課室。

1、引導幼兒跟隨音樂節奏做動作。

2、引導小朋友辨聽和模仿火車開來(由弱變強)和火車開走(由強變弱)的聲音。

3、擴散練習:鼓勵幼兒大膽模仿各種小動物來了和走了的聲音(如小雞、小鴨、小貓、小狗等),注意聲音的由弱變強和由強變弱。

(二)主體部分:欣賞歌曲

1、用動作感受歌曲第一段

(1)指導語:你們覺得剛剛的音樂怎麼樣?(引導幼兒說出開心,快樂)這首好聽的音樂還可以用來跳舞呢。

(2)播放歌曲第一段,教師隨樂舞蹈。

(3)引導幼兒隨第一段舞蹈,用動作感受歌曲。

2、欣賞第二段,用身體動作表現鼓聲。

(1)感受鼓聲強弱。

指導語:來了好多小鼓手,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仔細聽,他們是怎麼敲鼓的?

引導幼兒認真傾聽,感受鼓聲強弱。

引導幼兒用拍手和嘴巴發出的聲音表示鼓聲強弱。

(2)欣賞歌曲完整欣賞歌曲一遍,找出歌曲中的鼓聲特點。

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鼓聲由弱到強。

鼓勵幼兒創編舞蹈動作表現鼓聲的最強音,鼓勵幼兒相互學習、模仿,並進一步創編。

3、隨樂完整表演。

活動反思

這是一首活潑歡快的歌曲,可前已經聽賞多次,對歌曲的旋律、節奏已經比較熟悉了,所以小朋友在學習歌曲的時候是很順利的。在進行舞蹈動作探索的時候,小朋友也能根據已有經驗積極進行嘗試。在活動中,很多小朋友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前奏結束,朋友還沒有找好,慢了哪怕是一小會兒就影響了下面的整套動作,因爲音樂很快,除非跳掉動作才能趕上。但是小朋友都只會按部就班地一個一個動作進行下去。所以活動中最主要的還是聽辯前奏,因爲前奏部分是小朋友找朋友的部分,前奏結束,小朋友必須已經找到朋友。歌曲開始就已經要開始邀請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9

幼兒園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勺子裏的哈哈鏡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勺子裏的哈哈鏡

活動目標

1、萌發幼兒對鏡子的好奇心,體驗鏡子游戲的快樂。

2、激發幼兒對光反射的興趣,探索鏡子反光的現象。

3、感知並描述勺子上的反光現象,產生探究的慾望,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此活動必須在晴朗的天氣裏進行。

2、小鏡子、不鏽鋼勺子、反面帶有雙面膠的小動物圖片數份,最少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活動的導入部分。

師:小朋友最喜歡玩勺子了,幾天沒玩了,想不想玩?我們一起來玩一玩鏡子吧!

二、幼兒玩鏡子。(各種平面鏡,反面帶有雙面膠的小動物圖片等材料,請幼兒自由選擇。教師在幼兒探究的過程中,有選擇的、由易到難的與幼兒交流,,最後集體分享探究結果,並進行驗證性探究。)

教師引導一:問在座位上玩鏡子的幼兒。

1、你是怎樣玩的鏡子?

2、發現了什麼?

小結:鏡子可以找照出影子來,利用鏡子,你不轉頭就可以看見身體後面的小朋友。

教師引導二:有的小朋友在陽光下玩鏡子,我們一起問問她有什麼發現吧!

1、陽光下,你發現了什麼?

2、牆上爲什麼會有光斑?(鏡子將陽光反射到牆上就產生了光斑。)

3、牆上的光斑會動嗎?

4、你是怎樣讓它動的?(光斑隨鏡子的晃動而晃動。)

小結:在陽光下,鏡子可以在牆上產生光斑,還能讓光斑移動到想讓它到的地方。

教師引導三:有的小朋友在玩“動物追逐戰”的遊戲,我們一起看看他們是怎樣玩的!

1、你們玩的什麼遊戲?

2、怎樣讓你的大灰狼(小兔子)跑的快點兒?

3、請幼兒嘗試。

小結:“動物追逐戰”太好玩了,你的小動物跑的快嗎?心理有什麼感覺?

三、幼兒玩“勺子裏的哈哈鏡”。

(一)師: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像鏡子一樣,能照出影像來?(幼兒回答)。

(二)玩“勺子裏的哈哈鏡”的遊戲,啓發幼兒結合自己的記錄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根據幼兒的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說說用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東西有什麼不同,提問,幫助幼兒有條理的探究:

1、你在勺子的什麼地方看到了自己?是什麼樣子?(原來勺子裏也有個哈哈鏡)。

2、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影像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3、從勺子裏的哈哈鏡看到的自己與鏡子裏的一樣嗎?爲什麼?

簡單小結:勺子的凹面與凸面對光反射的不同,等幼兒進一步探究其中的奧妙。

(三)我是小小攝影師。

1、帶領幼兒到室外,藉助勺子“攝影”。

2、請幼兒說說在勺子裏的哈哈鏡看見了什麼?它跟原來的物體相比,有什麼變化?

3、引導幼兒思考:用不同的勺子“拍攝”的同種物體,結果是否一樣?爲什麼?

4、引導幼兒初步感受勺子大小、新舊與成像之間的關係,給幼兒留下繼續探究的空間。

四、幼兒在玩“哈哈鏡”中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把不鏽鋼碗、勺子、鈴鐺皮、鏡子、杯子等“鏡子”投放科學區,供幼兒繼續探究其中的祕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0

活動目標:

1、認識土地和水域的形狀;

2、通過動手操作活動認識湖泊、島嶼、半島;

3、培養幼兒探索自然的興趣和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

活動準備:

海峽圖片或自制教具;泥土若干、樹枝、小托盤4個、藍色水、小船、字卡

活動過程:

1、觀察地球儀:知道地球的表面是由海水和土地構成的;找出地球儀上的“印度半島、馬達加斯加島、海南島、臺灣島、泰國島、安大略湖、密歇根湖”......

2、出示圖片,介紹“湖泊、島嶼、半島”

在地球上,像這樣被土地包圍着的水,它的名字叫湖泊〈出示字卡〉,並在中國地圖上找出相應的湖泊;(安大略湖、鄱陽湖,洞庭湖,巢湖,太湖,洪澤湖、密歇根湖)

在地球上,像這樣被水包圍着的土地,它的名字叫島嶼〈出示字卡〉;並在中國地圖上找出相應的島嶼;(臺灣島、海南島、馬達加斯加島)

在地球上,像這樣三面是水,一面與陸地相連的土地,它的名字叫半島〈出示字卡〉並在中國地圖上找出相應的半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山東半島)

3、三段式教學

4、老師示範:製作湖泊:將黏土擠壓在托盤的底部,並用刀子割劃出一部分,並取出剩餘部分,將“海水”倒進其餘部分,告訴小朋友“在地球上,像這樣被土地包圍着的水,它的名字叫湖泊”,並再次出示字卡“湖泊”

5、幼兒手工製作部分:分組製作“湖泊”、“半島”、“島嶼”。

6、展評:總結“這是湖泊”“這是島嶼”“這是半島”。

區域(教學延伸)活動:繼續將所有泥土、海水等材料投放到美工區;將地球儀、地圖投放進科學區,供幼兒探索。

活動反思:

1、幼兒的興趣高漲,對探索地球儀及觀察地球儀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很多幼兒觀察仔細,分別分老師“小點點是什麼?”“一條一條的線是什麼?”“我發現了海南島”等等,表現突出的有潘柏霖、來來,林月等;

2、幼兒對手工製作很感興趣,不足的是麪粉調製得太鬆軟,有一組的製作效果沒達到,幼兒的手上粘滿了麪粉;

3、活動目標1、2、3基本達到;

4、問題思考:當幼兒的創造新思維及好奇心被調動起來後,老師該如何將問題收回來?或如何將問題引入到下一個問題當中?

5、對個別對地理知識特別感興趣的幼兒,今後老師可在區域裏給予適當的指導或進行個案跟蹤。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1

設計意圖:

水是我們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幼兒對水一直有強烈的探究慾望,通過本次活動,讓幼兒對水有初步的認識,激發他們對水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活動目標:

1、認識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區分水能溶解和不能溶解的物質。

2、瞭解水的用途,知道節約用水。

3、培養幼兒對周圍生活的關注,提高幼兒的感知能力。

活動準備: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

2、小勺子,吸管,溫開水,白砂糖。

3、彩色塑料物件,石頭,洗衣粉。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猜謎語,激發幼兒的興趣“手抓不起,刀劈不開,洗臉洗手,都叫他來”

(二)通過多感官的綜合體驗,認識水的一些特性。

1、水是沒有顏色的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讓幼兒比較,說出:牛奶是什麼顏色的?水呢?

2、水是沒有氣味的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兒聞一聞醋,再聞一聞水,說說水有沒有氣味

3、水是沒有味道的幼兒嚐嚐甜牛奶,嚐嚐醋,嚐嚐水,比較:水有沒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塊顏色鮮豔的糖,對比觀察:爲什麼牛奶中的糖塊看不見?水中的看得見?

小結:水是無色,無味而且透明的。

(三)通過觀察、比較,引導幼兒認識糖是可以溶於水的,對“溶解”有初步的認知。

1、出示兩杯開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沒有放糖,問:這兩杯水一樣嗎?看上去一樣,喝一喝呢?

2、請個別的小朋友嚐嚐。

3、問:爲什麼這杯水會是甜的?糖哪兒去了?

4、教師操作,請幼兒仔細觀察:將白糖放進水裏輕輕攪動,慢慢的,糖不見了,白糖到哪裏去了?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麼樣?

小結:提出“溶解”這一詞彙,告訴幼兒糖不見了,因爲它被水溶解了,水能溶解糖和鹽等。

(四)自己動手操作,區分哪些物體是可以被水溶解的,哪些是不可以溶解的。

1、讓幼兒把老師提供的石頭,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東西放在水裏,過一會兒或攪動一下,看看哪些東西不見了?它們都到哪裏去了呢?

2、教師鼓勵幼兒大膽猜測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可以被溶解的,哪些是不會被溶解的。

(五)討論活動

水有什麼用途呢?小朋友應該怎樣節約用水?鼓勵幼兒根據生活經驗大膽表述。

總結:水是我們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注意不浪費水,也要提醒周圍的人和我們一起來做“節約用水小標兵”

活動總結:

通過這次活動,幼兒對水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因爲源於孩子們的興趣點,也讓幼兒有了多感官的學習、操作的過程,他們對本次活動參與度很高,不僅提高了幼兒探索水的慾望,也讓孩子從心裏產生了節約用水的想法。不足之處在於孩子對水操作的興趣遠不及此,要加強課後的延伸及此類課程學習的次數。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2

教材分析: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經常見到雞蛋,但大多時候見到的多爲煮熟的的蛋,如炒蛋、煮蛋、蒸蛋等等,選擇本次活動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能夠激起幼兒的興趣。並且我班幼兒對於科學操作興趣度較高,有一定的操作、記錄的相關經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幼兒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和理解事物本質和事物間關係的過程。

因此,本次活動主要側重培養幼兒的探究意識和初步的實驗操作能力,讓幼兒能夠根據猜測的指向,關注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係,細緻觀察,初步控制自變量。按照“猜測—實驗—交流”的流程開展科學小實驗,讓幼兒發現和記錄操作結果,並嘗試去描述實驗的過程和解釋實驗結果。

活動目標:

1.能夠利用手電筒照明的方法區分生蛋。

2.學習使用記錄表進行記錄,並能大膽講述自己的操作結果。

3.喜歡參與區分生蛋的科學探索活動,體驗科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每人4顆蛋、ppt、記號筆、記錄表、手電筒

活動重難點

教學重點:嘗試利用手電筒照明的方法區分生蛋,體驗科學動手操作的樂趣。

教學難點:操作時能輕拿輕放,能將操作的結果進行記錄並講解。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談話導入,ppt雞蛋

你們認識嗎?是什麼?你吃過的雞蛋是什麼樣子的?

生雞蛋和熟雞蛋有什麼不一樣?

二、基本部分

1.出示PPT圖片,哪些是生雞蛋?哪些是熟雞蛋?生蛋熟蛋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2.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找出生蛋

(1)兩顆雞蛋,那顆是生蛋哪顆是熟蛋?

(2)請小朋友觀察

3.請小朋友進行預測,並將預測結果進行記錄

(1)記錄單的介紹

(2)雞蛋輕拿輕放

4.使用手電筒動手操作,並將結果進行調整

(1)手電筒使用方法探索

(2)使用手電筒操作,調整記錄

5.分享探索結果

(1)你覺得生蛋是哪個?你是怎麼知道的?

(2)將蛋敲碎進行驗證

三、結束部分

教師總結,送回生蛋。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3

一、活動目標:

1、能觀察比較黃豆芽、綠豆芽的不同特徵。

2、知道豆芽是蔬菜,很有營養,樂意吃豆芽。

二、活動準備:

黃豆芽,綠豆芽

三、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位神祕的小客人,它蓋着紅布頭,給大家帶來了一首兒歌,而這首兒歌正好就是介紹的它,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

師:那快來聽聽兒歌吧!

“小豆芽,歪歪嘴,

胖嘟嘟兒沒長腿。

沒長腿,咋走路?

蹲在水邊打呼嚕。

睡一覺,醒來了,

伸出小腿踩高蹺。“請你猜猜它是誰?

師:真聰明,它是一種很有營養的蔬菜。看!我這裏還有它的樣本呢!(出示圖畫樣本)你覺得它像什麼?

師:哈哈!是挺像,那我們去找找它們真實模樣吧!

(二)、認識黃豆芽和綠豆芽

1、買豆芽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就去菜市場來找找豆芽,帶回家請爸爸媽媽做成美味的菜餚,好不好!

(幼兒跟隨老師來到菜市場。)

師:看這裏,有這麼多的菜,你能找出豆芽嗎?

(幼兒四處尋找賣豆芽的攤位。)

師:嗯!我們來問問老闆,豆芽多少錢一斤啊!

豆芽阿姨:小朋友,你要買哪種豆芽?黃豆芽還是綠豆芽呢?

師:嘿嘿!這個等我們先買好了,回到教室,老師再給你們好好解釋怎麼樣?

師:那我們各買一點,買點黃豆芽,再賣點綠豆芽。請NN小朋友來買黃豆芽!

(NN小朋友抓了幾把黃豆芽,請豆芽阿姨稱重。)

師:嘿嘿,小朋友們可以說:“老闆,我要一斤黃豆芽!這樣老闆阿姨就知道你要多少啦!”現在,我們請AA小朋友來買綠豆芽!

(AA小朋友抓了幾把綠豆芽,付錢給豆芽阿姨。)

師:好啦,我們買好豆芽,打道回府吧!

2、認識黃豆芽和綠豆芽

師:瞧!我們滿載而歸!可是,我看小朋友們好像並不是很高興麼?爲什麼呢?

師:哦!原來是這個原因,嘿嘿,現在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爲什麼它們都是豆芽,都是白色,卻一個叫黃豆芽,一個叫綠豆芽呢!

(老師出示兩種豆芽,請幼兒自由觀察討論)

師:小朋友,看我拿了兩顆豆芽,你能說出它們不同的地方嗎?

師:嗯!你們觀察得很仔細哦,它們的區別差不多都被你們說出來了。真棒!那哪個叫黃豆芽,哪個叫綠豆芽呢?你猜得出嗎?

師!哇!好聰明哦!可能小朋友又會問:明明都是白色,黃豆芽上面有黃色的豆,而綠豆芽沒有綠色的豆,怎麼就叫綠豆芽了呢!

師:嘿嘿!看來大家都很頭疼這個問題,那我來告訴你們吧,因爲綠豆芽的小時候是綠豆,綠豆寶寶發芽長大了,就變成了綠豆芽,所以就叫綠豆芽啦!

3、實踐區分黃豆芽和綠豆芽

師:嘿嘿!這個小祕密我保留,請小朋友等會自己討論黃豆芽的身世。現在,我們買了這麼多豆芽,我在每個小桌子上各放一堆黃豆芽和綠豆芽,請你們自己來看看、摸摸、聞聞。

(幼兒自由圍在桌子上觀察兩種豆芽,找出不同的地方。)

師:小朋友們,你們看,這裏的黃豆芽和綠豆芽打起來了,它們打成一團,你快來把它們分開,免得它們打得鼻青臉腫,就不好看了。

(幼兒分出黃豆芽和綠豆芽,老師巡迴指導。)

(三)、幼兒探索黃豆芽的來源

師:剛纔,小朋友們提到黃豆芽小時候是什麼的問題,正好,我們這裏剛種了黃豆,卻在不同的環境裏,還記得那些環境嗎?

師:還有一個在有肥料的土裏。你覺得它們會變成黃豆芽嗎?哪個會最快變成黃豆芽呢?

幼:在有肥料的土裏會變得最快!

師:我們說了都不準,要親眼看見才正確,所以,我們天天來觀察,這黃豆真能發芽,變成黃豆芽嗎?如果能,哪個環境下會變得最快呢?

活動延伸:

師:小朋友,這豆芽可是營養很高的蔬菜啊,夏天吃它可以除熱降火,而且價錢便宜,製作方便,涼拌、熱炒都可以,回家的時候,和你的爸爸媽媽一起,用豆芽做成菜,嚐嚐它的味道,好不好!

師:給你們介紹幾道美味的豆芽菜!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4

活動目標:

1、對色彩的變化產生興趣。

2、能發現兩種顏色混合後產生的新變化。

活動準備:

三原色色板三塊。

水彩筆、油畫棒、水粉顏料(均爲紅、黃、藍三色)。

繪畫紙、吸管、記錄紙。

活動過程:

一、猜猜會有什麼變化

1、師:今天張老師帶來了一樣神奇的東西?你們想看嗎?(出示調色板)你們看板上有哪些顏色呢?(紅黃藍)

2、師:畫了一隻橘子,想給它塗上顏色。”橘子是什麼顏色的?調色板上有沒有橘黃色,那怎麼辦?

3、我們來試一試把調色板上的兩種顏色合在一起,看看會有什麼變化?

(出示標記牌)教師用顏料示範,介紹:棉籤的一頭先畫上第一個圓圈的顏色,棉籤的另一頭再畫上第二個圓圈的顏色。我們發現現在變出了一種新的顏色。

二、分組實驗

1、請小朋友自己來試一試。提出要求:老師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方法,油畫棒和顏料請你任選一種;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張記錄紙,請你看清楚先畫第一個圓圈的顏色,再畫第二個圓圈的顏色。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集中交流:你使用的是什麼方法?請你介紹一下哪兩種顏色合在一起會變成什麼顏色?

4、教師對幼兒的實驗記錄進行總結(出示標記牌)

三、畫一畫、編一編

1、原來兩種顏色合在一起可以變出其他顏色。誰來幫老師的橘子塗上顏色?(請個別幼兒上來示範)

2、啓發幼兒學說:“紅色黃色對對碰,碰出橙色畫橘子。

3、師:“我畫好了許多東西,要請小朋友來幫我塗顏色。”提出要求:請你到桌上選一張小卡片,把兩種顏色混合起來給卡片上的東西塗色,畫完了再編一句話;你可以選擇和剛纔不一樣的方法。

4、引導幼兒畫完了編一句話,集中交流。橙色還能畫什麼?分別引導幼兒想出紫色和綠色可以畫什麼。

四、我們回家後去想一想,試一試其他顏色合在一起會有什麼變化。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5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粗細的相對關係,能用目測的方法比較物體的粗細。

2.能在周圍環境中找出不同粗細的物體,發展觀察比較能力。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重點與難點

1.重點:初步理解粗細的相對關係,能用目測的方法比較物體的粗細。

2.難點:能在周圍環境中找出不同粗細的物體,發展觀察比較能力。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粗細不同的兩根小棒、一顆空心的珠子。

2.粗細不同、顏色不同(紅、黃、綠)的圓柱體三個。

3.粗細不同的圓柱體積木若干。

活動過程

1.遊戲“穿珠子”,引導幼兒感知物體的粗細不同。

(1)幼兒用兩根粗細不同的小棒穿珠子,有一根小棒穿不進去,引導幼兒講述爲什麼。

師:今天呢,老師和小朋友們來玩一個遊戲,小棒串珠子,每個孩子有兩根小棒,請你把這個珠子在小棒上穿一穿。

師:有的小棒穿不進去,你們的也都這樣嗎?那這是爲什麼呢?

(2)幼兒講述自己的感受:兩根小棍粗細不同,所以粗一點的小棒珠子穿不進去。

2.觀察三個圓柱體積木,進行兩兩比較,感知粗細的相對性。

(1)教師根據需要提出問題。

這三個圓柱體的積木一樣嗎?哪裏不一樣?你是怎麼知道的?

最粗的積木是哪一個?最細的積木是哪一個?

黃色積木和紅色積木哪根細?黃色和綠色比哪根粗?爲什麼黃色積木一會我們說它粗一會說它細呢?

(2)結:原來物體的粗細是比出來的,要看看它們和誰比,才能知道是粗的還是細的。

3.遊戲“排排隊”。

(1)請幼兒按照物體的粗細順序排排隊,說說是怎麼排的。

師:老師這裏有很多的積木,現在就請小朋友按照粗細的規律來給這些積木排排隊。請小朋友說你是怎麼排的?

(2)小結:小朋友們排的方法都不一樣,有的按照從粗到細的順序排的,從粗到細排一個比一個細;有的按照從細到粗的順序排的,從細到粗排,一個比一個粗。

4.尋找粗細,發展幼兒的比較、觀察能力。

(1)引導幼兒從自身找出可比較粗細的物體。如胳膊和腿比,大拇指和小拇指比。

(2)周圍環境中尋找可比較粗細的物體。如樹幹和樹枝比,電線杆的粗細,大象的腿粗尾巴細等。

活動延伸:

教師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幼兒園的樹,引導幼兒觀察不同粗細的樹,並用量一量、抱一抱的方法進行比較。

教學反思

1.比較的物體比較少;2.還沒能更好激發孩子對物體比較的粗細的興趣,老師說的多,孩子說的少,3.做遊戲的時間比較短.

小百科:粗指長條東西直徑大的東西。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