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維護不當也是一種傷害

維護不當也是一種傷害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維護不當也是一種傷害。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父母需要好好的教育孩子,但是如果父母或者老師對被欺負的孩子的維護不當也會造成傷害。小編已經爲大家蒐集和整理好了維護不當也是一種傷害的相關信息,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維護不當也是一種傷害

維護不當也是一種傷害1

維護不當也是一種傷害

“他畫得真難看”

在一堂藝術試講課上,新來的老師給小朋友們講了一個故事,然後請大家創作一個故事中的形象。在將孩子們的作品收上來之後,老師一張一張給孩子們做展示。當展示到某個小朋友的畫時,下面有個孩子突然發話了:“老師,我覺得他畫得真難看!”

老師立刻對這個孩子的評價做出了反應:“不能這麼說別人的畫,別人聽了會很傷心的。”

“就是很難看!”那個孩子繼續堅持自己的觀點,同時引發了更多的共鳴,越來越多的孩子參與進來:“是啊,老師,確實太難看了!”

“我覺得他畫得挺漂亮的!”老師擔心那幅畫的作者因爲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奚落”而難過,立刻挺身維護。

可是,孩子們對這副畫的“奚落”並沒有停止,而那個被“奚落”的孩子顯得越來越委屈,幾乎就要哭出聲來了。

“不能這麼說小朋友,小朋友之間要友好!一定要尊重別人!”老師情急之下脫口而出。結果,那個率先說畫難看的孩子臉上立刻蒙上了一層陰影,而那副畫的小作者也沒有因此而開心起來。

“好了好了!大家安靜!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裏。我們去洗洗手,準備吃飯了!”老師沒了主張,藉着吃飯來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一聽說要吃飯了,孩子們才把畫的事件拋到一邊,搬開椅子往外走。離開教室之後,小朋友們立刻嘰嘰喳喳說起話來,彷彿剛纔的事情從來就沒發生過。

他們真的在奚落他嗎

實際上,每個孩子在觀察事物的時候,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喜好看到一些特別的東西,那是他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受,並沒有什麼惡意。因此,無論他們的看法是否符合成人心目中的那些原則,這個看法本身是沒有什麼錯的。只有當我們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事情時,纔會覺得它存在某些問題。

在上面的事例中,那個率先評價畫“難看”的孩子其實並沒有惡意。也許他心目中的“難看”就是那個樣子,也許他只是突然發現這副畫的某個缺點,又或者他僅僅是覺得好玩。總之,孩子很難隱瞞自己的想法,他怎麼想,通常就會怎樣表達出來,一般不會考慮這個表達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除非這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習得了太多相關的察言觀色的經驗,那樣纔會對自己的想法遮遮掩掩,或者學着拐彎抹角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至於那些跟着起鬨的孩子,就更沒有惡意了。對孩子們來說,起鬨是很好玩的一種遊戲,這就是爲什麼孩子們都會“人來瘋”。只要有人發起“不太尋常”的事情,他們通常都會很熱烈地響應。

孩子的爭端無處不在

這起畫畫事件發生在幼兒園,看起來似乎與家庭沒有太大的關係,但事實上,即便在家裏,只要2個以上的孩子湊到一起,類似的衝突就會不斷髮生,而且往往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他把餅乾扔地上了!”“他又抓了小狗的尾巴了!”“他穿着鞋爬沙發上去了!”“他不應該這麼看書,應該按順序翻書!”“他沒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裏!”類似的小事都是爭端發生的導火索,一旦導火索點燃,接着響起的可能就是無休止的哭鬧聲。

孩子們之間之所以經常發生這類的衝突,主要源於他們彼此感受不同、習得的規則有差異、互相嫉妒、爭奪父母的愛、獲得他人的認同、吸引他人注意、不懂恰當的溝通方式等。只要有其中的一項誘因存在,即便他們剛剛還玩得好好的,也可能在突然之間就爆發衝突。

錯誤的維護導致更多傷害

當孩子們之間發生矛盾時,總會有一方顯得比較弱勢。於是,我們就不由自主想去維護弱勢的一方。當某個孩子“欺負”另一個孩子時,我們會想當然地認定要嚴肅處理,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以爲這樣就可以糾正那個“欺負人”的孩子的行爲,同時也能保護那個“受欺負”的孩子的心靈。但是,這樣的方式不見得能達到我們預期的結果。大量的事實表明,如果沒有成人的參與,即便孩子們在遊戲時發生了爭執,在打鬧過之後,他們自己很快就可以恢復過來,並重新進入下一輪的遊戲。而成人不恰當的參與,反而可能引導孩子的遊戲走偏。

另外,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小夥伴們之間發生爭端原本就很正常,正是在處理這些爭端的過程中,他們才習得了社會交往的原則,學會了以不同的方式與不同的人相處。不管孩子的方式是怎樣的,那都是最適合他們的方式,我們沒有必要以成人的價值觀來衡量這一切。即便成人不參與他們的爭端,他們也會懂得以更好的方式去調整自己,讓自己更好地融入環境、適應環境。

因此,當孩子們出現爭端的時候,成人最好不要輕易下什麼結論。就拿前面提到的畫畫事件來說,實際上孩子們並沒有惡意,既然沒有惡意,老師以那樣的方式去制止他們就毫無必要了,反而還導致了更多的問題。

首先,老師以那樣的方式制止大家起鬨,否定了那個說“畫得難看”的孩子的感受,如果這個孩子總是處在這樣的否定之中,他以後就會對自己的感受產生懷疑,不敢再大膽地表達自己。其次,老師的批評給起鬨的孩子們貼上了一個“不尊重別人”的.標籤,這個標籤將這些孩子歸到了“壞孩子”的行列,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就會認可“自己是壞孩子”的身份,並且繼續以類似的行爲與其人相處,以符合“壞孩子”的身份。再次,老師的制止讓那個被評價的孩子意識到自己確實受到了奚落,反而加重了他的挫敗感。如果沒有老師對其他孩子的批評,也許他只會覺得“畫得難看”是件很好玩的事,或者即便他覺得這件事情給自己帶來了傷害,但是如果老師不肯定這種傷害,而是想辦法以別的方式來引導,那麼他的受傷心理就可能減弱甚至消失。

恰當處理孩子的爭端

依然以上述畫畫事件爲例,如果老師能換一種方式來處理孩子們之間的爭端,那就可能皆大歡喜了:

在聽到孩子說“我覺得他畫得真難看”之後,老師並不批評說這句話的孩子,反而平靜地給出了迴應:“是嗎?你覺得難看嗎?我覺得這副畫得很有意思,如果讓我畫,我可畫不出來,你們能畫出這樣有意思的畫嗎?”

如果老師這樣來回應,也許小朋友們就會爭相去畫“難看”的畫了。於是,他們關注的重心就會被轉移,那個被評價爲“畫得難看”的孩子也因爲老師的恰當處理而找回面子,自然就不會因爲被“奚落”而沮喪,相反,他還會因爲畫出被關注的畫而覺得很開心。另外,那個首先評價“畫得難看”的孩子同樣得到了認可,也不會有受傷的感覺,這不就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了嗎?

即便老師的上述迴應沒有調動起孩子們的積極性,也可以根據孩子們的反應繼續評價這幅畫或者做些其他引導:“你們看,這副畫主要是用紅色、綠色(停頓一下,等孩子們自己觀察,讓他們自己說出更多的顏色)畫出來的,紅色比較少,只是點綴了一下,綠色比較(再停頓一下,等孩子們來判斷是多還是少)多,紫色和黃色不多不少,剛剛好,我覺得顏色搭配很不錯呢!”

在經過老師這樣一番迴應之後,孩子們之間的爭端自然就消除了。並且,他們還會因爲這樣一個小事件而引發出更多的遊戲活動,以後在類似這樣的活動中,他們也會明白可以通過更好的方式來評價小夥伴的行爲。

當孩子們之間出現爭端時,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認真琢磨雙方的真實想法,把他們彼此的情緒都表達出來。只要孩子們的情緒表達出來了,他們的內心就會因爲獲得了父母的理解而平靜很多。如果我們能夠不偏不倚,放棄那些成人既有的價值觀,充分理解孩子們的情緒,然後根據他們的想法順勢進行一些引導,教育的意義就能以更加豐富的方式得以呈現。

維護不當也是一種傷害2

教育不當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在家庭教育中,適當給孩子提意見能會對孩子價值觀人生觀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然而,過分“挑錯教育”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積極性,增加孩子挫折感。

一些家長以爲,孩子像小樹,只要把他身上的枝枝杈杈全去掉,就長直了,只要把孩子的錯全挑光,孩子就完美了。同時,更直接的原因是他們望子成龍,恨鐵不成鋼。這一望、一恨、一挑的結果是什麼呢?他們不懂得,小樹的枝杈也不可以全去掉的。否則就沒有光合作用了,樹就會不再生長,甚至會死掉。

有些家長,一味地給孩子挑錯,即使孩子再怎麼努力,在他們的心目中,孩子都是一無是處,總能挑出孩子的錯誤和不足。比如,孩子學習已經很努力了,考試成績全班第二,他們馬上會說,人家怎麼能第一,你怎麼不能第一!

這種挑錯教育有幾大弊端:

一是不利於孩子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孩子是一個不成熟的個體,尤其是小學生,自我意識正處於客觀化時期,即使是中學生也是“他評”佔重要的地位。家長認爲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行,結果孩子就真的認爲自己是個笨蛋,是個什麼也不行的人。沒有了自信,沒有了自尊,或者說自尊與自信受到打擊。以後的發展可想而知了。

二是孩子前進沒有了動力。很多孩子之所以很努力,原因很簡單,就是爲了老師表揚,爲了家長誇獎,同學的讚美。正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樣:“爲了母親的`微笑”。老師、家長都一味地貶低他,看不起他,他會怎樣呢?他會破罐子破摔。甚至用惡作劇的方式引起別人的注意。你不是說我不好嗎,我就給你來個不好的,讓你見識見識。

三是孩子容易同家長頂牛。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沒有主見,對家長高度依戀,有時候家長批評完了,他們委屈地哭兩聲就完事了。到了青春期,獨立意識增強,反抗心理開始發揮作用。他們也從自我意識的客觀化時期向主觀化時期轉變,他們對待問題,有了自己的觀點,有了自己的主見,於是,開始與家長乃至老師對着幹,你說我們不好,我還認爲你不好呢!

尤其是初中的高年級和高中階段的前期,他們在問題的歸因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一切好事願意歸功於自己,一切失敗和不好的事情,他們願意歸因於別人或者客觀環境,因此,孩子同家長頂牛現象很嚴重。這時家長在一味地挑錯,那就加劇了矛盾。輕則親子之間冷戰,重則孩子離家出走,甚至自殺。

四是容易導致孩子心理疾病。家長的一味挑錯,孩子始終處在負情緒中,久而久之,極容易導致心理疾病。諸如自卑、焦慮、孤獨、衝動、嫉妒等。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