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什麼樣的老人帶出來的孩子情商高

什麼樣的老人帶出來的孩子情商高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什麼樣的老人帶出來的孩子情商高,智力的大門需要通過鑰匙來開啓,將現在出現的問題解決好,孩子纔有可能發展得更好,對於成長問題更有利於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認真教育孩子的人終會有所收穫。現在分享什麼樣的老人帶出來的孩子情商高。

什麼樣的老人帶出來的孩子情商高1

喜歡帶孩子出去玩的老人。

當初我懷孕的時候就已經想過這個問題了,就是要不要讓婆婆幫忙帶孩子。因爲身邊小區裏的一些阿姨帶孩子,基本上是天天把孩子關在家裏,我家鄰居就是這個樣子。家裏是個小男孩,兩歲左右,正好是調皮的時候,而奶奶年紀大了,行動倒是利索,但是追起孩子來,還是顯着笨拙。

所以帶孩子的老人一定要年輕一些,身體健壯的,這樣的人還是比較有活力的,能夠帶孩子出去玩。因爲小孩家長教育什麼樣,出來就是什麼樣了,小時候就像是白紙一樣。所以要增加孩子的見識,看到的東西多了,懂得也多了。遇到的人比較多,這樣人際關係也能處理的很好,見人有禮貌,情商高。

什麼樣的老人帶出來的孩子情商高

有文化的老人。

有文化的老人不需要多高的學歷,但是基本的唐詩還有一些字是要會寫的。這樣帶孩子的時候能夠教會孩子一些東西,而不是什麼都不懂。之前看過一個搞笑的視頻,是奶奶交孩子英語,全部都是漢語意思,比如yes,用奶奶的話翻譯就是“噎死”。

這樣孩子小時候的基礎就沒有打好,還不如不叫。有文化的老人,能夠從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教給孩子知識,這樣孩子從小就比其他老人帶的.小朋友會的東西多,學起東西來也就很快了,會非常聰明的。

什麼樣的老人帶出來的孩子情商高 第2張

講原則講文明的老人。

現在溺愛之風非常嚴重,隔代親現象也是很常見了,哪次出門老人帶着孩子,就怕磕着碰着,只要孩子不哭,什麼都去買。一些老人本來跟孩子說好的一件事情,可是孩子沒有完成,沒有得到禮物,就會哭鬧,可能還會打人。多數的老人發生這樣的事情,就想趕緊把孩子哄好,立馬給孩子買禮物。

還有之前看到的,一個老人帶着孩子坐電梯,孩子因爲好奇,把所有的樓層都按了一遍。別人上了電梯之後跟老人說不能這樣,這是浪費公共資源,很多人還在等着呢。結果老人就說:我孫子願意,我就讓他按。這樣的老人真的是非常可氣,但是作爲旁人說多了又要挨懟。

什麼樣的老人帶出來的孩子情商高2

一、學會合作,雙贏思維

心理學將人際關係的成長定義爲三個階段:依賴、獨立、互賴。成長的過程,就是從依賴走向獨立,在獨立中學會合作的歷程。高情商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一定會秉承『雙贏』的思維,他們正視雙方的分歧所在,總是想辦法達成雙方共同的目標。

雙贏思維需要孩子學會全方面思考,考慮自身利益的同時也要考慮別人的感受,選擇一種利人利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儘量避免通過與他人的對比來評價孩子。因爲一旦孩子習慣於在比較和競爭中發現自我價值,會容易認爲自己的成功來自他人的失敗。即使合作可以帶來更大的好處或更健康的人際關係,這樣的思維卻導致孩子仍想着我贏你輸,耗費精力。

同時,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用“雙贏思維”引導孩子。比如當孩子和別人爭奪玩具時,讓他想一想,“怎麼做能讓我們兩個都開心?”。

也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感受,比如帶着孩子做一張“願望對對碰”,左邊寫下孩子的願望,右邊寫下爸爸媽媽的願望。一起想一想如何同時滿足大家的願望。

二、理解別人,知彼解己

美國一家研究機構用了75年的時間對幾百人的一生進行追蹤,發現了活到80歲仍然健康快樂的唯一祕笈,就是良好的人際關係!

溝通能力是情商的另一個體現,在人際溝通中,只有先了解對方,才能讓別人瞭解自己。《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史蒂芬·柯維提出一個概念:知彼解己。

在教育中,如何幫助孩子養成知彼解己的習慣呢?反思一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只願意聽到自己想聽到的東西,而忽視了孩子真正的想法?

“不是我不聽你說,而是你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是孩子最不想從父母口中聽到的話。如果你不懂得傾聽,你永遠走不進孩子的內心;如果你願意傾聽,你就會獲得孩子的信任和支持。

孩子的表達能力尚不夠成熟,所以更需要父母懂得聆聽。父母學會把心放在孩子身上,先感受到他的快樂、憤怒、痛苦、激動,然後聆聽。孩子也會在相互理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爲一個高情商的人。

三、懂得情緒管理

拿破崙有一句名言,“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能力最重要的開始,父母更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緒教練。

1.父母先要管好自己的情緒。

美國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羅娜·雷納曾指出:很多父母會用吼叫的方式同孩子溝通,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這種有意無意的吼叫,讓孩子有樣學樣,形成了壞脾氣。

2.爸爸參與情緒管理,效果會更好。

在成長過程中,媽媽代表着親密性和感性,爸爸更多地代表着社會性和理性。

孩子在3歲以後,會更加重視來自爸爸的鼓勵和肯定。所以爸爸要參與到孩子的情緒管理中來,學會用理性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相處:

建立規則:幫孩子確立行爲邊界,明確告訴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比如,“不要玩沙子”就比“要聽話”更容易明白。

自主選擇: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可能只是不喜歡某一樣食物。如果事先問他“晚上想吃什麼呢”,就可能得到一個答案,避免吃飯時的吵鬧。

承擔後果:讓孩子知道做錯事的後果,學會爲自己的行爲負責,家庭的規則才能建立。

情感連接:不管多忙都要抽時間和孩子交流,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被關心。

3.教孩子學會接納、處理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感覺,是一個人對週遭事物的主觀感受,因此沒有對錯之分。

在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時,大人不要用“不可以這樣”來警告處理,這樣會讓孩子失去一個練習面對和處理負向情緒的機會。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