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避免懷孕的方法有哪些

避免懷孕的方法有哪些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避免懷孕的方法有哪些,懷孕期間要密切關注身體的變化,懷孕初期容易流產,每個媽媽都希望孩子能夠平安來到人世,妊娠反應過強可能要尋求醫生的幫助,避免懷孕的方法有哪些,歡迎參考。

避免懷孕的方法有哪些1

身體上的傷害。

雖然現在到處都有無痛人流的廣告和宣傳,但是流產真的一點也不疼嗎?顯然不是的,之前說過的那位朋友在流產後就說過,希望這種痛今生今世都不要再經歷。除此之外,流產對子宮的傷害也是挺大的,尤其是第一次懷孕就去流產的話,傷害會更大。有的甚至於會導致婚後的習慣性流產。其次就是流產會對女性造成精神上的傷害。據調查,大多數做過流產的女性都有一種罪惡感,尤其是看到過一些人流原理和視頻的女性。當得知胎兒會被鉗子夾碎後一塊一塊的從體內取出時,心裏的那種愧疚會更加強烈。

避免懷孕的方法有哪些

節育環。

這種避孕的方式主要是用於已經生過小孩的女性。一般會在生小孩的時候就置入節育環。這是一種通過物理的方式讓子宮處於無菌炎症的一種方法,來阻止受精卵在子宮內膜順利着牀。這種方法適用於大多數人,也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不過,有些女性對節育環可能會有排斥,表現會月經不正常、腰痠背痛等症狀。

安全期。

這是一種比較自然的避孕方法,是通過計算女性的排卵期,然後在非排卵期內完成同房,以達到避孕的方式。但是由於女性的排卵期會受到溫度、情緒等環境的影響,造成計算失誤從而出現避孕失敗可能。

避 孕 套。

這種方式也是一種非常流行的避孕手段,它不受年齡、時間、是否生過孩子等因素的影響,隨時都可以使用,更重要的是還有防止疾病傳播的作用。所以小雨粑粑覺得這是目前爲止最靠譜的避孕方法。身體是自己的,不要等到懷孕後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流產即傷身又傷心。所以,爲了能夠愛的更持久,選擇避孕纔是最正確的選擇。

避免懷孕的方法有哪些2

1、安全期避孕法:

避孕成功率70%-80%。原理:根據排卵規律避免生育期性生活。方法:月經規律的女性,大約在預算的下次月經前14-16天排卵,在此日期前後2-3天內不安全,其它日期是安全期。醫生關照:在排卵期,會有輕微腹痛,腹脹,白帶透明拉長絲,或極少量出血,性慾比較強的現象,但其它因素也會造成類似的現象,長期使用這種方法很不安全。

避免懷孕的方法有哪些 第2張

2、外用避孕藥—包括避孕藥膏、藥膜:

避孕成功率:70%-80%。原理:含殺精子藥物的可溶性藥膜,減低精子的活動能力。方法:在性生活前,將藥膜團成一團放入陰道,溶化後可起作用。醫生關照有人每次誤將藥膜吃掉,有人將膜之間的分隔紙放入陰道,都不能達到避孕效果,還有,膜放置的情況每人不同,避孕效果較差。

3、男用避 孕 套:

避孕成功率80%-90%。原理:避免精子與卵子相遇。方法:在性交前,由男方套在生殖器上。醫生關照:是年輕人中最普遍使用的方法,最大的優點是絲毫不干擾婦女生理,還可以防止性傳播疾病的九一,堅持使用的最大障礙,是無論如何改進套的質地,仍有一些人感到這層薄膜影響了他們最好地享受性愛。

4、宮內節育器:

避孕成功率95%以上。原理:防止受精卵在子宮着牀。方法:由醫生放入子宮內。醫生關照:環的.放置和取出需要一定的操作,放環後可能會有輕量增多,經期腹痛,或誘發炎症,多用於產後婦女,新婚女性計劃1-2年內不生育的可使用。必須注意:帶環前先到醫院檢查,有婦科炎症,月經不規律或過多,生殖器腫瘤的女性不宜帶環。

避免懷孕的方法有哪些3

避孕的誤區有哪些呢

據不完全統計,在人流的女性當中,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存在僥倖心理,認爲懷孕不是那麼容易,偶然一次性生活懷孕的機率很低。專家提醒,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觀點,每一次性生活都有懷孕的風險,切忌具有僥倖心理。

避免懷孕的方法有哪些 第3張

一些女性月經週期較準,認爲通過計算安全期即可達到避孕的作用。大多數婦女的月經週期時間爲24-32天,排卵發生在第12-18天。排卵後24小時如果卵子未能受精,卵細胞會自行死亡。精子在排出後,一般來說在3天以內能使卵子受精,但也有報道說性生活一星期後精子仍保留受精能力。專家指出,所謂的"安全期"時間非常短,對於月經週期爲28天的女性而言,這段"安全"的時間僅爲1周左右。而且由於氣候、飲食、情緒、環境等的變化,排卵時間也會發生波動,甚至發生額外排卵,因此安全期避孕的方法一點都不可靠。

很多已生育過的女性認爲只有上環一種避孕方法,婦女如患有子宮肌瘤、月經週期不規則、痛經等疾病則往往不適合放環,覺得沒有其他可供選擇的方法。其實可供選擇的方法較多,包括上環、口服避孕藥(包括長效和短效)、避 孕 套、液體避 孕 套、避孕針、皮下埋植、絕育等。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