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媽媽請別這樣對我說

媽媽請別這樣對我說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媽媽請別這樣對我說,天下的媽媽都愛嘮叨,都愛抱怨,但是每一句話都牽動着孩子的心,你以爲孩子不懂事,其實孩子已經懂事了,有些話給孩子說是不妥當的,來看看媽媽請別這樣對我說

媽媽請別這樣對我說1

我容易嗎?

通常來講,單親媽媽都會更辛苦更艱難,但是有些話,適合爛在心裏;有些痛苦,適合無聲無息地忘記;有些艱難,需要默默地咬緊牙關去承受。這樣的話語會無形中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

還不都是爲了你!

即便是爲了孩子做了很多犧牲,最好也不要這樣說。這是一種“居功”的言辭。一旦“居功”,“功勞”就大大縮水了。剛開始時,這樣的話語會讓孩子感覺愧疚,說得久了,會讓孩子生厭。假如孩子賭氣來一句“誰讓你爲了我”之類的反駁,我們將何以自處呢?

你這樣做,對得起我嗎?

這是從大人角度出發的言論,我們不能以孩子“對得起我們”的標準來要求和衡量孩子,這種話語的內涵中有一種對孩子的束縛。一個人首先是對自己負責,然後纔是對別人負責。如果我們能從孩子的角度去詢問(而不是指責)孩子:“這樣做,你是想幹什麼”、“這真是你內心想要的嗎”,效果會好得多。

都是因爲你那該死的爸爸!

怨恨一個人其實是一種自虐,我們再怎麼怨恨、詛咒對方,對方已經不在乎了,而這種耿耿於懷、難以消化的怨恨,不過是對自己的折磨。即便是我們不能心平氣和地原諒他,我們也要儘量忘記他。人不能總活在過去的陰影裏,揹着這樣的包袱,怎麼能在新的生活中不落伍呢?

更重要的是,這樣做會降低孩子的自尊以及妨礙孩子自我概念的整合。畢竟,當一個孩子覺得自己來自於一個惡魔或者壞人時,他的自我評價就會大大降低。

都是媽媽不好!

很多媽媽認爲自己沒有能帶給孩子一個雙親家庭,非常對不住孩子。其實,這種自責和愧疚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首先這並非是我們願意的,也不是我們能夠把握的。婚姻不能繼續實屬無奈,這個現實是我們和孩子要共同面對的現實,而不是我們過錯的證據。孩子或許會覺得有缺憾,但是我們自己更不容易,我們和孩子雙方誰也不要有多餘的思想負擔。讓我們一起來面對就好了。

不許要你爸爸的東西!

與之類似的話還有:“不許到你爸爸那裏去”、“不許接你爸爸的電話”等等。坦率地說,無論孩子的父親多麼糟糕,我們都沒有權利這樣做。更重要的是,這樣做對孩子十分不利。其一,血緣是不能割斷的,對於我們大人來講,縱然可以把他當作陌路之人,但是,“他”對於孩子來講,卻是世界上唯一的、永遠的父親。假如我們強行割斷,就

會造成孩子情感上的巨大缺失。即便是離異時孩子年齡尚小或者孩子和父親接觸非常少,在內心深處,父親的位置也是不可或缺的。

有時候,我們強行割斷孩子和父親的聯繫,還會造成逆反心理,讓孩子內心更加傾向於父親那一方。

他們都說我什麼了?

當孩子從他的父親或者父親的親屬那裏回來,我們最好不要希望從孩子那裏打探對方說了什麼,尤其是不要打探對方對自己的評價。要知道,假如大人之間的怨恨、敵對、妒嫉從孩子這個管道傳輸,那麼這些東西很可能像硫酸一樣破壞孩子這個管道。這樣的經歷將使孩子產生強烈的道德迷惑,並且大大損傷孩子對大人們的信任,嚴重的話會造成抑鬱症或者狂躁症。這樣的孩子我在諮詢工作中就曾經接待過兩個。

媽媽請別這樣對我說

真後悔當初生下你!

這是最傷害孩子自尊的一句話。這句話要麼會大大降低孩子的自尊,要麼使孩子爲捍衛自尊而對抗。假如這樣話聽多了,孩子不以爲然了,就更加糟糕,因爲這意味着孩子的自尊已經降到了極低的水平,或者他對媽媽已經完全不在乎了。所以,無論出現什麼情況,我們就事論事就好了,不必這樣來傷孩子的心。

我這是造的哪輩子的孽呦!

怨天尤人是軟弱的,正處在這樣抱怨狀態的媽媽們,應該覺察到這個性格上的弱點以及它帶給自己多重損害,包括給孩子製造緊張空氣和精神壓力,包括給孩子做出了消極的示範,包括抱怨和傷心導致的顧影自憐、消極迴避等。如果你不能擦乾你的眼淚,你將永遠不無法看清真正的生活。

媽媽請別這樣對我說2

家長日常最常見的四種錯誤

1、過於注重早教的作用

曾經與一位德國媽媽聊天,她說,在德國,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是快樂成長,而學前教育,則是被禁止的。據聯邦德國的憲法《基本法》的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也即孩子在幼兒園期間不允許教授任何科目的專業知識,社會上也沒有任何學前的培訓機構。

反觀國內,舞蹈、繪畫、奧數,等各種培訓班早已經在早教行業盛行了,更有機構弄起了貴族式的培訓班。而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家長們,更是不惜捨棄自己的雙休日或節假日,花重金讓孩子馬不停蹄地參加這個培訓班,報名那個特長班。

這種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表面上看似紮實,但過多的培訓班佔據了孩子的課餘生活,繁重的課業負擔和題海戰術,也讓孩子失去了童真的本性,孩子過上了機械般的生活,養成被動學習的壞習慣。即便日後出現了新鮮事物,也難以引起孩子的興趣,使他們主動思考和創新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實際上,玩是孩子的本性,寶寶喜歡通過肢體的觸碰去探索這個世界。年幼的寶寶應該以關懷、愛護、撫摸、親吻爲形式的情感教育和親情教育爲主。遵循孩子成長的規律,讓他做他年齡段應該做的事情:在翠綠的草坪上盡情地踢足球,在風景名勝區裏快樂地遊玩,在熱鬧的社區裏自由地嬉戲,纔是早期教育的重點。

2、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管束和代勞太多。

看過《爸爸去哪兒》的家長,相信對Cindy前後的轉變印象深刻,當有爸爸田亮在身邊的時候,Cindy動輒大哭,但是離開了爸爸,卻化身爲了風一般的女子,不僅自己扛東西,找蔬菜,提袋子,而且還擔負起了照顧小夥伴的重要任務。

其實,天亮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中國的大部分家長都是這樣,不相信自己孩子的能力。

就拿餵食來講,進食是每個人天生的本能。七八個月大的孩子就可以自己吃飯了,當孩子剛開始接觸時,會把湯匙拿在手中擺弄,或者把食物送到鼻子、面部上,甚至直接翻到碗,都是會發生的'。但是很多中國媽媽,就會覺得特別緊張,一方面覺得孩子做不好,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弄傷自己。其實,這些擔心都是不必要的,只要做好安全措施,適當的做一些輔助的引導動作即可。並且,在寶寶幼兒時期讓他多觸摸多動手,還有利於寶寶日後的動手能力和自信心的發展。

媽媽們,摒棄傳統的那一套吧,給孩子多一點動手的機會,不久的將來,你就會發現,自家的孩子和外國小朋友一樣了,擁有強大的自理能力,不僅能夠拿起湯匙進食,還能夠自己穿鞋自己背書包了。

3、生存焦慮引發的急功近利,干擾了孩子從容的成長。

很多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尤其是有些不得志的家長,他們總是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寄託在了孩子的身上,渴望孩子來替自己圓夢:自己沒有讀過大學,就希望孩子能夠考上一個好的大學;自己喜歡琴棋書畫,年輕的時候沒有機會系統地學習,就讓孩子去學習,並指望孩子可以學出一點成績;自己不擅長體育,就要求兒子勤學苦練跑得比誰都快。

還有一部分家長,由於受到生存焦慮的影響,恨不得孩子是神童,在小時候就智慧超凡。因此,讓孩子很小就開始學習英語,要求孩子背完《唐詩三百首》、《漢語大詞典》等,或者要求孩子做出很多高難度的事情,比如前段時間的裸跑弟,南京鷹爸的做法就屬於拔苗助長。一旦孩子晚熟或者落後於他人,就會耿耿於懷,寢食難安,無比着急。

其實,拔苗助長只會影響到孩子成長,過於注重孩子一時的成就,也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還會影響他們的合作意識。

孩子的開化屬於階段性的,而且不同孩子的發育早晚也不一樣。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本應該是在3歲以後進行,孩子上小學之前的知識技能教育,應該注重過程學會了什麼,而不是一味去追求好成績。培養孩子出於興趣和成就感的求知慾,以及從容、樂觀面對事物的態度,對孩子的成長曆程更爲重要。

媽媽請別這樣對我說 第2張

4、以愛的名義幫孩子做決定

當孩子的某項要求被駁回,或者打擾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或者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情的時候。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這樣做,也是因爲愛你,爲你好啊。

的確,在一般家長的眼裏,孩子應該無條件聽大人的話,並認爲這是教育中的最重要原則,也是無須討論的問題。殊不知,很多家長,往往以愛的名義,實現着自己自私的想法。

很多人打着方便就業的幌子,讓孩子學習他並不喜歡的醫學專業;很多人要求孩子變成音樂才子,實際上是爲了實現自己年少時的夢想。而年幼的孩子在父母的操控下,做着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情,並習以爲常,逐漸麻木。這不是愛孩子,而是害了孩子。

父母的要求,合理就是合理,不合理就是不合理,千萬別把愛扯進來當擋箭牌。對於孩子來說,只有合理的要求,才能讓他心服口服。否則有一天,當孩子長大成人,驀然回首,發現家長的要求並不合理。很可能會導致孩子長期怨恨家長

英國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過,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輕心,他說:教育上的錯誤和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生清洗不掉的。有可能說得有一點誇張,但是家長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前確實是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識的東西,至少這樣犯的錯誤更少,錯誤的影響也會更小。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