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野生動物是指在大自然的環境下生長且未被馴化的動物,但近年來越來越多野生動物逐漸瀕臨化,破壞了物種滅絕的種數與新物種出現的種數的平衡,那我們瞭解一下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1

個體的意義

在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各個領域裏,最直觀、最感人,也最容易引發共鳴的,無疑是“救助個體”。看到一隻傷愈的紅隼重返藍天,足以讓每一個在場者熱淚盈眶。

但是,很容易被志願者忽略的一點是,救助野生動物個體的價值往往並不在個體本身,而更多地在個體背後的整個種羣。這和救助人類社會中的弱勢個體是不同的。

動物和人的差異很多,按照演化生物學家 道金斯 等人的觀點,最大的差異可能在於動物缺乏文化。在這裏,文化的定義是“與遺傳無關、但可以模仿和傳承的行爲模式”。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人類社會中,文化因素正在逐漸壓倒遺傳生理的因素。我們對自我的改造能力越來越強,先天遺傳素質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小。當我們說 “每個人都獨一無二” 的時候,這種獨特性大部分來源於後天。而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更是幾乎全部來自文化領域:他的一生中會創造出無數的新思想和新事物,影響身邊的每一個人;而當他死去時,哪怕他的血脈有後代來傳承,那些未曾表達出來的無數思想也會永遠消失。相比之下,他對人類的遺傳貢獻顯得微不足道。

然而,野生動物個體在環境中的絕大部分行爲,都可以回溯到它的基因;個體間的文化傳承即便存在,影響也通常微乎其微 [1] 。 如果兩羣狼面對同一場景做出了不同的反應,那是因爲它們的遺傳特徵不同,而不是因爲它們各自經歷了不同的狼羣歷史、有不同的狼羣文化。就算有動物因爲和人相處而從人類這裏習得了複雜的行爲,當它迴歸野外時也幾乎不可能把自己學會的 “人類技巧” 教給其它動物、改變原有的文化。一種不適應其所在環境的人類文化可以導致一個文明的毀滅,但動物界中的文化似乎從來沒有這樣巨大的效果。

因此,野生動物的價值更多地承載於它的基因之中,種羣本身的延續更爲關鍵。個體的死亡是必然的,但基因通過種羣基因庫可以長存下去,維持物種的存在。 我們保護野生動物個體,更多是一種保護種羣的手段,本身並非目的。 所以黃石公園纔會引入狼來控制鹿的數量、來淘汰老弱病殘。這樣的行爲在人類中無法想象,在自然界卻是完全正常合理的;我們經常用人類的眼光去看野生動物,忘記了我們之間的客觀差異。

而假如一個物種本身並未瀕危,那麼刻意保護它們的個體,對整個物種也沒有多少好處。如果我們出於其他理由、依然希望保護這些個體免於死亡的話,那就不屬於狹義動物保護的範疇了。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第2張

物種的意義

如果保護個體是

保護的意義

然而,物種存活與否,以人類的價值確實太難判斷了,畢竟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瞭解還十分淺薄。而難以具體討論時就訴諸抽象,有了這種常見的思維習慣,很多時候我們就會說:動物保護不僅僅是爲了物種本身的存活,而且是順應(某個不可捉摸的)自然規律;違背自然規律是會產生不良後果的,這個總該沒錯吧……

這篇文章不討論其中的自然主義謬誤,只說一下把 “保護” 等同於 “順應自然” 的問題。

順應自然,聽起來很美好,但實踐中卻根本無法執行——自然界的絕滅是一直存在的,大災難有絕滅,平時也有絕滅。那麼,假如有一個本來要絕滅的物種被強行挽救回來了,這算什麼情況呢? 這個過程中是不是損傷了其它本該繁盛的物種的利益呢? 動物之間是有利益衝突的,比如流浪貓的繁盛通常都會給野生鳥類帶來嚴重的傷害。不管這樣做好不好,這顯然是對自然界的嚴重 “擾亂”。

那麼不擾亂,該滅絕的讓它們滅絕行不行?問題又來了——誰該滅絕呢? 你不作爲,就會有其他的人類活動影響;而這些活動影響是永無可能被完全抵消的。大熊貓的地位至今也沒爭出個所以然,它們在野外天然棲息地的生活能力極強,完全不用人擔心,真正的問題在於棲息地本身遭受了嚴重的人爲破壞。可是,棲息地本來就是會因爲氣候變化而改變的,如果人類文明從來沒有存在過,大熊貓會不會因爲自然的氣候週期而遭受危險呢?沒有人類的話它們會什麼時候氣數已盡?絕滅之前會不會產生出新的物種?沒有人知道。

所以,實際中的野生動物保護原則其實就一句話: “儘可能維持現狀”(包括“恢復到以前的現狀”)。因爲這樣對人類自身最爲有利,環境不變我們才能安安穩穩地發展文化和經濟嘛。這樣做是不是打斷了某個玄而又玄的“自然進程”?

如果把 “自然” 定義爲除人類之外的一切,那麼人類的每一個行爲都是 “打斷”。而考慮到人類不過是演化之巨樹上的一個小小旁支,那麼無理由地割裂 “人類” 和 “自然”,是不是纔是最根本的人類中心主義呢?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第3張

城市化,不應是對自然的侵蝕

實踐中的保護

但現實中的野生動物保護的最大困境不是環境倫理,而無一例外在於資源不夠。有限的資金如果撒胡椒麪一樣平分給每個物種,大概會一事無成;殘酷的現實使得野生動物被迫分出了不同的等次,我們會優先把資源投給那些花費小、意義大的野生動物。

生態學上的關鍵種肯定更值得我們去付出,因此,出現了兩個保護生物學裏專屬的概念: 傘護種 和 旗艦種 。

所謂 “傘護種”,本身不一定有多大的生態學地位,但它們所需要的`生存環境能覆蓋很多其它物種;只要有人出錢保護了它,就能連帶保護很多別的物種。這樣的好買賣當然不能放過。圍繞傘護種建立動物保護區始終是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方向。

而 “旗艦種” 甚至連生存環境這個要求都可以放寬,它的基本標準嚴格來說只有一條:能賣萌,能招人喜愛,能吸引眼球,能拉捐款。如果同時滿足傘護種的標準那就更好;若是連帶還有民族象徵、國家特色等等,那就近乎完美了。大熊貓也因此成爲迄今爲止最完美的旗艦種(WWF 拿它當徽標不是沒有理由的 ):它足夠奇特,還算珍稀(身爲 EN 級別,已經合格了,雖然還有很多物種都比它更珍稀,萌起人來天下無敵,並且還相對容易圈養 ,也能勝任傘護種的角色。

經常有人質疑爲什麼要花那麼多錢保護大熊貓。確實,大熊貓相對來說得到了更多的重視,但大熊貓本身的宣傳意義、對川滇一帶整體生態保護的意義也是確實存在的。不可能拯救每一個,但總應該努力爭取更多的人,拯救更多的物種。客觀情況如此,我們只能把某些物種放在優先地位,把資源相對集中在有意義的領域。

因此,前三部分的意義討論並非空談,我們不得不據此對資源的安排進行取捨。一些保護者太過執着於動物個體、執着於虛無縹緲的 “所有動物的利益”,或者某個不能明確表述的 “自然規律”,以至於花大力氣爲某些其實並不瀕危的生物搖旗吶喊,我不能說他們一定錯了,只能提醒他們,這些資源本可以用到更有價值的領域裏去。

手段,那麼保護物種、保護地球生態是不是就應該成爲終極目的呢?

但實際上這兩個命題都很可疑。物種雖然壽命長,但早晚也要消逝,新生代哺乳動物每個物種的平均壽命也不過幾百萬年而已。地球歷史上至少 99.9% 的物種都已經絕滅了,絕大部分都和人類沒有關係。

至於 “保護地球”,則問題更大。其實,沒有哪個物種是 “不可或缺”的。有些物種消失後其地位立刻被取代了,有些會波及到其他物種,只有很少數的物種一旦絕滅可能會引發生態系統大範圍的滅絕。但是,滅絕了也不是世界末日,幾千萬年過後,一切又都會重頭再來。地球是很脆弱,很容易被打得鼻青臉腫,比如發生在大約 2.5 億年前的 P/T 絕滅事件 殺死了海洋中大約 96% 的物種;但是地球又很頑強,不管多慘都能恢復回來,P/T 之後過了 1000 萬年,物種多樣性就超過了絕滅之前的水平。

類似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多次。這有點像一個不倒翁,一推就晃,但怎麼晃都不倒;換成生態學術語,就是 “在地質時間尺度上,地球整體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很弱、但恢復力穩定性很強。” 坦率地說,只要太陽系的結構維持不變,我想象不出任何方法能把地球生命打成萬劫不復;就連核彈也不能保證消滅所有無脊椎動物。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第4張

那麼我們天天強調要維護生態系統圖的又是什麼呢?就像是一個人成長期間摔過了無窮多跤,未來也要摔無窮多跤,爲什麼偏要執着於阻止眼下的這一跤呢?

很簡單,地球經受得起生態系統的破壞,人類可是受不起。雖然地球作爲一個整體每次都恢復了,但每次陪葬的物種數目卻不計其數。不要說生態系統破壞了,脆弱的人類經濟體系連海平面上升幾十釐米都招架不住,這讓地球歷史上動輒上百米的海平面變化情何以堪。

由此,似乎可以導出一個結論:我們保護生態,不是像口號裏宣傳的那樣是爲了地球,而根本是爲了保護我們自己。地球其實根本不在乎我們怎麼鬧騰,它有的是時間來恢復;可我們等不及。就算人類沒在災變中直接陪葬,等地球恢復完了人也該沒了。

而如果不考慮 “保護我們自己” 這個因素的話,保護其它野生動物的動機似乎也變得不充分了。人類的捕殺直接或間接導致了猛獁的絕滅,這件事情應該責怪人類嗎 [2] ? 但如果這是人類的錯,三葉蟲絕滅又是誰的錯呢? 我們是不是應該要求硬骨魚考慮一下三葉蟲的感情和生存權 [3] ? 恐龍經受不住小行星撞擊而絕滅了,這又應該怪誰呢?恐龍自己還是小行星? 一種生物適應不了小行星撞擊,另一種生物適應不了人類出現,二者究竟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在一個外星智慧看來,也許是這樣的:如果人類把猛獁象殺光了,那是猛獁象缺乏像蟑螂這樣的適應力。如果人類因爲濫殺生物導致自己毀滅,那是人類過於愚蠢、活該倒黴。如果人類通過保護其它物種使自己得以延續,這就很聰明、很高瞻遠矚;但這不是必然結局,不是理所應當,也談不上道德高尚。

但我是人類,所以我非常、非常、非常希望人類走上最後一條路。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第5張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2

瀕危野生動物是指由於物種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類及其他外界生物活動或自然災害的影響而有重羣滅絕危險的野生動物物種。本文盤點了世界六大瀕危野生動物,有食蜂鳥,塘鵝等;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野生動物吧。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第6張

攀禽

也稱食蜂鳥

這個家族的鳥都有着長而細的喙,敏捷的飛行能力,並因有着鮮豔的羽毛而聞名。它們有着共同的外表特徵,頭頂有冠,背部是栗色,往下漸漸變成淺色。它的頭部是黑白相間,喉部是黃色,翅膀收起來的時候是綠相藍。它們的家從葡萄牙和北非延伸,穿過地中海和南俄羅斯,一直到達中國的最西部。冬天的時候會遷徙到南非,偶然也會有偏離到達北歐。像翠鳥一樣,食蜂鳥是在土質堤岸挖洞築巢。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第7張

歐洲野牛

美洲野牛屬內的一種

1996年,它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列爲瀕臨絕種的動物。歐洲野牛以食草爲主,也吃嫩芽和樹葉,一頭成年雄性野牛一天可以消耗32公斤的食物。歐洲野牛居住在森林裏。由十九世紀的一些文獻可知其天敵只有狼和熊。歐洲野牛第一次被科學地記載是在1758年由卡爾·林奈所完成。後來有一些記載將其和美洲野牛視爲同種。在過去,它們常被殺來製成皮革和角杯。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第8張

塘鵝

爲鵜形目鵜鶘科鵜鶘屬8種大型遊禽的統稱

它體形比白鵜鶘和卷羽鵜鶘都小,體長爲134~156釐米,體重5千克以上。斑嘴鵜鶘棲息於沿海、湖泊及江河水域中。喜成羣活動,善於游泳,常在島嶼地面上築巢。其雙翼巨大,飛翔能力強,速度快。主要以魚類爲食。據1990年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在亞洲地區發現有3000多隻,而我國竟連1只都沒有見到。在我國境內數量有限,屬國家II級保護動物。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第9張

棕熊

陸地上食肉目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

棕熊嗅覺極佳,是獵犬的7倍,視力也很好,在捕魚時能夠看清水中的魚類。棕熊屬於受貿易威脅的動物之一,它們的數量在20世紀初期至中期下降的極爲厲害。西亞、西南亞、中國西藏和克什米爾的棕熊已經瀕臨絕跡。歐洲棕熊在以前分佈的地區已經大面積滅絕了。有些地區還有少量的棕熊,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俄羅斯、斯洛文尼亞、比利牛斯山脈 ,以及意大利的阿布魯齊羣山和特倫蒂諾山谷。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第10張

藍鰭金槍魚

金槍魚屬魚類的一種

它的棲息深度0-9850米,體長可達458釐米,爲大洋性洄游性魚類,成羣活動,屬肉食性,以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爲食,可做爲食用魚、遊釣魚及養殖魚類。專家警告,三個藍鰭金槍魚物種南方、大西洋和太平洋藍鰭金槍魚都由於商業價值較高,面臨過度捕撈導致滅絕的危險,其中南方藍鰭金槍魚和大西洋藍鰭金槍魚都瀕臨絕種。如果保護措施不得當,它們都將面臨滅絕的命運。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第11張

大西洋狼魚

棲息在海底的大型掠食魚類

狼魚是晚上覓食白天休息的一種魚。到黃昏後便開始出去蒐集食物,而第二天黎明時分,它們就返回洞穴。白天它們在洞穴裏過着閒逸平靜的生活。遺憾的是,科學家對狼魚的生殖情況知之不多,因爲只有在寒冷季節,它們才進行繁殖,這個時節,海洋風大浪高,沒有一個潛水員敢於下海,但是在溫哥華,在生物學家卻可以通過魚缸觀察狼魚交歡的整個過程。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3

中國野生動物有:大熊貓、華南虎、中華鱘、野犛牛、中華秋沙鴨等等。

1.大熊貓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釐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爲黑白兩色,它有着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誌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爲“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羣調查,全世界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只,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截止2011年10月,全國圈養大熊貓數量爲333只。大熊貓最初是吃肉的,經過進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齒和消化道還保持原樣,仍然劃分爲食肉目,發怒時危險性堪比其它熊種。野外大熊貓的壽命爲18-20歲,圈養狀態下可以超過30歲。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第12張

2.華南虎

華南虎 拉丁學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廈門虎,南中國虎)。於1981年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Ⅰ保護名單,亦稱“中國虎”,華南虎頭圓,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較長,胸腹部雜有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黃色並佈滿黑色橫紋。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條紋,條紋的間距較孟加拉虎、西伯利亞虎的大,體側還常出現菱形紋,在亞種老虎中體型較小。

華南虎以草食性動物野豬、鹿、狍等爲食,是中國的十大瀕危動物之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紅色物種名錄極度瀕危,在野外已滅絕。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第13張

3.中華鱘

中華鱘(學名:Acipenser sinensis):體長平均約40釐米,最長達130釐米,體重最高達600千克。 [1] 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

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爲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爲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泄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第14張

4.野犛牛

野犛牛(拉丁學名:Bos mutus),是家犛牛的野生同類,四肢強壯,身被長毛,胸腹部的毛幾乎垂到地上,可遮風擋雨,舌頭上有肉齒,兇猛善戰。是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爲青藏高原特有牛種,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棲息於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帶,人跡罕至的高山大峯、山間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種環境中,是食草動物,分佈於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第15張

5.中華秋沙鴨

中華秋沙鴨(學名:Mergus squamatus)爲鴨科秋沙鴨屬的鳥類,俗名鱗脅秋沙鴨,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嘴形側扁,前端尖出,與鴨科其它種類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腳紅色。雄鴨頭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鏡;頭頂的長羽後伸成雙冠狀。脅羽上有黑色魚鱗狀斑紋。

出沒於林區內的湍急河流,有時在開闊湖泊。成對或以家庭爲羣。潛水捕食魚類。分佈於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吉林、河北、長江以南等地,主要棲息於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

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 第16張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