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我眼中的諸葛亮隨筆

我眼中的諸葛亮隨筆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5.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眼中的諸葛亮隨筆1

我眼中的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諸葛亮,字孔明,南陽人氏,人稱“臥龍”。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後,他輔佐劉備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歲。

我眼中的諸葛亮隨筆

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佔有這麼大的位置,是因爲他是位足智多謀的天才軍事家。“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和“空城計”等,充分顯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膽果斷,善於發現敵將的弱點,攻其不備。他根據自然現象,巧用大霧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範例。他利用司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計”,嚇退了追趕蜀兵的魏軍。

諸葛亮不僅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家,還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爲了使農民更方便地灌溉農田,發明了腳踏水車。爲了解決軍糧運輸的困難,發明了“木牛流馬”。據說木牛流馬的肚子裝糧草,把舌頭一扭就會走動或停止。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廬”以知“三分天下”,使劉備能有安身之處。他的“聯吳攻魏”的策略,使蜀兵節節勝利。他採取“撫民生息”的方針,讓蜀國一步步走向強盛。諸葛亮有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劉備在“三顧茅廬”時,聽到農夫唱的歌詞,就是諸葛亮寫的。可惜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很少。

諸葛亮,這位有傑出成就的軍事家、發明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

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

我眼中的諸葛亮隨筆2

有什麼能比乘一葉輕舟在浩瀚的大海里飄行更讓人心曠神怡?那滿載思想的便是書。

看完了《三國演義》,我不僅看到了虛僞狡詐的曹操,還看到了仁愛慈善的劉備、精於用人的孫權。至於諸葛亮,在人們習慣的思維中就是智慧的代稱。我有不同意見。

首先,作爲手握蜀國軍政大權的諸葛亮,每日陷入具體的事務中,不論事無大小,皆由自己決定,真真正正地做到了不辭勞苦,事必躬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正因爲如此,他最後積勞成疾,結果“出師未捷身先死”。就連魏國軍師司馬懿也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這能說諸葛亮聰明嗎?

其次,諸葛亮雖很會用人,但在關鍵時刻或重要地方卻用錯了人,乃至導致了嚴重的後果。我認爲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若把華容道上的關、張或關、趙二人的位置對換一下,這樣不但可以讓關羽還過無關斬六將之恩,又可以抓住曹操,這豈不是兩全其美嗎?但他並沒有這樣做,由於錯用關羽,結果放虎歸山,讓曹操重整旗鼓,東山再起,捲土重來,對自己構成了威脅。後來又錯派關羽去守荊州,結果荊州失守,關羽被殺。尤其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連他自己也成爲了司馬懿的“階下囚”。諸葛亮錯用人,卻用“天意”或“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膚淺的話掩飾過去了。

再者,諸葛亮不會招賢納才。我們現在也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諸葛亮把大小事務交付於己,卻不招賢納才,又如何去實現“匡扶漢室”的目標呢?即使在劉備死後,招了個姜維,卻也未能保住蜀國江山。這一切,又能說諸葛亮聰明嗎?

第四,諸葛亮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蜀國和魏國,力量對比十分懸殊,當時蜀國已經走向衰落了,諸葛亮卻還要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雖說這時於吳國重歸於如,諸葛亮口裏說聯合東吳,行動卻一意孤行。這又能說諸葛亮聰明嗎?

最後,劉禪無才無德,昏庸無能,諸葛亮卻不取而代之,實乃缺乏勇氣和果斷。司馬懿尚能“詐病騙曹爽”,況且劉備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取而代之。”這時羣臣都聽到的,還怕什麼?但諸葛亮硬“扶”,以至蜀國滅亡。

我想,“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諸葛亮既有可取之處,又有愚人之處,人們卻把他看成了神,這就不妥了。

我眼中的諸葛亮隨筆3

白羽扇,素綸巾。一扇輕搖間,風自扇底來,計從胸臆出,指點江山格局。執盞笑談間,道出天下大勢,看興亡成敗。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在那個被權力和利益污濁的亂世中,只有你,眸中仍然是一片清明。

諸葛孔明。

你,是智慧的化身。“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隱於南陽,不是陶淵明的消極避世,而是壯志於心而未發。未遇明主,空有抱負難以施展。滿腹才華終其一生,豈不悲哀?終而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三分天下,你將一切看得分明。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爲霖。三顧茅廬的恩情,意在天下的志向,是真誠,是肯定。也許就是因爲這份志同道合,你決意出山,伴於明主身側,並騎而行,共謀天下。

你,是成功的象徵。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瑤琴三尺,伏弩齊飛。一次次智謀的較量中,你清明透徹的眼眸中波瀾不驚。就只有手中的那把羽扇,曾搖起過長江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千堆白雪!

你,是忠義的楷模。“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凜凜《出師表》,那是一個臣子雜淚泣血的表白。“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你一生嘔心瀝血,爲了蜀漢中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怎可“情義”二字所能盡表?才得陸游贊曰:“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可惜你“出師未捷身先死”,最終星垂於五丈原下。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爲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一生的赤膽忠心,出謀劃策,只是最後,一切卻都歸於寂然。然你對劉備,對蜀漢的一腔赤誠,一片丹心可昭日月,遺萬世而不朽。

我眼中的諸葛亮隨筆4

一個沉悶的午後,我站立在沙漠中,腳邊長着一棵乾枯不屈的草。在風沙中,我感受到了一支軍隊的陣仗。聽不清發生了什麼,巨大的腳步聲如波浪擊岸般轟鳴,震得腳邊的草搖搖晃晃的。我只身迎了上去,看了真切:蜀國的士兵正操着木杆子踏步訓練,人人臉上淌着汗珠。大帳旁走過一個身影,我一眼就認出了這就是諸葛亮——我仰慕已久的軍師。

諸葛亮對我微微一笑,說:“你是來投靠蜀漢的英雄嗎?蜀漢歡迎你!請到帳中一坐!”我感受到他手掌的溫度,揣着一顆激動的心入了營帳。他身披的長衣帶着瀟灑的風度,可那高大的身軀卻顯出憔悴,曾經羽光油亮的羽扇,顯出頹敗之態。

我與諸葛亮面對而坐,卻不敢直視他雲淡風輕的眼神。我問諸葛亮:“蜀漢這是要出征嗎?”諸葛亮說:“這是一支要北定中原,光復漢室的大軍!”他那枯槁面容煥出光彩,像是乾涸的泉眼重新被清澈的水給潤溼了。營帳外的風沙聲漸大,帳頂上不時傳來沙粒的碰撞聲和鼓鼓風聲。

諸葛亮說:“你從哪裏來?爲何獨自在此處?”我說:“我是一介書生,本想考取功名,不料天下動盪,好生失落,一直在此地徘徊,未曾料想能在此處遇見先生您。”“這麼說來,你是否願意投靠蜀漢?”“不,我不是來投靠蜀漢的。我知道先生您功勳卓著,對蜀漢的建立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但後主劉禪庸碌無能,您爲何不自立爲王,整頓蜀漢呢?”諸葛亮的面容不再微笑,而是有了幾分慍怒:“先帝對我有知遇之恩,我不能把先帝的江山佔爲己有。世人都說我是神,周公瑾說‘既生瑜,何生亮’後倒地而亡,這是因爲他放不下戎馬功名;曹丕把我當作最大的敵手,我卻不敢擔當,因爲魏國國力如此富強,蜀漢卻已無多大的勝率。我北上中原,不過是想在我有生之年,再爲蜀漢盡一些綿薄之力。我倒是欽佩那周公瑾,能死在東吳富饒之地。”

我不禁有了淚光,忘了前來的目的。諸葛亮不是神,他不是神!神怎會倒下?又怎會如此喪氣?他是兩朝老臣,有着一顆永遠忠誠的心!我說:“諸葛先生,就當我沒說過那樣的話吧。您是一個英雄,即使終有一天倒下了,也仍然是蓋世英雄。我明白了,神不如英雄偉大,因爲英雄有一顆堅貞的心。”

天色變暗。沙洲傳來陣陣寒意。諸葛亮把木柴、乾草丟進火爐,傳來奇異的焦味。他說:“你走吧。”他的眼神堅定。

我只身走出營帳,在一片黑色的沙丘上邁開步子,耳後傳來一衆將士的鼾聲。走了很長的路途,不敢回頭。我怕看到先生那仍亮着的營帳,聽到那夙夜的憂嘆。

月色下,我又看見了那棵乾枯不屈的草。此時的'它已被露水沾溼,在這個寧靜寂寥的夜晚。

我眼中的諸葛亮隨筆5

作爲一名四川導遊,對諸葛亮不得不有一個深入的瞭解。從初中讀三國演義起,就對諸葛亮滿心崇敬。隨着讀三國的次數和去武侯祠的次數越來越多,越來越發現諸葛亮的一生實在太精彩。歷史上對諸葛亮的評價實在太多,我也隨便說說我心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實在是一位太了不起的人物,很難隨便找一個形容詞來形容他。他留給後世,特別是四川的實在太多,他當年派500士兵守衛和保護都江堰,讓都江堰從一片荒地變成了今天的鬧市;他當年給四川西南部帶去茶葉和農耕,讓當地人民至今銘記……諸葛亮死後,全四川都在爲他披麻戴孝。以至於今天,四川很多農村還有頭上包白帕的習慣,這習慣,就是當年爲武侯戴孝,一直流傳下來的。

諸葛亮在許多方面都是一個奇才,用當時的話來說,叫做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傑出軍事家政治家以外,他應該還是一位發明家。諸葛鼓,孔明燈,木牛流馬……諸多發明創造,不遜當時任何一位能工巧匠。他還是一位文學家,讀過出師表,除了被他的一片肺腑之請所打動以外,卻也感嘆他的文章是如此的行雲流水。他還是一位天文學家,觀星是他的特長,否則如何能預知天氣借到東風?(當然,這裏面有三國演義小說的誇張)

諸葛亮的形象是一個典型的儒生形象,羽扇綸巾,而且按照史書的記載,應該長得挺高挺帥。在這裏我着重想提一下的,不是他到底有多帥,而是說說他這個儒家形象。自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傳播是非常迅速的,對後來的讀書人影響甚大,諸葛亮也不例外。可是奇怪的是,諸葛亮後來的治國思想卻更偏於韓非的法家。而且,從劉備的遺書來看,上面提到諸葛亮讓阿斗讀的書,全是《韓非子》、《管子》之類,無一儒家典籍。如今成都武侯祠,供奉諸葛亮及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的大殿,名曰靜遠堂,取自孔明給諸葛瞻的誡子書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又是典型的道家思想了。故此,可以推斷,諸葛亮的思想,實在不好歸於哪一派,如果實在要分,我寧願讓他自成一家,爲諸葛派也!

諸葛亮是一名軍事和政治天才,可惜的是,按照現在的說法,他在管理學上造詣不高。再舉一下攻心聯中所提到的例子。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上聯的第一句,指的是孔明平定西南夷的事情。平叛,諸葛亮選擇了攻心,這裏面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就是七擒七縱了。當然七擒七縱這件事也有三國演義的藝術誇張,即使沒有七擒七縱,但攻心,畢竟是達到了其效果的。這件事,能看出諸葛亮很高明的政治手腕。

再看下聯第一句,不審勢,寬嚴皆誤。寬,應該是指的法正事件。當年劉備攻成都,是法正在成都做內應。事情敗露後,劉璋及其屬下殺光了法正全家,等劉備攻入成都以後,法正爲了報仇大肆屠戮,無辜者甚衆,有人去諸葛亮那裏告狀,他居然不聞不問,任由法正胡作非爲,導致了不安定的因素。嚴,應該是指諸葛亮在入川以後,法治太嚴。東漢末期,四川的士族勢力十分龐大,很多士族自己家裏就有軍隊,平時囂張跋扈,經常犯事,對於這些人,諸葛亮是效法高祖劉邦,拿出法律,進行嚴厲的鎮壓。可是諸葛亮不知道,此一時也彼一時!高祖那時候的社會環境和當時四川的社會環境是完全不一樣的。這造成了四川各地土豪士族發動的內亂,從劉備入蜀到劉禪亡國,一直沒有斷過。這都是諸葛亮沒能好好認清當時的局勢所釀成的後果。

又及,諸葛亮軍中20兩以上財務往來,事必躬親。不懂得放權是一個管理者非常大的缺陷,像他這樣的管理者,最重要的應該是概念技能,然後是人際技能,對於最基本的技術技能,不必要對自己要求那麼高。他自己累死了不說,在他死後,他的繼任者們也沒能好好學到他的真傳。再說揮淚斬馬謖。馬謖此人,劉備對其早有定論,此人只能紙上談兵,帶兵打仗肯定不行。可諸葛亮卻委以重任,直接導致街亭失守,全軍部署給打亂,不得不敗軍回朝。一個管理者應該對自己的員工實力有一個恰當的評估。明知不可能辦到的事情非派他去辦,這個責任,最大在諸葛亮,而不在馬謖。結果呢?蜀軍大敗,馬謖斬首,諸葛亮回朝後上書劉禪自貶三級了事。

不過這些錯誤,並不形象諸葛亮的形象,反而讓我覺得他更加真實,更加生動。諸葛亮對四川的功績,澤及今日,對諸葛亮,我發自內心的崇敬。

我眼中的諸葛亮隨筆6

一個人,處處盡顯了他的聰明才智;一個人,爲了蜀國運籌帷幄;一個人,爲了蜀國赤膽忠誠,奉獻了他的一生。他,他是誰?他就是神話一般的智慧化身——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一大人才,有未卜先知之能。在劉備三顧茅廬後,他感受到了劉備的誠意,在隆中爲他對策,說出了將來將發生的事情。在此我認爲他對當時天下形勢的分析,然後運用智慧思考將來的狀況,而且後面的事件都被一一靈驗。這是多麼了不起的高超才能!在敘述完將來的事後,他決定隨劉備出山,併爲劉備打下一片江山,奪取荊州益州作爲霸業的根基。

在平定南方叛亂時,諸葛亮運用了才智七擒南方霸主孟獲,然而七次卻都沒有殺死他,而是一次又一次放了他,最終孟獲認輸了,說再也不發動動亂。在此,諸葛亮用他的智慧與寬容感化了孟獲,讓這位倔脾氣的南方霸主心悅誠服於諸葛亮。然而在一次戰役中立下軍令狀的馬謖失敗了,他雖是諸葛亮的一名愛將,但還是斬了他。我在此並不認爲諸葛亮沒有人情味,只是依法行事,諸葛亮雖心裏很傷心,但還是沒有徇私地殺了馬謖,所以諸葛亮爲了顧全大局是不會感情用事的,這是多麼的大公無私!

我認爲最能體現諸葛亮口才便是在“舌戰羣儒”中。他用他的智慧加口才一一應對那些吳國庸人的質問,每一句都是那麼鏗鏘有力,那麼的直擊要害,猶如舌頭可殺人,來了個大獲全勝。在“火燒赤壁”和“草船借箭”中更體現了他通曉天象。“火燒赤壁”以少數兵力大敗曹操,這比官渡之戰要精彩,而且整場戰役中凸顯的都是諸葛亮的貢獻,其他的都只是綠葉襯鮮花罷了。“草船借箭”中諸葛亮受周瑜刁難,三天鑄造一萬支箭,諸葛亮卻巧妙利用大霧騙取了魏國的箭。這不僅是天氣的功勞,還是諸葛亮面對困難不退縮的精神和智慧勇氣的體現。

諸葛亮一生爲蜀國,就算被曹操請求,信念也從未改變,輔佐無能的後主劉禪也是盡心盡力。他的所作所爲,對得起蜀國,更對得起器重他的劉備。諸葛亮,家喻戶曉的名人。

所以,誰是你三國中最崇拜之人?諸葛亮!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