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教育的隨筆 精選15篇

教育的隨筆 精選15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沒少接觸或者看到經典的隨筆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那麼,什麼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育的隨筆 ,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的隨筆 精選15篇

教育的隨筆 1

我班xx洋小朋友是一個異常調皮的孩子,上課不專心,下課打架,一想到他我的頭都感到大。

今日我帶他們去廁所,佳惠小朋友不細心摔倒了,哭了起來。這時我看到xx洋走了過去,把她扶了起來,還細心的幫她擦掉眼淚,拍掉身上的土,用手領着她一齊去廁所。回到活動室之後,首先我表揚了xx洋對佳惠小朋友的關心,讓大家向他學習幫忙關心別的小朋友,同時告訴他在別的方面也要做一個讓大家學習的好榜樣。談話之後,xx洋有了很大的改變,活動進取,也能較好的團結小朋友,在小朋友的心目中漸漸的樹立起了自我的威信。

過這件事情,使我明白了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的閃光點,這需要我們這些當教師的去挖掘和開採,並加以調式,這樣才能讓每個孩子都放出自我的光采,成爲有用之才。

教育的隨筆 2

培養孩子從小愛護環境、美化環境 是建設兩個文明的需要。環境包括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那麼,怎樣培養孩子愛護環境的意識呢?

家庭環境的美化和保持能給人以幽雅、寧靜和美的感受,應給孩子一個美的家庭環境,使其接受美的啓蒙教育 。孩子稍大一些時,家長可以讓其參與家庭環境的美化工作,並要求孩子愛護和保持家庭的環境美。

培養孩子積極參與社會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注意公共衛生,愛護公共建築,愛護學校,參加城市美 化活動。

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引導孩子欣賞四季景色的變化,講解變化的規律,使孩子在欣賞大自然之 美的同時,接受最強有力的美學教育。家長可以隨時教育孩子愛護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愛護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對攀折花草、 向水中拋雜物的行爲要及時進行批評教育,明令禁止。

教育的隨筆 3

不要輕易拒絕孩子的提問

幼兒園裏的孩子,他們年齡小,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他們對不懂的事情愛問個爲什麼,包括我們的大人認爲很無聊的事情,面對孩子的提問,有時我們覺得很煩,心裏總認爲這時有些孩子故意調皮搗蛋,有時會對提問的孩子呵斥一頓,我們不耐煩的拒絕,往往會麼抹殺孩子求知慾。

我們班有個孩子叫黃國祥,遇到任何事情都愛問個爲什麼,今天我們正在區角活動,別的小朋友都玩得正起勁,黃國祥猛然間站起來問:“老師,你看前面怎麼冒黑煙。”我知道是前面瓷料廠冒出的,但是我沒有給孩子解釋,卻反問了他一句:“老師現在讓你幹什麼?”面對孩子我的斥責,孩子兩眼直直的盯着我,似乎站在他面前的我是個兇惡的壞人,看到孩子審視我的眼神,我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有些不妥,但當時我只是爲了維護自己那一點老師的尊嚴,沒有糾正自己的錯誤,孩子一聲不吭的坐下了,這一整天他沒再問我一個問題。

此後,在活動課上,我發現這個孩子變得沉默寡言,時刻保持着謹慎的態度,生怕自己的行爲會觸怒老師,回答問題時,聲音也不再像以前那麼響亮。

通過這件事,我覺得我們作爲一名教師,應時刻保持平靜的心態,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我們應該耐心講解,不要因一時的反感拒絕他們,這樣不但給孩子的心靈留下創傷,還有可能抹殺他們的探究欲。

在這裏,我對黃國祥小朋友表示歉意,說聲:“對不起,有什麼問題只管問,老師一定給你解答。”

教育的隨筆 4

珍惜孩子們的愛心,星期三下午大掃除,當我擦窗戶最上面的玻璃時,由於太高,務必放上兩張桌子再放上小椅子才能擦得到,我心裏很害怕,消息翼翼地站在小椅子上,心裏直髮怵。

“老師,您留意點!”忽然一個孩子輕聲地說,之後全班幼兒一齊說:“老師,您留意點呀!”並有幾個小朋友跑過來給我扶着下面的桌子:“老師,您不要怕,我們給您扶着。”我心裏一陣激動,而且心裏也一下子塌實多了。

這些孩子們,心靈多麼純真啊!我必須珍惜他們的感情,用十倍、百倍的愛心去呵護他們,使他們快樂、健康地成長。

教師要有耐心、能容忍,“老師,趙國坤又拿我的彩筆了!”“老師,趙國坤拽我的衣服了!”“老師,趙國坤打我了!”。前一段時間我經常聽到小朋友們這樣的“小報告”,而對於趙國坤小朋友,我已不止一次地對他所犯的這類小錯誤進行了批評教育,他當時也都很容易地理解了“老師,我不拿他的彩筆了。”“老師,我不和她打架了。”……但不久他又會犯一些小錯誤。對這孩子屢犯屢教、屢教屢犯的行爲,我真是傷透了腦筋。

靜下心細細想來,是不是我的教育方式用得不恰當呢?幼兒年齡小,自我控制潛力差,動作、行爲往往比較衝動,想到什麼就做什麼,看到什麼就說什麼。大多數狀況下孩子們都不是有意犯錯的。另外,我們在兒童心理學課上學過,幼兒的長時記憶尚處在發展中。如果我們所講的道理超出了孩子的理解潛力,他就可能根本聽不懂老師的話,記不住那麼多的道理。再說,他也不必須能夠把一個情境中學到的概念用到另外一個情境之中,所以纔會出現“屢教屢犯”的現象。

之後我便換了一種用心的教育方法,不再對他進行批評,而是儘量用簡潔、明瞭的語言,耐心地告訴他哪裏做得不適宜了,就應怎樣做纔對,並注意在不同的情境中反覆強化。

慢慢地,趙國坤小朋友的行爲有了很大的變化,他所犯錯誤的次數越來越少了,小朋友們都願意跟他一齊玩了。

有時候,老師的耐心和容忍反而是激勵幼兒上進的動力呢!

教育的隨筆 5

萱萱是個看上去不太活躍的小男孩子,但他卻喜歡在教師看不到的地方獨自撒歡。一次男衛生間裏傳出了歡呼的聲音,我尋聲找去,原先是萱萱在裏面玩的不亦樂乎。我好奇地問他在做什麼,他卻膽怯地說:教師,我改了!然後不等我說話就灰溜溜地逃走了。我見他態度誠懇,就沒有再跟他計較。可是過不多久,在教師沒有注意到他時,他就又開始司機行動了。如小朋友喝水時,他拿了杯子趁教師在關注小朋友接水,他就在活動室裏面兜圈子,高興的時候嘴裏又發出“噢噢”的尖叫聲。每每當教師發現他作怪時,他都露出膽怯的眼神,然後灰溜溜回到位置上,然後斜着眼睛看教師,當碰到教師的目光後,緩慢地低下頭。

看得出,他是一個缺乏自信和自制力但卻是個懂道理的孩子。我發現他異常喜歡幫忙小朋友做一些整理性的事情,如幫別人收地墊、整理圖書等。於是我把一些活動後的整理工作有意識地交給萱萱去完成,他高興極了,每次工作得都異常認真,他的舉動也贏得了小朋友的讚揚。同時他在對自我的約束本事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我只是爲萱萱供給了一個機會,使他感到:我對自我感興趣的事有本事做好,我能夠幫忙小朋友,我在班裏有很重要的位置。鼓勵是給孩子一個機會表現自我的本事,向自我證明他是環境中的一個有效分子,他的行爲能夠給自我和別人帶來進取的影響。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陽光。在鼓勵的作用下,孩子們會認識自我的潛能,不斷地發展!

教育的隨筆 6

幫助沉默的孩子

我班的玲玲是個內向沉默的孩子,不善言辭的她總是一個人做遊戲,一個人看書,每每看到她一個人我就想到,是不是要和她說說話,但當我找他聊天時,她總是流露出害怕恐懼的神情,彷彿做錯了什麼事情,害怕老師去職責她。

這天,我看到玲玲主動向我走過來,一副很着急的樣子,於是我問她:“怎麼啦,玲玲?”她說:“老師我剛剛不小心撞到了佩佩。”果然,我看到佩佩在一旁大哭了起來,我問玲玲:“怎麼會撞到的?”

佩佩支支吾吾,我瞭解了情況,原來,是佩佩搶了玲玲的玩具,在爭搶之中,佩佩摔倒了。我沒有批評佩佩,也沒有責怪玲玲。我對玲玲說:“老師告訴你一個好辦法,你去和佩佩說聲“對不起”,再給她一個擁抱,她一定會原諒你的。”玲玲照做了,我欣慰的點點頭,說道:“那你們現在可以做好朋友了嗎?”佩佩說:“好啊,那我們一起玩小推車吧。”玲玲也笑着點點頭。

經過這次事件,我也主動找玲玲的家長溝通交流,告訴他們:“要經常鼓勵孩子主動與別的孩子打招呼,一起玩遊戲,一起分享玩耍的快樂。孩子如果怯生,可以先緩解他的緊張感,讓他身心放鬆,慢慢地由不熟悉到熟悉。同時要經常暗示孩子,只要你主動、友好地與別人相處,別人就會喜歡和你做朋友,以此來增強他的自信心。”

我發現玲玲的性格在慢慢得開朗起來,和朋友的交流也變得多了起來,看到她的改變我也漸漸欣慰起來了。性格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正如一句名言: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性格是在生活實踐中一點一滴形成的,良好性格的塑造也要從具體的行爲和基本的習慣開始。

教育的隨筆 7

孩子的一日活動中有很多環節,每天中午的午睡也是很重要的環節之一。每次中午看午睡的時候我發現,我們班總是有幾個孩子躺在牀上翻來覆去的難以入睡,我們採取了很多讓孩子能夠儘快入睡的方法:講故事給孩子聽,但是對於那些難以入睡的孩子來說,幾乎起不到什麼作用,相信這也是一個困擾我們老師的常規的難題。孩子很難午睡,這可怎麼辦?

我想:這也許與孩子在家不同的習慣有關。例如:有的孩子在家睡覺時讓家長陪着睡覺,有的孩子從小就沒有午睡的習慣等,這些都與孩子在幼兒園難以入睡有關。我想,給幼兒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在睡覺前,我們可以帶領幼兒做一些安靜的小遊戲,還可以講睡前故事給孩子聽等來讓孩子入睡,慢慢的讓習慣成自然。另外我們還可以將午睡房的光線變暗一點,有一個安靜睡覺的氛圍。我們還要注意對於那些特別難以入睡的孩子儘量不要不耐煩的大聲批評,要給他們講一些道理,讓他們明白如果自己不睡覺,在那裏做小動作、發出聲音,會影響其他小朋友睡覺的。

以後在睡覺前,我都會看看是哪個小朋友表現的最好,儘量多用鼓勵的方式來讓他們睡覺。現在,這幾個孩子睡覺都比以前好多了,我想這種方法適合他們吧,在以後的時間裏,我還會繼續摸索方法,讓孩子們都能安靜入睡,養成每天午睡的好習慣!

教育的隨筆 8

新學期伊始,我接手了一個新的班級。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先對本班學生進行了摸底。前任英語老師說這個班學生整體不錯,只是個別學生太差,簡直不可救藥。於是,我在上課時就留心那些所謂的“差生”,他們到底“差”在哪裏。

一天上英語會話課,學生正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情景會話,這時我發現韓飛同學低頭不語,手裏拿着筆在紙上胡亂描畫,他一臉無奈。我輕輕走到他身旁,蹲下身子說:“你怎麼不和同學們一起活動?”,他慢慢擡起頭,靦腆一笑:“老師,我......我不敢說。”看着他憨憨的樣子,我的第一反應是想笑,可轉念一想:“我不敢說英語”是不是個別學生暫時落後的原因呢?課後,我把韓飛叫到小花園和他談心。原來,他從小就性格內向,不敢在大庭廣衆之下說話,上英語課時說錯了句子,同學們就都笑話他,他就更不敢說英語了。

課餘時間我閱讀了大量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認真思考英語教學中“後進生”產生的`原因。我認爲,韓飛學習“後進”的主要原因是同學的歧視。由於韓飛性格內向,反應慢,接受能力較差,回答問題經常出錯而受到同學的嘲笑和冷落。這樣,他上課怕出錯,不敢開口說英語,成爲遊離於英語課堂之外的“另類”。

我確立起了這樣的信念:首先,要尊重學生。素質教育強調對人的尊重,這裏的“尊重”也包括對後進生的尊重。素質教育如果離開了對“後進生”的關注,是不可思議的。其次,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不能讓所有學生“齊步走”。

爲了幫助韓飛學習英語,我利用活動課時間給韓飛“開小竈”,幫助他預習課本,讓他會說最簡單的單詞和短語,達到最低的學習目標。同時,我又調整了座次,安排學習較好的同學幫助他,實行“兵教兵”。在上課時多給他一些發言的機會,儘量少糾正錯誤,對於他點滴進步也不吝讚美之詞。

韓飛的學習進步很快,上課敢回答問題了,也能和同學們一起討論交流,他的臉上有了自信的笑容。

經過師生一學期的不懈努力,韓飛同學進步很快,期末考試竟然得了九十顆星。當然,轉化後進生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只要我們有愛心,“後進生”就能收穫希望。

教育的隨筆 9

值此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我特意在上週五給孩子們佈置了一項孝心作業——爲媽媽做件事。想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醒孩子們學會感恩,珍惜擁有。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能用心完成這項作業。

今天,我們的班會主題就圍繞“三八婦女節”展開,我恰好可以利用這個時間來了解一下孝心作業的完成情況。

一上課,我就和孩子們聊起來:“你對這個節日瞭解多少?”這個難不倒大家,在早晨的升旗儀式上,我們的大隊輔導員已經給孩子普及了這方面的知識。開始的交流是順暢的,孩子們自信的話語流露出自豪感。

“媽媽是無私的,把愛給了我們,對我們卻無所求。”我看了看孩子們,他們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誰爲媽媽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我期待地看着大家,有的孩子眼中放光,臉上含着笑意,挺着胸脯,擡着頭。有的孩子面露難色,悄悄地低下了頭。顯然,他們沒有完成這份孝心作業。

“媽媽養育我們很辛苦,我知道咱們班裏幾個孩子的媽媽每天按時接送,照顧衣食住行,還要工作……”我的一番話似乎勾起他們的記憶,觸動了他們柔軟的心靈。焦子涵的眼裏包着淚,丁怡菲神情凝重。

“其實,媽媽並不需要我們的回報,但是作爲一直接受愛的我們,應該有一顆感恩的心,用我們的行動來給操勞的媽媽送上愛的表達。”我停了停,“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孩子們沉默了。

“表達的方式很多,除了洗衣服、拖地,我們還可以融入更多的創意啊!”孩子們陷入沉思,片刻,小手舉起來了。“我想給媽媽愛心心早餐!”秦佳明興奮地說。“不錯,好主意!”“我想給媽媽洗腳。”靦腆的蔣雨晨笑吟吟地說。“行!”“我想對媽媽說‘媽媽,我愛您’……”剛剛一直沉默的楊承鑫脫口而出。“沒問題,這一定是媽媽聽到最動聽的聲音。”我笑了。“我想給媽媽畫幅畫!”“我想給媽媽打電話!”“我想給媽媽一個愛的擁抱!”“我想給媽媽捶捶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話匣子打開了。

“愛的表達方式很多,接下來,我們要用實際行動,給媽媽獻上一份誠摯的祝福,送上一份充滿愛心的禮物,陪媽媽過一個難忘的婦女節。”我鼓勵大家。

育人要育心,孩子們純潔的心靈更需要精神的滋養。在今天的班會課上,我們恰恰利用身邊的節日作爲教育的契機,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中帶着孩子們對話,在潛移默化中教育他們感恩。讓孩子們懂得我們接受愛的同時,更要學會給予。我相信,在這樣點滴言行的薰陶中,在傳統文化的浸潤裏,孩子們會成爲精神充盈、會感恩的“人”。

5

教育的隨筆 10

俊俊在班裏是一個性格孤僻的孩子,入園後他總是不願與教師交流,不願意與小朋友在一齊,寧願一個人縮在牆角,拒絕參加一些遊戲活動,總以審視的眼光來關注周圍的人和事,有時還採取牴觸情緒,不願從“自我中心”中走出來,並且自尊心很強!他每次小便總是害羞不願與教師講。我們對他採取了很多的辦法,可是效果不是很大,他還是很孤僻。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師,而教師又是孩子的領路人和心目中的權威。漸漸地蔓延、擴散,從而產生錯誤的心理定勢,引發出人際關係障礙和許多行爲上的困擾,妨礙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這些活動的正常進行。這種病態心理如果不能及時而正確的治療,可能會危害終身。

幫忙孩子們消除自卑感,父母和教師要注意不要輕率地隨意貶低他們的本事或品質,以免損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多給予褒揚和鼓勵。孩子自我也要有“我能行”的一種信念,恰到好處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我的心田上播種自信。

玩具是孩子的最愛,每一天區域活動時間總有10幾個孩子在建構區玩的不亦樂乎,可是玩完玩具後總有孩子不把玩具收拾好就到另一個區域玩去了,教師不得不跟在後面收拾。怎樣辦呢怎樣糾正孩子不好的習慣呢

我想了想,於是在班裏開展了一個“玩具要回家”的遊戲,我事先錄製好了表揚的語言和哭的聲音,遊戲中能收拾好的孩子就能得到玩具娃娃的表揚,並獎勵一個貼花,落下玩具的孩子媽媽就哭,孩子們在遊戲中玩得不亦樂乎,在不知不覺中糾正了不良的壞習慣。

經過遊戲孩子們明白了一個道理,玩具玩完後必須要送回家,不然他見不到媽媽會很悲痛很難過的。

經過觀察我發現他異常喜歡幫忙小朋友做一些整理性的事情,如幫別人收地墊、整理圖書等。於是我把一些活動後的整理工作有意識地交給淼森去完成,他高興極了,每次工作得都異常認真,他的舉動也贏得了小朋友的讚揚。同時他在對自我的約束本事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我只是爲淼森供給了一個機會,使他感到:我對自我感興趣的事有本事做好,我能夠幫忙小朋友,我在班裏有很重要的位置。鼓勵是給孩子一個機會表現自我的本事,向自我證明他是環境中的一個有效分子,他的行爲能夠給自我和別人帶來進取的影響。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陽光。在鼓勵的作用下,孩子們會認識自我的潛能,不斷地發展!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前提,孩子的自信從教師和小朋友的認可開始,你做到了嗎?

教育的隨筆 11

幼兒進入幼兒園就是進入了一個相對矛盾體。此時,幼兒的交往範圍擴大,活動機會也與之增加,也就意味着他們生活矛盾不斷增多。可以說,幼兒是在充滿矛盾的世界中成長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矛盾始終是幼兒生活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課。教師無疑是引導他們仿效前人,看前人是如何學會理解、處理各種矛盾,從而初步建立幼兒社會交往和獨立生活的意識,爲今後的人生之路打下一個了良好的鋪墊。我想,在這一點的認識上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問題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當矛盾處於相對激烈或十分突出的情況下,身爲教師的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我所在的班級就有這麼一個過於“活潑”的孩子,經常在大庭廣衆之下爭奪或索要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和文具用品之類的東西,導致班上一系列的哭鬧事件時常發生。像他這樣侵犯或妨礙別人,隨意破壞集體或他人的利益,我該怎麼辦?作爲一名新教師,“耐心的誘導”、“榜樣的示範”是我的首選之策,然而,待這些策略用過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處理方法是不大奏效的。

對於自身教育的“失敗”,我不斷在思考,不斷在摸索,不斷在探究。我想,此刻講究藝術地、合理地、適當地進行懲罰是不是必要?這能否在一定程度和範圍內矯正他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動向?是不是能夠避免因理論上的迴避而帶來的實踐上的差錯?這一認識,恐怕許多人在理論和情感上都不太能夠接受。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懲罰並不是因人們感情的接納與否來確定其存在與否的。如果一定的懲罰能夠達到讓他釋放肝火、提供息怒和靜思反省的目的,又爲何不可呢?這好比給小樹修整枝葉,同澆水施肥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

同時,我覺得對於像他這種生活在鮮花和溫和語言環境裏的幼兒來說,適當的承受一定的壓力,尤其是來自集體的“鄉規民約”的壓力,是否能培養其心理承受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認爲,一定的壓力有時恰恰能夠成爲他自尊和自信萌發的初始動力。事實上,通過我的實踐證明—我的想法是入理的,“懲罰”運用得當,同樣可以成爲正面教育的輔助手段。

首先, 對於這裏所說的“懲罰”。有三點想在此略做解釋:

一,端正指導思想。對像這類的幼兒實行適度的處罰,其出發點是幫助幼兒重新認識自己的行爲,提供承認並改正錯誤的機會,讓幼兒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在園,我們仍應堅持以正面教育爲主,批評處罰爲輔的方式,堅持以尊重幼兒的人格爲前提,堅持耐心反覆誘導的原則,反對無原則的濫用批評處罰手段。

二,嚴格掌握分寸。就事論罰、一事一罰,千萬不要“算總帳”或採用“抵消法”。我們可採用“衆人定罰”,達到全班小朋友共同執罰,相互監督的目的。不可教師一人包辦制。

三,強調區別對待。正面教育、批評教育對於不同幼兒而言,效果是不一樣的。幼兒的脾氣、氣質、年齡以及後天所處的生活環境,造就了幼兒們格式的性格。在此就要求教師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施教,切忌教育方法“同出一轍”。

其次,我認爲在幼兒園或家庭的一般處罰可以採用以下幾種:①冷卻法:暫行隔離,進行冷處理。但嚴禁將幼兒關在房子內,時間要控制好。②孤立法:被大家一致認爲的規則遭到違反應受到集體的處罰。如,某一時候全體幼兒都不與發錯誤的幼兒說話。③自我約束法:違反公約和規則,應得不到公約的某些待遇或承諾,如放學前獎勵的小紅花。但切忌提法,如禁止吃飯、長時間罰站、抄寫數字等等。

俗話說,治病要治本。如果能讓幼兒少犯錯誤就可避免運用處罰方式了。所以,無論是家庭還是幼兒園,有必要,有義務給幼兒提供一個“和平共處”的友好和諧的生活環境,同時,時刻需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幼兒做良好的示範,並且,應加強道德規範教育。如不得妨礙他人,不做有損集體利益的事,做事要有謙讓精神等等。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努力切實做到以上這些,我們的教師、家長就可以從中日解決糾紛的圈子解脫出來。更大程度上我們是拯救了幼兒,履行我們進園的承諾,執行我們應盡的義務。

“人之初,性本善”,幼兒有着與生俱來的善良和純真。成人萬不可以世俗的眼光來看待這些“不諳於世”。幼兒的童心都是閃亮亮的,好似一面玻璃鏡,它能毫不保留的折射出一切的光輝。

教育的隨筆 12

今天早上,我來到教室後就去洗茶杯了。突然,一陣哭聲傳進我們班教室,我忙從衛生間走出來,原來是我們班的汪怡安來了。咦?平時很乖的汪怡安今天怎麼了,我納悶着!汪怡安的爸爸說:“她不想來讀書。”跟他爸爸交流了幾句,原來是小怡媽媽出差想跟媽媽去玩。跟汪怡安爸爸再見後小怡還是哭鬧個不停,非要回家去。我拉過小怡說:“好,等會老師帶你去,那我們要怎麼去呢?”小怡哭着說:“我認識回家的路。”“那小怡老師問你爸爸媽媽是希望你在家裏玩呢還是想讓你來幼兒園學習本領?”我問小怡。小怡沒有說話,但是我知道她肯定知道的…………安慰了小怡一會,小怡平靜了很多,我拉着小怡的手讓小怡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玩玩具了。

教育的隨筆 13

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關注學生、關注學生髮展、關注兒童文化,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師從學生需要和兒童文化的視角研究教育教學。於是,“兒童友好”的概念應運而生。

兒童友好,從字面上來解釋,可以理解爲兒童之間呈現的友好關係,也可以理解爲成長環境對兒童呈現的友好態勢,還可以理解爲兒童對於其周圍世界表現出的友好情緒反應。兒童友好就是以兒童爲中心,爲兒童的成長與發展構建一個多維的、友好的、自然的生態教育環境。

“兒童友好”融於學科課程,改變兒童學習方式

“十二五”以來,課程文化和學校文化建設成了學校發展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爲,課程與教學開始了“目中有人(學生)”的探索,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成了現代學校的文化哲學與文化理想。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不難發現,“兒童友好”理應成爲現代學校文化之精神內核。只有當“兒童友好”融入課程文化,才能實現“以生爲本”的教育教學,才能促進每一個兒童的成長和發展。

“兒童友好”融入學科課程,就是要樹立兒童學習的主體地位,這必然要求我們關注課堂與教學,關注新課程教學問題的發現與解決,關注新課程教學經驗和教學創意的積累。

我校立足於語文學科創設的個性表達課程,對過去語文教師一言堂的教學狀態進行徹底改變。個性表達課程引導兒童通過經典誦讀和課內外閱讀,自主吸納和積累語言文化,通過生本作文、主題演講實現兒童的個性表達。閱讀課上,兒童學在前,教師教在後,教師備課資料夾裏不僅僅有教科書、教學參考書,還增添了學生的課前學習單;作文課上,沒有教師灌輸的好詞好句,沒有機械不變的層次結構分析,只有學生充分經歷過課前的生活體驗、源自生活的個性描述與傾訴;演講課上,學生因爲有閱讀的底氣、思辨的習慣而不再膽怯、羞澀,不再語無倫次,他們常常圍繞一個主題各抒己見、脣槍舌劍。

近年來的實踐表明,“兒童友好”從微觀的課堂教學切入,融入學科課程,效果明顯。教師行爲的改變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日常的課堂教學,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顯現出更爲積極的傾向。

“兒童友好”融於活動課程,催生兒童民主意識

“蹲下身來看兒童”,本來想表達的是成人走近兒童、走進兒童世界的希望。但有研究者指出,“蹲下”一詞本身就包含了“居高臨下”的意思,已經反映了成人與兒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不平等關係。在新課程實施中,爲扼制和限制成人和教育的霸權,提出了“守護兒童”“保護兒童”甚至“捍衛兒童”的口號,雖有矯枉過正、過分激烈之嫌,卻也彰顯出新的課程文化中的民主平等內涵。“兒童友好”融入活動課程,就是要爲兒童成長創造一個寬鬆、和諧、民主、自由的生態環境,催生兒童作爲成長主體的民主意識。

兒童民主課程是我校活動課程之一。立足“兒童友好”,本着“民主、開放、包容、尊重”的課程理念,我們把每週一的國旗下講話讓位給兒童自主主持的“金葉講壇”。在那裏,小主持人利用校長信箱廣泛徵集學生關於成長的話題——每個月信箱都能收到學生來信十來封,每一個話題都源自兒童的生活,發自學生的內心。比如:誠信需要獎證嗎?崗位競選要拉票嗎?我們爲什麼不能主動跟校園禮儀小天使打招呼?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增加閱讀量……學校利用“金葉講壇”廣開言路,把這些話題拋給同學們自己去討論。同學們既可以藉助金葉講壇公開發表看法,也可以利用班隊會展開針鋒相對的辯論。

言論平臺的轉讓其實也預示着話語權的轉讓。“兒童友好”融於活動課程,讓兒童作爲學校這個社會團體裏的小公民,學會觀察、思考,並能夠敞開心扉勇敢表達,增強了兒童的民主意識。

“兒童友好”融於環境課程,構建兒童主體道德

新課改背景下的學校文化建設從一開始就不是局部的而是整體的,包含了學校全方位的建設。學校課程文化不僅包含了促進兒童主體成長的學科課程、活動課程,還有爲兒童成長與發展提供支持與保障的環境課程。“兒童友好”融於環境課程,讓兒童成長的外在環境充分發揮教育與影響作用,促進兒童道德的自我構建。

我校家長志工課程是家長志願工作者多角度、多層次參與教育、管理和服務,密切家校教育合力的課程。家長志工隊伍自20xx年3月建立以來,秉持“兒童友好”的服務理念,經過不斷擴編、增容,從駐校辦公、愛心護犢、社團輔導、課堂觀學、膳食管理、圖書管理、網站建設7個方面融入學校管理,爲兒童差異發展提供無償服務。家長志工的志願精神深深感染了教師和學生:年輕教師們成立了春風行動小組,負責護送乘坐公交車的學生到站臺有序乘車;低年級小朋友們成了班級的小小志願者,負責組織同學們課間文明遊戲;高年級同學們成立了小小志願者幫扶團,每逢節假日走進社區養老院,幫助孤寡老人整理房間。值得一提的是,學校裏的杭行同學與被媒體廣泛報道的割腎救子的“跑步媽媽”結成了幫扶對子,他用節省下來的零花錢和變賣廢品獲得的錢資助“跑步媽媽”進行了4次手術;李佳俊同學用自己10歲生日時親戚送的禮金和自己的零花錢資助山區的姐姐完成兩年的學業……“兒童友好”融於環境課程,即是爲兒童成長的外在環境播種善的種子,用善德去喚醒善心,構建兒童的主體道德。

“兒童友好”是學校課程文化之根,是現代學校文化之精神內核。立足兒童友好的課程文化和學校文化,方能改變兒童學習方式,樹立兒童民主意識,構建兒童主體道德,培養出具有新時代特徵的社會小公民。

教育的隨筆 14

消除孩子“關小屋”的恐懼,這天剛來幼兒園不久,郭子儀小朋友就被媽媽抱着走進幼兒園,抱在懷裏的郭子儀還在又哭又鬧,他的媽媽嘴裏不時說“不聽話就讓老師關小屋”。孩子聽了她的話哭鬧的更加厲害。

我趕緊走過去抱過孩子,詢問孩子哭鬧的原因。郭子儀的媽媽生氣地對我說“早上不吃飯,我說不吃飯就讓老師關小屋,他就開始又哭又鬧”。我明白了孩子是怕自己在房子裏。爲了消除孩子的害怕心理,我明確地告訴他老師會像媽媽一樣照顧小朋友,絕不會讓小朋友自己呆在一間房子裏。得到老師的承諾,郭子儀不再哭鬧,和其他小朋友去玩了。

“關小屋”這件事我還從別的家長中聽到,當時沒有在意,透過這天郭子儀哭鬧這件事情,使我明白務必要對孩子進行勇敢教育,讓他們坦然對待困難,勇敢應對很多事情。同時還要和家長達成共識,期望家長平時不要恐嚇孩子,要從小培養孩子活潑開朗勇敢的性格。

教育的隨筆 15

大班的孩子正處於發展想象力的時期,常常把想象力與現實相混淆,幼兒園的教師和父母應幫忙孩子渡過這一真假難辨的年齡階段,但當孩子確定在撒謊時,就須引起成人的注意了。

那麼,怎樣對待撒謊的孩子呢?

首先,成人要識別真假謊言,如果孩子確實說謊,就要以淺顯的例子幫他認識錯誤,例如用故事《狼來了》來教育孩子。

其二,成人要多關心和愛護孩子不要在人多的場合指責孩子,更不要因爲應對孩子的錯誤姑息、遷就,甚至弄巧成拙。

其三,成人要避免給孩子製造說謊的機會。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