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春節是由何而來的

春節是由何而來的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6.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節是農曆的年初,俗稱過年,你知道春節是由何而來的的嗎?相傳古時候是因爲有一個怪獸叫年,因爲年的到來纔有了過年的說法,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春節是由何而來的相關內容,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是由何而來的
春節是由何而來的1

春節的起源

1、《尚書》中說:“正月一日爲歲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

2、春節爲農曆新年,一年之歲首。

3、春節的歷史悠久,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

4、上古時代,人們一年的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衆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

5、在古代的祭祀禮儀情形渺茫難曉,但還可以在後世的節日禮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代習俗、遺蹟。

6、在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歲的習俗。

7、新年期間有盛大的祭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以見到古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跡。

8、自古以來,人們都強調歲首作爲一年開端的意義。

9、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的過程。

春節是由何而來的2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春節是怎麼演變而來的,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春節是怎麼演變的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農曆舊的一年結束。

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人們將告別寒冷單調的冬季,迎接生機盎然的春天。

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爲端月,其一日爲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爲“頭”,後引申爲“開始”,因爲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爲“三元”;因爲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爲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吳自牧在《夢樑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爲“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爲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稱謂外,春節還稱“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因各朝代曆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節也不同。中國古代的歷法是陰陽合曆,需同時考慮到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故確定元旦時,需首先確定它在某個季節,然後再選定與這個季節相近的朔月作爲元旦。由於一歲與12個陰曆並行不相等,相差約11天,故每隔3年需設置一個閏月來調整季節。中國上古的天文學家曾想出一個簡便的方法來判斷月序與季節的關係,這就是以傍晚時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稱之爲十二月建。從北方起向東轉,將地面劃分爲12個方位,傍晚時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該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別相當於十一、十二、正月。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爲“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爲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初一爲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醜,以農曆十二月初一爲元旦;周代使用周曆,周曆建成子,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爲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曆初一爲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初一爲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醜的殷歷,唐武后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曆至清朝末年。

“春節”這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有不同的特指。漢朝時,人們把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立春稱“春節”。南北朝時,人們把整個春季叫“春節”。

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爲了“順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爲元旦。但一般人稱公曆元月一日爲“陽曆年”,仍把農曆正月一日初一稱“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即陽曆的元月一日定爲元旦,爲新年;因爲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爲“春節”。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

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