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牛虻的讀後感

牛虻的讀後感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牛虻的讀後感,讀後感是每一個哈姆雷特的思想結晶,閱讀能夠積澱思想的厚度,書籍對我們空虛的靈魂進行了填補,閱讀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次感悟,一篇讀後感的完成也許並不需要多少時間,閱讀能夠創造出與自己對話的世界,下面是牛虻的讀後感的範文。

牛虻的讀後感1

在我的心目中,親情是最純潔的、最值得信賴的感情:悲傷時,它給你撫慰;恐懼時,它給你力量;失望時,它給你鼓勵;危險時,它給你保護……所以,親情是聖潔的。可是,當我讀完愛爾蘭女作家艾麗伏尼契所着的《牛虻》後,重重地打擊了我的信念和感情。

牛虻的讀後感

《牛虻》敘述的是統一意大利鬥爭中的一個故事:篤信上帝的貴族子弟亞瑟經過了一次次現實生活的挫折,改變了自己對上帝的信仰,投入了統一意大利的火熱鬥爭中,從而引起一系列親情與信仰的矛盾和鬥爭。

平時,孤獨寂寞的亞瑟最信賴自己的教父蒙泰尼裏。‘父子’倆的感情是真誠的。當亞瑟因母親的早逝而悲傷時,教父給他撫慰;當亞瑟猶豫彷徨時,教父又催他奮進……但是有一回,亞瑟把自己參加革命的志願告訴蒙泰尼裏,希望得到他的幫助時,教父一反往日的慈祥神態,不容反駁的讓他打消這個念頭。這第一次使年輕的亞瑟十分失望。一次偶然的機會,亞瑟得知蒙泰尼裏就是自己的生身父親,他迷惑、悲傷、憤恨,因爲他心目中聖潔的神父竟然一直在騙他!但是他還是深深的'愛着神父,因爲他是教父,是父親。

13年後,亞瑟帶着滿臉傷疤和殘缺的身體由南美洲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土地,投入了火熱的戰鬥中。他用‘牛虻’作筆名,一次次用銳利的筆鋒抨擊當時黑暗的社會。從此,牛虻的名字便震動了意大利。這時的蒙泰尼裏已經是一個深受人們尊敬的紅衣大主教了。牛虻以自己的愛父之心,常常用各種方式和他接觸親近。當牛虻發現蒙泰尼裏在13年中無時不忍受着痛失愛子的煎熬中時,心中的愛和恨交織着,更加矛盾。

一次,牛虻和他的同志遭到騎兵的襲擊,他勇敢的接受了掩護任務。當他拿起東西,準備突圍時,忽然聽見蒙泰尼裏的聲音,拿起東西的手無力地垂了下來。就在這一剎那,騎兵包圍了他。

看到這裏我被書中字裏行間流露出的親情深深地感動了。我既爲牛虻的被捕感到惋惜,又深以爲蒙泰尼裏會設法救出他唯一的兒子,使得父子團圓。不料,這個忠於上帝的衛道士並沒有手下留情:是他‘讓’牛虻再度入獄。在監獄中,一心想保衛自己所謂的‘清白’、‘地位’的蒙泰尼裏,在牛虻的死亡判決書上籤上了名字,把自己心愛的兒子送上了刑場……蒙泰尼裏很愛孩子,可是,作爲一個反動主教,在關鍵時刻,在他所信奉的上帝的利益和孩子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他選擇了上帝,保住了自己。直到這時,人們纔看清他的真實面目。他是上帝的忠實信徒,他所代表的是宗教統治階級,他之所以獻出兒子是爲了保住這個反動階級的利益。

牛虻是一個英雄,可他不懂人世間的父子親情是可以由信仰決定取捨的,所以他會被自己反動的親生父親送上刑場。

艾麗伏尼契,這位愛爾蘭女作家寫下的《牛虻》,的確留給了人們一筆可觀的精神財富,告訴了我們親情的意義。

牛虻的讀後感2

牛虻被愛與恨的枷鎖捆縛一生,無論是他又愛又恨的神父,還是想愛又不敢靠近的詹瑪,亦或是他一直堅持有時卻不被組織支持的信仰。

這本書實在太震撼我了,已沒有餘力一一敘清,以下略撿一二,算是對自己也對這場頭腦風暴的交代啦!

牛虻的讀後感 第2張

亞瑟對教父蒙太尼裏的愛之深,蒙太尼裏二十年的陪伴讓亞瑟感覺到了真實的父愛,他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品格,對信仰的虔誠,發自內心的關心,無疑給了亞瑟很好的教導。亞瑟有什麼理由不去敬愛蒙太尼裏呢?亞瑟和蒙太尼裏的愛是相同的,可是他們的信仰背道而馳。亞瑟對蒙太尼裏的愛深切又矛盾,所以後來他會冷酷的評判蒙太尼裏,也會換一個名字爲蒙太尼裏洗白。可能這樣做對他們當時的活動也是有些好處的,但是也也從側面反映了牛虻愛的矛盾和痛苦。牛虻的信仰堅定虔誠,但是最後一次越獄逃跑,面對神父他依然不忍下手。

牛虻之前所有冷酷的僞裝在這時候都土崩瓦解,他深愛着蒙太尼裏。蒙太尼裏的信仰虔誠又堅定,他覺得犧牲亞瑟就可以拯救很多人,可是痛失最愛後他發現這羣殘忍的人根本不值得去拯救,他們飲着別人兒子的血肉,卻一點同情也沒有。心情悲痛的神父在亞瑟死掉之後很快也死去了。這真是一場悲劇。

這本小說因爲此更加真實。

牛虻的讀後感3

我懷着十分激動的心情寫下這篇,因爲《牛虻》給我帶來的震撼實在太大了。

牛虻和韓新月(《穆斯林的葬禮》)這兩個不同作品中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死亡,看到他們離開人世的文字時,我也都忍不住地哭了,但他們帶給我的心情卻是完全不一樣的。韓新月的死,我更多的是一種憐惜,因爲她才20歲,正值青春年華,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愛她的父親和哥哥,有愛她的同學和朋友,有愛她的老師兼戀人,可是,她就這樣死去,在那麼多關愛中死去,她是幸福的,卻更加讓我哀嘆。然而牛虻,我敬佩他,喜歡他,卻也心疼他。他所經歷的苦難與折磨是此時的我無法感同身受的,也是我無法說盡道完的,但他面對困境的堅毅和勇敢,他對於革命的熱情與執着,他的人生理想,他的親情愛情,無一不使我感動與崇敬。我一直在想,在未來的歲月中,我又能將牛虻精神詮釋多少?

牛虻的讀後感 第3張

《牛虻》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牛虻還是亞瑟的的時候。那時的亞瑟,很單純,他覺得教會與革命並不衝突,他一邊尊崇神父蒙泰尼裏,一邊積極參加意大利革命,他也有喜歡的女孩瓊瑪,他的家庭很富裕,儘管他的童年是不快樂的,但是總之,他的生活還是比較美好。可是,他被後來的神父密探欺騙,泄露了革命內容,瓊瑪和同伴們都誤會他了,而此時的他竟發現一直敬重的神父蒙泰尼裏卻是他的生父,一系列的打擊和挫折使他萌生了詐死出逃的想法,於是,他拋棄過往,奔向了南美洲。

看完第一部,我本以爲失去了信任的亞瑟會放棄革命,可是,十三年後,亞瑟卻以牛虻的身份回來了。是的,他從來沒有懷疑革命,失去革命的熱情,反而更加堅定執着了。他還看到了一點,那就是教會是不能與革命共存的,革命要想取得勝利,必須堅持反對教會。回國後的他繼續參加革命,現在的他和亞瑟完全不一樣了,你很難想象,一個原本那麼帥氣漂亮的小夥子竟然變成了一個又醜又殘的人,從他的很多敘述中,我驚心於他在南美洲所遭受的慘痛生活,他挺過來了,十三年後我看到的是一個自信勇敢,熱情積極,機智深沉的革命者形象。當然,我也可以感受到他言語中的刻薄,那是懷着一種恨意與嘲諷的刻薄,但是我可以理解。他一生愛着兩個人,蒙泰尼裏和瓊瑪,然而一個欺騙了他,一個不信任他,他會恨,那是因爲他愛得那麼深沉。後來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在和瓊瑪的共同革命中,再次釋放了那種愛情,他在與瓊瑪的共同追求中,找到了愛情的真諦。也許,牛虻沒有給過別人來愛他的機會,可是,他死前寫給瓊瑪的那封信卻讓我體會到了他對愛的詮釋。瓊瑪呢?她爲那個誤會內疚自責了十三年,後來,她從討厭牛虻到喜歡上了這個爲革命爲理想敢於獻身的人。至於蒙泰尼裏,這個紅衣主教與牛虻信仰上的衝突直接導致了牛虻的死亡,他看着牛虻死去,因爲他選擇了上帝,他也許很善良仁慈,但他忘了,上帝是拯救不了正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大衆的,也救不了他唯一的兒子,更加救不了自己,所以,他的死亡,我一點也不會同情和意外。

看完《牛虻》,腦海中一直揮散不去牛虻在監獄中的那些生活,以及他死亡的場景。他在南美洲所留下的病痛使得他在監獄中生活得更加艱難,我彷彿看到他在我的眼前受着折磨,他卻笑對那些兵官,嘲諷着他們,毫不在意,永不屈服,就算在他死亡的那一刻,他也以他的方式鬥爭着,直到他倒下。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