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意義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意義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意義。相信大家對抗美援朝戰爭並不陌生,抗美援朝戰爭誕生了很多英雄,它的存在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應該銘記歷史。接下來就由小編帶大家瞭解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意義的相關內容。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意義1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意義

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這場戰爭,是帝國主義侵略者強加於我、而中國大無畏果敢擔當的;是美軍出動陸海空三軍聯合立體作戰卻敗北、中國人民志願軍動用裝備原始的陸軍單一地面作戰而取勝的;是美國不願意提起的“被遺忘的戰爭”,是中朝兩國永遠銘記的人民和軍隊團結戰鬥的偉大勝利。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偉大戰爭!

敢於擔當,打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國形象

美國悍然對1950年6月爆發的朝鮮內戰進行武裝干涉,同時無視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侵入臺灣海峽,轟炸我東北邊境,把戰火燒到了新生的中國國土,把朝鮮內戰演變爲一場大規模的國際性局部戰爭,其稱霸全球和在全球遏制共產主義的企圖昭然若揭。

美國如此公然侵略,顯然還是打着“在東方架起幾門大炮就能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屈服”的主意。在美國看來,中國的近代史明明白白地書寫了一個“步步退讓”“妥協求安”的形象;新中國的最強盟友——蘇聯尚且畏懼美國三分;美國後面還站着英國、法國等16國“聯合國軍”,一個積貧積弱、百廢待興的新生中國沒有理由不選擇“苟安”,以換取和平建設環境。

但他們錯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告訴了美國一箇舊中國的懦弱,美國卻沒有看到一個新中國的覺醒:對侵略者讓步,只會讓它更加肆無忌憚;而奮起應戰,纔可能贏得主動,贏得和平。

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高瞻遠矚、毅然決然地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果敢承擔起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歷史使命。1950年10月19日,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這次勝利,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穩定了朝鮮的局勢,保衛了中國大陸的安全,是維護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事業的偉大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首次在境外取得的決定性勝利,有力地震懾了美國,極大地震動了全世界,徹底把近代以來中國的國際形象,從被侵略、被拯救的可憐形象,改寫成了拯救者、保護者的英雄形象。美國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中國在這場戰爭中“贏得了聲譽”“提高了地位”。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大國姿態登上國際舞臺,爲新中國建設爭取到了寶貴的和平環境,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擔當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從歷史中繼承的優秀品質。從抗美援朝戰爭保衛和平的歷史擔當,到2020年抗疫的大國責任擔當,一脈相承,充分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自覺擔當。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爲代價來發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力爭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合作共贏、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敢於鬥爭,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

毫無疑問,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實力對比懸殊的較量。美國是世界經濟、軍事頭號強國,美國軍隊武器裝備先進,在朝鮮戰場上出動陸海空三軍聯合立體作戰,動用了當時除核武器以外所有新式武器,掌握着戰場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地面部隊全部機械化。中國的新生政權剛建立一年,忙於恢復經濟和醫治戰爭創傷,中國人民志願軍武器裝備相當落後,基本上是陸軍在少量坦克和炮兵支援下的單一地面作戰,後期參戰的少量空軍也僅能掩護後方主要交通運輸線和進行局部空中作戰。

但就是在這樣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不到8個月,連續進行了5次戰役後,就同朝鮮人民軍把侵略軍從鴨綠江和圖們江邊趕回到三八線附近,一舉收復了朝鮮北部廣大土地。第一任“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這位美國陸海空三軍中獲得勳章最多的陸軍五星上將,後來感慨“誰跟中國陸軍在陸地上打,一定有病”,因爲在交戰過程中,他鮮有勝績,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突然性打擊的第一次戰役取得了勝利,他還不相信中國居然敢出戰。此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又構築起銅牆鐵壁般的縱深防禦陣地,在粉碎敵人的重點進攻和細菌戰後,還進行了多次進攻戰役,迫使侵略者停戰談判。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用坑道、火炮和手榴彈戰術,以更低的傷亡人數,戰勝了“聯合國軍”大炮、坦克、飛機幾乎把我陣地炸平的強大火力,炮彈還只發射了敵軍的1/4。1953年7月27日,美國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正是敢於鬥爭、善於鬥爭,中國人民志願軍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範例。抗美援朝戰爭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以弱勝強,而是一個積貧積弱百餘年、還沒來得及喘口氣的新生國家,對不可一世、獨立戰爭以來從無戰爭敗績的第一大強國的以弱勝強,是一種國力差距極度懸殊下不可思議的以弱勝強,是一次改寫國家命運和世界格局的以弱勝強。這場戰爭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是對亞洲和世界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民族解放鬥爭的極大鼓舞,推動了世界範圍內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

一部中國共產黨黨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鬥爭史。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複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凡是危害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危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危害我國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則,危害我國人民根本利益,危害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種風險挑戰,只要來了,我們就敢於鬥爭,並堅決鬥爭到底!

敢於犧牲,打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和中國人民共同譜寫的壯麗凱歌。

一支有理想的軍隊是戰無不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理想是“保家衛國”。有理想的軍人是敢於犧牲生命的:用身體擋住敵人槍口的黃繼光;戰鬥到只剩一人一槍仍然堅守陣地,最後抱起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楊根思;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雲;長津湖畔,一整連官兵以戰鬥姿勢受凍犧牲,成爲一尊尊巍然屹立的冰雕;鬆骨峯下,整整一個連只剩下7個活着的戰士;上甘嶺上,那場43天的血肉相搏……中國人民志願軍涌現了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是祖國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堅強衛士,是“最可愛的人”。

一個覺醒了的,敢於爲祖國光榮、獨立和安全而奮起戰鬥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毛澤東主席指出,抗美援朝的勝利“主要是因爲我們的戰爭是人民戰爭,全國人民支援,中朝兩國人民並肩戰鬥”。中國人民爲國家利益是敢於犧牲自身利益的: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中,全國城鄉到處出現父母送兒女、妻子送丈夫、兄弟爭相入伍的感人場面;成千上萬的鐵路職工、汽車司機和民工紛紛到朝鮮前線去擔任戰地運輸和勤務工作;醫務工作者組織了大批醫療服務隊,爲中朝軍隊服務;慰問志願軍運動、捐獻武器運動、優待志願軍烈軍屬運動……據統計,全國人民爲朝鮮前線提供作戰物資達560多萬噸,直接戰費爲62億元人民幣,而戰爭期間國內每年的經濟平均增長率高達15%,創造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蹟。正是由於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才形成了同仇敵愾、戰勝一切困難和強大敵人的無窮力量。

總有一些不平凡的事件,標註着一個國家的記憶,熔鑄於一個民族的精神。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和中國人民,打造出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我們要弘揚新時代“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民族精神,並轉化爲應對嚴峻複雜形勢、創造美好生活的不竭動力,讓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意義2

抗美援朝五大戰役

抗美援朝的五大戰役是指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期間經歷的五次大的戰役。這五次戰役從1950年開始到1951年結束。這五次戰役鍛鍊了志願軍的意志同時也給美帝主義沉重的打擊。

第一次戰役

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至11月5日結束,共12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敵我雙方在運動中由遭受進入交兵。我之基本意圖爲穩定局勢,站住腳根,掩護朝鮮人民軍北撤整理,爲爾後作戰創造條件。志願軍參戰部隊共6個軍18個師,敵方參戰部隊爲4個軍10個師另1個旅1個團。敵我兵力爲1∶1.2(敵海空軍未計在內)。10月19日,志願軍在緊急情況下入朝,原準備搶佔龜城、泰川、球場洞、德川、寧遠、五老裏一線,組織防禦。後因敵人已超出志願軍預定組織防禦的地區,並繼續分兵冒進,志願軍即採取了在運動中殲敵的作戰方針,利用敵未估計到志願軍參戰這一戰略上的突然性和敵分兵冒進的弱點,以一部兵力(第42軍之第125師)於東線黃草嶺地區進行防禦,阻敵前進。同時集中主力(第38、第39、第40軍、第50、第66軍和第42軍之第125師)於西線之宣川、龜城、博川、雲山、溫井、熙川等地區,在運動中將敵各個消滅。此役於10月25日打響,志願軍實行大膽的戰役迂迴,配合正面主力堅決英勇地進攻,獲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贏得了初戰成功,殲敵1.55萬餘人。把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敵企圖於“感恩節”(11月23日)之前吞併朝鮮、結束戰爭的計劃。

第二次戰役

從1950年11月6日開始,至12月24日結束,共49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誘敵深入、正面突擊與戰役迂迴相結合。第一次戰役後,敵雖遭志願軍沉重打擊,仍毛病地判斷志願軍兵力不大,輕視志願軍氣力,發動了所謂“聖誕節”(12月25日)攻勢,企圖佔據全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對此,志願軍決定採取故意示弱、誘敵深入和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方針,爭取將陣線推動到平壤、元山地區。在戰役佈勢上,志願軍以剛入朝之第9兵團(轄第20、第26、第27軍)於東線長津湖地區爭取在運動中殲敵一部;同時,集中主力於西線博川、價川、德川、寧遠地區,向敵實行反突擊。根據第一次戰役的教訓,西線採取雙層戰役迂迴,以兩個軍(第38、第42軍)從敵翼側薄弱部(德川、寧遠地區)突破,向敵縱深猛插,斷敵退路,主力四個軍(第39、第40、第50、第66軍)由正面配合,實行戰術上的分割合圍,各個消滅敵人。東線採取分割包圍的戰法。西線和東線參戰部隊在缺少冬裝的情況下,冒着零下40度的酷寒氣溫,艱苦戰役,克服了敵人,殲敵3.6萬餘人,光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之外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全部領土,迫敵於“三八線”以南轉入防禦,基本上改變了戰局。

第三次戰役

從1950年12月31日開始至1951年1月8日結束,共8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主要從政治上斟酌必須打過三八線,中朝部隊向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發起進攻。戰役企圖爲粉碎敵人利用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的防禦,不給敵以喘息機會。中朝兩軍以5個軍(第38、第39、第40、第50軍和人民第1軍團)於西線向東豆川、漢城實行主要突擊;以4個軍(第42軍、第66軍和人民軍第2、第5軍團)分別向濟寧裏、加平、春川方向和自隱裏、洪川方向實行突擊。作戰中,經急促炮火準備後即全線發起進攻,突破敵防禦後,迅速投入第二梯隊,向敵縱深實行穿插迂迴,切斷敵人退路。全線進至“三七線”附近時,即停止了追擊,轉入積極防禦作戰。此役,是志願軍入朝後首次大範圍向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的進攻。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並肩連續作戰7晝夜,殲敵1.9萬餘人,向前推動80至110千米

第四次戰役

從1951年1月25日開始,至4月21日結束,用時87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一翼進行堅守防禦,從側翼實行反突擊和作頑強的機動防禦作戰。在三次戰役中,敵遭中朝部隊連續打擊,損失慘痛,被迫退至“三七線”,將兵力集中後稍事整理,即趁志願軍轉入休整之際,向北發起進攻。志願軍因連續進行了3次戰役,減員甚大,極度疲勞,部隊未得到休整和必要補充,又值酷寒季節,工事構築不容易,食糧缺少,且運輸線延長,補給十分困難,在戰役第一階段,以3個軍(第38、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在西線漢江南北地區進行堅守防禦,箝制敵主要進攻團體;在東線橫城地區誘敵深入,集中主力6個軍(第39、第40、第42、第66軍和人民軍第3、第5軍團)實行反突擊。東線反突擊獲得了成功,但進攻砥平裏受挫,未能打破敵全線進攻。戰役第二階段,志願軍全線轉爲機動防禦,節節阻擊敵人。經過艱苦奮戰,制止了敵人的進攻,將陣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此役共殲敵7.8萬餘人,敵每天前進不到1.5千米,志願軍贏得了掩護戰略豫備隊集結的時間。

第五次戰役

從1951年4月22日開始,至6月10日結束,共50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爲粉碎敵軍登陸計劃,提早發起進攻戰役。參戰部隊共15個軍,即除使用原本的志願軍第9兵團和第39、第40軍,人民軍第1、第2、第3、第5軍團外,還投入了剛入朝的2個兵團6個軍(即第3兵團的第12、第15、第60軍,第19兵團的第63、第64、第65軍)。戰役的基本指點思想是,以一部份兵力突破敵防禦後,直向戰役縱深發展進攻,割裂敵全部防禦體系,集中主力對預期消滅之敵實行兩翼迂迴,配合正面突擊,分割包圍,各個消滅敵人。戰役共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解放軍集中3個兵團12個軍(內人民軍一個軍團)於西線實行主要突擊,經7天激戰,推動50餘千米,殲敵2.3萬餘人,造成東線之敵翼側暴露,迫敵主力退至春川、漢城地區組織防禦。第二階段,敵爲破壞志願軍的進攻,繼續北犯,志願軍迅速調劑部署,轉移主力,以第3、第9兵團和人民軍金雄團體向東線之敵實行主要突擊。首先集中主力一部割裂美軍和南朝鮮軍的聯繫,消滅縣裏地區之敵,爾後向縱深發展。以第19兵團在西線箝制美軍主力,積極配合行動。此階段消滅南朝鮮軍第3師、第9師大部,將第5師、第7師擊潰。第三階段,實行戰略轉移。敵及時以戰役豫備隊梗塞了缺口,構成東西相連的防禦體系。志願軍經連續作戰,糧彈基本用完,繼續進攻亦有困難,決定停止進攻,以一部兵力進行機動防禦,掩護主力轉移休整。轉移中,志願軍第180師遭受了嚴重損失。此役共殲敵8.2萬餘人,消耗與緝獲了敵大量物質設備,鍛鍊了剛入朝參戰的部隊。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