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元宵節的美好寓意

元宵節的美好寓意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4.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宵節的美好寓意,每年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對於元宵節相信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但是對於元宵節有什麼寓意是很多人不瞭解的,下面分享元宵節的美好寓意。

元宵節的美好寓意1

1、元宵節舞獅子,象徵着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着民衆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2、元宵節楊枝插門,寓意着陽能的生髮。

3、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着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4、元宵節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象徵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

5、元宵節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古代元宵節由於開禁,人流如織,男女相遇,易於產生愛情。千百年來,在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舉不勝舉。

6、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於它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蔘與,樂在其中。

7、元宵節到來時,節日經濟被攪熱。

元宵節的美好寓意

元宵節簡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爲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爲“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爲主。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爲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爲法定之事。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宵節的美好寓意2

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此時一元復始,大地回春,同時國人歷來重首尚新,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爲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爲主。比如唐《兩京新記》雲:“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以看燈,光若晝日。”

同時,元宵節還突破了長安宵禁的限制,使得民衆社會娛樂空間和時間大大拓展。與此相對應的,是女性這一歷來爲禮教所束縛的羣體,也暫時獲得自由,可以盡興參與到元宵節狂歡中。在唐朝,不僅平常深鎖宮闈的宮女們可以參加元宵節的盛裝遊樂,長安郊縣的少女少婦們,也可以在燈輪下踏歌三日夜,“歡樂之極,未始有之”。

這狂歡喜慶的習俗,隨着明清市民社會的發展,不僅日趨極盛,還增加了舞獅子、鬧龍燈、猜燈謎等新的習俗。小說《鏡花緣》裏記載多九公在智佳國猜了一個出典於《孟子》、謎面爲“萬國咸寧”的燈謎,謎底爲“天下之民舉安”,可見元宵節還有祈求國泰民安的寓意。

元宵節的美好寓意 第2張

說到祈福,這也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文化主題。清代蘇北地區,元宵夜要引火燒田,祈求豐收,童謠唱:“燈籠亮,火把紅,正月十五炸麻蟲,場邊田邊都炸到,炸得害蟲影無蹤。”陝西一帶還有掛燈籠“照黑角”的習俗,寓意把家裏所有黑暗角落都照亮,以示驅邪納福。另外,清代廣東還有婦女元宵節祈子的習俗。

元宵節還是一個充滿浪漫氣息的節日。有情人在元夕夜或初盟月下,或終成眷屬。前者有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裏所載的“東風夜放花千樹”,“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浪漫描寫。後者有《太平廣記》所記載的陳太子舍人徐德言與其妻樂昌公主,飽經世亂而忠貞不渝,最終破鏡重圓的.溫暖故事。這些,都爲元宵節注入了溫馨的文化氣息。

元宵節是中國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意蘊,鼓舞和溫暖了我們千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爲中華兒女的共同精神家園,我們一定要把它珍惜好、傳承好。

元宵節的美好寓意3

元宵節的來歷

1、漢文帝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爲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

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爲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衆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爲重大節日。

元宵節的美好寓意 第3張

2、道教的“三元說”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爲上元節,七月十五爲中元節,十月十五爲下元節,合稱“三元”。

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爲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爲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3、東漢明帝點燈敬佛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4、起源於“火把節”

漢代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

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爲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