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就業歧視導致越來越多的奇葩招聘

就業歧視導致越來越多的奇葩招聘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5.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就業歧視導致越來越多的奇葩招聘,現實的職場招聘中,性別、年齡、地域甚至口音等各類歧視無處不在。消除職業歧視現象,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就業歧視導致越來越多的奇葩招聘。

就業歧視導致越來越多的奇葩招聘1

近年來,一些奇葩問題被寫進一些企業的招聘要求中,比如戀愛經歷、三圍、星座、婚育計劃等。

多位專家一致認爲,這些奇葩招聘背後反映的是就業歧視。

勞動合同法第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有權瞭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因此,教育背景、工作經驗、職業技能、職業規劃、性格特點等應該告知公司,但對於與勞動合同不直接相關的信息問題,求職過程中勞動者有權拒絕。

現實的職場招聘中,性別、年齡、地域甚至口音等各類歧視無處不在。

性別歧視

今年6月,有人爆料稱,泡泡瑪特面試單要求填寫近期是否有生育計劃,且僅限女性。隨後,泡泡瑪特公司針對其公司面試讓女性求職者填生育計劃向公衆道歉。

面對現在國家放開三胎政策,面試時被問及是否有生育三胎的計劃,是妥妥的性別歧視。

年齡歧視

除了性別歧視,目前年齡歧視也普遍存在,一般都是針對35歲以上人羣。

一些企事業單位的招聘信息中,你會發現基本都存在類似的35歲以下的條件限制。

就業歧視導致越來越多的奇葩招聘

地域歧視

7月3日,河南女孩小閆收到了某公司回覆的不適合此崗位的通知,在不合適的原因一欄竟然寫着“河南人”三個字。對於該公司的地域歧視行爲,小閆提起了訴訟。11月26日在杭州互聯網法院開庭,法院當庭宣判被告該公司向原告小閆賠償精神損失費9000元,公證維權費1000元,口頭賠禮道歉,並在《法制日報》書面向小閆賠禮道歉。

網友們紛紛對各類奇葩面試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網友一:就差直接問,會不會一入職就結婚生孩子了 這還不是某些人太作了,結果殃及整個女性,入職了就直接三年生倆娃,公司還花錢養着。哺乳期一結束就直接辭職了。

網友二:不能一味拿企業說事,企業不是慈善機構,要想徹底改變不良風氣,就要出臺政策去彌補企業招聘女性或者大齡員工的導致的損失。

就業歧視導致越來越多的奇葩招聘 第2張

網友三:有些與工作無關的私人問題,可能只是讓你放鬆下來別太緊張。同時也在觀察你的表達能力以及在描述事實時的.表現,以便後面談與業務相關的問題時,判斷你的表述和本意是否一致。

網友四:年齡、學歷、家庭背景、婚姻/戀愛狀況等歧視。很多所謂的HR高高在上,故意問一些很私人的問題,故意刁難求職者,很不尊重求職者,你也只不過是個打工人,打工人爲何要爲難打工人?

網友五:要求其他企業之前,先把公務員尤其是事業單位招聘,35歲以下等條件,各種限制取消吧。

小編針對此事,在問卷網上做了一個調查,通過樣本收集服務收集到1021份數據,具體如下:

就業歧視導致越來越多的奇葩招聘 第3張

調查顯示,60.43%的受訪者在面試時遭遇過歧視,39.57%的受訪者沒有在面試時遭遇過歧視。

就業歧視導致越來越多的奇葩招聘 第4張

另外,針對“你認爲現在招聘中,哪種歧視最普遍”的問題時,40.45%的受訪者認爲性別歧視最普遍,34.08%的受訪者認爲年齡歧視最普遍,25.47%的受訪者認爲地域歧視最普遍。

就業歧視導致越來越多的奇葩招聘2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21-2025年)》,其中在工作權利部分提到,全面貫徹就業優先政策,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

向就業歧視宣戰,消除職業歧視現象,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除卻對用人單位加強公共道德與社會責任的呼籲,更需要完善具備操作性的法律制度設計、執行程序設計,以引導就業市場朝着規範性、有序性的方向發展,爲年輕人創造一個更加公平的就業環境。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21-2025年)》,其中在工作權利部分提到,全面貫徹就業優先政策,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具體措施包括消除就業性別歧視,將就業性別歧視問題納入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之中;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着力幫扶生育後再就業婦女、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等困難人員就業等。

就業歧視導致越來越多的奇葩招聘 第5張

就業是人權的重要部分,就業公平也一直是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毋庸諱言,就業歧視侵害的不僅是個人的公平就業機會,也會危及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與經濟秩序。生存權是維護人的價值與尊嚴的基本權利,公民的平等就業權利是實現生存權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平等就業權也是人權體系的重心與精髓所在。

縱觀當前就業歧視現象,所涉及的形式主要表現在:以健康與相貌排斥爲顯性的“先賦歧視”、以女性角色排斥爲特徵的“性別歧視”、以學歷層次與學校身份爲中心的“學緣歧視”、以專業名稱審覈爲門檻的專業“資格歧視”、以35歲爲條件限制的“年齡歧視”等。

不容忽視的是,就業歧視問題在現實社會中接連不斷,一些用人單位甚至明目張膽地在招聘公告中限制特定人羣報考。在整個社會反就業歧視的呼聲不斷高漲的情況下,就業歧視類別也在逐步擴大,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值得深思。

一者,法律規定對就業歧視的界定與約束需要更加細化。

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中,對就業歧視的規定都是概括性、原則性的話語——“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也沒有將“戶籍、地域、相貌、身份、健康、年齡、外貌”等客觀存在的歧視類型納入法律限定的範疇之內。有人認爲,歧視是道德問題,但是當歧視行爲侵犯了公民法定權利,那就成了不折不扣的違法行爲。

在國內一些招聘場合,很多歧視行爲尚未得到有效約束,有的歧視性言論堂而皇之地出現,面試官甚至還會設置一些“陷阱式”問題,形成對特定人羣的“隱蔽性歧視”。現行法律體系中的相關條款多具權利宣示性和宏觀原則性,對就業歧視的界定相對模糊。而用人單位如果隨意設置招聘條件,很可能導致各種就業歧視現象普遍化。

就業歧視導致越來越多的奇葩招聘 第6張

二者,要進一步提高就業歧視的違法成本。

對就業歧視的行爲應當設定一定的行政處罰,並由相應的執行機構負責執行,如罰款、責令整改、關閉與吊銷營業執照等。例如,今年3月起施行的《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規定,違法設置限制人力資源流動的條件,最高可處以3萬元的罰款。加大用人單位就業歧視行爲的懲罰力度,既要責令其糾正錯誤做法,也要視情節輕重予以懲戒,同時可責令違法單位對受到侵害的求職者進行補償。

三者,公共部門和社會要不斷降低求職者受歧視的維權成本。

一個普遍的社會倡導是,當年輕人遭到就業歧視的時候,應當懂得拿起法律武器,勇敢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在不少時候,不是年輕人不懂得使用法律武器,而是由於剛工作的畢業生社會經驗不足、經濟能力有限,就業歧視訴訟不僅舉證難,也耗費大量時間成本,不少年輕人甚至直接放棄訴訟權利。因此,不能將反就業歧視的任務完全交給勞動者自己,更應該建立反就業歧視的專門機構與糾紛處理機制,完善公益訴訟和快速處理機制,暢通糾紛解決渠道。

向就業歧視宣戰,消除職業歧視現象,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目標,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人才招聘應當發揮破除就業歧視的帶頭作用,民營企業也應切實承擔起反就業歧視的義務,除卻對用人單位加強公共道德與社會責任的呼籲,更需要完善具備操作性的法律制度設計、執行程序設計,以引導就業市場朝着規範性、有序性的方向發展,爲年輕人創造一個更加公平的就業環境。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