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小雪是有什麼習俗

小雪是有什麼習俗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雪是有什麼習俗,小雪是我國二十四節氣當中冬天的節氣,小雪是比較寒冷的,需要我們做好保暖的準備。那麼,小雪是有什麼習俗呢?讓我們一起了解這個節氣吧!大家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雪是有什麼習俗1

醃臘肉

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杭州人往往會趁着這個節氣開始醃製醬鴨、臘肉。小雪節氣時,天氣寒冷,正是醃製東西的好時候,這個時候醃製的臘肉正好在過年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當做年貨,並且可以儲藏很長時間,因此民間就有了小雪醃臘肉的習俗了。

小雪是有什麼習俗

吃餈粑

餈粑是一種非常受人歡迎的食物,大多數餈粑的原料都是糯米,在南方某些地方,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到了現在,人們不僅僅只是在小雪的時候才吃餈粑,餈粑已經成了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吃的一種食物了。

曬魚乾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烏魚羣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人們在曬魚乾的時候,通常都會選擇一些比較大的魚,將魚處理乾淨之後,按照自己喜歡的口味在魚的身上塗抹調料,最後將魚放在外面晾乾,然後就可以把魚放進冰箱了。

吃刨湯

小雪前後,土家族羣衆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爲“刨湯”。刨湯是一種土家族特有的美食,很多人會覺得這就是吃活肉,非常不習慣這樣的食物,這可能是因爲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吧。

小雪是有什麼習俗2

小雪節氣的寓意是什麼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11月22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此時稱爲小雪節氣。此時,太陽位於赤緯-20°16‘,這天北京地區白晝時間僅9小時49分鐘,正午太陽高度僅29°50’。

“小雪”節氣間,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相當鐘面上的10點鐘)。每晚20:00以後,您若到戶外觀星,可見北斗星西沉,而“W”形的仙后座升入高空,她代替北斗星擔當起尋找北極星的座標任務,爲觀星的人們導航。四邊形的飛馬座正臨空,冬季星空的標識——獵戶座已在東方地平線探頭兒了。

小雪是有什麼習俗 第2張

進入該節氣,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爲常客,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於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此時陰氣下降,陽氣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冬。黃河以北地區會出現初雪,提醒人們該禦寒保暖了。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小雪節氣,南方地區北部開始進入冬季。“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因爲北面有秦嶺、大巴山屏障,阻擋冷空氣入侵,剎減了寒潮的嚴威,致使華南“冬暖”顯着。全年降雪日數多在5天以下,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機會極少,即使隆冬時節,也難得觀賞到“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迷人景色。由於華南冬季近地面層氣溫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積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爾雖見天空“紛紛揚揚”,卻不見地上“碎瓊亂玉”。然而,在寒冷的西北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開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數可達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區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小雪是有什麼習俗3

作爲中國傳統的節氣之一,小雪有哪些民風民俗呢?在華夏大地,人們在那段期間會舉行哪些活動呢,今天就和大家一一講解一下小雪的具體民風民俗。

古人稱“十月中,雨下而爲寒氣所薄,故凝而爲雪。小者,未盛之辭”。這時由於冷空氣南下,中國北部溫度會逐日下降,使氣溫降到0℃以下,於是降水就變成了雪,但雪量還比較小,所以稱“小雪”。

由於氣溫降低,北方以下雪爲多,不再下雨了,雨後的彩虹也就看不見了;又因天空陽氣上升,地下陰氣下降,導致陰陽不交,天地不通;因此,天地閉塞,轉入嚴寒的冬天。

小雪是個降水類節氣。俗話說,節到小雪天下雪,小雪時節不耕地。小雪期間,田裏的農活已經不多了,人們就修補農具,做好牲畜的禦寒保暖工作,爲來年開春做準備。

小雪是有什麼習俗 第3張

南方地區,小雪節氣開始要準備禦寒衣物、手爐、湯婆之類,同時房內掛棉簾防寒。南京有諺語:“小雪醃菜,大雪醃肉。”小雪之後,家家戶戶開始醃製、風乾各種蔬菜,包括白菜、蘿蔔,以及雞鴨魚肉等,延長蔬菜肉類的存放時間,以備過冬食用。

因此一到小雪節氣,人們上菜場就比較關心有沒有可以醃製的菜。這時,蘿蔔、雪裏紅、青菜都長得很好,勤快的主婦們把它們買回家醃,然後曝曬七八個晴日。食用時用滾開水燙,燙上兩三次就可以吃了。

這個習俗古已有之。清人著作《真州竹枝詞引》中記載:“小雪後,人家醃菜,曰‘寒菜’……蓄以御冬。”真州在今天江蘇儀徵。杭州人往往也會趁着這個節氣開始醃製醬鴨、臘肉。

小雪過後,香噴噴的臘肉臘腸成了餐桌上受歡迎的美味。怎樣讓炒出來的臘肉臘腸美味鮮嫩呢?訣竅很簡單:首先,要把臘肉臘腸用水先煮一遍。其次,一定要用冷水下鍋煮。這樣才能讓水分緩慢地滲入肉的組織中,讓本來乾癟的臘肉臘腸變得更加滋潤。

廣州人最喜歡用臘味來做臘味蘿蔔糕、臘味煮香芋,還有臘腸炒蜜豆。在秋冬寒冷的天氣裏,打開盛滿臘肉、臘腸的煲仔飯,飯香與肉香撲面而來,兩者融合得天衣無縫,溫暖香糯的煲仔飯就是最適合冬天的美味了。食用臘肉等醃製食品時可適當配些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水果,如青椒、苦瓜、橙子等,既降低了亞硝酸鹽的危害,又增加了菜的營養。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烏魚羣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說到曬魚乾,一般要選大魚,因爲小魚一曬沒多少肉。買回魚後,把魚去鱗,若魚身較大,應在脊背骨下及另一邊的肉厚處,分別開片,使滷水易於滲透,然後將魚身剖腹,去掉內臟。將魚清理乾淨後,一般不拿水清洗,那樣魚容易壞,如果想洗,洗後必須把水瀝乾、擦乾。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