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母乳性黃疸原因

母乳性黃疸原因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9.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母乳性黃疸,在新生兒黃疸中有一種稱爲母乳性黃疸,寶寶在剛出生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黃疸的情況,早期預防母乳性黃疸時,新生兒要增加哺餵次數,但每次量不宜過多。以下是關於母乳性黃疸內容分享。

母乳性黃疸原因1

母乳性黃疸

母乳餵養的嬰兒在生後4~7天出現黃疸,2~4周達高峯(血清膽紅素可超過256.6~342.0μmol/L),一般狀況良好無溶血或貧血表現黃疸一般持續3~4周,第2個月逐漸消退,少數可延至10周才退盡黃疸期間若停餵母乳3~4天,黃疸明顯減輕,膽紅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餵養,黃疸不一定再出現,即使出現亦不會達原有程度。

隨着母乳餵養率的提高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達20%~30%。也已成爲住院新生兒高膽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本病預後良好嚴重者才需治療但爲了順利推廣母乳餵養也應引起重視。

症狀

母乳性黃疸症狀一:小兒的營養髮育良好,一般情況良好,體重增加,大便爲黃色,大便顏色正常。

母乳性黃疸症狀二:肝、脾不大。

母乳性黃疸症狀三:小兒的肝功能正常,無貧血。

母乳性黃疸症狀四:黃疸一般在出生後4-5天出現,逐漸加重,升高的膽紅素可持續10天左右,然後黃疸漸漸減輕,3~12周恢復正常水平

臨牀表現

生後母乳餵養無其他原因而出現高膽紅素血癥者,膽紅素常可達256.5~342μmol/L(15~20mg/dl)新生兒一般情況良好,吃奶佳,生長髮育正常。黃疸可持續3周~3個月。

病因

由於母乳中含有較多脂肪酶及β葡萄糖醛酰苷酶前者使乳中未飽和脂肪酸增多,從而抑制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後者能分解膽紅素葡萄糖醛酸酯的酯鍵,使結合膽紅素又轉化爲非結合膽紅素而易在小腸被重吸收,從而增加了腸--肝循環,結果血中非結合膽紅素增加而出現黃疸。

發病機理

原因主要是母乳不足,開奶晚,胎糞排出延遲之故。主要是由於母乳中富含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水解結合膽紅素爲非結合膽紅素通過活躍的腸肝循環形成。

母乳性黃疸原因

診斷

1、母乳所致黃疸一般在生後4~5天出現皮膚、粘膜黃染,無其他異常,黃疸逐漸加重,生後10~15天中未結合膽紅素可達171~513umol/l(10~30mg/dl)。如繼續哺乳,升高的膽紅素可持續4~10天,然後緩慢下降,3~12周恢復正常水平,黃疸完全消退。若停止哺乳,於48小時內血清膽紅素可明顯下降。

2、新生兒在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減退後又加重,停止母乳餵養後48小時,膽紅素下降50%,則可確定診斷。

3、如再恢復母乳餵養,膽紅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會達到原來的高水平。

4、在肝功能正常條件下需要與溶血、感染引起的黃疸相鑑別。

類別

母乳性黃疸一般可分爲早髮型及遲髮型兩種類型。早髮型與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出現時間及達到高峯值的時間相似,即在出生後的2~3天出現,並於第4~6天最明顯,然後在兩週內消退。然而,從臨牀實踐來看,母乳性黃疸的最高值要超過生理性黃疸。遲髮型者出現的時間較晚,常緊接生理性黃疸之後發生,也可能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後加重,也就是說母乳性黃疸常在寶寶出生後7-14天出現。

治療

暫停母乳餵養3天改爲人工餵養,奶量以150ml/kg.d計算。暫停母乳期間,應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提供黃疸消退後繼續母乳餵養。

同時給予支持療法:注意保暖,增加熱量、營養,預防感染;鼓勵【乳】母多次少量餵奶,增加患兒大便次數。嚴重者給以保肝、酶誘導劑等藥物治療。母乳性黃疸預後良好,停餵母乳後黃疸即消退,至今尚未有因其導致膽紅素腦病的報道。爲了減少本病的發生,應鼓勵【乳】母早開奶,多次少量餵奶,增加大便次數,減少腸道對膽紅素的吸收,可降低黃疸發生率。另外,要給予患兒以保暖、增加熱量、預防感染等支持療法,防止加重黃疸。

治療母乳性黃疸還可採取口服中藥茵陳苓柏湯爲主、西藥【苯】巴比妥爲輔的治療方法。實驗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母乳性黃疸總有效率爲100%。黃疸完全消退,具有良好的臨牀療效,

當出現高膽紅素血癥時,根據情況採取停母乳及其他干預措施。 各種干預手段以儘可能不影響母乳餵養爲前提,儘快降低膽紅素水平。

目前比較公認的干預標準爲血清膽紅素275~425μmol/L(16~25mg/dl)時停母乳,改配方奶餵養2天以上,直到膽紅素降到安全範圍再恢復母乳,300~375μmol/L(17.6~22mg/dl)時,暫停母乳改配方奶同時給予光療。

輕時可以繼續吃母乳,重時應該停用母乳,改用其他配方奶。早產未成熟兒,血清膽紅素達到170μmol/L時應停母乳給予光療。晚髮型母乳性黃疸,血清膽紅素<15mg>15mg/dl時暫停母乳3天,>20mg/dl時則加光療,一般不需用人血白蛋白或血漿治療。

預防

孕母期間注意飲食衛生,忌酒和辛熱之品,不可濫用藥物。如孕母有黃疸病史可口服黃疸茵陣沖劑。自確診的服至分娩,服藥時間以兩個月以上爲宜。嬰兒出生後,宜密切觀察皮膚黃疸情況,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注意過早出現或過遲消退或黃疸逐漸加深或退而復現等情況,以便及時破損感染。

有研究認爲增加新生兒早早期乳汁攝入量,可使新生兒體內熱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能促進腸蠕動,使胎糞儘早排淨。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從而降低了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患病率。並可使新生兒及時獲得營養豐富的初乳。對健康新生兒的母乳黃疸要嚴密監測和加強隨訪,尤對生後2~3d即出院回家的母乳黃疸新生兒,需建立必要的隨訪以便早干預,防止腦損害。

母乳性黃疸原因2

母乳性黃疸是指母乳餵養的寶寶,在生後三個月內仍有黃疸。研究表明,部分母親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水平比較高,在腸道內通過增加腸葡萄糖醛酸與膽紅素的分離,使未結合的膽紅素被腸道再吸收,從而增加了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負擔。所以母乳餵養的寶寶吃母乳,可能會造成黃疸持續時間過長的情況。

母乳性黃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停餵母乳2-3天,孩子的黃疸可以下降一半左右,一般不會造成膽紅素腦病等。母乳性黃疸的診斷是排除性的,要排除感染性、膽道疾病、肝臟疾病引起的黃疸,以及甲狀腺功能低下等遺傳、代謝病引起的黃疸,才能診斷母乳性黃疸。如果寶寶的黃疸持續不退,需要到醫院進行檢查,排除其他病的診斷,才能診斷爲母乳性黃疸。

新生兒母乳餵養後出現黃疸

一、臨牀表現

特徵爲新生兒以母乳餵養後不久即出現黃疸,可持續數週到數月,而其他方面正常。分爲早髮型(母乳餵養性黃疸)和晚髮型(母乳性黃疸),早髮型與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出現時間及達到高峯值的時間相似,但母乳性黃疸的最高值要超過生理性黃疸;遲髮型者常在生理性黃疸之後黃疸漸趨明顯,也就是說母乳性黃疸常在出生後7~14天出現。

母乳性黃疸原因 第2張

無論是早髮型或遲髮型母乳性黃疸,一旦停餵母乳3~5天后,黃疸減退;若再開始母乳餵養,大多黃疸不再出現,少數黃疸又會重新出現。隨着月齡的增長,黃疸可逐漸消退,有如下特點:

1、黃疸不消退

在生理性黃疸期間,即出生後2天~2周發生,但不隨生理性黃疸的消失而消失。

2.黃疸程度

以輕、中度爲主(≥34208mol/L),重度少見,以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多見。

3.一般情況好

嬰兒除黃疸外完全健康,吃奶好、大小便正常、體重增長滿意、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陰性。

4.停母乳後黃疸迅速消退

停母乳48~72h後黃疸明顯減輕,膽紅素迅速下降爲原水平的50%左右,重新哺乳,血清膽紅素將在1~2天內回升17.1~51.308mol/L(1~3mg/dl),然後持續一段時間後緩慢下降。不停母乳膽紅素也會自行降至正常。

二、診斷

1.排除病理性黃疸 目前尚缺乏特殊實驗室檢測手段以確診母乳性黃疸,主要用排除法,首先排除各種病因引起的`病理性黃疸,如母嬰ABO血型不合、敗血症、窒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症及遺傳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缺乏症等疾病進行逐一排除。

2.具有母乳性黃疸特點 黃疸在3~8天出現,且爲輕、中度黃疸,停餵母乳後黃疸很快消退,部分患兒再餵母乳後黃疸再現有利於確診。

母乳性黃疸原因3

對於什麼是母乳性黃疸問題,實際上母乳性黃疸分爲兩個類型,第一類一般是見於生後1周之內的孩子,並且是純母乳餵養的新生兒,一般叫做早發性母乳性黃疸,也叫做母乳餵養相關性黃疸。

這一類母乳性黃疸的發病機理主要是因爲孩子沒有吃夠奶,也就是沒有充足的能量攝入,孩子的餵養頻率和哺乳量都比較少。這個時候就會引起孩子腸蠕動減少,大量的胎便或者說糞便積聚在孩子的腸道里沒法排出,肝腸循環增加,有很多的膽紅素從腸道內重新吸收回到孩子體內,導致孩子出現比較嚴重的黃疸。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叫晚發性母乳性黃疸,也就是平時常常說的真正意義上的母乳性黃疸,這一類黃疸多數發生在出生1周以上的純母乳餵養的正常新生兒。它的發病機理推測是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含量比較高,可以導致孩子腸道內的膽紅素重吸收後被增加,從而導致孩子出現黃疸。對於母乳性黃疸來說,大部分母乳性黃疸不會特別高,所以對孩子影響也不大。

母乳性黃疸原因 第3張

而且母乳性黃疸因爲它的形成原因是吃母乳,所以實際上只要不停母乳,孩子可能就會一直黃,這個黃對孩子並沒有太大影響,所以如果確認是母乳性黃疸,一般不需要做特別處理,只要觀察和等待,等到孩子生後2-3個月自行消退就可以了。

當然如果孩子母乳性黃疸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比如說已經到20-25mg/dL以上,這個時候孩子仍然可能會有膽紅素腦病的風險,也需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處理,比如說要注意停母乳或者是積極的藍光照射等等,以避免孩子出現嚴重的併發症。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