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帶娃購物哭窮萬萬使不得

帶娃購物哭窮萬萬使不得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帶娃購物哭窮萬萬使不得,很多父母在自家孩子想要買玩具或者零食的時候,總是會找藉口,最常見的就是買不起。然而,這樣的方式不僅不能夠起到作用,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心理負擔。下面來看看帶娃購物哭窮萬萬使不得。

帶娃購物哭窮萬萬使不得1

1、孩子要學會理財

經濟的發展才能決定人們的生活水平,所以父母需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首先要讓孩子對金錢產生意識,產生興趣,讓他們知道這些錢是辛苦掙來的,而不是從天而降,是有限的,能夠知道要買力所能及的東西,以及如何花錢才最正確。

這樣的行爲會讓孩子在以後具有較強的理財能力,能夠學會賺錢和花錢,將錢花在刀刃上纔是最好的行爲。

2、讓孩子認識金錢

媽媽們不要認爲孩子認識金錢會讓他們虛榮或者是物質化,首先我們生活的社會就是物質化的社會,所以媽媽們要做的是讓孩子知道買賣,知道交易,知道金錢的作用。

帶娃購物哭窮萬萬使不得

在平時要讓孩子認識硬幣,認識紙幣,認識不同的價值的幣種,並且在出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可以帶着孩子一起,告訴他們怎麼買最划算,哪種東西最具性價比,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消費之路。

3、不想買東西的時候換個藉口

如果你不打算給孩子買玩具,或者是衣服,那麼可以換個藉口,比如說這樣的東西家裏有,你不能見一個要一個,或者是直接告訴孩子你不打算買這個。

但是千萬不要說買不起,這樣的話語會讓孩子自卑,或者是虛榮心大起,反而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於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所以媽媽們要樹立的不是一個貧窮家庭形象,而是對待金錢的態度,這點非常重要。

4、給孩子零錢,讓他們管賬

媽媽們每週可以給孩子一些零錢,讓他們自己管賬,自己拿一個小本子記賬,記住自己花出去的錢,以及存下來的錢。

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養出初步的消費觀念,讓他們自己明白,零花錢是有限的,隨便花花就會沒有了,培養孩子對資金的把握能力。

帶娃購物哭窮萬萬使不得2

國慶假期出行,團隊有個叫Linda的小女孩,都快要上小學了,但各方面仍表現得十分任性,特別是她有着 超強的購物慾,每經過一個攤點,都會不由分說地拽着媽媽 買這買那。

不得不說,現在帶娃出門確實誘惑太多,太考驗家長的耐心和智慧。

行程的最後一天,因爲媽媽不想讓Linda買一個既貴又容易摔碎的水晶海豚工藝品,她一路哭鬧不止,還賴在地上不起來,聲音大得把鄰近幾家店鋪都驚動了。

媽媽最終 拗不過她,也怕影響整個團隊的時間安排,只得帶她到返程路上的最後一家店鋪買了相似的工藝品,方纔消停。

帶娃購物哭窮萬萬使不得 第2張

我悄悄問Linda媽媽,是不是家長平時比較限制她的需求,讓她有了匱乏感,纔會這樣不停地索求?

但是她媽媽說,並沒有,相反,家人對她很慷慨,父母雖然工作很忙,平時大部分時間是祖輩帶娃,但週末、節假日都擠出時間帶她出去玩,也經常給她買東西,只要能滿足她的都滿足了, 但孩子越長大反而越愛亂買東西,買與不買幾乎成了每次出門必然會上演的鬥爭。

同爲尹老師著作的鐵桿粉,我和Linda媽媽的交流比較熱烈。

她自認爲把書中的理念落實得很到位,困惑地問我:

不是說金錢教育要寬鬆嗎?我們平時從來不對女兒哭窮,她的合理要求也都滿足的,爲什麼她反而那麼不通情理?

你看看她死活要買的那些東西,有什麼用,回家沒玩兩下又扔在一邊了!

聽了Linda媽媽的“控訴”,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 Linda的狀況,有金錢教育失當的問題,同時還有背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她的心理失調,以“購物狂”的形式集中表現出來。

無條件的愛=滿足孩子的慾望嗎?

作爲經歷過物質匱乏年代、而今有幸接觸到先進育兒理念的70後、80後一代家長,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給孩子營造“豐足感”,在吃穿用度、休閒娛樂、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不吝投入,想把他們培養成聰慧自信的王子公主。

然而,很多家長又因爲不能很好地理解“金錢教育要寬鬆”、“滿足孩子需求”的真諦,而導致孩子逐步陷入了“索求無度”的泥潭,這個梗在哪裏呢?

幼兒期孩子的思維還停留在“我本位”狀態,他們的世界裏只有自己喜不喜歡、想不想要,不可能會辨別物品的性價比、是否真正需要和適用、家長的經濟條件能否承受。

這個階段大約會持續到孩子3歲左右,而這個階段,恰恰也是孩子安全感和“被愛感”形成的重要時期,家長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的滋潤,在這段時期內,最好能儘量滿足孩子買好吃、好玩、好看東西的願望,只要不涉及安全和健康問題,一般不必嚴加限制。

說到這裏,可能有一個問題冒出來了: “無條件的愛”,等同於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慾望嗎?當然不是。

“無條件的愛”,是指在心理上無條件地接納、理解孩子的情緒和慾望表達,絕不是無底線、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就如買玩具,“無條件的愛”意味着——

孩子,我理解你想要這個玩具的心情,你不必爲此感到羞愧,但是否下手買入,還需要考慮一些現實因素。

如果決定不買,要與孩子耐心溝通,取得孩子的理解,不要一聽到孩子想買東西就如臨大敵,訓斥挖苦,甚至動輒附加道德評判,指責他“不懂事”、“浪費”。

平時被充分接納和滿足的孩子會很好說話,只要家長誠實地告訴他不同意買的理由,一般都能平靜地接受。

很多家長自認爲的“滿足孩子需求”,其實並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

成人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對事物作價值判斷,而沒有理解事物在孩子眼裏的特殊意義,強硬要求孩子改變主意接受自己認爲合適的東西。

我有時就會走進這樣的誤區。有一次女兒過生日,想戴着皇冠頭飾去上幼兒園,在飾品店她一眼選中了一款鑲嵌着五顏六色水晶的粉色皇冠。我覺得太豔俗,就反覆說服她選擇另一款比較素雅的銀色皇冠,她糾結半天,最終撅着嘴、板着臉,很不情願地答應了。

可沒幾天,她又纏着我要買那個粉色皇冠,我一下子火了,忍不住訓她:“真不講理,你以爲媽媽的錢是大風颳來的啊!”

女兒傷心地大哭起來,躲進了自己房間。過了一會,她整理好情緒後,怯怯地告訴我:“媽媽,我沒有不講理,我一直想要的就是那個粉色的皇冠,可是你非要我買其他的!”

我這才意識到, 自己做得太強勢了,這麼點小事都要干涉她,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她。她雖然得到了,但這東西是違揹她心意的,也就很難帶來真正的快樂。

很多家長在孩子買買買的問題上缺少方法,常常陷入一些誤區:

第一個是被孩子的情緒綁架而妥協,邊生氣邊掏錢。

經過苦苦抗爭得來的東西,更像是孩子向家長示威較勁的產物,而並非出自真心所愛,在珍惜程度上會大打折扣,沒多久就閒置,以後又加倍買,形成惡性循環。同時也使家長的教育失去權威性,孩子知道哭鬧能達到目的,就越來越會要挾家長。

第二個是用打罵、強行帶離現場等蠻力行爲來制止。孩子只是在行動上屈從,心理上卻充滿牴觸和恨意,一有機會則加倍反彈。

第三個是採用躲避隔離、誇大恐嚇等方法來蒙孩子。

你今天躲開了景區的紀念品店,今後能讓他一輩子躲開奢侈品店嗎?見識和經驗足夠多的孩子,才越能學會辨別和自控,反之纔會表現出失控,見什麼都想要。你今天用“垃圾食品吃了會中毒死掉”、“貝殼不能帶上飛機”嚇退了孩子,當有一天他知道了並不是這樣,會鄙視你的不誠實,並且可能會爲了印證你的不可靠、他自己的正確,而用某種方式補償當初錯過的東西。

經過這番分析,Linda媽媽陷入了沉思。這些“梗”,在她和女兒的相處過程中幾乎都躺槍,她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對尹老師的觀點理解並不透徹,只是學到了一些表面概念,並且斷章取義地運用了。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