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幼兒園夏至習俗介紹

幼兒園夏至習俗介紹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越來越多人喜歡發表文案,文案用於分享自己的生活態度和人生感悟。那麼什麼樣的文案纔是好的文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夏至習俗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夏至習俗介紹

幼兒園夏至習俗介紹1

夏至爲什麼要吃餛飩?

“餛飩一吃,不長痱子”。江南地區夏至日講究要吃餛飩,說是吃了餛飩,可包夏日不苦夏,健康度過。相傳宋朝宮廷中,每年夏至,御廚們就會包夏至餛飩供帝后妃嬪食用,甚至宋朝宮廷還有一道“芒種餛飩”的著名麪點。

夏至爲什麼要吃餛飩?有三種說法:

1、夏至吃餛飩使人聰明。餛飩,古人稱其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而“餛飩”又與“渾沌”諧音。盤古開天,渾沌初分,吃了餛飩可得聰明。民間還將吃餛飩引申爲打破渾沌,開闢天地。

2、夏至吃了餛飩,游泳不怕水。夏季是游泳的時節。煮餛飩時,等水開了下鍋,經過“三滾三冷”,見一個個餛飩浮了起來就可以撈上來吃了。由於餛飩在水裏最終都會浮上來,不會沉到水底。於是,就有在夏至這天吃了湯餛飩,游泳時人也始終會像餛飩一樣浮在水上,不會被水淹的說法。

3、夏至吃“餛飩拌麪”,長壽。夏至這天吃餛飩時,有的人在餛飩裏拌麪條。吃了餛飩可以免“疰夏”,用麪條的長比擬夏至的長晝時間,取長壽的好彩頭。而夏至以後,正午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因此,民間又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幼兒園夏至習俗介紹2

每年夏至這一天,從前鄉間的那些習俗,如稱人、吃麥飯、女子頭上戴棗花,也許已鮮爲人知了。

夏至之所以稱人,據說男女老少在這一天稱了體重後,高溫酷暑天裏不疰夏,能一夏健康保平安。因此,在昔日缺醫少藥的鄉村裏,農人們年年不忘夏至稱人。稱人的準備工作很簡單,主要工具是一杆到梢百公斤的大稱,一隻大籮筐,一根長麻繩。稱人由村上的老長輩操作,大籮筐用麻繩兜住,人坐進筐裏,由兩人擡起,老長輩負責打砣看稱。人們一個挨一個排隊過稱,稱人現場井然有序,稱好一人報一人斤兩,場面十費熱鬧,就像過節一樣。

夏至吃麥飯。夏至這一天,家家都要吃麥飯,主料是大米和當年新收的元麥,再配以洋蔥頭。年年夏至母親燒麥飯的情景,彷彿仍在眼前。夏至前一天,母親將適量新元麥用涼水浸泡,泡上一晚後,元麥粒粒變得圓滾滾胖乎乎。夏至燒中飯時,元麥摻大米,比例隨意,然後上地裏拔些優質的新鮮洋蔥頭,將洋蔥頭洗淨切碎,嫩蔥葉也捨不得扔掉,將其與洋蔥頭一起下鍋燒煮。先將配好的大米元麥下鍋煮開,然後將切碎的洋蔥投入再放油鹽,用鍋鏟將米麥洋蔥拌勻,再燒開後用文火燜煮一會熄火。約個把小時後,再還把飯火,也就是再燒一二個草把。中午,香噴噴的麥飯讓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母親總要關照,不要狼吞虎嚥,要細嚼慢嚥,吃快了麥子嚼不碎不易消化。

夏至戴棗花。夏至節氣,樹梢知了開始鳴叫,鄉下棗花盛開,柳絲般的棗樹枝頭上,每片葉腋中小星星似的米黃色棗花幽幽飄香。夏至這天,女子頭上戴棗花,據說可避邪又可治腿腳不適。記得母親在往自己頭上戴棗花時,嘴裏還唸唸有詞:腳麻腳麻,頭上戴朵棗花。她在給家裏的女孩子戴棗花時也這麼說。大概是女人在夏至這一天,頭上戴了棗花後,能治腿腳病,究竟有否作用,也無從考證了。每年夏至,母親都要在自家的棗樹上摘下一把棗花,自己頭上戴一枝,再給家裏的女孩子每人戴一枝,女孩子們只是開心只是笑,嘴裏學着母親的話:腳麻腳麻,頭上戴朵棗花。沒有棗樹的人家,有婦人來採我家的棗花戴,母親從不阻止,因棗花很多,採掉一些並不影響結果。

在江南吳地鄉間,時節習俗可謂多姿多彩,有些失傳了,有些流傳下來了。但願能多留住一些從前的鄉間習俗,讓吳地文明源遠流長。

幼兒園夏至習俗介紹3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夏至點,目前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於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區,夏至日白晝可長達15小時,正午太陽高度高達73°32′。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 天文專家稱,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迴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將會逐日減短。夏至日過後,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也會逐日降低。同時,夏至到來後,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

在二十四節氣中,“夏至”是一個較爲重要的時間節點,提醒人們一年中最炎熱時刻的到來,並在長時間的流傳中,形成不少頗有特色的習俗。北京民俗學會祕書長高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夏至”曾是民間重要的節日,熱鬧程度不亞於端午節,這一天,皇帝還會舉行祭地儀式祈求豐年,“只不過隨着端午節的出現,很多習俗被‘挪’過去了”。

幼兒園夏至習俗介紹4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農曆五月端午節後就是夏至節,夏至節是我國曆史上最早測定出的二十四節令之一,在古代時要放假三日。夏至日,太陽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最長,夏至?太陽南移,白晝漸短。跟冬至一樣,夏至自古流傳着很多 “九九歌”,清人杜文瀾撰著的《古謠謗》裏就選有北京流傳的夏 “九九歌”:“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溼透;五九四十五,樹梢輕風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勿太遲;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當心受風寒;九九八十一,家家備棉衣。”

“夏至嘗黍,端午食糉”是古時食俗。《呂氏春秋》載,當早黍於農歷五月登場時,天子要在夏至時舉行嘗黍儀式。古人要用黍和雞祭祀祖先,仿照西周人用牛角或羊角祭祖慶豐收時的傳統形式,將黍用竹葉或葦葉包成形如牛角的角黍,先祭祖然後蒸熟品嚐。黍曾是北方先民們的主食,並可釀成美酒,《詩經》中就有不少 “年豐多黍”的詩句,大家一起嘗食角黍被認爲是一種歡慶年豐的標誌。

“冬至餃子夏至面”,這句老北京的俗話說的是另一民俗。因爲地處黃河流域的北方地區北京的主要農作物是麥子,在新麥收穫之時,人們用新面製作喜面是喜慶年豐的最好方式。吃麪條不但能滿足人們的口腹需求,而且吃着巧手製出的衆多樣式的麪條,生活中平添了多樣的樂趣。有人愛在酷熱的夏天吃熱面,除了愛好,據說還有 “辟惡”之意,吃熱面是爲驅除?惡,多出汗以祛除人體內滯留的潮氣和暑氣。記載中杜甫愛吃槐葉冷陶面,還曾寫詩:“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鼎資過熟,加餐然欲無。”

說到老北京,很早街市上就有用手工或機具製出寬、細麪條的切面鋪,街上的飯鋪也早有 “小碗幹炸醬”等多樣麪條供應。但四合院、大雜院裏的老百姓,更多的還是願吃自家的手擀麪、抻面、扯麪或面片兒,煮熟後用冷開水一過,用芝麻醬 (或炸醬)、花椒油、蒜汁、老陳醋、黃瓜絲、水蘿蔔絲那麼一拌,嘿,吃起來別提多美啦!

幼兒園夏至習俗介紹5

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禮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說明一年的這一時節鹿角開始脫落,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着眼於一個長字。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麪條,俗稱過水麪,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裏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遊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平陰一帶,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爲初冥伏,第四庚日爲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爲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伏日這天,山東民間都要改善飲食,膠東東部都吃麪條,長島民謠:立秋(餃子)入伏面。招遠吃水餃,無棣習慣吃麪條、豆湯和麪棋子,鄒城喜歡喝冰水,有的人還到嶧山山洞裏避暑。

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說: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後是種秋菜的季節,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之諺。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