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幼兒園教育反思14篇

幼兒園教育反思14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教育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教育反思14篇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1

從事幼教工作多年,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畢業生,迎來了一批又一批新生。其中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開心的、傷心的、快樂的、憂愁的……,這些生活中的浪花,時時激盪在我心間。其中那把漂亮的小紅傘至今仍在我眼前跳動。

那是發生在去年夏天的一個感人故事。記得那天早上天氣晴朗,可就像人們常說的,六月的天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快中午放學的時候突然颳起一陣狂風,並且雷聲隆隆,雨點便緊跟着落了下來,整個天空就像被黑布掩住一樣,膽小的孩子蜷縮着依偎在一起,有的甚至哭起來,還有的在不斷地問:“老師晚上我們爲什麼還要上課?”“天都這麼黑了,我們爲什麼還不放學?”“是不是爸爸媽媽不要我們了?”……頓時教室裏亂成一團,此時屋檐上的瓦還不時被風掀落到地上發出啪啦啪啦的聲音,這更增加了孩子們的恐懼感。

“真倒黴,偏偏這個時候下雨!”我嘴裏嘟囔着。此時幼兒離園得時間到了 ,我冒雨把他們送出了校門,大部分孩子很快被家長接走了,最後只剩下三四個小朋友,沒辦法,只好用衣服遮住他們,把他們帶回活動室。這時,天空由黑色變爲灰白色,風也像刮累了似的,屏住了呼吸在欣賞自己的傑作,雨越下越大,一條條,一道道,珠簾似的向下傾瀉。馬路上五顏六色的小傘多了起來,隨着人羣的流動,這些傘時高時低,在雨中跳起了華爾茲,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我被這雨中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

終於,最後一個孩子被接走了。望着空蕩蕩的教室我才發覺自己身上早被雨水浸透,微風吹來凍得瑟瑟發抖,擡頭望着灰濛濛的天,“唉,看來雨一時半會兒是不會停的。”真後悔沒記住“晴帶雨傘暖帶衣”這句話。正當我打算冒雨回家時,一朵紅色的“小花”飄到我眼前停下了。接着傳來甜甜的、怯怯的聲音“老師,打着這把傘回家吧。還有,這是我媽媽的衣服,您穿上也許會暖和些。”透過雨簾一看,原來是姜帆,身後還有他的母親。我驚訝地問:“下雨呢,你怎麼回來了?”“老師,我給您送傘來了。”說着,他把手中的那把小傘高高舉起。他母親笑着說:“我家就在住在附近,孩子離園時發現您沒帶傘衣服也溼了,非讓我陪他來給您送傘和衣服。”接過孩子遞過得紅傘,用手撫摸着他的頭輕輕擦去他臉上的雨珠,我的眼睛有些溼潤了。突然間,感覺一股暖流傳遍全身,姜帆的臉上也露出燦爛的笑,那笑比任何一種花都要美麗,比任何一種詮釋都要動人。

我真的感動了!多麼細心和充滿愛心的孩子呀!他平時在我眼裏是一個調皮而且做事馬馬虎虎粗心大意的孩子的孩子。沒想到他竟能細心觀察周圍的事物,並且熱情幫助人。此時我有些後悔平時對他的嚴厲言詞和不友好的態度。現在,細細欣賞眼前的這個孩子,發現他原來很可愛!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只要你用心欣賞,從不同角度去欣賞,你便會發現它們的閃光點。

至今,每當天空飄起雨絲,那把漂亮的小紅傘就在我眼前跳動,使我更加思念那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並且更加堅信了自己的選擇。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2

教學反思

——《小烏龜上幼兒園》 吳玉華

故事是幼兒最愛的一種文學形式.通過故事教學,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幫助幼兒發展語言的方法。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說,是以教師講述故事爲重要部分。 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說,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適當,咬字清楚是爲了讓幼兒字字聽的清楚,節奏要比平時談話稍慢,使他們一邊聽一邊想;講述故事時,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勢都要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樣對小班的的語言表達起輔助的作用。

作爲教師,對故事教學中往往不是隻講一遍的而要講多遍,都要注意方式的變換,才能幼兒傾聽的積極性。而我在上《小烏龜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在講述第一遍時就直接用上教具,已經發現有幼兒開始把注意集中在手指偶上,對故事的傾聽興趣不高。我沒有主意到這點,而是繼續用手偶展示講故事。在這個環節

中,我可以積極發掘幼兒這點,讓幼兒參與到表演展示活動中,讓幼兒盡情表達。 在給幼兒第二遍講述過程中我採用讓幼兒觀察故事大書,請幼兒邊觀察邊講述故事內容。沒變換方式,以至在講述第二遍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兒開始互相說話。

在講完故事的時候,對於提出的問題發現幼兒回答聲音很小的時候,我沒有鼓勵幼兒讓他聲音再大點就更好了。在整個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我的語言還不夠生動形象,在幼兒對某個動物感興趣的時候沒有讓他們盡情表演。使得幼兒在聽故事的時候有點亂。我想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多加強自己在語言方面的表達表述能力。在課堂調控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我認爲“個別示範在前”非常適宜,如先請幾個小朋友或是女孩子先示範探索,不僅可以爲其他小朋友起到直接或間接的提醒或暗示,尤其是一些容易興奮又缺少自控能力的幼兒,還可以提高大家對“任務目標”的重視程度,更加明確“怎麼做”。這樣,秩序的混亂就完全可能避免。

於是在第二節活動中,個別幼兒“又開始製造混亂”。當我出示小象和小兔子,請孩子們跟他們一起唱歌時,有一幼兒說:“我要做小象,小象是這樣走的。”馬上許多的小朋友都跟着叫起來,我要做.....,要要做.....。顯然他們的興趣已經不在唱歌上,而是想去扮演了。 由於有了第一節課的經驗,我不再強迫孩子跟我走,而是停下來逐個提問:“把你想做的動物跟大家分享,你想做什麼?怎麼做?但有個要求,一次只能一個小朋友來表演,其他小朋友要認真看,做得好的要鼓掌。”很奇怪,給了孩子們表達的空間後,他們不鬧了。然後,我及時地用“樂器寶寶”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又專注於活動中來。

通過這一節活動,我總結了一下經驗:不要跟“搗亂”的孩子糾纏,尊重他們的興趣或想法,同時用誇張的語言、體態或者教具等吸引其無意注意,幫助孩子回到課堂中來。另外,通過這一活動,我所收穫的是:除了課後反思,備課也非常重要,課前不僅要思考教法、學法,還要預想到突發狀況和細節處理,如出現混亂怎麼辦、孩子對活動缺乏興趣怎麼辦等等?做好一切準備,我們才能高效地完成每一次活動。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3

爲了幫助幼兒樹立遠離危險、避免傷害的安全意識,提高自護自救能力,確保幼兒在園在家學習生活健康平安,羅門幼兒園於20xx年6月29日-7月3日在全園開展了爲期一週的“幼兒暑假安全教育周”活動,全園七個班以“在暑假裏,幼兒遠離生活危險”爲主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生活安全教育活動,還指導教職員工如何使用滅火器。通過活動周增強了保教人員和幼兒的安全意識,獲得了良好的安全教育效果。

各班結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除了完成紹興市學校安全平臺上的課目外,還選取幼兒感興趣的人物角色,採用遊戲、故事、圖片講述、情境表演、觀看視頻等形式,將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生活中的各種危險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幼兒面前,強化幼兒的印象。如:《暑假裏的飲食衛生》、《合理的生活活動》、《防暑降溫》等內容的教育活動。幫助幼兒學習暑假生活中面臨危險時簡單的自救方法。幼兒健康安全成長是幼兒園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持之以恆地做好教育和防範工作。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園將不斷總結、提升工作經驗和效果,爲幼兒健康成長築牢防火牆。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4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別小看了孩子

別小看了孩子數學活動時,幼兒在進行操作練習――採蘑菇。說“採蘑菇”,其實也就是要求幼兒把書上的不乾膠蘑菇撕下來,然後再按小兔籃子上的數字進行粘貼。幼兒在操作的時候,需要先把書翻到中縫,撕下不乾膠蘑菇,然後再翻到書的前頁貼上,操作時,幼兒需要來回翻書,這樣不僅僅操作速度慢而且顯得個性麻煩。

該教給孩子一個怎樣的簡便易行的方法呢我正在想着。突然,眼前一亮,我看見詩函小朋友把“蘑菇”撕下後,全部貼在她的五個小手指上,然後再翻到書的前頁一個一個貼起來。咦,這樣還真省事多了。我向小朋友介紹了詩函的方法,並鼓勵他們也能夠想出別的又快又好的方法。這樣可好了,幼兒想出了很多方法,他們做起練習來省事多了,速度自然也加快了。

孩子們的舉動,又讓我想起不久前發生的一件事情。班上新添置了一種軟塑料玩具,這種玩具能拼插出許多玩具,我想我不出示拼插示範圖,看孩子們能拼插出多少種。說真的,當時我還以爲孩子們沒有我的示範指導,根本就不會拼插出什麼,所以,當我眼前出現一件件造型別致的手提包、彩鏈、頭飾等作品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我的眼睛。我興奮地把孩子們的作品展示出來,並鼓勵他們想出更多更好的玩的方法。這樣一來,孩子們玩得更投入了,普通的軟塑料玩具因爲有了孩子的創造和想象而變得格外生動、搞笑。

其實,很多的時候,我們會經常應對幼兒獨特的、有創意的想法,只是常常不經意間就被我們忽略了。細想起來,在他們大膽、童真、稚氣的想法背後,又會有多少智慧的火花呢身爲教師的我們,千萬不能小看了孩子,而是要善於在孩子的一舉一動中發現他們富於創造性的想法,並適時地給予用心有效的評價和支持;此外,教師還要給孩子帶給主動探索的機會和條件,發揮同伴羣體的相互模仿、激勵作用,促進幼兒羣體共同發展。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5

1、來園:

幼兒來園,老師的接待工作是一天中最繁忙的時刻,有很多家長會不停地囑託老師:我們的孩子今天改注意什麼;他幾點該吃這個藥了;我家寶貝說誰誰誰不跟他好了等等……一連串突如其來的瑣碎之事,會讓你本來很清醒的頭腦一下子沉入海底,難以控制。因此我覺得,我們老師應該做個有心人,在班級做個留言板或在老師身邊放個小本本,以便對家長的一些囑咐做一個及時記錄。

2、盥洗如廁

幼兒園的盥洗室不是很開闊,場地限制,因此,當老師請孩子們去解小便,洗手,喝水的時候,廁所裏會產生擁擠吵鬧的現象。因此,我覺得可以嘗試請孩子採用化樣式地組織幼兒分批入廁,可以避免擁擠。但當養成一定的常規後,可以讓幼兒適當的學會合理時間的等待,從小讓幼兒養成見機行事。

3、餐點

那麼多孩子在一個教室裏用餐,難免會產生交頭接耳的現象,而且有的小組會產生衛生很差的現象。由此我覺得,我們可以嘗試讓幼兒在用餐的時候輕輕地說該說的話,養成不限制幼兒說話的習慣。關於衛生情況,中大班年齡段的可以選取小班長來監督衛生工作,以適當的調節班級衛生形象。

4、午睡

從小班開始我們就注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但在小班午睡的時候,幼兒的外套,棉衣,棉褲,摺疊後放在牀上,有時真的受不了這個高度,所以,我覺得,我們可以讓孩子把綿綿的外套統一放在衣筐裏,或統一的拋在被子上,這樣會更整潔。在睡前,講講一些溫馨的小故事,會讓孩子更安靜,更快速的入睡,這樣的方法可以推廣。

5、離園

幼兒在幼兒園呆了一天,離園的心情大家都可以瞭解,就像老師期待着下班。因此,當家長在教師問口出現的時候,孩子會特別的興奮,特別的放肆。因此,我覺得在放學前,可組織幼兒進行自主的區角遊戲,閱讀遊戲等,慢慢地讓孩子養成不急不躁的個性。

【反思案例】:

一:《吃飯不講話》

事件描述:今天中午吃飯時,有的小朋友很快把自己碗裏的飯吃完了,這個時候我發現天佑碗裏還是滿滿的一碗飯,原來他一直和旁邊的小朋友講話,於是我把他換到其他位置上,不一會兒天佑就把碗裏的飯吃完了。

自我反思:吃飯聊天室最近班級裏的一個壞毛病,因此老師一定要及時關注,把容易講話的小朋友分桌吃,這樣就使得愛說話的小朋友沒有聊天的對象,讓他們養成吃飯不說話的好習慣。

二:《認識人民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節課時,我一開始就告訴孩子們這節課我們來聽一個小故事:從前有一個愛問問題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爺爺問問題了:“爺爺,我們國家到底有多少錢啊?”爺爺想了想笑着說:“我們國家有188元8角8分。”同學們你們知道爲什麼嗎?以故事引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對於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進行區分,孩子們掌握的也比較好。真正的難題在後面,錢數的換算,一張10元可以換幾個一元這個孩子們還容易理解,因爲前面我們已經學過10個一是10,可是要問一張10元可以換幾個兩元就有點難了,在講這道題目的時候我着重講了幾個2加起來是10,並聯系生活舉例,引發學習興趣。

孩子們在換幣的過程中,也是利用實踐活動來進行的,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元、角、分之間的十進關係和角之間的換算關係。但對人民幣的簡單計算孩子們一開始覺得難以掌握,因爲在計算的過程中關係到單位的換算,不能再象以前一樣直接把數字相加減,只有通過鞏固練習讓孩子們慢慢掌握。回顧本章的教學,覺得在有些環節上沒有處理好。

分析與反思:

在教學實踐中,仍然較多地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些地方還沒有及時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思路。對於孩子對分幣的陌生,應該抓住孩子提出的問題“5分是5角嗎?”讓孩子來展開討論,加深理解。孩子對分幣比較陌生,因爲“分”在實際生活中已經很少使用,所以沒有着重講解,其實這是認識人民幣的開始,分幣的認識同樣重要,雖然分幣不大使用,但是讓孩子建立元、角、分的觀念,理解元、角、分的關係,分幣的認識不容忽視。

在認識人民幣的同時告訴孩子們要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品質,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我還要感謝我們班那些可愛的家長朋友,因爲有他們的幫助孩子們對人民幣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了,有位家長告訴我爲了讓孩子更形象的理解錢數換算,週末家裏換了一堆的零錢回來,我堅信有我們的共同努力,孩子們一定能夠在天華這個大家庭中健康快樂的學習、成長。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6

開學了,孩子們帶着新鮮和好奇又走進校園,安靜了一個暑假的幼兒園又恢復了往日的激情和活力,校園裏洋溢着孩子們的歡快笑聲……

從小班升入中班,對於孩子們而言,一切從新的開始,原來小班時的動物標記由理性的數字標記代替。這個數學活動我們是這樣開展的。

一、活動流程的趣味化

雖然,孩子們在小班時也曾接觸過數字,但只是比較粗淺的,而“我的學號”是給孩子們一個系統的數概念了。那麼,如何讓孩子們對這抽象的數字感興趣呢?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就是注重活動流程的趣味化。

在活動的導入部分,我以“神祕客人”的身份出現學號,引起孩子的一種關注,就像懸疑影片中所佈局下的一個引子,引發孩子探究的慾望,調動參與活動的興趣。

而在活動的進行部分,以遊戲的方式貫穿,更加地適合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在輕鬆的遊戲中,孩子們放鬆壓力,和數字朋友做遊戲,找到自己相應的學號。在尋找學號的過程中有新鮮的刺激,也在無形中體驗了一種樂趣。從給杯子找數字朋友,到毛巾秀一秀數字朋友,到新書、新泥工找數字的家……每一次孩子們都是在遊戲中與自己的學號親密接觸,並在遊戲中鞏固認識了自己的新學號。

二、關注幼兒的差異性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幼兒之間也是如此。在認識“我的新學號”中,我就發現我們的孩子對數字的敏感性存在着個體的差異性。如一銘、遠遠、煜俊等孩子數概念發展好,反應靈敏,不光記住了自己的學號,還主動幫助同伴記他們想對應的學號。而有些孩子就比較被動,表現較遲緩,反應不快,需要多次的提醒。還有一些孩子對學號較爲混淆,比如把“21號”當成了“12號”,而把“23號”當成了“32號”等,其實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孩子的年齡特點也是有直接的關係。因此,在活動中我就讓孩子之間以強帶弱,互相幫助來學習記憶一些學號,找竅門。

三、關注活動的延伸化

“學號”作爲一個新事物,對於孩子而言,不是一個活動能完全達成的,還需要今後的積累。因此,我在班級網站上發了友情提醒,期望通過家長的配合,讓孩子們更好地鞏固記住自己的新學號!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7

“樹真好”是大班主題活動“有用的植物”中的一個活動,目標是“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樹的認識,感受樹給人們帶來的好處”。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第一環節,請幼兒說說身邊的樹,回顧自己在哪裏見過樹,說說自己認識的樹的名稱等;第二環節,請幼兒理解圖中的內容,並欣賞散文前四段;第三環節,請幼兒根據圖中的內容學習有關“樹真好”的話。接着,我開展了分組教學,期盼精心設計的活動能夠順利開展。

活動開始了。我拿出一個“樹”字,問幼兒:“這是什麼字?”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樹。”我接着問:“你們在哪裏見過樹?”天天說:“我家門前有一棵樹,我很喜歡。”我忙問:“你爲什麼喜歡?”“因爲可以長種子。”我說:“今天,老師請你們看一看這些樹是不是你們喜歡的樹,認不認識它們,好不好?”孩子們齊聲說好。接着,我逐一出示幻燈片,引導幼兒認識橘樹、桃樹、鐵樹、柳樹、楓樹等,並趁機引導幼兒把正確的樹名組織到相關的句子裏去,以豐富幼兒的語言。如,“桃樹上開滿了鮮花”“鐵樹有着長長的、硬硬的葉子”“秋天到了,楓樹的葉子變紅了”,等等。接下來出現的椰子樹圖片讓幼兒猶豫了許久,他們說“有點像鐵樹”“有點像羽毛”。我提示道:“它長得像鐵樹。看,樹上有什麼?”宋宋受到了啓發:“是海灘樹吧?”我告訴幼兒:“它長在海灘邊,叫椰子樹。”看完六幅圖片後,我換了個話題:“我們看到了這麼多漂亮的樹,真好!爲什麼叔叔阿姨要種這麼多樹,而且要到處種樹?”云云說:“因爲他們喜歡。”宋宋說:“因爲可以把太陽擋住,爲我們遮陰。”……

以上是活動第一環節的一段實錄,我主要圍繞幼兒身邊的樹展開,從“你在哪裏見過樹”“是否認識屏幕上的樹”“爲什麼種樹”等幾個問題入手,與幼兒展開對話。在同伴的互助反思中,我感覺到儘管活動開展得還算順利,但問題也很明顯。比如,導入部分在繞圈子。我在引導幼兒認識樹的名稱上花了很多時間,內容與“樹真好”的主題有些偏離,並未緊緊圍繞樹的好處展開。認識到這一問題後,我馬上進行了調整。在另一組分組教學活動中進行了嘗試。

活動開始了。我拿出一個“樹”字,問幼兒:“這是什麼字?”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樹。”我好奇地問:“爲什麼要種這麼多樹,而且要到處種樹?”鑫鑫充滿感情地說:“爲了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所以要種樹。”我點頭:“你覺得大樹能讓環境變得更美,是嗎?偉偉,你覺得呢?”偉偉說:“可以擋住沙塵暴。”我笑着說:“是的,樹能擋沙塵暴,上次我們做過調查。”耘耘說:“樹可以幫助我們遮太陽。”我用手遮着頭頂說:“可以給我們帶來陰涼,防止太陽把我們曬傷。”天天輕聲道:“樹可以擋住龍捲風。”我接着問:“是啊,樹的本領真大。它還有什麼本領呀?”耘耘補充道:“樹能給我們提供果子。蘋果樹能長蘋果。”我給予了肯定:“我們周圍有許多果樹,每天能給我們提供水果,讓我們吃了身體健康。你們知道樹還有什麼本領嗎?”怡怡說:“樹還可以做些東西,比如做成小魚貼在牆上。”我回應道:“把樹切成一片片薄薄的,做成工藝品,然後用來裝飾,對嗎?”“樹可以製造氧氣。”“樹能做船。”……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說着樹的作用,他們的已有經驗被激發了。

從以上師幼對話的情況來看,幼兒不僅樂說,而且有話可說,雖然談論的範圍縮小了,但討論的方向更明確了,更有意義了,對下面活動環節的開展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內容與目標“攜手共進”,使活動重點更加突出,從而推動了目標的達成。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8

週二開展了我園第一次園本教研活動,本次園本教研活動圍繞區域開展,下面就此次區域活動作以下幾點反思:

先來談談我班區域活動的良好之處:

一、五大領域貫穿區域活動

從上個學期開始,園本教研提出,區域活動不能“偏科”,要嚴格按照五大領域要求,本學期我班區域延續上學期,在原有的基礎上,增設了新區域——社會區《太陽超市》。社會區是從來沒有開設過的,因爲一直以來覺得社會是一個很難的領域,如果要開設區域,就必須準備許多材料,許多前提經驗和知識。但是爲了更加豐富幼兒知識,我們在大班下學期還是嘗試開設社會區,課前進行交代,並且進行相關知識講解,幫助幼兒搭一道牆梯,有了良好的活動前準備,幼兒在遊戲的過程中,就不會覺得吃力。

二、拎清區域主線

本學期我班創設的《太陽超市》,雖是一個獨立社會區,可是仔細一看,你會發現,其實我班幾個區域都是服務於社會區。例如:《麪包加工室》、《包裝袋加工室》、《作品加工室》,以前我們的藝術區很少得到展示,所以孩子也就不太願意繼續參與,但我們商量如何可以讓他們的作品得到展示?所以我們將藝術區的幾個小區域全部與社會區聯繫起來,藝術區的作品都可以放到社會區的《太陽超市》銷售,不僅增添了趣味性,更激發了孩子的創作慾望,都要比比誰的作品更暢銷。這使我發現,區域活動中,只要拎清主線,其他的區域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三、區域材料的有效性、操作性

以前我們在開展區域活動的時候,都希望材料越多越好,可是我們常常忽略,區域材料多,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就像王燕老師說的,不要盲目投放材料。所以本學期的區域活動我們選擇了些可以完全服務於目標的材料,不要求花樣多,但要求有層次、有難度、有操作性。在數學區可較明顯體現。

此次區域活動需要改進的方面:

一、活動區之間的擺放

我班屬於圓形教室,所以區域是環繞整個教室的,在開展後,我突然感覺到沒有區域的界限,如果不看區域名稱,會使人覺得全部是一個區,這是困擾我很久的一個問題。這次區域我也去中班看了,我很喜歡月亮四班、月亮三班的區域佈局,給人感覺每個區域很清晰。

二、幼兒之間相互合作

《麪包加工室》、《包裝袋加工室》、《美術作品加工室》這三個區都歸屬藝術區,需要幼兒之間互相合作完成,可是我在巡迴指導時發現,幼兒都是自己做自己的,很少交流,更別說合作了,我試着引導,可以只是“曇花一現”,轉身即逝,我課後進行反思,我想幼兒之間的合作,還是需要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進行培養。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9

常規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規教育在讓幼兒社會化的同時,其自身的教育目的也發生了異化,導致了幼兒主體性及創造性的喪失,割裂了幼兒完整的生活。解放兒童,培育精神自由而自制的人才是常規教育的本真意圖。

對於剛進入幼兒園的孩子來說,班級是其加入的人生第一個正式的社會組織。作爲班級一員,孩子要遵守這個組織的種種規則,接受集體的管理與控制。但是約束與管理並不是把幼兒管死,要有一個“收”與“放”的平衡,即在追求常規教育下又不失兒童自由的發展。這不得不讓我們對現存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合理性進行重新審視,還常規教育正源。

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展現

在幼兒園常規教育中,教師往往藉助各種管理技術與道具,實現對兒童的管理與控制,將幼兒的生活侷限在預定的生活軌道上。

1.常規教育常用的手段

場景1

“會說話”的教師手勢

吃完早飯後,老師們忙着擦桌子收拾碗筷,無暇“正式”顧及孩子們。此時是孩子們相對輕鬆快樂的時間,他們有的在熱情高昂地交談着,有的相互推搡嬉戲着,有的手舞足蹈沉醉在扮演動畫片的角色中……一時間,嬉笑聲、打鬧聲、桌椅搬動的聲音混雜在一起,實在是熱鬧非凡。收拾完畢,教師掃視了一下全班,然後舉起雙手拍起來:××|×××|××|×××|……孩子們看到教師拍手也一邊拍着手,一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場景2

有“魔力”的兒歌

喝水上廁所的時間到了,一部分孩子快速忙完後回到教室裏。他們有坐着的、站着的、蹲着的……形態各異的孩子都在嬉戲打鬧着。還有一部分孩子在盥洗室裏邊“悠閒”地忙着自己的事,有時還竊竊私語着。此時的教室裏又“開鍋”了。教師看了看盥洗室裏的孩子,瞅了一眼牆上的鐘表,邊拍着手邊念道“小手拍拍,拍拍小手,我把小手背起來。小手拍拍,拍拍小手,我把小手放起來……”孩子們一聽到兒歌立即“各就其位”,跟着老師做着動作念起兒歌來。

這些是在幼兒園中所看到的最普通的場景。教師的手勢、幼兒的兒歌都被賦予了特殊的任務——約束幼兒、進行常規教育。鈴聲、音樂、手勢及兒歌都是幼兒園常規教育的手段。它們的出現,連同它所帶有的規限一同被兒童毫無疑問地接受,成爲幼兒班級生活的“指揮棒”。

2.幼兒無奈的生活

場景1

在教學活動後的過渡活動中,丫丫跑到教師面前問:“老師,我們接下來幹什麼呀?”還沒等老師回答,程程跑過來伸着頭說:“畫畫唄,每週這個時間不都是這樣的呀,你怎麼還不懂呀?”

場景2

吃午飯的時間到了,在老師一番“苦口婆心”強調吃飯的紀律後,孩子們都低着頭吧唧吧唧地吃着各自的飯。突然,莎莎叫到:“老師,宇宇不吃胡蘿蔔,還把米飯弄到桌子上了。”老師看了一眼不說話的宇宇,然後說道:“宇宇,你把胡蘿蔔吃掉,一會兒我檢查!小心點,別把米飯掉到桌子上。剛剛講過又忘了。莎莎你也快點吃!”宇宇沉默着並“艱難”地吃着他討厭的.胡蘿蔔。

在幼兒園中,以上的場景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場景一中的丫丫在常規教育的“高壓”下變得失去了自我,過分地依賴教師,而從具有“高智商”的程程的話中我們可以得知他們生活的程序化與模式化。場景二中莎莎的告狀顯然與飯前教師“金科玉律”式的常規教育有關,而教師不分青紅皁白強求宇宇吃胡蘿蔔,這正是常規教育要求共性特點的顯現。宇宇在教師帶有恐嚇式的要求下,不情願地服從了老師的命令。

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問題

1.幼兒園常規教育目的的異化

一提到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目的,我們會很自然地想到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維護正常的保教工作,因爲這是幼兒園保教工作的需要。但其最主要的目的應是爲了促進孩子的發展,使孩子從一個夢遊者、一個不自由的、被決定的、有依賴性的、被動的人改造成爲一個覺醒的、有意識的、能動的、獨立的人,即我們常規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成爲自制而自由的人。

然而,現實中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目的卻被異化了。它被異化爲防範並限制幼兒的行爲,異化爲爲教師開展活動提供便利。教師實施常規教育的過程成

了對幼兒行爲控制的過程,教師充當着至高無上的管理者的角色,是社會的代言人。他們全然不顧幼兒切身的需要與感受,把幼兒當成任意捏造的泥巴,等待修剪的樹苗。他們努力創設能夠控制幼兒言行的外部環境,用心探索“有效的”手段,希望兒童的言行能達到自己的要求以實現自己的目的(幼兒整齊劃一的行爲、良好的班級制度、順利地開展教學工作)。場景中教師的“手勢”、創編的兒歌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常規爲教師工作便利之目的是班級制度化外在價值的體現。這個外在價值表明受制度與常規約束之外的主體對之的需要。但是過高的估計制度及常規的外在價值,就會貶低其內在價值(即一種滿足幼兒的需要,爲幼兒的自我發展服務的價值)。若常規教育以管理爲目的,以成就教師的“方圓”(順利開展活動)爲目的,只能使常規教育由指導人健康發展的“燈塔”異化爲扼殺人的“劊子手”。高控制的常規教育只能導致兒童靈動式心靈的壓抑與封閉,造成盧梭所謂的“既是奴隸又是暴君”——還不會說話就在支配人,還不會行動就在服從的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管理是手段,管理的真正目的是“育人”,是育精神自由發展的人,能夠自己管理自己的人。”而現在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目的是不是有點偏了呢?

2.幼兒主體性的喪失與創造性的扼殺

場景中丫丫的話:“老師,我們接下來幹什麼呀?” (教師是主心骨,你不發話,我就不知道該幹嘛了。)宇宇默默地服從教師的命令以犧牲自己“胃口”。

這些幼兒園老師都聽膩了的話、見慣了的事,往往把原因歸爲“這孩子自理能力太差了、膽子太小了”,但是從來沒有認真地想過其中的意蘊,其實這正是幼兒主體性喪失的體現。

教師將幼兒視爲需要成人照顧和關心的不成熟的個體,但是過多、過細、過嚴的規則及常規將需要活潑成長空間的幼兒牢牢地拴在樊籠之中;常規將一切活動都程序化、規範化,像柵欄一樣不能使幼兒越“雷池”半步。在教師的腦海中,幼兒要聽老師的話,你應該怎樣,你必須怎樣,沒有爲什麼。在幼兒的印象中,教師是權威人物,到什麼時候幹什麼,老師早已替我們安排好了,我們不用多想。教師的高控制管理和“包辦式”的照料使幼兒高度服從教師的意志,這種服從使得幼兒的自主性和規則意識很難形成。沒有自主性的幼兒就會更多地依賴於教師的安排,這導致了教師採用高控制的管理方式,於是形成了不良循環。“尊重幼兒,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展”逐漸成爲一句口號。

幼兒主體性的喪失意味着其創造性的沒落。幼兒擅長想象與聯想,擅長“跑題”,遇到問題總愛問個爲什麼;兒童的思維是衝動的、即興的,往往被眼前感性的東西所吸引並自我陶醉其中;兒童的思維是詩性的邏輯、音樂的邏輯、想象的邏輯、內心自由的邏輯、審美和藝術的邏輯。而常規教育要求幼兒遵守紀律,知道什麼該幹,什麼不該幹;要求幼兒按照既定的程序生活,到什麼時候幹什麼事。吃飯不說話、走路不準跑、坐要放好手……幼兒的一舉一動都要符合常規教育的要求,達到教師所期望的規定。這種程序化、模式化、一致化的生活方式與幼兒天生具有的“野性”是完全不相符的。在教師的控制下,幼兒變得唯唯諾諾。在常規的束縛下,幼兒靈動的詩性思維變成了僵硬的規範的邏輯。幼兒的創造力就在這規範化的班級制度與教師一致化要求下被扼殺。正如劉晶波所感言:“在這種教育事實中談論提高幼兒的素質、尋找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創造性的途徑無異於空中築樓。”

3.幼兒生活的異化

幼兒生活的異化是指隨着兒童主體的喪失,兒童處於被訓練、被塑造的客體地位,失去了其生活的意義。兒童生活的異化就在於常規教育的規範化、科學化與標準化,線性的生活方式將兒童豐富的生活世界簡化爲“守規矩”、“聽話”式的單調生活。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下,幼兒學會了“解讀”教師的言行舉止,懂得了僞裝與迎合。他們過早地脫下兒童天真爛漫的“外衣”,不情願地戴上成人成熟而圓滑的“面具”。但是這“面具”只是在教師的面前發揮作用,在教師控制和常規的“漏洞”處,幼兒仍然有着自己真正意義的生活,有着自己解讀生活的方式,有着發自內心的振奮與激動,此時他們才真正屬於自己。這樣,兒童完整的生活被割裂爲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即日常生活的世界和教育的世界,他們要在這兩個世界中不時地變換自己的言行,以求得“主我”與“客我”的平衡。制度化生活將兒童從生活世界抽離出來的同時,兒童的生活發生了異化,快樂的童年在慢慢地消失。

幼兒園常規教育的使命:育精神自由發展的人,能夠自己管理自己的人

“在教育的世界中一個最根本的衝突就在於自由與控制之間的矛盾。”常規教育是夾在自由與控制之間的兩難問題。在自由與秩序之間,教師是傾向選擇秩序以求得班級表面上的安靜。爲了達到此目的,往往將常規教育“科學化”、“標準化”,以致使“異化”,常規教育成了限制兒童自由發展的“條框”。我們應該還常規教育的本來“面貌”:解放兒童,發展兒童內心的自由,讓其成爲自己的主人。

20世紀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曾指出:“我們應該尊重兒童早期的個性表現,避免抑制孩子們自發活動,避免蠻橫地強加各種任務,加重孩子的負擔。”這說明真正促進幼兒自由發展的常規教育對其而言不是外鑠的、強加的“附屬品”,而是幼兒發自內心的需要,是在幼兒生活中自然生成的。

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食物的需要更爲強烈。當幼兒完全沉浸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並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時,他會表現出驚人的自制力與約束力並積極主動地與他人協商、調解建立規則。此時,一切外在的規則與紀律對其而言都是多餘的。“你別弄我的,我也不弄你的,我們各玩個的”;“你給我看看你的玩具,我也讓你看看我的”。這種“自我中心化”、“幼稚性”的規則正是兒童內心需求的“原始”規則。當成人爲幼兒提供規則時必須考慮哪些規則是應該轉化爲幼兒的內在需求,哪些規則是不需要的,必須祛除的。讓規則在幼兒的生活中生成,讓規則在幼兒的體驗中獲得。這就要求教師將精力從過多地控制兒童轉向精心設計活動,創設有“準備的環境”;這就需要教師以平等的姿態與兒童對話,有敏銳的眼睛發現兒童的需求,有靈活的頭腦創設問題情境;讓幼兒參與規則的制定與修改,讓其體驗到規則的缺失所帶來的問題,領悟到遵守規則帶來的自由與和諧。

“當一個人成爲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從某些活動準則時,他能夠節制自己的行爲,我們可以稱他爲守紀律的人。”我們所要培養的及社會所需要的正是這種能夠自由而自制的人,能夠自我管理的人。因此,常規教育的使命是解放兒童,引導兒童建立規則意識,培養能夠做自己主人的人。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10

上個周看了差不多一個周的講座視頻,在這個週中我學到了很多,也增長了很多的知識。比如觀看了早上入園、吃飯、睡覺、廁所等等一些孩子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

觀看了孩子們早上入園的視頻,老師們早早的就在自己教室門口等着孩子們的到來,孩子們一個個陸續的來到教室門口,在老師的指導下一個個認真仔細的整理着自己的衣服、書包等一些物品,整理好之後整齊的放在自己的小櫃子裏,而且孩子們在整理自己東西的時候,比如說整理自己的衣服的時候還有小兒歌。

而我們平時在幼兒園的時候,孩子們以來就幫助孩子脫衣服,疊衣服,沒有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做這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每次都是我們去幫他們來完成,完全的剝奪了他們自己動手的權利。

視頻中孩子們吃飯的時候,會把今天吃的什麼用圖片的形式展現出來,每天都會有一個小報餐員,讓小報餐員給孩子們介紹今天中午我們吃的是什麼,這些飯菜都有什麼營養,然後再請孩子們吃飯。對於大班的孩子吃飯的環節我很喜歡,就是自助餐;也是把今天的飯菜都準備好圖片,讓孩子說說飯菜的營養,然後老師會給出相應的建議,什麼菜吃多少,然後讓孩子們自己選擇。

那我們平時在幼兒園吃飯的時候就是把飯菜分好了,就讓孩子們吃,有很多的時候家長回家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吃的什麼,孩子們的回答就只是米飯,其他是什麼都不知道,這種吃飯的方法可以讓現在的孩子知道飯菜的營養,也不會導致現在很多孩子會發生挑食的現象,也很好的鍛鍊了孩子的語言能力。

午睡的這個環節,視頻當中小班孩子也有關於睡覺的兒歌,老師還會給孩子們講講故事,讓孩子們慢慢的進入睡夢中,起牀的時候還有一個起牀操,這個我感覺是很好的,音樂的起伏沒有太大的變化,讓孩子慢慢的清醒過來,伸伸腰,敲敲腿,轉轉脖子等一些動作,讓孩子慢慢放鬆。那我們平時一到起牀的時候就說:起牀啦,穿鞋子廁所小便喝水哈,不會注意這些細節。

從小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的入廁習慣也是很重要的,他們在廁所貼上了相應的標誌,小女孩在兩側畫上了小腳丫,在上廁所的時候小女孩就知道怎麼樣廁所,正確的上廁所的方法,小男孩也是。那我們平時入廁的時候時不時的就會聽見孩子們告狀聲音,不是他推我了,就是他擠我了,看了視頻當中的方法,孩子們很有秩序的入廁,不會發生我們平時這樣的事情。

聽也聽了,看也看了,感觸非常非常的多,看似很簡單的一日生活,但是其中的知識的非常多的,一個好的習慣是需要從小養成的,以後我們會努力讓孩子們快樂的在幼兒園成長生活。當然這些都是需要不斷的去學習,不斷的增進自己的知識,當然這些也都離不開愛!因爲有愛,我們的孩子纔會如此快樂和自信;因爲有愛,我們的老師纔會如此盡責和自豪;因爲有愛,我們家長才會如此欣慰與驕傲!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11

第一週的第一天:

今天是孩子們來園的第一天,高詩雨的媽媽7:20就把寶寶送來幼兒園了,寶寶剛來到幼兒園的時候還沒有什麼情緒,媽媽陪了一會兒後要離開了,高詩雨馬上拉着媽媽哭了不讓媽媽離開,而她的媽媽也就說:“媽媽不走,陪在你身邊!”於是媽媽又陪着高詩雨玩了一會兒。這樣的情景反覆出現了好幾次。

第三天:

今天高詩雨媽媽送高詩雨來園之後,給了高詩雨一包餐巾紙,高詩雨拿着餐巾紙來到老師面前說:“看,我有餐巾紙!”於是我和高詩雨聊了起來,等高詩雨想到要去找媽媽的時候,媽媽已經走了,高詩雨又哭了起來,還跑出教室要去找媽媽。

第五天:

今天早晨來園的時候,高詩雨的媽媽把孩子送到教室門口,看見老師在門口迎接孩子後馬上轉身走了。高詩雨一下子就哭了出來,只是一邊哭一邊說:“媽媽早點來接我!”於是我拉着她的手來到了教室裏,引導她來到了娃娃家裏燒飯,高詩雨一來到娃娃家裏馬上就開始不哭了,眼淚還掛在臉上就開始玩了起來。

第二週的第一天:

今天早上,高詩雨的媽媽大約8點左右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高詩雨看到教室裏有了同伴,回頭和媽媽說:“媽媽再見!”說完就跟着老師進教室遊戲了,一邊走一邊還說:“老師我不哭了”。

分析反思:

幼兒剛來幼兒園有分離焦慮是正常現象,他們哭是最主要的表現。這個時候老師和父母的安慰與表現是十分重要的。作爲老師要讓孩子體驗到在幼兒園裏老師很喜歡寶寶、和同伴一起遊戲很快樂的情感。因此在一日活動中,我們經常與孩子親近,如:抱抱孩子、親親孩子等,同時也安排孩子與同伴一起遊戲,使他們感受同齡人一起遊戲的快樂。

但是在早晨來園的這段時間內,送孩子來園的成人的行爲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成人送孩子來園的態度堅決的話,孩子會知道成人是希望自己來幼兒園,知道一定要上幼兒園的,這樣孩子的情緒會比較快的願意適應幼兒園的環境;相反,如果成人的態度不堅決的話,孩子會認爲我去不去幼兒園是由自己決定的,此時孩子的哭鬧情緒會更加厲害,他的來園情緒會更加趨於不穩定,更加不願意來適應幼兒園的環境。

所以,孩子剛開始來園的情緒是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配合的。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12

小班幼兒剛從家庭走向幼兒園,由於年齡小,手的動作不夠靈活,加上他們繪畫的目的不太明確,不清楚應該如何畫,怎樣塗色,畫面怎樣變得漂亮,他們只是把繪畫當成一中游戲,隨自己興趣任意塗抹,畫出的物體不太規範,因此,幫助幼兒提高繪畫技能,使幼兒學會繪畫的手段,表現他們內心意圖是十分必要的,在小班教學的繪畫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激發幼兒對繪畫的興趣。

由於幼兒年齡小,對繪畫一無所知,他們只會持筆亂塗亂抹,來體現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伴隨着這種體驗,他們對畫畫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這時教師千萬不能急於教孩子畫些什麼,也不必強調幼兒畫得像不像,因爲這樣易使幼兒失去繪畫的興趣和熱情,而應該去引導、呵護、培養。提高幼兒的這種興趣,如:爲幼兒提供各種繪畫工具、材料,使幼兒在高興時能隨時拿起自己喜歡的材料來自由描繪、表達,教師應時刻鼓勵幼兒“畫自己喜歡的”讓幼兒興致勃勃地自由塗畫,從中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

二、認識繪畫工具及材料。

幼兒繪畫中,不能單一隻用一種繪畫工具來做畫,這樣容易導致幼兒沒有新鮮感,因此每次作畫教師儘量要讓幼兒感到繪畫課的新鮮和好奇。剛開始我讓幼兒先用水彩筆學畫畫,當孩子對水彩筆畫有一定的瞭解,使用時幼兒便會感到不新鮮,這時,教師便要換其他的繪畫工具,如:油畫棒、棉籤、手指點畫、水粉顏料、調色盤等。使幼兒感覺到繪畫工具的多

種多樣性,使幼兒對繪畫興趣進一步提高。

三、學習簡單的繪畫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教幼兒從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些簡單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如:小點表示花朵、小草、樹幹,用橫線表示棍子、繩子、欄杆等。在教學活動中,我先讓幼兒練習畫氣球、泡泡、太陽等。再逐步畫欄杆、格子布、房子,使幼兒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筆及對筆的控制力。

四、用兒歌、故事內容導入,調動幼兒對繪畫的積極性。 生動的兒歌、故事能夠引起幼兒情感的共鳴,能給幼兒以美的享受。利用生動、形象、富於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兒歌、故事,使教學成爲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便於理解,易於掌握。

五、舉辦畫展、重視評價作品,給予表揚。

幼兒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們佈置在室內,引導幼兒觀察、分析,評價各幼兒的繪畫特點、色彩、線條、比例等畫面效果,讓幼兒形象、直觀的欣賞作品。俗話說:“好的孩子都是表揚出來的。”因此,孩子完整的作品好的給予表揚,不好的應該先表揚,表揚的同時,委婉的提出不足之處,然後再進行表揚。使幼兒在表揚中得到進步,得到發展。當孩子們受到同伴和老師的表揚時,他們的情緒會更加高昂。那麼繪畫便會在他們心中得到昇華。

海電幼兒園 溫麗

20xx-12-4

幼兒園小班教學反思

怎樣培養小班幼兒繪畫興趣

海電幼兒園

溫 麗

20xx.12.4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13

怎樣才能通過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學行爲呢?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該如何展開有效的自我反思。爲了尋找答案,我認真閱讀了董教授推薦的《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一書。該書由劉佔蘭、廖貽主編,本書按照教育教學之前、之中、之後的時間順序與案例研究線索,引導我們從思考主題和目標的確立開始,逐步學習提供適宜的的環境與資源,體會真正的主動學習的“課堂”,感悟如何根據幼兒不同領域學習的特點、發展進程進行有效的支持與促進,再嘗試着反思與改進教學。

全書共六個單元,前五個單元中作者都以“導讀——案例描述——個人反思——同伴研討——專家點評”的順序來編撰了二十八個案例,從每個活動的生成背景到組織過程,再到成果呈現都非常的詳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個活動後分三個層面的反思與評價。首先是執教者作爲當事者對自身教學組織的梳理與反思,然後是同伴作爲旁觀者對活動的評價與建議,最後是專家理論性的總結與指導。如果說執教者的反思多停留在實踐層面的話,專家的總結則更具有理論的高度。這樣分層次的評價,既清晰又全面,引導我們能夠從多個層面去認識和思考教學的價值,爲我們一線的教師提供了借鑑和學習的機會,懂得了反思與評價的要點。既開拓了我的視野,對我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也有很大的啓發。在最後第六單元,作者還特別加入了“教學案例研究”,藉助對若干個案例的評析,闡釋了案例研究的視角與方法,讓我們對如何撰寫案例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真的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反覆閱讀此書後,我對書中的第五單元“反思、改進教與學的行爲”深有感觸。通過對第五單元第一小節“以分組教學的形式關注全班不同學習需求的幼兒”的學習。使我進一步認識到活動目標、教學內容、活動過程要根據孩子的不同需要而設置,按照幼兒的探究問題與已有經驗分組,並提出該組的活動目標與應獲得的新經驗,真正促進不同需求和不同探究水平的孩子進行有效的學習與發現,讓幼兒在自信、主動地完成階段學習任務的基礎上產生進一步探究的動機。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光和影》。

“光和影”是幼兒園常見的科學探究活動。但是在我們組織的活動中,會利用孩子玩影子游戲的興趣,全班一個主題,幼兒一起探究。老師確立教學目標後,全班孩子一起跟着老師的思路走,課後,我們也進行反思,然而反思的結果呢,並沒有改變按計劃教學的模式,只是在調整目標,目標難了,無法達成;目標簡單了,沒有挑戰性。總會出現有部分孩子在活動中是活躍的,但有部分孩子卻是盲從的,還會有一些孩子在這個活動中完全是被動的,看了這個案例之後,我學到了很多,也使我茅塞頓開。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作者嘗試分組教學的形式關注全班不同學習需求的幼兒。

 一、改進“一刀切、齊步走”的做法,嘗試“分組教學”。

徐春燕老師首先了解幼兒的原有經驗,把全班孩子根據水平和興趣分爲兩組進行探究。活動中,孩子們在暗室裏、在陽光下,用自己的身體、用各種工具,進行了一系列有趣的探索和發現。動態的小組不斷的分而又和,始終興奮着的老師不斷的判斷、反思且尋不同幼兒的需求並給予適宜的支持。

 二、判斷幼兒的興趣和經驗水平,爲不同的幼兒提供更適宜的指導。

第一組幼兒經歷了找影子、踩影子——在暗室裏製造影子——繼續製造影子,並給影子搬家——讓影子與物體分開——我們的影子可以與身體分開嗎——光源和影子的方向六個探究活動。

第二組經歷了找影子、踩影子——在暗室裏製造影子——讓影子變大變小——製造彩色的影子——我們的影子可以與身體分開嗎——光源和影子的方向六個探究活動。 雖然兩組幼兒探究活動的數量相同,但內容卻有的相同、有的不同。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情況是因爲徐老師根據幼兒的興趣點、所獲得的經驗及已經達到的經驗水平提供了有針對性的適宜教育與指導,使每組都能夠進行適合自己的教學。

本書的第六單元對“什麼是教學案例”“什麼樣的主題適合做案例研究”“教學案例研究的基本過程是怎樣的”“如何撰寫教學案例研究案例”“教學案例的基本寫作形式有哪些”進行了簡單的分析與說明,希望可以爲教師們進行教學案例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教學案例就是對發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真實的、包含有疑難問題以及矛盾衝突的教育事件和教育情境的描述,它以豐富的敘述方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幼兒的典型行爲、思想在內的故事。

二、教學案例主題的選擇

(一)圍繞一個突出的主題。

一個好的教學案例必須圍繞一箇中心論題,要突出一個主題,而不能追求面面俱到。

(二)具有典型的教育學意義

教學案主題的教育學意義可能體現在兒童發展規律與學習特點的揭示方面,也可能體現在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原則的探討方面,但更多的是體現再關鍵經驗的確立以及教育教學行爲的選擇等具體操作策略方面。

(三)要有延伸、發展的空間

教學案例的主題應該是開放性和發展性的,一個好的教

學案例研究的主題必然是一個具有多種可能性的主題,不管是問題呈現的方式,還是問題解決的途徑都可以引發案例開發者和他人繼續深入地思考與探討。

(四)能促進教師和兒童的發展

幼兒園教育反思 篇14

12月16日這天,雖然是寒氣逼人,但我看到領導、專家親臨指導,來自全縣各所幼兒園優秀教師精彩的課堂演繹,讓我如沐春風,暖意融融。因此,我要感謝園領導給了我這個難得的機會,讓我親耳聆聽,親眼所見,並能與各位同仁一起學習、探究、交流、研討,使我對幼兒教育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

領導、專家們知識廣博,風趣幽默的講解,使得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一線優秀老師的授課,更是令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孩子是最純潔的,好比一張白紙,只需要用色彩去點綴,賦予他們新的圖案。他們也是最難溝通的,詞不達意,語不成句,做的事,說的話,常常讓我瞠目結舌,哭笑不得。要了解他們的世界,不僅要有慈母般的愛心,海洋般的胸懷,還要有智者的頭腦和技能,因人而異,擇發而論,融入孩子的世界,和孩子前進路上,一路同行。

經驗豐富的田老師,語言親切自然,用手指遊戲把孩子帶入情境,她語言簡潔生動,她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手勢,每一個動作,都關注到每一個孩子。活動中,所有在坐的老師都洗耳恭聽,孩子們更是興趣盎然。還值得一提的是黃教師提供了多種材料展示,循循善誘。孩子們的小手高高舉起,踊躍發言,興趣高漲。將活動推向高潮。幼兒們自主選擇,自由組合。按自己的意願選擇過程、方法,從中獲得相關科學知識,獲取屬於自己的經驗。喻老師甜美的聲音,落落大方的教態,掠取了孩子的心,用孩子喜歡的遊戲教學法,融入孩子們當中,整個活動有規則有序,活而不亂,大大激發了孩子學習的興趣。向爽老師自然大方,引導性強,整個過程輕鬆自如,從容不迫。能讓孩子們充分進行探索活動,活動組織的各個環節清楚,有序。在活動中體現了教師的嫺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非常沉穩和從容。

在聽了幾位教師的課後,我感到:

一、觀念得到轉變,綱要得到落實。以前是以教師講解爲主,教師總會要求小朋友“手背在背後,坐好不準動”,“小朋友跟我讀”然後就一遍一遍的重複。還有上美術課的時候教師會在黑板上畫一副示範畫,評價是以畫得像不像爲標準,這是普遍地教學模式,這種教育方式嚴重限制和束縛幼兒的身心發展。現在是把主動權真正交到幼兒手中,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願自主探索交流,獲取經驗。

二、教學設計有創意。如老師上美術課《快樂一家人》時,提供了成品,再讓幼兒添畫,這樣既降低了難度,又達到了教學目的。教師語言流暢、教師思路清晰,小結到位。

總之,老師們真正做到了讓孩子們學中玩,玩中學,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讓孩子們大膽的發言,探索。但我認爲也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電教的使用只能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過多使用,只能起畫蛇添足的作用。如孩子在學包餃子時,老師現場示範,效果是否會更好一些。二是教師示範欠準確到位。有位老師在上音樂課時,聲音沙啞,變調,且忘了調。引起孩子茫然,聽課教師譁然。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粗淺體會,我在以後的工作中,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探討新的教學方法,吸收好的教學經驗,更要刻苦鑽研教材,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