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生活中,報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報告成爲了一種新興產業。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1

全國婦聯20xx年5月發佈《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報告中根據《中國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37.7%,佔全國兒童21.88%。與20xx年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

20xx年x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佔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一、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爲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爲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二、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爲較多:沒完成作業、上學遲到、逃學的比例;而不想學習和對學習不感興趣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

3.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來源依次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持來源中,父親第二,同學朋友位列第三。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來源以及價值肯定者。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裏話的首位傾訴對象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羣體的影響。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己比原來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於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爲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爲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小學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感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他們經常想念父母、擔心見不到父母、擔心父母不愛自己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學生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學生最需要學習輔導。

7.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初二現象更爲顯著

初二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做完老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比例均高於初二非留守學生,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初二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係更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初二留守學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視爲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衛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裏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小學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小學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小學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佔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佔40.2%,母親外出的最少,佔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絡不良行爲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舊錶現得積極向上,他們中有94.4%希望自己成爲一個更好的人。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性的綜合問題,關乎到教育、心理、法律、經濟等方面。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需要全社會的關愛、幫助和支持。

“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是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國少工委於20xx年發起的一項以少年兒童安全自護教育爲主要內容的少先隊品牌活動。它對引導少年兒童平安自護和健康成長髮揮了積極作用。

20xx年,“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將特別關注和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微信公衆號將針對這兩個羣體持續的進行安全系列教育專題並開展相關的“平安自護營”活動。爲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平臺,關注他們的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2

爲全面瞭解全縣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現狀,進一步做好關愛幫扶工作,__縣婦聯通過走村入戶、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全縣農村留守婦女及留守兒童情況進行了調研,報告如下:

__縣位於__省西部,____族__族自治州中部偏東,是集“老、少、邊、窮、山、庫”於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轄12個鄉鎮、140個村,總人口14.45萬人,其中女性人口6.92萬人,18歲以下人口2.76萬人,通過調查,__縣留守婦女約爲2.78萬人,在年齡特徵上,20—30歲的佔14.25%,31--40歲的留守婦女比例較大,佔留守婦女的47%。40—50歲的佔38.75%;在家庭人口規模上,留守婦女所在的家庭人口多數在3-5口之間;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婦女大多文化偏低,以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居多,佔84.8%,高中文化程度的僅佔15.2%;在技能培訓及掌握情況上,大多數留守婦女沒有參加過技能知識培訓,有技術特長的很少,僅30%的留守婦女參加過農業實用技能培訓,15%的留守婦女掌握一技之長,12.8%的留守婦女有過法律知識的培訓;在健康狀況上,33.8%參加過健康知識培訓,60%的留守婦女有程度不同的婦科病;留守原因上,一是需要在家務農、贍養老人及撫養小孩,二是由於留守婦女自身身體狀況和外出務工經濟成本考量,三是男主外、女主內傳統思想的影響。

留守兒童人數也呈逐年上升趨勢,截至20xx年5月,基本摸清全縣12個鄉鎮0-18歲留守兒童人數爲8280人,佔兒童總數的41.34%。其中父親單獨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1747人,母親單獨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540人,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的兒童5993人。年齡段主要集中在小學和初中階段,佔留守兒童總數的57.5%,14—18歲的佔42.5%;學習成績多爲中等一般,學習優秀的僅佔24.8%;留守兒童監護方式以母(父)單方撫養和祖輩隔代監護爲主,少數由上代親戚和愛心媽媽(爸爸)監護。

近年來,__縣婦聯一直把留守婦女兒童的生存、生活、教育和發展問題作爲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的重要內容予以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各部門的職能作用,以“關愛留守婦女兒童行動”爲重點,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完善服務方式,促進婦女兒童全面發展、共同進步。

一是在12個鄉(鎮)開展育齡婦女生殖健康檢查免費服務活動,爲廣大農村育齡婦女進行婦科黨見疾病及乳腺疾病的免費篩查、治療、轉診服務,提供避孕節育、優生優育、生殖保健知識、計生政策法規諮詢的一條龍全方位服務。

二是充分發揮“巾幗志願服務隊”作用,積極參與“留守兒童、愛心媽媽”手牽手活動,爭當“愛心媽媽”,爲留守兒童捐款捐物。

三是上門慰問特困留守婦女,繼續實施“春蕾計劃”,牽線搭橋資助特困女童。四是依託“婦女之家”、“留守兒童之家”等陣地,開展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組織留守婦女開展讀書讀報、講座交流、文體健身等活動,豐富留守婦女業餘精神文化生活。五是扶持致富創業。幫助留守婦女及家庭選擇適宜的生產項目,組織開展種養加實用技術培訓。對有創業意願和能力、符合條件的留守婦女,優先幫助解決婦女小額擔保財政貼息貸款。目前全縣建立“婦女之家”56個,依託山村幼兒園建立“留守兒童之家”78個。

1、家務繁重,生產方式單一,家庭收入偏低。

因爲丈夫外出務工,留守婦女在承擔家務、照顧老人子女的同時,大多承擔着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成爲農業生產勞動的主力軍。由於受地理環境、經濟能力、文化程度、勞動技能、體力精力等因素的制約,留守婦女普遍長年從事傳統農業勞動,起早貪黑,繁忙辛勞,但收入普遍偏低。低文化、低技能,也嚴重製約了農村婦女就業致富的機會和途徑。留守婦女家庭除了農業收入和丈夫外出務工寄回的收入外,再無其他收入來源。

2、精神壓力過大,身心健康受影響。

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勞動,又要料理家務,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撫育未成年的孩子,生理和心理負擔沉重,身心健康受到了嚴重影響。雖然目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已惠及廣大農民,但是,由於家務和農活全靠一人支撐,大多數農村留守婦女都無暇關注自身的健康問題,有了小病小災也是硬扛着,不到不得已都不會上醫院。同時由於丈夫長期外出務工,常年不在身邊,夫妻交流少,只是偶爾打電話,空間距離的阻隔使多數留守婦女感覺到孤獨和沒安全感,情感溝通的缺乏很容易導致感情危機,甚至婚姻關係破裂。

3、空閒時間較少,文化生活匱乏。

留守婦女平時要耕作田地、操勞家務、照顧老人和孩子,空餘時間較少。遇上雨雪等惡劣天氣不能勞作或農閒時,偶爾會走親訪友或到鄉鎮或進城採購物品。最多的文化生活便是串門聊天,看看電視,打打麻將娛樂,精神文化生活相對比較匱乏。少數留守婦女會參加村裏組織的廣場舞、打__鼓等文化娛樂活動。

4、人身財產易受傷害,安全感較低。由於男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只剩下了“369”部隊(婦女、兒童、老人),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導致農村治安防範力量的減弱。一是家庭財產安全得不到保護。少數不法分子利用農村男勞力外出機會,盜竊財物,偷雞摸狗。二是留守婦女在村組中處於弱勢地位,在遇到鄰里糾紛或生產糾紛時,容易成爲被人欺負的對象。丈夫外出的時候,妻子有明顯的不安全感。

1、親子關係缺失,親情需求較強。

由於距離上遠隔和經濟上的原因,在外務工的父母回家次數很少,大多選擇每年春節回一次家,有的兩三年回一次家。長期的分離和缺乏聯繫對留守兒童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生活上缺少父母關愛和照顧,和正常家庭的小孩相比較顯得性格憂鬱自卑。在調研中我們得知,我縣個別學校出現留守兒童,因爲太過思念父母,居然有輕生的想法,半夜趁老師同學熟睡,用跳樓的方式去抗議,所幸的是並未受傷。還有一部分留守兒童因爲缺乏父母的教育,而養成不良行爲習慣,如吸菸、喝酒、上網遊戲、拉幫結派甚至於校園暴力等,而在學習、文明禮儀方面很是欠缺。親子關係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人格發育帶來了嚴重影響。

2、以隔代監護爲主,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問題。

據調查,目前,我縣留守兒童監護權轉移主要有隔代監護、親友監護、自我監護三大類型,其中,“隔代監護”高居首位,其比例高達60.1%;親友監護的比例爲28.8%;哥哥姐姐監護的比例爲7.4%;自己照顧自己的比例爲3.7%。“隔代監護”對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帶來重大影響。隔代監護人由於大多是老齡人羣體,知識能力不足,又忙於家務農活,對留守兒童重養不重教、重物質輕精神,一般採用溫飽式教育,有些爺爺奶奶比較溺愛孫輩,反而讓留守兒童性格放縱,難以管教。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弱化了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感,大多數留守兒童認爲父母外出務工“是一段痛苦的經歷”,有“被拋棄”、“孤獨無助”、“無奈”感覺。可見父母外出務工根本無法切實感知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髮展,難以實施正確的引導教育,不利於孩童的心理健康成長。

3、家庭教育缺失,學習不太理想。

大部分留守兒童對學習的認識都比較積極,但是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不容樂觀。這主要是因爲隔代監護及上代監護的監護人羣體自身素質普遍偏低,大多是文盲或小學初中畢業,無法輔導留守兒童學習,並幫助留守子女養成良好的學習自控力,留守子女因爲親子關係缺失而帶來的心理問題等都影響了學習。還有一部分隔代監護人認識不到讀書的重要性,而且認爲讀不讀書一個樣,他們沒有讀書一樣也能過上好日子。所以,一些老人不但不對留守兒童不認真學習的行爲進行監督,而且是持包容和支持的態度,爲一些留守兒童遲到、曠課甚至是輟學提供保護。另一方面,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由於每天所要承擔的農活家務很多,也沒有很多時間去關注孩子。

4、健康知識缺少,安全缺乏保障。

由於農村安全健康觀念的淡漠,留守兒童經常獨自在家,因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容易遭受人身傷害或自然侵襲,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加上農村思想觀念保守,在生理方面知識難以啓齒,安全健康教育知識全部依賴於留守兒童所在學校的指導。使得留守兒童在身心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自我健康保護等的理解上存在困難。

爲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體系,以形成“黨政統籌領導、部門齊抓共管、家庭自願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機制爲目標,爲此,特提出如下建議:

1、黨政統籌領導,創造條件,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或從事農村生產,回來陪孩子,也能有相當的收入。將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納入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統籌推進,綜合施策。將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工作列入當地財政預算或設立專項經費。

2、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黨委或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召集人,由婦聯、教育、民政、衛生、計生、文化、公安、司法、關工委等多部門相關責任單位組成聯席會成員單位,配套工作經費,明確職責分工,制定執行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

3、建立留守婦女兒童動態監測機制,對留守婦女兒童信息實行公安、教育、衛生等部門聯合採集,縣、鄉鎮、社區及各相關部門進行動態化監測,便於及時掌握留守婦女兒童狀況。

4、注重搭建留守婦女兒童關愛平臺,依託“婦女之家”、“兒童快樂家園”“留守兒童親情家園”“留守兒童託管中心”“留守兒童之家”等陣地,密切聯繫留守婦女兒童,以各種活動爲載體,開展宣傳教育關愛服務,以豐富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業餘生活。

5、加強農村留守婦女的培訓,整合部門各類資源,把留守婦女納入重點培訓對象,爲她們開展農業生產、養殖技術、法制維權、女性健康知識、心理健康、子女教育等各類培訓。提高留守婦女就業技能和思想認識,引導留守婦女走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道路。

6、落實政策,鼓勵留守婦女自主創業。積極實施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政策,提供技術、資金等支持,幫助農村婦女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業和養殖、瓜果蔬菜種植、手工業等副業。大力培育留守婦女中的女科技致富帶頭人、女經紀人、女農民技術員,發揮她們的示範帶動作用,對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婦女所從事的種、養殖行業項目應給予重點資金扶持。

7、建立機制,定期開展農村健康普查。政府應把農村婦女兒童定期普查納入公共衛生項目、列入政府“民生項目”,並投入專項資金。關注廣大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身心健康,定期開展健康普查,並形成長效機制。

8、加強對留守婦女兒童的幫扶和權益維護。充分發揮在職幹部、巾幗志願者、愛心媽媽、代理家長的作用,示範帶動,奉獻愛心,結對幫扶;充分發揮婦女兒童維權工作站點、婦女兒童之家的作用,調解矛盾、維護權益。

9、組建一支比較專業的心理干預專家隊伍,加強對留守婦女兒童心理問題的疏導和化解。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3

××是個農業縣,青壯年勞力外流量大,留守兒童多,據統計 (以父母雙雙外流爲統計對象),全縣5——16週歲少年兒童55314名,其中留守兒童約17816名,佔這個年齡段總數的32.2%。個別村莊的兒童留守現象尤爲嚴重。例如楊溪鄉墩上村第二村小組,5——16週歲的22名兒童中有20名留守,留守率達91%。兒童留守,尤其是農村兒童留守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一、主要問題與原因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是:隔代監護——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看管;委託監護——借居在親友家;無人監護——獨立面對生活。從調查的情況看,隔代監護的留守兒童比例佔到91.6%。這些留守兒童的親情教養和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憾,在學習、生活和思想品德方面問題日益凸顯。

1、學習成績差強人意

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後不用心溫習,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成績不理想是留守兒童中較普遍的現象。抽樣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好的佔1%,中上的佔18%,中下的佔81%。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父母期望值過低。部分農村家長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少,因而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一些家長認爲讀書並不重要,自己不讀書,外出經商照樣賺大錢,因此不重視子女的學習。二是監護人無力輔導學業。隔代監護的老人普遍年齡大、文化程度低,有的還要農作,在時間和精力上,難以給留守兒童進行學習上的幫助和輔導。三是監護人教育意識淡薄。據許多教師反映,有的監護人認爲把孩子送進了學校就歸學校管,與自己無關,自己不知道怎麼管,也管教不了。

2、心理健康問題衆多

義務教育階段的少年兒童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孩子大都採取“只要不犯大錯就行”的放任態度,導致部分留守兒童養成自私任性、孤僻頑劣等極端性格。究其原因,一是價值導向有偏差。父母常年在外,對孩子採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使得孩子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而在學習中又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鑽研精神。二是心理疏導不到位。少年兒童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期,成長過程中產生的許多煩惱與衝突,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交流,而監護人又難以察覺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進而產生衆多的心理問題。三是教育方式不得當。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和“棍棒教育”型家長的比例高。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知如何管,父母在外又管不着,無形中助長了孩子極端個性的發展。

3、情感乾涸呼喚親情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爲複雜,其中情感缺乏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情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爲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從調查的情況看,許多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幾點建議

兒童留守是當前一個不可小視的社會問題,也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是事關下一代青少年成才的一件大事。

1、學校應成爲留守兒童溫暖的家

學校應擔負起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成爲留守兒童溫馨的家。××縣韜奮學校於去年9月開辦留守兒童託管班,創建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一三四”育人模式,即,一個重心:以寄宿制管理爲中心,從行爲習慣、學習生活、課外活動等多方面對留守學生進行引導和管理;三個立足點:從學生、教師、家長三個方面突出要求,優化教育和管理,加強了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定時、及時向他們反映孩子的在校情況和表現;四個建立: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立結對幫扶制度,全方位關愛留守學生。可以說,韜奮學校爲留守兒童再創了一個溫暖的家。

韜奮學校的做法,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成才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中的經驗值得一些學校借鑑學習。

2、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縣關工委組織“五老報告團”進校開展思想道德、家庭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動和鄧埠鎮倪桂村關工委正在實施的對村裏部分留守兒童進行義務監護等措施,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建議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愛:

(1)爲學校、留守家庭捐贈親情電話,方便孩子與父母的親情溝通;

(2)努力創建良好的社會風氣,爲留守兒童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社會各界多關注一些身邊的留守孩子,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和溫暖。

(3)創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素質,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3、家庭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家長要提高教育素養,改進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逐步自律、自主,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保持與學校、老師的聯繫,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心理變化。家長應儘可能在本地務工或一方在本地務工,並常回家看看孩子,加強親情溝通。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4

近年來,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的剩餘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其中一部分羣體赴韓務工,一部分涌入經濟發達城市,而他們的子女大多留給了祖父母、兄弟姐妹和親戚照顧,從而形成了一支特殊的“留守兒童”隊伍。大部分“留守兒童”缺少家庭正常的愛護、教育和關懷,有的從小就染上了諸多不良社會習氣,留守兒童已成爲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而其教育問題更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目前,我市有中小學校共計28所,農村中小學14所;其中漢校有6所、朝校有4所、民族聯校有4所。從留守兒童分佈情況看,漢族學校留守兒童佔全校學生總數的8。6%~68%之間;朝鮮族學校留守兒童佔全校學生總數的72%~90%之間;民族聯校留守兒童基本是朝鮮族學生。從圖表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市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比較高,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接近極化,尤其是朝鮮族學校留守兒童所佔比更爲突出,民族聯校和漢校的留守兒童也多是朝鮮族學生。

(一)學習教育不繫統。外出務工父母常年在外,一週或一個月才能與孩子通過電話、網絡等渠道聯繫一次,有的甚至好幾年不回家。這種父愛、母愛的嚴重缺位,不利於引導、教育和監督子女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更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部分監護家庭只注重孩子的物質生活,而忽視孩子的學習,尤其是忽視了對孩子人格的培養。

(二)人格發展不健全。由於爺爺、奶奶等隔代監護者,對孩子溺愛、放縱,留守兒童的生活幾乎處於無限制狀態,缺乏正常、積極的教育和引導。而且由於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無法與父母進行溝通和感情培養,長此以往,大多數留守兒童會變得感情冷漠,容易形成內向、自卑、孤僻等性格特徵。可以說,父母外出打工的時間越長,留守兒童的性格變化就越大;兒童年齡越小,變化就會越快。親情缺失直接影響到了留守兒童的人格形成以及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三)人際交往不和諧。一是由於外出父母回家頻率很低,與孩子聯繫較少,導致親子關係相對而言比較淡薄,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正常交流關係慢慢淡化,使留守兒童難以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二是學校作爲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最關鍵的社會化主體,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學校老師並沒有對留守兒童給予較其他兒童更多的呵護,師生關係不密切。三是在與同齡夥伴的交往中,留守兒童可以擺脫家庭和學校的約束。留守兒童與同伴,雖然能夠相互傾訴或簡單勸解,但由於他們社會交往閱歷淺,交往能力差,不能夠完全相互指正各自的問題。

(四)社會救助不完善。隨着留守兒童受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救助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社會救助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得到社會救助的留守兒童家庭比例小,另一方面是在接受救助的留守兒童中,接受一次性救助多,接受長期救助少,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困境。而且,大部分救助形式主要是物資幫助,缺乏對留守兒童的精神支持。

(一)家庭收入低。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收入的總體水平直接決定着家庭的生活狀況,也決定着孩子的教育支出。爲了改善家庭生活條件,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農村,到韓國或者是經濟發達城市務工經商。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無法兼顧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當二者發生衝突時,多數會選擇前者。簡言之,較低的經濟收入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學校教育管理不到位。由於留守兒童家庭父母監護缺位,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的作用也難以充分發揮。留守兒童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常有逃課、打架等現象發生,而部分學校教師對此感到無能爲力,認爲只要不出大事就行,有時對留守兒童採取放任的態度。而且,大部分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裏課程,配備的心理輔導教師也是由其他任課老師兼任,缺乏專業性。對於留守兒童的學習,學校教師往往力不從心,很難做到給每個學生做家訪。

(三)同齡羣體負面影響較多。由於許多留守兒童與監護人關係不和諧,使得他們更願意與其同齡夥伴交流。一方面,留守兒童的同齡羣體與他們年齡相當,對社會的價值觀與他們一樣存在歪曲的方面;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的同伴往往還是留守兒童,他們有共同的弱點,這就使得他們之間容易達成某些共識,包括正確的和錯誤的,不利於他們的健康發展。

(四)大衆傳媒缺乏正確引導。隨着社會的發展,大衆傳媒日益興盛,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受到報紙雜誌、電視、廣播以及互聯網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對於性格還沒有形成的留守兒童而言,大衆傳媒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伴隨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各種暴力遊戲和不良網站氾濫,這就對未成年留守兒童造成了嚴重影響,尤其對於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來說,遊戲廳、網吧等場所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實行“三個納入”,即堅持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點工作計劃和相關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評範疇,納入市本級財政預算提供經費保障,全面加強留守兒童教育管護工作組織領導和專項考評機制,制定工作規劃,完善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實。

(二)強化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和教育水平。教育部門和各學校應及時收集留守兒童的資料,爲每個留守兒童建立專門檔案,詳細記載留守兒童的身心

發展,及時與孩子外出父母聯繫,共同爲他們制定相應的發展計劃,提高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爲改善兒童的教育環境提供更具科學性的決策。同時,要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比較集中學校的師資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提高學校教師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認識,強化老師們的引導和教育能力,改善留守兒童的學校社會環境。

(三)提高家庭盡責意識和社會參與水平。一方面要建立以政法部門爲主體的法律保護網絡,充分發揮“家長學校”載體作用,搶抓時機積極組織留守兒童父母開展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專項教育活動,積極探索在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通過勞動部門建立維權崗等組織加強家長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自我教育和監督工作,不斷增強其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主體意識;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宣傳教育工作力度,積極引導社會各界自覺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愛心行動中來,着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不斷提升留守兒童教育管護社會參與水平。

(四)健全完善留守兒童教育管護長效工作機制。一是堅持“教育爲主”,積極發揮教育主渠道和學校主陣地作用,切實將留守兒童教育管護納入學校重點工作範疇和校長年度目標責任考覈,狠抓學校留守兒童教育管護工作長效機制建設,積極轉化留守兒童課題研究成果,大力提升學校留守兒童工作科學化、規範化、精細化水平。二是要捆綁國家各類救助政策,面向全社會廣泛爭取各類愛心捐助,進一步加大貧困留守兒童資助工作力度,不斷完善貧困留守兒童救助長效機制。三是要進一步強化“兒童爲本”理念,不斷加大教育宣傳力度,廣泛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增強留守兒童自我主體發展意識,引導自立自強,促進留守兒童全面協調發展和健康快樂成長。

(五)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加快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是解決農村人口外出打工的關鍵問題。我市農村人口之所以選擇外出打工,最主要原因就是在當地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此,要集合我市各方面優勢,支持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使農民在當地就能夠就業,達到發展農村經濟與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管理工作相互促進的作用。此外,要重視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把開發農村實用人才,作爲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城鄉共同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上述舉措,讓農民“離土不離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產生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5

活動參加者: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奎年來,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規模的不斷擴大,勞務經濟已成爲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由此產生了一批特殊羣體,即“留守兒童”。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縣統計局採取分層抽樣、整羣抽樣、全面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全縣14個鎮共抽取42個村民小組,調查時點爲20xx年3月20日。

彙總結果顯示:4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630人,勞動力4966人。20xx年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爲1336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9人,減少2。12%。據此推算,20xx年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爲134779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926人。在留守兒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顧的有23121人,佔留守兒童的68.4%,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的有10596人,佔留守兒童的25.5%,其他親人照顧的有2138人,佔留守兒童的5%,獨立生活的有44人,佔留守兒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情況令人堪憂。

14個鄉鎮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學習均存在這樣的問題,即由於父母長期在外,監護人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教育幫助不夠。調查中發現,83%以上的監護人沒有參加過家長會,13%的監護人偶爾輔導孩子學習,僅有10%的監護人和老師聯繫。從而致使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時好時壞,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甚至有的厭學、輟學,成爲老師眼中的“雙差生”和“問題兒”。

2、性格行爲存在缺陷。

由於正常的家庭心理環境的缺失、農村教育環境的不理想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滲透,使得留守兒童形成了典型的個性特徵和行爲缺陷。集中表現爲:任性、鬱悶、敏感、不安、膽怯等。祖輩的溺愛,造成留守兒童我行我素、固執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等不良性格。在學校常常表現的不合羣、易嫉妒、叛逆心理嚴重,不能與老師和同學和平共處。而且由於留守兒童處於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適當的約束和科學的引導,使其極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和影響,很多兒童由於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爲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遵紀守法表現較好的佔17%,一般的佔65%,差的佔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

面臨拐騙、打架、鬥毆、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兒童年幼無知,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4、政府、社會關注不夠。

留守兒童在成長期需要家庭、社會的關愛和引導。目前他們尚處於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缺乏對社會生活事物的準確判斷,沒有父母在身邊交流、教育和疏導,讓他們面臨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會上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夠,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調研發現,教育、民政、關工委、團委、婦聯等部門雖採取了一定的措施,開展了一些關愛工作,但覆蓋面還是很小。如:學校尚未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村委會也沒設立外出務工人員花名冊,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尚未進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問題產生的原因

1、社會原因。

城鄉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

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爲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學校原因。

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留守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老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1、從社會職能上,要進一步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

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切實擔負起責任。

一是要提高認識,把留守兒童教育成長問題納入政府議事日程,加強領導,形成多部門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機制。

二是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制定有利於留守兒童教育成長的政策,儘快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兒童合法權利。

三是要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強新聞宣傳,加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引起全社會重視,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解決。

四是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宣傳部和精神文明辦要加大力度,引導和教育人們提高關愛留守兒童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引導和教育外出務工家長轉變家庭教育理念,強化監管責任;教育部門要形成教育保護合力,出臺相應的關愛和保護政策與措施,加強監督和檢查,強化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監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門要加大對侵犯留守兒童合法權益行爲的打擊,淨化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環境;司法部門要深入基層開展法律宣傳和諮詢活動,增強留守兒童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民政部門要關心貧困留守兒童的生活,把貧困留守兒童列入救濟對象;關工委、共青團、婦聯等組織要從各自的工作實際出發,在向留守兒童開展獻愛心及“一對一”幫扶、“手拉手”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創辦留守兒童家長示範學校、代養人家長學校,開展志願者服務、結對子互幫、親情熱線等活動,把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落到實處。

五是要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村委會應儘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對於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由村支部負責,統籌鄉村學校的老師、村婦代會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爲習慣。

2、從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

從調查資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的影響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則影響相對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瞭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繫,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和辦法,做到掙錢與教育子女兩不誤。

3、從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

一是在留守兒童較多的農村地區,試辦寄宿制學校。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爲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

二是學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形成合力。

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繫,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並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籍他們殘缺的感情。

四是在課程上大膽創新,在爲所有兒童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下的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知法、守法。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成立心理諮詢室,專設心理老師,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爲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6

通過實地調查瞭解有關情況,掌握事實材料;問卷調查

近幾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解脫出來,向城市的轉移,掀起了新的城市“淘金”熱潮。由此帶來了大量農村青少年脫離父母的監管,成爲“留守兒童”,引發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爲了瞭解“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的身心狀況,併爲促使這一特殊羣體的健康成長,我們專門就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開展了專項調查。

隨着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留守兒童”儼然成爲一大社會問題。心痛之餘,我們無法袖手旁觀,尋求解決之道纔是根本。家庭,社會,學校,在哪裏打開缺口,就要在哪裏補上漏洞。

留守兒童作爲新的社會背景下的特殊羣體,其自身在道德情感、生存狀況、教育、心理健康等諸方面存在的問題日益突出。通過調查,瞭解留守兒童現實生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此次調查選取小學爲調查範圍,調查對象爲二年級到五年級的農村留守兒童及他們的監護人,兒童年齡分佈在8-13歲之間。其中男生人數佔44.92%,女生人數佔29.66%,監護人人數佔32.43%,本次問卷發出130份,收回111份,有效問卷110份。

在這次調查中,發現東方紅地區的留守兒童多,分佈的範圍廣。爲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

55.45%的留守兒童表示希望父母陪着做作業,約93.73%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90.90%的留守兒童想讀初中。

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爲習慣好的比重偏低,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遊戲的現象時有出現。他們的內心比較封閉,性格孤僻。

此年齡段兒童正處於生理心理成長髮展的關鍵時期,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爲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小部分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大部分成績中等或偏下。

據調查,留守兒童的監護權絕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還有的留守兒童沒有監護人。這些兒童的委託監護人普遍年紀大、文化低,絕大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自己的生活。監護人有的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無辦法監護孩子。他們對孩子行爲習慣、身心發展和思想品德引導少,教育管理方法簡單粗暴等問題,孩子思想波動且出現心理障礙時,沒有及時溝通,常使留守兒童缺乏心理慰藉。他們的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據調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給家中打一次電話,有的半年聯繫一次,相當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來,單純認爲給孩子吃飽、穿暖、有學上、有書讀就萬事大吉了,忽視與孩子的心理溝通與交流,導致孩子對父母很陌生,親情關係出現了障礙。父母無法瞭解子女的心理變化,往往以物質彌補歉疚的感情。子女缺乏親情關愛,內心空虛,有的對家長有埋怨情緒,還有的留守兒童爲了宣泄煩惱,走上極端。

留守兒童理應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關愛。但由於—些學校偏重於學生的學習成績,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羣體缺乏特別的關愛,不能主動和監護人聯繫;同時被委託監護人又缺乏與學校溝通的意識和能力。在農村留守孩子中,有的行爲紀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現象,如偷摸等不良習性。又由於不能與父母及監護人及時溝通,以至他們之間感情疏遠,使得留守兒童對自己的父母的怨恨。此外,留守兒童在應對挫折時“無處訴說”,不能夠得到很好的方法引導,面對學習困難時,不能很好的得到處理,導致學習興趣缺乏,不能獨立完成家庭作業,學習成績不理想,造成很多孩子不能正常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由於年齡小,社會閱歷少,辨別能力差,又缺乏呵護,往往成爲被侵害的對象。據縣公安部門的調查,在近年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人員中,留守兒童佔15%,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這不能不引起社會的重視。

農村剩餘青壯勞動力大規模流動,剩下老幼。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收入差距增大,很多農民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大量農村剩餘青壯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村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因此將自己的子女及父母留在家中。增加了農村老年人的比例。

大人經濟收入與孩子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父母有的是生活壓力所迫,不得不外出打工;有的是追求更好的經濟收入,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有的甚至就是跟從大衆,感覺到城市去“淘金”是應該的。由於他們的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識不高,他們認爲,過更好的日子纔是第一位的。因此對孩子的學習教育關注過少,心理教育更是力不從心。

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

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又加上留守兒童的父母的遠離,及其監護人素質的低下,使得留守兒童的心理髮展障礙重重。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爲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長要轉變育人觀念。不少農民對自家孩子的期望值過低,認爲將來不會有什麼大的出息,對孩子的學習不是很關注,抱有引導不夠,他們以自己在外務工受苦受歧視的經歷現身說法,要求孩子“適應社會世俗”,這些錯誤的育人觀念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影響極大,必須切實加以轉變。其次,要加強與子女的交流和溝通。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個班級唸書,不知道班主任是誰,更不用說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況了。家長們應該充分利用兩季大忙,春節返鄉等機會,多向老師和監護人瞭解孩子在學校、家裏的學習生活狀況,或藉助電話與孩子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再次,可適當改變外出務工方式。夫妻兩人儘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一方可擇近在本地務工,最好能隔不長時間回家一趟,增進與孩子的親情交流,關心其成長。

法國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經這樣忠告做父母的人:培養你們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爲親情的撫慰與關懷有助於孩子的成長。而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的恰恰是親情的撫慰與關懷。這是我們應該引起充分重視的。這些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學習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響。從數據顯示的情況來看,在外打工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維繫鬆散,且有些開始記事的孩子出現對父母敵視和仇恨心理。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有的厭學逃學,明顯地不如父母監護下成長的兒童。

農村學校作爲直接面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單位,應該成爲其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育,在學習、生活上予以更對的關心和愛護。一是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個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長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學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繫;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師要切實增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度。調查顯示,在很多教師眼裏,“留守兒童”與雙差生劃上等號,屬於"不受歡迎"的一羣,"留守兒童",從老師那裏得到的關愛明顯要少於非留守兒童,對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而言,教師與其親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賴感受.對其的影響就越大.在家長與"留守兒童"之間產生隔閡較爲疏遠的情況下,老師理應擔當起“扭轉乾坤”的角色,四是深入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如:主題班會、聯誼會、道德法制講座以及“我爲留守兒童獻愛心”活動等,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學校大家庭的溫暖。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爲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根據20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爲主和公辦學校爲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爲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爲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針對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爲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學校要開設心理教育課,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開展心理諮詢、心理矯正活動。學校要設立“心理諮詢室”或“傾訴信箱”,讓學生的各種煩惱有地方傾訴,爲學生打開“心結”。加強挫折教育和磨礪教育,培養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特別是自主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定期舉行文藝、體育、科技和社會實踐活動,充實學生生活,讓留守學生在歡樂、和睦、關愛、幸福、向上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農村中小學普遍寄宿條件很差,甚至很多沒有寄宿條件,這使得農村留守學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發揮。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儘量爲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同時,學校要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

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社會的呼聲可以讓政府加大對此問題的重視和解決力度,也可以讓留守兒童自己感到社會對他們的重視與關愛,更好的促進他們的學習進步、品德優秀,使之生理心理都得到健康發展!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將來國家建設的棟樑,我們應該密切關注他們的教育問題,特別是我們的“留守兒童”更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引導這些孩子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總之,農村“留守孩”問題是當前我國農村社會轉型期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一定會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7

爲準確掌握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連雲港市灌南縣婦聯歷時兩個多月時間,深入新安鎮、新集鎮、三口鎮、李集鎮農村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發放調查問卷250餘份,訪談留守兒童家庭100餘份。

一、基本現狀

調查顯示,我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較之過去有轉變,具體體現在:

1、家教觀念深入人心。96%的受訪家長認爲家庭教育很重要,75%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和健康狀況非常關心,62%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獲得大專以上的文化,55%的家長更關注孩子的品格修養,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2、家教行爲趨於理性。80%的家長在孩子犯錯時,選擇給孩子講道理。與孩子的意見不一致時,75%的家長會選擇討論溝通,而不是一味地強制孩子服從。81%的家長熱衷於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有過廣播電視、報刊閱讀、親友探討等學習經歷。

3、親子關係逐步改善。在被調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的佔96%,雖然長年在外,但70%的父母能夠保證每週至少一次跟孩子聯繫,56%的留守兒童願意向父母傾訴煩惱和困惑,52%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務工。

4、學教困難有所緩解。62%的受訪留守兒童很喜歡上學,65%的孩子對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況滿意,僅15%的孩子覺得父母外出務工 對學習有不好的影響。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的生活、學習管教也較以前有了大的改觀,73%的留守家庭會督促孩子的學習。

二、存在的問題

1、家長培訓渠道不暢。調查顯示,農村家長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親佔76.6%,母親佔65.8%。他們的家庭教育經驗有40%是來自長輩的經驗,35%是自己從小的體驗。因此,他們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的積極性非常高,90%的家長有培訓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長有過相關的學習機會。

2、留守兒童學習壓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話題,60%的家長選擇了學習和健康,過於集中的關注給留守兒童的學習帶來壓力。數據顯示,70%的家長認爲自己的孩子成績“優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績不滿意,另有26.6%的學生認爲“自己成績未達到父母的期望”,家長和孩子對成績的認可度有較大差距,體現了孩子們在學習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現象依然存在。調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沒時間,顧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電話溝通。但留守兒童對這種溝通並不滿意,63%的留守兒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聯繫一次,48%的孩子承認父母不在,缺乏保護,膽小怕事。

三、建議與對策

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牽涉面較廣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建議如下:

1、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責任。建議各級黨委政府着眼未來,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勞動等政府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相互協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規辦事。二是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羣衆團體的作用,支持他們依據章程開展關愛活動和志願服務,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適當傾斜技能培訓、貧困助學、社會救助等資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經費納入公共財政,做到有錢做事。

2、家庭要成爲關愛留守兒童的“第一陣地”。各級婦聯要繼續深化以家庭爲載體的各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送家教進農村、進社區”活動,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引導家長和監護人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當好孩子的“啓蒙老師”,關注孩子的心智成長。

3、學校要成爲留守兒童的“家外家”。推廣和完善寄宿制學校建設,解決當前留守兒童“家裏管不好,學校不好管”的難題;開設學生心理疏導課程,幫助留守兒童化解心理問題;鼓勵教師對留守兒童傾注更多的關心關愛,鼓勵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以友情彌補親情。

4、社會要肩負起留守兒童的“監管職責”。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組織動員巾幗志願者、婦女幹部、退休幹部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能讓留守兒童享受到愛的溫暖和社會的關愛;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兒童託管”機構,讓孩子放學放假有地方玩、有人管;推行“假期培養”模式,讓留守兒童在假期擁有“知識充電站”和“快樂加油站”,實現“離校不離教”。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8

爲進一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重慶市文明辦組織精幹力量,走進基層鄉鎮、中小學校,開展問卷調查,組織座談研討,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對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具體情況如下。

一、基本做法

近年來,重慶市按照中央以及市委市政府要求,紮實推進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1.堅持教育引導。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根本,持續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將“大道理”轉化爲青少年易於接受的“小信條”。一是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舉辦“中華魂”青少年讀書活動,開展“紅領巾心向黨”愛國主題教育,實施“九童圓夢”教育行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二是注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廣泛開展春節關愛行動,組織留守兒童寫春聯、繪夢想、做年夜飯、拍團圓照,瞭解傳統文化習俗。編印《百家訓》《家訓參考》《最美家訓集錦》等圖書免費發放給留守兒童家庭。開展“最美家書”活動,評選“最美家書”3000封,增進孩子與父母的情感交流。三是建好用好活動陣地。建設農村留守兒童指導服務站1796個、省級以上鄉村學校少年宮492所、留守兒童之家6032個、校外託管機構1292個,留守兒童學習和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依託全市3760所鄉村市民學校開設“四點半課堂”,開展課業輔導、體育鍛煉、科普嘉年華、藝術小殿堂等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業餘生活。

2.堅持人文關愛。一是組建關愛隊伍。招募以女大學生、女村官、女教師等爲主體的紅櫻桃義工6萬餘名,組織“五老”志願者2萬名,以“代理家長”等形式關愛留守兒童。結合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成立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隊開展志願服務。組織百名書畫名家與鄉村學校少年宮結對,講授書畫知識,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二是打造活動品牌。開展“紅櫻桃·冬日針愛”“冬日陽光·溫暖你我”等關愛行動,捐助愛心物資3000餘萬元,參與志願者30萬人,幫助留守兒童16萬餘名。實施“流動少年宮”項目,免費爲農村留守兒童提供聲樂、舞蹈、書畫、航模等培訓,已培訓農村留守兒童6.5萬餘名。利用週末舉辦留守兒童訓練營,每年組織600餘名農村留守兒童參加素質拓展。三是開展心理健康疏導。依託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進學校開展心理健康巡講,對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干預和跟蹤輔導。依託12355青少年服務檯,面向留守兒童開展心理諮詢和法律援助服務。

3.堅持標本兼治。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大力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監護缺失等突出問題。一是強化家庭監護責任。出臺《重慶市家庭教育促進條例》,制定《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責任清單》等文件,明確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及其他監護人的責任。開設“家庭教育流動學校”,深入村社、院壩授課4萬餘場次,提高留守兒童家長的監護能力。對監護責任履行不到位的實施訓誡,嚴重的將提請變更監護訴訟,剝奪其監護權。二是扶持青年返鄉就業。有針對性開展各類培訓,提高留守兒童父母創業就業能力。實施新型青年職業農民培訓“新芽計劃”、創業致富“領頭雁”培養計劃、未來企業家培養青鋒計劃,幫助青年創業致富,把父母留在孩子身邊。三是保障隨遷子女權益。完善農民工子女異地就學、升學政策,創造條件讓學生隨父母在務工地就讀,從源頭上解決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問題。目前全市接收隨遷子女31.5萬人,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22%。

二、主要問題

當前,重慶市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總體狀況是好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少數留守兒童思想抑鬱、精神空虛、行爲失範,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暴露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

1.家庭教育嚴重缺位。一是父母盡責不足。留守兒童父母由於外出打工,將孩子委託給家中老人或者寄養在親戚家中,對孩子關心關愛不足。有的農村學校開家長會時,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家長能參加,且參加的基本都是家中老人,家長會“聽得懂的來不了,來參加的聽不懂”。二是家教水平較低。一方面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文化層次、教育能力相對較低,家庭文化和家風底蘊薄弱,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據調查,留守兒童實際監護人平均年齡56.1歲,文化程度在小學以下的超過72%。另一方面老人或親戚往往溺愛孩子,造成一些留守兒童恣意放縱,在思想上、行爲上比較偏激,聽不進批評教育。三是家庭環境不佳。農村休閒生活喜歡打麻將,有的家長甚至左手抱着孩子,右手摸着麻將,很多留守兒童在麻將聲中長大。有的家長崇尚燒香拜佛、求神問卜,留守兒童容易受到封建腐朽思想侵染。此外,“教育無用論”“讀書無用論”等錯誤觀念在農村還有一定市場,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

2.學校教育師資薄弱。農村學校思想道德教師隊伍建設比較滯後。一是教師數量不足。寄宿學校教師客觀上承擔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部分職能,兼顧老師、父母、心理輔導員、營養師等多重角色,任務重、壓力大、人手緊。二是教師素質不高。農村中小學教師年齡普遍偏大、學歷較低、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滯後,偏於注重知識的傳授,對留守兒童思想、心理和情感的需求難以及時迴應,部分教師甚至覺得思想上存在問題的留守學生是“燙手山芋”,疏離歧視這些孩子。三是教育方法陳舊。受應試教育影響,農村學校將“知識改變命運”,理解爲“考試改變命運”,認爲“智育”是硬指標,“德育”是軟任務,忽略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的學校德育工作只是應付上級檢查,搞形式主義、表面文章,導致學生反感,效果不佳。

3.社會教育缺乏合力。近年來,社會各界越來越關心支持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但針對性不強,缺乏持續性。一是重形式輕需求。目前,逢年過節走訪學校,慰問留守兒童的活動層出不窮,留守兒童表面看生活在“愛”的包圍之中,實際上這些活動缺乏事前調研,沒有真正滿足孩子的需求,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二是重活動輕機制。調研發現,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存在“重視—忽視—淡化—再重視—再忽視—再淡化”的怪圈,各個部門工作都能“走得近”,卻又都能“推得開”,出現“明有多方主體,實無一個落實”的尷尬局面。三是重獨行輕協作。各部門開展活動存在“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的現象,工作中缺乏協調配合,存在說得多、喊得響而溝通不夠、不能長期堅持的問題。

4.留守兒童身心脆弱。農村留守兒童缺少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成長和心理問題。一是判斷能力弱。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他們在許多事情上的是非榮辱觀念缺乏引導,有時存在模糊概念和理解錯誤。部分留守兒童爲了博取家長的關注,刻意模仿成年人的行爲,存在抽菸、喝酒現象。二是自制能力差。據調研,留守兒童最普遍的三種不良行爲分別是沉溺網絡、髒話連篇、打架鬥毆,部分孩子紀律觀念差、處事簡單粗暴,容易導致意外。一些高年級留守學生法律知識匱乏、法律意識淡薄,可能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據司法部門調查,全市未成年人犯罪總體呈下降趨勢,但留守兒童違法犯罪呈上升趨勢。三是心理問題多。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生活自理能力相對較強,但心理問題較多。問卷調查顯示,47.9%的留守兒童感覺生活不開心,79.1%的留守兒童認爲生活孤單。部分留守兒童自卑、孤僻,不善與人交流,個別“問題兒童”心理缺乏危機干預,有時礙於面子等原因不及時“就診”,導致出現極端情況。

三、工作建議

做好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構建以家庭爲基礎、學校爲主導、社會爲平臺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想在深處,抓在細處,落到實處,統籌推進。

1.抓實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思想品德養成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一是明確監護責任。建議將家庭教育指導的時間節點提前,將家教培訓作爲領取結婚證、準生證、出生證等的前置條件,引導適齡青年做好當家長的準備,提高他們對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同時還可以對不履行監護責任的父母增加曝光力度,在企業招工等環節增加限制條件,以對“未來家長”進行正確引導。二是加強教育指導。通過“家庭教育流動學校”“網絡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等,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活動,提高留守兒童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識和家庭教育水平,幫助他們掌握先進教育理念,形成正確的育兒觀。三是完善相關政策。制訂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引智力度,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留住更多青年在家就業,同時完善相關政策,創造條件讓外出務工父母將孩子帶在身邊,減少留守兒童數量。

2.築牢學校陣地。學校是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一是端正辦學理念。要牢固樹立“育人爲本、德育爲先”的辦學理念,根據留守兒童成長成才的特點和規律,深化課程育德工作,改進教學方法,寓教於樂、潛移默化,不斷增強德育效果。二是夯實教育基礎。加大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適當配備生活及心理輔導教師,並將其納入學校編制中。加快學前教育發展,推進托幼機構尤其是公立幼兒園的建設,讓更多的留守幼兒能接受學前教育。切實抓好教師隊伍建設,增加農村中小學教師配備,提升教師職業道德水平。三是加強家校合作。學校要建立與留守兒童在外務工家長聯繫制度,定期與家長溝通,通報留守兒童學習生活情況,利用春節等時機召開家長會,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

3.優化社會環境。一是豐富文化活動。依託電視、網絡等媒介,利用文化場館、公園廣場等設施,開展優秀文化作品展演展映展覽,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文化薰陶。鼓勵作家、藝術家深入農村、深入生活,創作體現童真童趣、向善向上的優秀文藝作品。二是拓展服務範圍。加強鄉村學校少年宮、“留守兒童之家”等陣地建設,使文化服務向農村傾斜,更多地惠及留守兒童。鼓勵支持科技館、圖書館、文化藝術館創新服務渠道,延伸服務範圍,走進鄉村、學校,促進文化服務貼近留守兒童。依託鄉鎮電子閱覽室、村鎮文化站室等,加快公益性上網場所建設,爲留守兒童文明上網提供良好條件。三是淨化社會環境。嚴格落實“校園紅線”制度,以學校周邊、農村場鎮和娛樂場所爲重點,取締“黑網吧”,嚴厲整治接納未成年人行爲,持續推進掃黃打非,堅決打擊網絡和移動媒體上的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營造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文化環境。

4.堅持法德並舉。在道德教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法律作用,助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一是提升法律意識。開展豐富多彩的普法活動,運用專題報告會、故事會、兒童劇等形式,引導留守兒童自覺學法、懂法、守法。組織開展法律宣講、犯罪預防等活動,切實增強留守兒童安全防範意識。利用鄉鎮婦女兒童維權接待室,組織法律專業人士爲留守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專業化、規範化的法律諮詢和援助服務。二是幫扶特殊羣體。整合社會資源,以問題留守兒童、失足留守兒童爲重點,通過“一幫一”“結對子”“愛心家長”等方式,爲他們撐起愛的天空,助其重回正途。關注大齡留守兒童的需求和困境,建立長效幫扶和管護機制,培訓就業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職業技能,對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教育指導。三是加強心理疏導。構築司法機關、鄉鎮、學校、社區、家庭等多方參與的留守兒童心理維護體系,搭建溝通幫教平臺,對有不良行爲的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矯治,對服刑人員留守兒童子女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擺脫自卑,增強生活信心。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9

伴隨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批農民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爲家庭帶來收入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個並將長期存在的特殊弱勢羣體---“留守兒童”。他們遠離父母,承擔了本不該這個年齡承擔的諸多壓力和問題。爲從根本上了解留守兒童目前生活、學習、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問題,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經發放問卷調查表、實地走訪和座談等方式對我市留守兒童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xxxx市留守兒童總人數爲4352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人數爲2760人,佔總數的63.4%,大多數留守兒童以隔代監護爲主,少數人寄養在親屬和朋友家中。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於失去父母庇護和正常的家庭教育與溝通,孩子學習成績較差,親情缺失,成長過程處於長期放縱狀態,性格得不到良好的規範,心理得不到正確的疏導,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思想道德得不到及時的培養,加之教育管理不到位,社會關愛不足等因素,致使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存在着“感情失落、生活失管、學業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範、安全失防、健康失保、行爲失控”等困難和問題。

二、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1.社會體制不完善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由於土地少、機械化作業以及部分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等因素,使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從固守的土地中解放出來,爲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得不選擇進城務工,並形成家庭化流動趨勢。在不能輕易放棄城市工作機會的同時,又因住房、戶籍、就學、升學以及高額學費等因素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致使“帶不出”與“回不來”的雙重矛盾突顯。

2.家庭教育意識淡薄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直接原因。通過調查發現,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到了只能通過進城務工的方式才能生存的地步,他們大多是可以在本鄉本土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但他們教育意識淡薄,抱着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現狀的求富心態,不惜拋家棄子,背井離鄉,疲於賺錢。在經濟方面小有收穫的同時,他們放棄的是對孩子的監護,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對子女的關愛、溝通和教育,造成的是孩子在成長初期就已感情失落、心理失衡、行爲失控等越來越多的問題出現。

3.農村教育相對落後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經調查,由於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落後,一些優秀教師選擇進入條件相對好的學校教學或應聘到外地城市生活,使得農村學校在師資配置方面明顯不足,老師素質參差不齊,致使部分農村學校仍不能擺脫應試教育的理念,將有限的師資還是放在了追求升學率上,升學必考科目是他們研究的主要方向,成績相對好的學生是他們關注的主要對象,而道德、情感、心理、安全、法制等方面卻疏於管理,流於形式,留守兒童在得不到家庭情感交流和教育的同時,又一次失去了學校對他們思想行爲梳理和引導的機會。

4.監護責任不到位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不可忽視的原因。調查中很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留守兒童多數由他們的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來撫養,少數寄養在親屬甚至朋友家中。由於體弱多病、年齡差距大、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等諸多因素影響,在與孩子溝通方面存在很大困難,重養輕教,基本都是限於照顧孩子的吃穿和冷暖,而對於孩子所想、所需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出現了問題往往有的是包庇、慫恿,有的是打罵、體罰,造成孩子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爲早熟的成年。

三、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開展情況

關心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已引起各級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針對留守兒童自身特點和存在問題,相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市委市政府實施的民生工程使留守兒童普受惠、受實惠,如配新校車、開展兒童計劃免疫、醫保實行覆蓋、寄宿食堂衛生監管,以及市委組成志願服務隊伍,兒童社工隊伍,結對幫扶等。市婦聯爲確保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設定專人具體負責留守兒童的組織、協調工作;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調查”的專題調研,建立健全了留守兒童專項檔案;加強了陣地建設,在全市303個行政村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並利用“三八”維權周、“六一”兒童節等有利契機,開展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爲兒童提供心理輔導;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在山城鎮大灣村和大安村建立了兩所留守兒童學校,配備了乒乓球桌、電腦,手風琴、學習機等促進兒童成長的設施,選拔責任心強、熱愛留守兒童事業的人員作爲輔導員,定期開展活動;組建自願者隊伍,組織有愛心的黨員、教師、離退休老同志等擔任志願者,以“愛心、自願、就近”爲原則,開展了“春蕾女童”捐資助學、“送溫暖”、“手拉手,心貼心”等一系列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在電視、報紙發出愛心倡議,號召更多愛心人士加入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中。鄉鎮政府和教育部門針對留守兒童親情關係疏遠,家庭教育缺位的實際情況,成立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農村德育工作網絡站,建立了教職員工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制度。開展家庭大走訪、“大手拉小手”、親情對接等活動,通過學習輔導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定期舉辦留守兒童監護人教育輔導,有針對性地爲留守兒童家長或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務,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家教宣傳活動、家教講座等,着實提高監護人教育輔導兒童的能力。民政部門針對貧困留守兒童家庭給予適當生活補貼及開展了節假日慰問活動。衛生和計生部門組建了志願者醫療服務隊,經常深入社區、村屯,爲留守兒童免費進行體檢。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伸出關愛之手,在生活上給予關心、學習上給予支持的同時,還經常保持與孩子的溝通和聯繫,隨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並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四、對策和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事關青少年健康成長、家庭平安幸福、社會和諧穩定的一件大事。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目前生存、發展狀況,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1.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以政府爲主導,採取有效措施,整合社會資源,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進一步構建好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一是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與新農村建設、扶貧工作以及各部門的日常實際工作相結合並納入全年工作考覈目標,爲留守兒童切實解決學習、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難題,不斷提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水平和成效。二是由宣傳部、教育局、婦聯、團委組織牽頭,通過媒體及印發關愛農村孩子倡議書等形式,大力營造宣傳氛圍,開展“留守兒童社會共育工程”,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兒童學校,使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教育留守兒童。設立“留守兒童幫扶基金”,專門用於對成績突出和生活有困難的留守兒童進行獎勵和慰問。三是要因地制宜,適時調整學校佈局,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在農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計劃地開展“留守兒童寄宿制工程” 或者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配備專門的生活(學習)教師,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主陣地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讓農村留守孩子得到應有的教育、管理、照顧與關愛。四是政府、教育、編制部門要加強農村中小學編制管理,建立教師隊伍補充制度以及優秀教師工作交流制度,逐步解決農村教師隊伍老化、師資短缺及部分人員素質偏低的問題。五是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門要在政府的統籌協調下,狠抓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污染對孩子的毒化;開展送書下鄉活動,用先進的文化佔領農村陣地,爲農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

2.健全留守兒童成長髮展機制。一是家長聯繫機制。農村黨支部和學校要切實擔負起與外出家長的聯繫工作,有條件的村部或學校要開設親情免費專用電話,條件較差的也要藉助書信等形式讓孩子跟家長保持聯繫;通過下發《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向家長彙報學校工作和孩子學習狀況,並把家長務工情況告訴學生,讓家長在外務工放心,學生在校學習安心;每學期要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通報學生在校學習情況,瞭解留守學生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爲習慣,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二是監護人培訓機制。充分利用鄉鎮學校、村小學、村部中設立的家長學校等陣地,通過舉行培訓班、召開座談會、家訪等途徑,加強對孩子監護人的教育和培訓,使之轉變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監護的水平。此外做好代理家長、義務聯絡員的招募工作,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監管,以彌補家長教育空白以及糾正監護人的不正當教育。三是心理疏導機制。針對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心理障礙問題,組建志願者隊伍,開展心理諮詢和矯正活動;開設心理教育課,聘請專業教師爲他們授課,讓這些孩子的煩惱有方傾訴,有的放矢,幫他們打開心結,解除心魔,克服自身弱點,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陽光生活。

3.引導留守兒童父母返鄉創業就業。一是政府儘快出臺扶持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積極實施 “迴歸工程”。二是大力發展產業經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由人力資源部門牽頭,通過摸底調查等方式對企業用工、工資待遇、項目信息、致富門路等備受農民工關注的問題進行疏理,並將疏理結果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由各鄉鎮(街)發送到外出人員手中,鼓勵農民返鄉擇業。三是積極引導,改變父母外出方式,儘量避免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由一方陪伴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給予親情照顧,給孩子創造快樂成長的家庭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10

全縣共有留守兒童13820人。留守兒童中,男童數7633人,女童數6187人,其中學齡前兒童3599人,小學生7109人,初中人數1925人。父母單方外出人數6488人,雙方外出人數7339人。父母在省內打工人數7462人,在省外打工數6139人。留守兒童監護情況爲,是父母單親監護的爲5842人,隔代監護的爲7262人,其他上輩親戚監護的爲558人,同輩監護的爲38人,自我監護的爲94人。

隨着農村大量勞務人員的外出,留守兒童數量不斷增加,關於留守兒童的涉法涉訴問題也不斷增多。針對這一現狀,XX縣司法局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大力開展兒童權益保護宣傳教育,積極爲留守兒童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一、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法制宣傳教育

(一)開展“服務基層、送法下鄉”活動。組織律師、局機關幹部職工、法律服務工作者深入各鄉鎮(街道),走進農村、走進農村留守兒童家中,解答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方面遇到的法律問題,宣傳《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有關法律知識。開展法制宣傳和法律諮詢活動24場次,印發宣傳資料12000餘份,解答法律諮詢523人次。

(二)舉辦農村法律知識“大集”。縣司法局成立由法律援助中心、社區矯正科、法宣科、公證處、律師事務所人員組成的法制宣傳團,藉助人員多、普及面廣的特點,聯合11個鄉鎮(街道)司法所舉辦了“情繫千家萬戶 共創法治陸良”、“維護婦女兒童權益 法律援助在你身邊”等一系列法律宣傳活動。通過設立法律宣傳展板、發放普法宣傳材料、現場答疑解惑等方式,重點宣講《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法律援助條例》、《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農民維權法律知識等有關內容,受到羣衆的普遍歡迎。佈置法律宣傳展板16塊,發放宣傳單、宣傳手冊2萬餘份,發放《農民維權法律知識手冊》1000多本,爲人民羣衆現場解答法律問題400餘次,惠及人數近3萬餘人,發送普法短信13條,達4萬多人次。

二、開展送法進校園活動

(一)送法進校園。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做到農村留守兒童法制宣傳教育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組織法律服務工作者、律師和法制副校長,舉辦以 “爭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學生”爲主題的“送法進學校”活動,通過建一個“留守兒童”法制宣傳教育宣傳欄、上一堂“預防和減少留守兒童違法犯罪”法制教育課、配一套法制教育圖書音像資料、開展一場法律知識有獎問答等形式,激發和培養廣大在校中、小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學法興趣和守法意識。全縣中小學配備法制副校長或法制輔導員164名,開展法治宣講活動78場次。

(二)舉辦中小學校法律知識講座。以律師和法律工作者爲主體,整合兩所一庭力量,在全縣範圍內的中小學校大力開展與青少年權益保護和健康成長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專題講座。開展法制教育“四個一”活動。先後開展了以“精彩人生路,法制伴我行”爲主題的全縣中小學校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中國夢·陸良行—道德與法進校園”系列活動。通過法制講座、圖片展、發放宣傳資料、現場諮詢等進行道德與法制綜合宣講。舉辦了“法治之路平安陸良”中學生法律知識競賽。

(三)開展法律服務進校園活動。每名律師掛鉤聯繫1所中學,通過擔任學校法制輔導員,深入學校開展法制宣傳和法律諮詢活動,參與矛盾糾紛調處,提供法律援助,舉辦法制講座。與留守兒童開展交流談心活動,瞭解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中的心理髮展與表現狀況,引導留守兒童自覺學習法律法規知識和自護技能,養成知法守法的習慣,不斷提高自我保護意。

三、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法律援助活動

開闢農村留守兒童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向留守兒童家庭發放法律服務聯繫卡,對涉及農村留守兒童的法律援助案件,進一步降低門檻、簡化程序,實行隨來隨辦,最大限度地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20xx年以來,爲青少年、特別是留守兒童提供法律援助110件。

四、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矛盾糾紛排查活動

充分利用人民調解組織深入基層這一優勢,組織人員定期排查、調處涉及留守兒童的矛盾糾紛,重點排查婚姻家庭、撫養、贍養等糾紛隱患,及時予以調解,使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中,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和諧環境。排查調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矛盾糾紛26件。

五、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由於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監管不力以及各種社會不良因素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在生存、生活和學習中存在許多困難和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親情嚴重缺失,心理出現障礙。農村留守兒童由於長期缺乏父母雙親的撫慰關愛,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傾訴對象,六成的留守兒童孤獨感十分強烈,心理出現障礙。

(二)學習成績不佳,行爲習慣不良。

(三)人身安全隱患重重。中小學階段的兒童由於年齡小、好奇心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都較弱,導致生活學習中存在許多安全隱患。

六、對策及建議

(一)積極構建社會化維權工作格局。以源頭化維權、實事化維權、社會化維權爲突破口,切實維護留守兒童合法權益。

(二)積極優化維護留守兒童權益的社會輿論環境。大力開展《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權益保護工作的關注度,利用宣傳標語、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宣傳有關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留守兒童權益保障政策,營造關心留守兒童、愛護留守兒童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提高監護人的教育能力及水平。對監護人進行相關教育方法和技能培訓,幫助監護人提高自身素質,更新教育觀念,使其懂得留守學生的心理,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提高他們的監護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四)發揮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發動社會各界參與,齊抓共管,共同關注“留守兒童”工作。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11

近年來,隨着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謀求發展。在這些進城務工人員中,有相當數量的是有孩子的父母,由於經濟、教育、家庭等多方面原因,他們將子女留在農村,從而形成了一個較爲龐大的羣體–農村留守兒童。兒童時期是人身體發育、性格養成、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由於生活環境不穩定,缺乏父母的關愛,部分留守兒童成長髮展受到一定影響,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爲較爲全面地瞭解全市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和發展現狀,我們利用開展大調研的實際,對高密市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髮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形成了此份報告。

一、調研基本情況說明

爲便於數據的統計和梳理,此次調研中,我們將留守兒童定義爲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6週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爲確保調研數據和相關分析的準確定,調研過程中,我們隨機選取了高密市不同鎮街的200名留守兒童(男孩109名,女孩91名),並通過調查問卷、座談了解、家庭走訪多種方式,深入瞭解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從社會、家庭、個人等層面探究出現此類問題的原因,並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二、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研過程中,我們重點摸清了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情況、打工地域、回家頻率,留守兒童撫養、安全保護、學習教育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數據,並進行了深入客觀的分析,通過分析,我們感到,全市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和發展中,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一)親情缺失的問題。在作爲調查樣本的200名留守兒童中,超過半數的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不能和父母同時生活在一起。37%留守兒童的父母同時在外打工,51%的父親單獨在外打工,25%的父母連續外出打工時間在2年以上。15%的留守兒童父母並不是在濰坊本地打工,部分離開濰坊市,前往濟南、青島、煙臺等地,有的甚至在外省打工,由於離家較遠,回家不方便,進一步加劇了親情缺失的問題。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父母(父親)每月回家一次或幾次的佔40.8%,幾個月回家一次的15.9%,還有8%左右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家1-2次,農忙時一次,過年時一次,與孩子在一起時間較長的集中的春節期間,因此,打電話成爲留守兒童與在外父母聯繫的主要方式。父母同時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中,57%的母親基本每天都會打電話詢問,其他的有的一週通一次電話,有的一月一次,但也有極少數父母與孩子聯繫比較少,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維繫鬆散。因長期在外,無法親自照顧孩子,父母只好將留守兒童託付給他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屬照顧。我們發現,調查的200個孩子中,有98人和他們的(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有16人和關係較近的親戚在一起生活,有的白天在自己家,只有晚上和吃飯時去(外)祖父母家。雖然留守兒童的(外)祖父母、親屬等能夠盡心照顧他們的生活,但絕大多數留守兒童仍願意與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有什麼問題也希望能夠第一時間講給自己的父母,出現什麼困難希望父母能在身邊。

(二)學業缺教的問題。調查中發現,27%左右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在班級中處於中下游水平,學習成績優秀的不足20%,還有一少部分成績較差,經常墊底。在問卷和座談中發現,“學習無用論”在極少部分留守兒童身上有所擡頭,他們的學習目的並不明確,學習興趣不高,特別是看到自己的哥哥(姐姐)大學畢業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時,片面的認爲學習讀書沒什麼用處,不如向父母在外邊掙錢那樣實惠,加之學習成績較差,發生厭惡學習的情況,做作業以抄襲爲主,課堂上不認真聽講,常與其他同學打鬧,是老師比較頭疼的“刺頭”。分析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一方面,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乏必要的學業輔導、學業監督和興趣引導;同時,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久而久之,學習成績相較其他同學已產生差距,成績不斷下降;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由於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勞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另一方面,從調查結果來看,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只有8%的孩子會向家人(臨時監護人)求助,這在求助對象中的比例是最低的,我們在分析中感到,這往往由於臨時監護人,特別是(外)祖父母文化水平低,看不懂孩子的作業,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視生活照顧,輕視學習上的督導,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甚至由於“隔代親”的原因,不少(外)祖父母對孩子一味的溺愛和袒護,即使孩子在學校出現問題,也是放任自流,疏於管教。

(三)安全缺護的問題。從調查問卷的情況來看,大約有14%左右的留守兒童在個人感冒、身體不適時並沒有選擇看醫生或者買藥,說明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還不強。一方面,留守兒童與臨時監護人之間的關係遠不如與父母親密、隨意,一般的身體不適,他們認爲沒有必要告訴監護人,以至增加他們的麻煩和負擔;另一方面,監護人對孩子的關注,往往也不及父母持續、細緻,存在着疏忽大意。我們認爲,這是留守兒童特別需要關注的地方。同時,我們也發現,有74%以上的臨時監護人經常關注並採取措施預防留守兒童意外傷害發生,但也有28%的人只是在暑假、寒假等兒童意外傷害高發期會注意,還有8%明確表示自己本身很忙,對孩子有些顧不過來,很少注意孩子是不是會發生意外傷害。一些年齡較大的留守兒童離開了學校,特別是寒假、暑假或“五一”、“十一”等假期,脫離了正規組織的管理,往往處於無人監管,自行其事的狀態,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特別是暑假期間,留守兒童往往因天氣較熱,與其他孩子結伴去水庫、池塘游泳,溺水事故時有發生。部分留守兒童由於家庭原因,要做一些力所能及農活,承擔部分家務。如高密市李家營中學的陳小貝同學,由於父母常年在外,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家中的一切家務、農活等都得由她承擔,雖然造就了她堅強和性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但其在幹農活、做家務時的安全隱患仍不容忽視。

(四)心理性格的問題。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少年兒童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調查中,有46%的留守兒童經常感到孤獨。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問題形成原因分析

(一)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隨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更多的農村人口涌向城市,農村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工作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使進城務工農民只得將孩子留在農村。另一方面,由於經濟收入較低,很大一部分進城務工農民無力承擔因子女在城市求學所產生的一系列費用,直接推動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二)從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爲了改善家庭生活,提高經濟收入,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從我們訪問的部分留守兒童父母的情況來看,他們更多傾向於獲得更多經濟收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認爲和孩子分開只是暫時的,但恰恰是這種認識往往導致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

(三)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四)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對策與建議

近年來,團市委緊緊圍繞黨政中心工作,堅持從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發,積極構建以各級團隊組織爲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關愛幫扶體系,強化12355青少年維權熱線、團幹部懇談日等工作機制,創新實施“希望樂園”項目,持續推進社區青少年“啓航驛站”建設,依託“心願直通車”少年兒童關愛行動,開展社會化幫扶聯動,先後籌集款物60餘萬元,幫助少年兒童13000人次,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搭建起良好平臺、營造了濃厚的關愛氛圍。但我們同時也感到,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涉及政府、社會各個領域,僅憑共青團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立足自身發揮好各級團隊組織作用的基礎上,我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有效推動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落實。

一是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留守兒童問題,不單純是教育和家庭問題,其實質是社會管理和社會保障在農民問題上深層次的反映。因此,建議各級政府要將留守兒童問題置於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作爲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全市城鎮化建設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把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爲各相關部門一項常規工作予以佈置與落實,積極制定相關的政策,從體制、機制的層面來保護留守兒童。特別是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完善生活服務設施,配齊配強必要的師資力量,推動學校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心理課程,對少年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幫助兒童健康成長。

二是加強留守兒童服務機構的建設。進一步發揮團市委留守兒童“希望樂園”、“啓航驛站”作用,強化社會資源整合力度,鼓勵社會力量積極投身“希望樂園”和“啓航驛站”建設,加強留守兒童的社區教育和服務工作,爲留守兒童提供看護、學習、教育、生活、安全、興趣等服務,引導留守兒童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推動其持續健康發展。建立健全由共青團牽頭,婦聯、工會、街道、教管辦、村委、學校等共同構建農村少年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保護農村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培育他們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綜合素質。加大對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儘量爲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的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給予住宿便利,讓他們在社會、老師、同學中成長,以彌補留守兒童缺失的家庭教育。

三是不斷構建社會共同參與的關愛氛圍。充分發揮主流媒體以及各種宣傳媒體陣地的作用,加強宣傳《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大力宣傳保護兒童的方針政策、法律措施,表揚自強不息的優秀留守兒童,宣傳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好經驗和好辦法。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微博、qq羣等新媒體,在全社會範圍內引發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關注。利用外出務工人員返鄉之際,召開家長會,向其介紹留守兒童的學習成長情況,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更新家教觀念,學習掌握科學的家教知識和方法,引導他們關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更加重視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共同做好留守兒童工作。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12

全縣在中小學就讀的“留守兒童”共8839人,佔全縣中小學生數(人)的14.9%。其中,在中學就讀的2663人,佔全縣中小學學生數(人)得12.96%;在小學就讀的6176人,佔全縣小學學生數(人)的15.95%【2】。留守兒童託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佔90%;託付親朋好友照顧的佔10%,由於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全社會的密切關注和有關方面的高度重瞅。

1、留守兒童佔在讀未成年人中的比例頗高。隨着經濟的快速收展,受國家大形勢影響,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不再是主要,村民的瞅線更多的朝向外面。因此,在平壩三中讀書的同學中抽樣調查了50名同學中有21名是留守兒童,佔42%。也就是說100名中將近42名,留守兒童佔有相當高的比例。“隔代監護”即由(外)祖父母監護的有13人,佔61.90%。

2、留守兒童的總體學習成績偏低,學習環境偏差。

根據9年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在0~60分的同學在留守兒童中佔28.95%,60~75分佔留守兒童中21.19%,即在中等以下的留守兒童佔其總體的54.14%。由於學校教育設施的簡陋,師資力量的不足,以及師生溝通平常,教師教育方式的不適應,使得我們在對留守兒童中收現28.14%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己解決或根本不理會。

3、留守兒童心理

普遍欠良好。當問到:“願意和老師說心裏話嗎?

”這類問題時,據統計回答兩個以上是“否”的留守兒童佔38.45%,還有很多小孩心理過遲成熟,很多同學在回答爲什麼會填如此願望(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時,被問及到爲什麼不想當科學家、老師諸類問題時,都回答家裏不好不現實,相當部分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沒擁艿得人稱道的地方,甚至少數同學在被調查問到“被人欺負時怎麼辦?”時回答“忍氣吞聲”,還有65.23%都以爲生活現狀很苦惱。

4、留守兒童自我約束力較弱。

由於監護的不得力,以及孩子自我約束力不強,心理意識、行爲作風得不到及時的、無效的糾正,以致在學習、紀律、意識形態上都存在着偏差,通過對其監護人和鄰居的訪談中,很多留守兒童在家裏不聽監護人教導,在學校也經常紀律違規,經常打架鬥毆,甚至還入現了偷盜等一系列問題。

1、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普遍較差。父母外入,由於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盲目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於一舉兩得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這種情況已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學,厭學,上課紀律性差。

但也有少數留守兒童有着許多同齡孩子較少具有的優秀品質。比如:獨立性、自理能力強,意志品質堅定,更懂事和體貼別人。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轉化爲學習動力,有較高的學習盲目性,成績優異,各方面表現良好。這種情況固然在留守兒童中佔比例小,卻也提示我們,對留守兒童來說,成長和生活環境是辯證的。

2、留守兒童的行爲習慣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造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爲習慣較差,在家不聽監護人的(代表人)教導,頂碰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規章造度,不服管理,扯謊騙人,小偷小摸,抽菸、飲酒、打架、罵人………..成爲了“問題兒童”。如逸夫小學二年級學生唐永康的父母外入打工多年,由爺爺監管,但老人對教育孩子已經力不從心。由於長期生活在放任自流的環境裏,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他在家裏不聽代表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老師反映他不是做壞事,就是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曠課、逃學、扯謊、打架等現象收生;三年級學生謝小兵,由於家庭困難,父母到廣東打工,他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但由於父親不在他身邊,他不但不聽母親話,花錢大手大腳,而且經常頂撞老師,違反學校校規校紀。

3、教育產品留守兒童心理入現偏差,少數留守兒童入現心理妨礙。留守兒童由於年齡特徵,正是感情、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週歲後,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和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通過對部分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的佔90%。有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一次,有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一次,有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沉,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是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噪。某校二年級學生羅光英父母雙雙外出打工,原本就內向的她在學校就更不愛說話了,上課常常發呆,不願意回答老師的提問,集體活動也不願意參加,經常獨自一人躲在角落;有已個叫李遠的男生,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自己一個人生活,經常獨來獨往。不與同學、老師交流講話。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13

調查中,我們走訪了名監護人,其中男性名,佔%;女性名,佔%,%。職業方面,%的監護人爲農民;年齡結構方面,監護人的加權平均年齡爲歲,其中60歲以上的監護人比例高達%,70歲以上的達%;婚姻狀況方面,%,的監護人配偶健在,%的喪偶寡居;監護人與留守兒童的關係方面,%的監護人爲留守兒童的(外)曾祖父母或祖父母,監護人爲親戚的多是與留守兒童父母同輩的成年近親屬或者朋友。

在對監護人的調查和訪談中,我們不僅發現了與留守兒童父母方面相同的問題,對於高齡監護人,還有以下特殊的問題:

在農村,加權平均年齡爲59.29歲的監護人無論是在精力還是在體力方面,基本上是一個生活只能自理的羣體,讓這個年齡段的人監護兒童,對其而言實爲力不從心,只能勉爲其難地照顧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更爲甚者,我們在實際走訪中還發現了一些留守兒童反過來照顧監護人的“反監護”案例。

調查顯示%的監護人認爲必須讓留守兒童完成義務教育,其中%的監護人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的希望兒童將來能上好的大學。即便如此,仍有%的監護人認爲“孩子只要讀完書能識字將來能在家勞動就行”。此外,在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狀況和關注程度上,僅有%的監護人表示對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比較瞭解;在監護人與兒童的日常聊天中,學習的話題佔%,其次分別爲要聽話、注意安全和吃飯穿衣方面的問題;在監護人對留守兒童最擔心的諸多選項中,對男孩和女孩的學習關注度分別爲%和%

爲什麼監護人在對兒童的期望、接受教育的態度和對兒童學習的實際關注度方面有近20個百分點的差距呢?我們在與教師、監護人、父母和村幹部的訪談中找到了一些線索:一方面,監護人與父母一樣對學校教育和自己的職責有着同樣錯誤的認識和消極的態度。大多數的監護人認爲其主要責任就是照顧好留守兒童的生活,至於學習那是學校應該管的事,道德教育儘管他們也可以管,但主要還是兒童父母的責任。另一方面,留守兒童成長和生活在童的監管和學習輔導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用監護人的話講就是“不好管”;再加上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有兩個孩子的大多是一男一女,父母家長“對他們都看得比較金貴”,這也使得監護人在對兒童的管教和督促上有所顧忌。這兩方面因素的作用使監護人轉而將主要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兒童的生活、健康和安全上,而對兒童教育上的問題有所顧忌和迴避,以便在其父母回來時能毫髮無損將孩子交還,自己也“好交差”。這正如一位監護人(爺爺)在訪談中提到:“如果他(留守兒童)爸媽因爲他不聽話打他,可能沒事但如果我們做爺爺奶奶的也打他,他可能會有想法。他會想我們又不是他爸爸媽媽,不該打他,會反感。其實我們都上年紀了,也不能過分擔心孫兒孫女。也總有個顧忌,不能給他們留下個壞印象。”這在對監護人所自認爲比較難處理的事項調查中也得到了應證:監護人認爲其感覺較爲難以處理的首要問題分別是成績不好、孩子嚴重受傷、不聽話以及受到人身傷害等,由此可見,監護人對兒童教育的錯誤認識以及其在留守兒童教育上的矛盾心理,使得監護人不太積極地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尤其對於親戚類型的監護人而言更是如此—儘管他們對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最爲樸素的理解。

除前述因素外,雖然調查數據表明%)的監護人會較常輔導留守兒童的學習,但與我們與父母、教師、兒童、幹部和其他監護人的訪談中所獲的信息有根本性的不同,他們認爲絕大多數的監護人除了照顧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外,對其學習的輔導幾乎是力不從心:監護人中高達80%以上的爲祖父母,接受過完整初等教育的鳳毛麟角且精力和體力有限,又要忙於家中田間事務,幾乎不可能對兒童進行輔導,尤其是心理上的關懷和輔導。這一點在我們與祖父母型的監護人的訪談中得到了證實,而且還發現他們所理解的教育和心理關懷就是平時生活中的一些道德教育,如要聽話、要尊敬長輩、不要打架等等。

雖然有前文所描述的種種問題,但不能否認的事實是監護人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主要是道德和倫理方面--還是作出過嘗試和努力,方式主要是傳統的講道理、體罰等。但這往往起不了什麼作用,一方面,兒童的眼界和思想比監護人要開闊和活躍,監護人往往並不能說服兒童,反而“還被他們(兒童)頂得無話可說;另一方面,由於留守兒童與監護人隔代或者非直系血緣關係所造成的心理隔閡及兒童成長時期的逆反心理作用,體罰往往並不起作用,甚至還會引起兒童更強的逆反心理。在這種情形下,監護人就感到不知所措,毫無辦法,只好退而求其次保證兒童在生活、健康和安全方面不出大的問題,而在教育方面有所退縮。監護人中的父母和親戚由於與留守的父母有很大的共同之處,因此這裏對監護人的討論主要是針對隔代監護的高齡祖父母而言。

調查顯示,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父母在外打工使留守兒童感覺親情缺失,這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留守兒童因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缺少傾訴對象,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心理抑鬱,性格內向孤僻,人際交往能力較差。一些留守女孩在生理變化出現時由於得不到學校和家庭特別是母親的關心和指導,往往表現出極大的驚慌和不安。調查結果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年以上的佔33%,二年以上的佔25%,三年以上的居多數,佔42%;26.7%的父母半年以上才能回一次家,80%的父母靠電話來維繫與孩子的聯繫,但一週內能與孩子聯繫一次的父母還不到1/3,76.7%的留守兒童想念父母,難以應對親情關係的斷裂和隔膜,15.7%的留守兒童感覺對父母陌生,認爲與父母聯繫不聯繫無所謂;,40%的留守兒童膽小怕事,循規蹈矩,20%的留守兒童內心壓抑,渴望監護人的理解和溝通。老人們這樣陳述:“娃自她媽走了以後,一放學就守在電話旁,眼淚汪汪地等電話,問也不言語,真是把我害苦了。”

在調查中,教師、代理家長一致認爲留守兒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突出問題。一是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大多數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護,這些老人中,文盲半文盲比例高,文化素質偏低,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難以給留守兒童正確的教育和指導,在學習上也不能給留守兒童有效的幫助和輔導。同時,老人與孩子的代溝較深,難以溝通交流。父母在家時是勤學苦讀,善於鑽研,學習成績在全班名列前茅,父母赴外地務工後,由爺爺奶奶照料,他開始變得生活懶散,疏於學習,學習成績明顯下降。二是學校和家庭溝通不夠,影響了留守兒童品德和學習的發展。由於農村學校教師普遍負擔重,對留守兒童缺乏特別的關愛,不能及時、主動地與委託監護人取得聯繫和溝通。同時,委託監護人主動與學校老師聯繫的意識差,有的委託監護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老師是誰。調查中發現,65%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或一般,成績非常優秀者較少。有些老師認爲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生”,致使一些孩子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和進取心,有的說謊打架,小偷小摸。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成績優秀的佔6%左右,成績中等或一般的在89%以上。一些留守兒童由於承擔了較多的農活、家務活,致使學習成績下降,有些孩子還由於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

由於多數留守兒童是由年齡偏大的祖輩監護,所以他們中有一部分不僅自身得不到有效的監護,而且還過早地承擔起照顧爺爺奶奶的責任,還有個別兒童無人監護,致使大多數留守兒童面臨安全隱患。一些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一些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治療,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溺水、觸電、打鬥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

從各地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居住地離縣城近的較少,居住在交通不發達、經濟落後的較多,而他們的家庭多數比較貧困。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大多從事體力活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致使這些家庭生活條件差,加之老人素有節儉的習慣,很少有新鮮蔬菜水果,基本上是有啥吃啥。據調查顯示,80%以上的監護人不懂得營養搭配,大多數孩子營養跟不上生活質量差,這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智力發育和身體健康。一些學校老師認爲,部分留守兒童在聽課時出現反應遲鈍、精力不集中等現象。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14

近年來,隨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男富餘勞動力也逐年增多,隨之產生了一批特殊羣體—留守婦女兒童。爲了全面摸清全縣留守婦女兒童現狀,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切實做好關愛工作,爲她們解決實際困難。今年5月初,____縣婦聯抽調專人對全縣留守婦女及兒童進行了調查,形成了如下調查報告。

經調查,全縣共有留守婦女164名(分佈在7個鎮37個村)、留守兒童307名(分佈在7個鎮48個村)。留守婦女中年齡在36-50歲的106名,佔總數的64.6%;20-35歲的54名,佔32.9%;50歲以上的4名,佔2.5%。留守兒童中6歲以下的177名,佔57.7%;7-12歲的81名,佔26.3%;13-16歲的49名,佔16%。父母雙方均外出的188名,佔61%。經調查,需要特別關愛的留守婦女3名(其中:患重大疾病1名、嚴重智障1名、肢體殘疾1名),留守兒童25名(其中單親20名、監護人75歲以上的4名、嚴重智障的1名)。

(一)農村留守婦女存在問題

一是勞動強度大。我縣屬山區縣也是國列貧困縣,羣衆居住分散,交通相對閉塞,農耕沒有完全實現機械化,由於丈夫常年外出打工或經商,留守在家的婦女一般情況下上有老下有小,在家既要照顧子女,又要贍養老人,還要負責一年四季的農業生產,家裏家外均由一人操勞,沉重的家務及生產任務壓的她們身心疲憊。二是家庭經濟基礎薄弱。一些家庭男性之所以外出務工,絕大部分是因爲人口多、負擔重、收入單一,家庭困難,外出務工是爲了改變貧困面貌。他們普遍沒有一技之長,大多數靠在建築工地務工賺取勞動報酬,收入不高,婦女一般在家主要是照顧一家老小的飲食起居,農業收入微薄,導致家庭仍然在貧困線上掙扎。三是缺乏安全感。一些留守婦女與丈夫長年分居兩地,隨着生活壓力的增大,他們的溝通交流逐漸變少,更有一些男士外出後受燈紅酒綠的影響,對妻子的關心減少,感情逐漸淡化,家庭矛盾日益凸顯,導致留守婦女情緒低落、安全感缺失,自卑感等油然而生。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

一是感情上缺乏撫慰。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均外出的佔61%,她們由於長期不與父母見面,溝通交流少,孩子對父母產生距離感,偶爾電話或者網絡聊天,父母僅僅侷限於詢問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對孩子的內心世界缺乏瞭解,導致孩子缺乏親情撫慰。另外,長期缺乏父母關愛,多數留守兒童性格孤僻,不善於與同齡人交往,更不願意向其他監護人傾訴。二是學習上缺乏指導。留守兒童大多數由其祖父母監護,由於監護人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對孩子的學習在監管上力不從心,更談不上輔導、批改家庭作業等。他們普遍存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夠重視,總認爲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很少與代課老師溝通交流,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更是一無所知,在孩子的生活上僅限吃飽穿暖,導致家庭教育方面產生缺失。三是行爲上缺乏約束。監護人由於隔代監護,對孩子普遍比較溺愛,對孩子的一些錯誤行爲不及時糾正甚至聽之任之,常習慣於“物質”鼓勵、用錢財刺激,使孩子在錢物上尋找“心理平衡”。加之既要照顧孩子還要從事農業生產,農忙時無暇照看孩子,與孩子溝通少,對孩子約束少。導致留守兒童存在說慌、打架等不良現象,甚至沉迷於看電視、打遊戲等,更有甚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1、高度重視,建立機制。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是社會弱勢羣體,倍受社會的廣泛關注,關愛好留守婦女兒童,使他們共享美好生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需要各級黨政組織的重視和支持。因此,要把關愛好留守婦女兒童作爲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由各級黨委牽頭,成立關愛機構,設立專門辦公室,把關愛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作爲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內容,構建黨委牽頭、政府落實,教育、衛生、計生、農業、財政、扶貧、人社、民政、

綜治、公、檢、法、司、婦聯等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動機制,通過制定目標、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嚴格考評,推進各項任務的落實,不斷使關愛機制規範化、常態化。

2、落實政策,提供保障。一要完善和擴大社會保障體系,爲留守婦女兒童提升基本保障。認真落實中央關於農村社會保障的政策要求,努力推進農村醫療、農村養老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加強政策引導,鼓勵社會各界關心和支持改善留守婦女兒童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切實有效地提升她們的生活質量,重點解決好留守婦女看病難、留守兒童上學遠、上學難等問題,避免“因病致貧、因貧返病”現象。二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要緊緊抓住國家對農村投資的政策,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有計劃地進行扶貧異地搬遷,加快鄉村道路、生態能源、農田水利等方面投資建設進程,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大社區,提升服務功能,減少農民特別是留守婦女的勞動強度、使她們出行方便、住所寬暢、飲食安全、生活舒心。三是提高家庭收入,促進家庭和諧穩定。抓住我縣煤田開發的黃金期,鼓勵支持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就業創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第三產業,在服務業上下功夫,不斷擴大就業渠道,使男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同時帶動貧困婦女就地務工,不斷提高家庭收入,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婦女的生活困難和家庭負擔,實現“人回家鄉,情投故里,福滿家園”的美好願望。

3、部門聯動,開展關愛。要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優勢,尤其是要發揮好婦聯等羣團組織優勢,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關愛留守婦女兒童的社會氛圍。各級黨委、政府要將關愛留守婦女兒童作爲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專人對轄區內留守婦女兒童進行摸底,並逐人造冊登記,實行動態管理,要將關愛活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與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實。各基層黨組織要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設備,發揮互聯網資源優勢,組織留守婦女兒童定期到村社區服務中心,與親屬進行視頻聊天,增進彼此的感情。各涉農部門要針對留守婦女的不同現狀,制定合理的科技培訓計劃,定期深入基層開展科技知識、創業技能培訓,提高她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及創業技巧。勞動保障部門要支持留守婦女創業再就業,爲符合條件的創業婦女發放必要的小額擔保貸款,爲她們創業提供資金支持。教育部門要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就學狀況動態監測機制,加大義務教育執法檢查力度,減少和消除農村留守兒童輟學現象。要針對留守兒童學習心理問題,進行動態管理。定期開展上門走訪,師生一對一結對子,定期開展教育、幫扶等各類關愛活動,進行課外輔導和談心等。民政部門要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對特別困難的留守婦女兒童家庭給予重點傾斜,納入城鄉低保範疇,做到應保盡保,從而解除外出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司法部門要爲廣大婦女兒童宣傳法律法規,提供法律諮詢,爲權益被侵害的留守婦女兒童免費提供法律援助。教育留守婦女兒童爭當學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文廣等部門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開通專欄,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宣傳手段,傳播正能量,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同時,要開展寓教於樂、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豐富留守婦女兒童的業餘文化生活。醫療衛生部門要定期免費爲留守婦女、兒童提供健康檢查和諮詢,關愛她們的身心健康;各級婦聯組織要成立“巾幗志願者服務隊”及“愛心媽媽”小組,定期上門入戶與留守婦女兒童談心交流,瞭解她們的所思所求所盼,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對需要特別關愛的留守婦女兒童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活動,使留守婦女兒童得到關愛和尊重。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15

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東部沿海城市的發展速度也不斷加快,中西部的務工人員爲了不讓自己的經濟實力拖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後腿,拼命的向東部城市進發。儘管他們在大城市裏吃盡了苦,受盡了罪,但爲了那稍微增加的工資,他們仍然選擇留在大城市,成爲社會最底層,最廉價的勞動力。與此同時,他們的孩子也同樣成爲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的留守兒童,由此引發的諸多社會爲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對此,我和一些同學進行了一項調查,以下是我們的報告。

留守兒童分佈廣泛,這並不是某個村莊特有的現象,並且,每個村莊的留守兒童數量不低,有的村莊情況比較樂觀,只有少數幾個家庭如此,可更多的村莊卻是由留守兒童組成的,在村子裏你能看到的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這些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爲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爲了改變這種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1、絕大多數的留守兒童都是隔代監護

這些兒童都是跟着爺爺奶奶生活,由於這些監護人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的生活條件很差,所以監護能力很低。由於他們家境不富有,在家的老人還要承擔種地的責任,有的家庭還要餵養牛羊等。他們每天忙的連自己都無暇顧及,飢一頓飽一頓的,更別提孩子了。對於孩子,他們也只是給點飯吃,其他的也是無能爲力。反而是孩子在農忙時節還要幫助他們做農活,做家務,有時候忙的連飯都吃不上,怎麼有心思學習呢。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

2、還有部分孩子是寄養在親戚家

這類孩子比較容易自卑,他們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爲畢竟不適合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親戚們表面上對他們很好,可也是隻管管吃喝,幫他們洗洗衣服。有時忍不住了也會對他們呵斥,打罵。所以這些孩子在親戚面前是很聽話的,總是束手束腳,不敢說話,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膽小怕事,很懦弱。可也有一些脾氣倔的,會和自己的親戚頂撞,更有甚者,會離家出走。對於這些根本管不住的孩子,親戚也無可奈何,不如放任自流了,他們又成了人們口中“野孩子”。

3、上寄宿學校的留守兒童

這些孩子年齡普遍較大,在8歲以上,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且家庭情況較上面兩類好一些。他們雖然一直生活在學校的堡壘中,但學校不可能事無鉅細,由於學校監管不力,以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又加上父母長期在外,無法照顧孩子而產生負疚感,大多采取“物質(金錢)+放任”的方式來補償,偶爾打電話聯繫大多隻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法制教育關注較少,致使子女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等思想。

1家庭教育缺失,孩子行爲越軌

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比重較大。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照顧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照顧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部分孩子寄養在親戚家。監護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次之,而較少關注孩子行爲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親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於對待不盡公平,留守兒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來人”而產生自卑心理。由於監護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其行爲一般不過問,因而缺失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迷戀“網吧”等,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人混在一起,而學校在監管上卻無能爲力。

2學校監管無力,學習成績一般

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爲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爲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學校的老師只是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對於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老師也只能進行一些罰站,重寫的措施,並不能真正喚起學生的學習意識。一些農村學校,師資力量有限,留守兒童數量龐大,有的班上一半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老師根本無法一一顧及。

1性格柔弱內向。留守兒童從很小就離開了父母,缺少父母的關愛,

爺爺奶奶對他們也只是吃喝的保障,很少和他們交談。即使之間有交流,也是一些餓了嗎之類的本能問題,不會涉及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們不能從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孩子自然也不會主動找他們交談。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內向不愛講話,就算有什麼問題也會自己藏在心裏,不會向他人吐露他們的心聲。就算逢年過節,見到父母一面,也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他們的性格由此形成,內向怕事,這是一輩子的事情,很難改變,對留守兒童的未來發展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

2自卑心理障礙。失去父母的童年完本就不完整。看到其他的孩子有父母牽着手,母親爲他擦汗,爸爸爲他遮風,而自己卻是孤單單的一個人。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感覺自己好像少了什麼,到那裏都不敢大聲講話,走路也是挨着牆角,生怕被別人看見了,笑話自己。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他們是極度渴望被關注的,可是卻沒有勇氣接受大家對他伸出的友好之手。因爲他們在心裏面看不起自己,更看不起別人的關心,他們會把那當成嘲笑和譏諷。還有不少孩子上網成癮,荒廢學業,義務教育沒有完成就流落社會。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爲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社會調查研究,及時瞭解留守兒童成長髮展中存在的問題。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政府部門要制定相關的政策,完善一個工作機制。工作機制就要形成黨委、政府加強領導,各個部門齊抓共管,然後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我有一個很大的信心,我們國家任何的工作,任何困難只要有人抓,有人管就能把工作做好,所以確保他們落到實處。

2.擴大社會的宣傳,充分發揮主流媒體以及各種宣傳媒體陣地的作用,讓他們宣傳保護兒童的方針政策、法律措施,另外,也要宣傳我們在解決留守兒童好的經驗和好的辦法。同時,還要表揚留守兒童的先進分子和留守兒童的先進家庭,以他們的經驗做法,把他們動員起來。這樣就可以動員全社會的人,都來關注我們農村留守兒童,切實把他們的事情辦好。還要動員全社會的支持。現在我們要發揮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的“五老”作用,發揮志願者、農村老黨員、優秀的教師、村幹部這些作用。另外我們現在針對家庭在城裏做工,我們辦理了“代理媽媽”、“代理爸爸”,還有其他監管的體系。同時我們也對奶奶、爺爺進行現代化幼兒的知識教育,讓他們能夠起到更好的作用。

3.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20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爲主和公辦學校爲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爲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爲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