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6種情況下不能打孩子早教

6種情況下不能打孩子早教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6種情況下不能打孩子早教,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要讓孩子找到做錯事的原因,都說“長大後我就成了你”,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6種情況下不能打孩子早教,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6種情況下不能打孩子早教

6種情況下不能打孩子早教

1、孩子犯錯誤,是因爲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

2、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媽媽自己都不知道這方面的事情應該怎麼做,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時,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這方面的錯誤,清楚地知道遇到這種事情該怎麼做時,再去懲罰也不遲。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爲這時打孩子往往只是發泄自己的憤怒,懲罰時往往會失去分寸,會忽視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也很難給孩子講清楚爲什麼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傷孩子。應等自己怒氣平息了,頭腦清醒了,再實施懲罰。

4、孩子生理與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況者不能打:行爲亢奮有神經障礙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過情感傷害的孩子。

5、不到3歲的孩子不能打。

根據心理學家埃裏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3歲的孩子處於遊戲期階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強烈,同時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發展,自我統一性開始出現,而3歲前的孩子,這一切都沒有出現,或者只是剛剛發展。即使是有的孩子過於頑皮,體罰他的時間也只能提前到1歲半,對於1歲半以內的嬰兒是絕對不能進行體罰的。因爲在這一年齡段,孩子的活動主要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爲吃、喝、拉、撒、睡帶來的條件反射,是無意識的。在這一階段體罰孩子,會影響他們做出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導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歲的階段,孩子處在自主性與羞怯和疑慮之間搖擺的階段。兒童迅速學會走、爬、推、拉和交談等許許多多的技能,學會了如何抓握和放開。他們不僅把這些能力應用於物體,而且還應用於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換句話說,兒童現在能“隨心所欲”地決定做還是不做某些事情。父母必須按照社會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兒童行爲的任務,而又不能傷害兒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體罰,兒童就會感到疑慮而體驗到羞怯。

育兒小貼士:

在孩子3歲前的這一年齡階段,面對孩子的無理吵鬧,面對孩子幫倒忙,父母往往是最頭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體罰他們。怎麼辦?您不妨採用以下辦法來教育犯了錯誤的孩子:

冷處理。當孩子無理吵鬧時,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給孩子以積極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鬧和大人滿足要求之間建立條件反射。

自然後果法。對於喜歡亂碰東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體傷害的情況下,可以讓他碰一碰煮熱的食物,讓他直接體會到其中的危害。

用生氣的表情告訴孩子他的行爲不對。你可以把自己的憤怒寫到臉上去,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學會看大人的臉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憤怒表情,很多孩子會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爲。

講明道理。給孩子講明一些簡單的道理,說清楚這樣做會給他帶來的直接傷害。比如,你亂碰開水瓶,會被燙着的,到時候會像打針一樣痛的。

6、6歲以後要儘量少打,12歲以後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歲以後就應儘量減少體罰,而到了12歲就應完全停止了。6歲以後,多數孩子已經進入學校了,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心越來越強,開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憑藉自己的能力、勤奮,不斷帶來各種成就。這時體罰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喪失成長所必須的成功體驗,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養成消極、自卑的人格;而且在這一時期進行體罰,孩子能夠清楚地記住父母對自己的體罰,在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進入青春期後,兒童在肢體運動、認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漸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統一的自我。他們強烈感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獨特的個體,具有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張揚自我的強烈要求。如果這時體罰孩子,他會感到這是對自己人格的嚴重踐踏,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還會產生某種報復與逆反心理;而且,隨着知識的增多,他們會清楚知道父母的這種做法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一種違反法律的錯誤行爲,因而會對父母產生不良印象,認爲他們不遵守法律。

6個毀掉孩子的早教方式

1、有求必應的教育

孩子想要什麼就買什麼,想幹什麼幹什麼。這樣有求必應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變得非常自我,以自我爲中心容 易讓孩子面對社會的時候處處碰壁。

2、精神上教育缺乏

總是讓孩子學習知識,學習畫畫、鋼琴等,特長,;對孩子的道德品質、精神方面缺少教育。讓孩子不能夠自主的判斷是非對錯,如果讓孩子混到成年以後,難以保證孩子的心裏性格不會有缺陷。

3、父母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由於父母不想讓自己失望,就不斷地給孩子施壓。當孩子爲了家長的期許不斷迎合的時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狀態不再自在和流暢。

他只能緊緊 地抓住他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得來的“優秀”。這樣“優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彈,隨時會被引爆,不是炸傷別人,就是炸壞自己。

有一個統計數字,大學中有心理 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認是“很優秀”者。但孩子又是千差萬別的,即使是威逼利誘也有很多無法達到父母的期許,因而產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4、對孩子不滿意時就貶損、責罰他

其實孩子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時候已經很內疚,這個時候父母再責罵他,會讓愧疚變成反感再到破罐子破摔,或是暫時隱忍不發作,卻從此埋下了心理疾病的引子,隨時可能爆發。

5、代替孩子做選擇

小的時候,孩子自己吃飯,父母應關懷而不是干涉,不要說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來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麼衣服你也要代爲選擇!還有不聲不響爲孩子報了各種輔導班,都是教育孩子的極其錯誤的方式。

家長總是在用“自己的頭腦”操控孩子,但是忽視了代替的過程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過程。你剝奪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長,孩子就喪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6、包庇孩子

很多家長都寵着、護着自己的孩子,見不得自己孩子吃虧。孩子即便是犯了錯,也總是用各種接口來包庇孩子。這對孩子沒有好處,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肆無忌憚,讓自己或者他人受到傷害。以上是6種毀掉孩子的早教方式,這些教育方式要注意,希望對你的寶寶早教有所幫助。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