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爲什麼你總對孩子沒耐心

爲什麼你總對孩子沒耐心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你總對孩子沒耐心,讓孩子明白這件事的意義所在,孩子在不同階段會出現不同的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能力,是很多孩子的發展目標,培養孩子會讓孩子在未來成長得更好。下面跟大家分享爲什麼你總對孩子沒耐心。

爲什麼你總對孩子沒耐心1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共同點:孩子表現出的任何跟她要求想象不符的行爲,不管事情大小,都會讓她有一種失控感,崩潰感。

這種崩潰有兩種層面,一是外界的崩潰,二是內心的崩潰。外界的崩潰其實是內在崩潰投射出去的結果。這種感受彷彿地震一樣會要了她們的命,所以她們會盡一切可能去讓事情儘快恢復掌控,也就是對孩子、對事態的控制。

比如當孩子開始大哭的時候,她們就會有一些失控的感覺了,所以會反感。但是理智還在,於是她們試着去哄孩子停止哭喊。然而孩子根本沒有買賬,繼續哭喊或是變本加厲。那麼內心已經瀕臨崩潰的媽媽就很容易換成吼叫來嚇住孩子,以此來控制住局面。

只要孩子的哭聲停止了,一切又恢復了控制,那麼她的內心也會慢慢平穩下來。

相反,如果她的吼叫依然沒有控制局面,那麼她就會陷入崩潰,陷入嚴重的破碎感——我真是太糟糕了,太差了,我什麼也做不好,我不是一個好媽媽,我真想死了算了……

媽媽和孩子的這種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是循環的:

在嬰兒早期,嬰兒的心理髮展水平是全能自戀的。

也就是說,嬰兒認爲的,自己就是一切的中心,只要我有需求,就會有人來滿足我。

我餓了,自然會有媽媽的乳房;我困了,自然會有媽媽溫暖的臂彎;我無聊了,自然會有微笑的面容來陪伴;我生氣害怕了,自然會有媽媽的懷抱……

這樣的積極體驗多了,嬰兒就會有一個基本的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即便偶爾的媽媽沒有及時的滿足我,也不至於特別糟糕,因爲我足夠好,所以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相反,如果媽媽或其他養育者不能很好的去滿足嬰兒的身心需求,那麼對嬰兒來說,就意味着埋下一顆“我很糟糕”的種子。

一旦遇到失控,哪怕只是一丁點兒的小事,也會引起巨大強烈的情緒波動,從而導致更嚴重的問題和後果。

比如那些路怒症。

比如一則新聞裏說的,遊樂場裏孩子之間的矛盾引發家長之間的口角。最終升級爲打架。

簡單的小事爲什麼能讓一個成人爆發失控?很多諮詢者說道這個問題時會自我解釋爲“沒有耐心”。

我更傾向於理解爲:一個成人在爆發失控的那一刻,其實是被失控的恐懼感和憤怒感裹挾了。

一切都在我的預料和掌控中,才能讓我安穩踏實。如果超出了我能控制的框架,我就會用我的“厲害”來把事態的發展拉回來。所謂的“話趕話”其實就是這麼來的,你說一句,我就要懟一句;你高聲一點,我就要更高聲一點壓過你。如果壓不過你,我就要動手,來爭奪我對事態的掌控權。

再比如一度成爲網絡笑料的培娃寫作業。你期待中的娃應該奮筆疾書一會寫完全部答對,然而現實中的娃卻一會喝水一會尿尿半天算不出10+6。這嚴重超出了你的期待,更關鍵的是,你想通過你的諄諄教導把孩子拉回你能接受的範圍,卻發現你的語言是那麼的蒼白,於是你的憤怒就會一下點燃,放出更大招——音量提高八度,內容變成%#@*¥......

最要命的其實還不是這種失控感,最要命的是,中國的媽媽們總是在犧牲和付出的背景下來伸張控制的觸手。

媽媽們愛付出、很無私,口頭上都不求回報,而且從表面上看,是真的不求回報。

但是這卻成爲吞沒孩子的關鍵。

付出和犧牲很多時候會成爲一種神邏輯:我爲這個家,我爲你做了這麼多犧牲,所以我將永遠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

所以,經常會看到焦慮疲憊的媽媽理直氣壯的發泄——我沒有耐心脾氣不好,是因爲我太累了。

做一個好媽媽的渴望讓我們對孩子的任何需求和任何挫折都非常敏感,

這也讓媽媽們普遍處在一種焦慮的霧霾中,儘管她們一直在過度的付出,但是孩子們卻不買賬。因爲媽媽們一直是在爲一個想象中的孩子付出,但是她們真實的孩子卻常常感到被強加、被勒索!

比如一位諮詢者說到他的母親,她的母親很節儉,平時不捨得吃不捨得穿。每次他回家,母親都會說:“看,我特地去給你買的新米,你回來我纔打開,你不回來我都捨不得吃!”

這位來訪者聽了就特別的心塞!生活條件好了,又不是吃不起,爲什麼非要等着給我吃!

每次他都勸母親不必這樣,家裏條件完全可以天天好吃好喝,但母親根本不理會,不停的說“我都是爲了你啊”。

最關鍵的在後面,這位母親包辦了這位來訪者的婚姻、工作選擇、生活中的一切選擇,連出門旅遊自己都說了不算。

當面對一個超級付出型的家長時,孩子內心的愧疚感,會讓他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去順從母親的需要,哪怕是戀愛結婚,也不能尊重自己的真實意願,而是接受母親指定的人選。

但是人的本我是有原始的慾望和需求的,一個總是看不到或者說壓抑自己真實需求的人,一定會有嚴重的內心衝突。這些未被很好滿足的正常需要總要有一個出口,總在尋找機會得到滿足。當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會順其自然的轉嫁到孩子身上,循環就是這麼來的。

這種內心衝突會讓孩子在表面上順從討好父母,但內心深處總想逃避父母,總想跟父母對着幹。

很明顯的就是很多家長反映的孩子看着很用功,但就是考不好。還有很多家長反應的孩子的磨蹭拖延。其實這就是孩子潛意識裏對父母的一種反抗:我優秀了,就證明你是對的。這種自我消耗讓他們無法優秀,無法發揮出自己真實的能力。甚至有的孩子因爲被道德壓制無法反抗而自毀。

剛纔提到的來訪者也是這種情況,婚後不幸福,工作上也不求上進,他的平庸就是潛意識裏對母親的一種反抗——我過好了就是對你的認可,而過不好才能證明你是錯的!

爲什麼你總對孩子沒耐心

當然,這種潛意識正常人是意識不到的,必須經過專業的諮詢師的引導才能慢慢的把潛意識逐步上升的.意識層面。

犧牲付出型的媽媽註定是孩子的噩夢。

因爲過度犧牲的媽媽往往沒有獨立的自我,她跟孩子是一種共生關係:你好了,就代表我好了;你優秀了,就代表我的付出有價值了;你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你就是我的作品,你的一切都是我的。

而且過度付出的媽媽表面上不求回報,但是深層次裏卻是需要孩子和伴侶的聽話和絕對的服從——我這一輩子都爲你搭上了,你可得爲我負責啊!

如果她們發現付出了這麼多卻沒有得到一個想象中那麼聽話優秀的孩子,那她就會生出可怕的怨氣,讓伴侶和孩子都感到被吞沒。

一個過渡付出犧牲自己的人,內心深處往往都隱藏着深深的自卑和不安。她的潛意識裏渴望愛和尊重。但是她又突破不了自己的防禦機制:其實我也很想得到,我也不想付出,但是,那樣的我是壞的,我就不能成爲一個好媽媽好妻子了,那樣我就得不到認可了。我若想得到認同,必須隱藏真實的自我。

她表面上把一切好的都留給別人,其實她自己也有強烈的需求,而她只是刻意的滿足了他人,這並沒有讓她自己得到滿足,而他人一旦沒有符合她的意願,那麼犧牲型的媽媽就會異常的絕望和憤怒,認爲她的付出都白白浪費了。於是她就會轉化成怨氣來索要。

其實我們的文化都是在壓抑自己的本我,認爲有慾望有需求就是不好的。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嬰兒期的孩子如果沒有被養育者真實的看到,那麼她的全能自戀就會受到重創,認爲我是壞的,不值得被愛的,我若是想得到愛,必須付出、必須討好、必須按照別人的要求來活。

被這樣的媽媽養育大的孩子,也是討好型人格,很難活出真實的自我。

所以,中國的媽媽現在要突破的關鍵,不是如何讓孩子聽話,如何讓孩子優秀,也不是去學着如何控制情緒讓自己有耐心,而是要讓自己充分被愛,自己尊重自己,自己重視自己,當你自己感覺到被愛了,也就學會了如何去真正的愛你那個真實的孩子。

做一個心理健康的媽媽,比做一個爲孩子無限付出的媽媽更能讓孩子健康長大。

爲什麼你總對孩子沒耐心2

“沒耐性”是這麼培養起來的

有時候,“愛”也會使寶寶“受傷”——在一些父母的意識裏,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就是有求必應,而且越快越好。這無疑帶給孩子一種錯覺:我要幹什麼就得馬上幹什麼。慾望的溝壑因此越來越深、目標頻繁地轉移,很快令父母應接不暇。但緊急剎車,必然引來一場場哭鬧並以父母的妥協告終。

對孩子慾望的滿足分爲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超前滿足、即時滿足、超量滿足五種。好的教育提倡“延遲滿足”和“適當不滿足”。習慣於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是3歲以前寶寶的年齡心理特點,如果父母習慣於“即時滿足”孩子,他就難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有耐性”的品格也就無法培養起來。因爲,它並非與生俱來,需要寶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學習和自我剋制才能獲得。

缺乏耐性會埋下哪些隱患

耐性不足的孩子,情商和逆境商相對較低:他們比較散慢、自控力弱、做事有始無終;適應性差、喜歡依賴,不容易融入新環境;在挫折面前,往往表現出急躁、知難而退甚至暴力的苗頭。另外,缺乏耐性的孩子很少有幸福的感覺,他們也不懂得什麼叫“珍惜”。

忍耐力訓練進行時

灌輸“等”的概念

1歲左右的寶貝還不太明白“等一下”的含義,他可能指着門、含混地說着:“去外面”。這時你可以說:“等媽媽把你的奶瓶洗乾淨、裝上水,我們就下樓。”或者:“等你把這小碗蛋羹吃完,咱們就去找小朋友。”對寶寶,媽媽有必要把抽象的“等”化成具體的事情,讓他看到:實現自己的合理要求需要一點時間。

延遲滿足從易到難

操練寶寶的耐性要考慮其年齡和承受能力,一點點延長他們忍耐的時間。對1歲的寶貝,最初能等上三五分鐘已經是不容易了,假如孩子以大哭來抗議,就讓他哭上1分鐘。別心疼,這可是訓練耐心的關鍵。

說出你的理由

如果讓1歲的寶寶等待或把正在進行的遊戲繼續下去,媽媽應該用簡短的語言告訴他們爲什麼,比如:“你現在咳嗽,吃了冰淇淋會咳得更厲害,過幾天好了才能吃;”或者“把積木再往上搭一些,你的‘樓房’肯定會更漂亮。”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