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識點含練習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識點含練習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上學的時候,大家都背過不少知識點,肯定對知識點非常熟悉吧!知識點是指某個模塊知識的重點、核心內容、關鍵部分。掌握知識點有助於大家更好的學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識點含練習,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識點含練習

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祖籍山東日照。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國。由於當時中國的境況,他在美國是一個難民,不斷地從一個地方逃向另一個地方,根本得不到任何正規教育。直到12歲,隨全家遷往臺灣,才進中學讀書。他十分珍惜上學的機會,刻苦鑽研,成績很好。中學畢業後,他隻身赴美讀大學,1962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丁肇中選定實驗物理作爲他的主攻方向。1972年他主持實驗去尋找新的重粒子。對於實驗的艱鉅性和複雜性,他這樣比喻:“在雨季,一個像波士頓這樣的城市,一分鐘之內也許要降落下千千萬粒雨滴,如果其中有一滴有着不同顏色,我們就必須找到那滴雨。”經過艱苦的努力,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佈,他的小組發現了一種未曾預料的新的基本粒子丁粒子,推翻了過去認爲世界只由三種夸克組的理論,爲人類認識微觀世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被稱爲是“物理學的十一月革命”。

1977年秋,丁肇中訪華並建議派遣中國物理學家參加他的實驗小組工作。如今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邊。這些人員提高相當快,他非常滿意,並寄予厚望。他在一篇自傳性的文章特別推崇這樣一首詩:

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

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

語音

1、測量:“liáng”不能念成“liàng”。

2、朱熹:“xī”不能念成“xǐ”。

3、彷徨:“panghuáng”不能念成“fánghuáng”。

4、埋沒:“mò”不能念成“měi”。

5、肇:zhào。

6、諾:“nuò”不能念成“ruò”。

◎字形

1、一帆風順:“帆”不能寫成“番”。

2、彷徨:“彷”不能寫成“傍”。

3、探察:“察”不能寫成“查”。

4、不知所措:“措”不能寫成“錯”。

5、密切:“密”不能寫成“蜜”。

6、真相:“相”不能寫成“像”。

7、恐慌:“慌”不能寫成“荒”。

8、激變:“激”不能寫成“急”。

詞語

1、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

2、致知:使心中已知之“理”,推開拓展,使認識達到無所不知的極限。致:推極。知:認識。

3、彷徨: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

4、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5、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6、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7、齊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頓好。

8、正心:心要端正。

9、誠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思想純正。

常識

儒家經典“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儒家的主要經典。“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文脈

本文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個思路來行文的。開篇提出論題“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瞭解自然科學”。接着闡述格物致知的科學含義。再論述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即格物致知的必要性。結尾再次強調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結構

◎探意旨

本文針對中國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傳統的中國教育狀況,分析了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並聯具體實例和自己的實際,提出中心論點:我們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即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

對於本文的意旨探討可從下面幾方面着手。

1、抓住本文的中心論點。本文的中心論點是: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章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緊接援引“四書”中“格物致知”來回答這個問題。進而用中國古代王陽明格行與研究科學的人“格竹”着對比,說明什麼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同時闡述“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最後申進“格物致知”廣泛意義。全文始終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

2、分析文章論據。反例,王陽明缺乏真正的格物致知,所謂“格竹”一無所獲,闡述“格物致知”的必要性。作者個人的經歷的事實也說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正例,科學的實驗事實,論述了“格特致知”的重要意義。這些典型的事例充分證明了“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這個中心論點。

3、理解文章的針對性。本文是對中國學生學習自然科學存在問題,即重理論,輕實踐,重書本,輕實驗操作,同時也是針對中國傳統教育和傳統文化存在弊端。基於此,作者強調“格物致知”的觀點,要求通過實驗實踐,探求客觀事物,推動科學發展,豐富中國文化。

◎議問題

1、《大學》裏“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麼?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麼?

明確:《大學》裏“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作者讀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的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的袖手旁觀。

2、傳統的中國教育爲什麼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麼弊端?

明確: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爲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思維而不願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關鍵是什麼?

明確: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積極主動的探索,也就是要有努力探索的精神,能於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

4、爲什麼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現實意義?

明確:之所以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因爲:①這是同於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②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③這是應付今天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這對於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我們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精神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瞭“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其寫作特色可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思路清晰縝密。開頭緊扣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並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着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自經驗三個方面分析真正“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後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併發出號令。全文思路清晰,說理嚴密。

2、論證說明充分。本文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說理方法,論證有力、充分。作者在課文中第4節舉了王陽明“格”竹子的事例,證明了中國傳統的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節擺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理論輕視實驗的事實;第12節又舉了自己到美國念物理時吃的苦頭,這些事例記述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在講道理上,課文第3節結合《大學》中的理論,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義被埋沒的原因;第6—10節從理論上記述了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第13節記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也是講道理。作者還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使論證說理更加鮮明。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驗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的對比;王陽明“格”竹子,把探究外界誤認爲探討自己,終因頭痛失敗的事例,與通過科學實驗瞭解竹子的性質的事例進行了對比,突出知識的獲得只能通過實踐。所有這些都強有力地證明中心論點。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