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中國史知識點

中國史知識點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史知識點,爲了更好的學中國歷史,我們應該學會對每一天所學到的新知識點進行整理,方便我們進一步加深印象,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內容,下面小編帶大家簡單瞭解一下中國史知識點.

中國史知識點1

中國史知識點

第1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義: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②目的:擴大周朝的統治範圍,鞏固周王朝的統治。

③分封對象:功臣,王族,先代貴族 。

④權力: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

⑤義務:爲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⑥作用:前期加強了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鞏固了周王室的統治,但是隨着兼併戰爭的開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

①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②含義: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是用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③實質:按血緣關係分配政治權力,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秩序。

④最大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⑤影響: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⑥與分封制關係:宗法制是分封制實行的基礎,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他們互爲表裏,相互依存,成爲維繫統治階級內部關係,加強奴隸主貴族世襲統治的工具。

3、西周時期政治經濟制度的特點:

①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祭祀)

②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緣關係爲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基本的特點)

二、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由來:秦始皇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個字構成了皇帝。

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內涵: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朕、制或詔、璽)

2、秦朝的中央機構:

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長,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分左右兩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於丞相,負責執掌羣臣奏章,下達詔令,監察百官。 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事務,但沒有實權。

②丞相之下設九卿,分別掌管各項具體政務,它們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3、郡縣制:

①由來:春秋時期,就已有縣和郡。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縣制。秦統一後,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②內容:地方政權機構分郡縣兩級。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作用:與分封制相比較,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是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襲貴族政治的重要標誌。

4、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隨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的設立,標誌着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①隨着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秦朝國力日益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②秦統一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形成, 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消極)

三、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漢朝郡國並行制:西漢初年,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兩制並行。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佈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覈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命令),在門下省下設政事堂,在尚書省下設六部。

②評價: 三省的相權一分爲三最官長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控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而六部分工明確,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

3、元朝的行省制

①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兩個單列的行政區劃,一是中書省直轄的”腹裏”(河北,山東,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轄的西藏和四川、青海。

②作用:是我國省制的開端,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於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具有重要的意義。

  4、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從漢到元,政治制度不斷髮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②中央嚴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許有

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君主。 ③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權的基礎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監督和考覈。④這種高度的中央集權,造成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依賴,⑤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也難以實施有效的治理。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①明太祖廢丞相,權分六部,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標誌着皇權對於相權的鬥爭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②明成祖永樂帝設內閣,性質:明朝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而是爲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評價:內閣是君主專制的產物,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

  2、清朝設軍機處:

①原因:加強皇權,及時處理西北戰事。

②內容:雍正帝設軍機處,由皇帝選擇

親信的官員充任軍機大臣,軍機處機構簡單,辦事效率較高,政策決策封閉性的特徵也更爲明顯。③標誌着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峯。

  3、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影響:

①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

②有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

③在統一的環境下,有利於民族的融合,

④有利於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

  消極影響:

①君主的專制容易導致暴政並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隊伍,使政治黑暗,腐敗。

②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落後於西方

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嚴重的滯後。

第2單元:古代中國的經濟

一、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①原始社會時期:刀耕火種,反映了當時生產力水平的相對低下。

②商周時期:青銅農具出現,但由於青銅的昂貴,在農業生產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戰國時期:牛耕技術開始運用,鐵製工具出現。反映了這一時期生產力水平和農業生產技術的顯著提高。

④西漢時期”鐵製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術推廣,二牛擡槓。

⑤東漢:使用一牛挽犁。

⑥唐朝曲轅犁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耕犁趨於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確立:戰國時期,商鞅變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

  3、小農經濟的含義:

①以家庭生產、生活爲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②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但卻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佔據主導地位。

  4、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⑴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爲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⑶小農經濟以家庭爲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戰亂和苛政、天災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取得的,

⑷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後,成爲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二、手工業

  1、官營手工業:

發展概況:夏商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統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佔據着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

主要特徵:主要生產軍用品和供官府、貴族消費的生活用,生產規模大,分工細緻,代表着古代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

  2、紡織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會:紡織業開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爲主,但也出現了絲織業。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

②漢:遠銷海外,被稱爲絲國(開闢絲綢之路)。

③唐朝:中期以後,私營作坊興起。

④宋元:棉紡織業興起, 元朝時松江成爲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

⑤明:紡織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蘇州和杭州是絲織業的中心。

  3、冶金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①新石器時代:已經出土了小件銅器,

②夏商周:青銅鑄造業進入繁榮時期,被稱爲青銅時代。

③春秋戰國: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出現了鐵器

④漢:開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風形式發生革命性變化。

⑤東漢時期: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爲動力鼓風。

  4、制瓷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會:彩陶出現。

②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陶發展過渡到瓷。商朝燒製出原始瓷器。

③唐朝:釉陶製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

④宋元:宋代的景德鎮到元朝發展成爲全國的制瓷中心。燒製出青花瓷器。

⑤明清:景德鎮成爲瓷都,明中後期五彩瓷,清代琺琅彩。

  5、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①生產部門不斷增加,並且勞動分工越來越細

②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③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並且出現工場手工業

④官營、私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

⑤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生產佈局成相應變化。

⑥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遠銷海外。

三、商業

  1、市的形成與發展:

①秦:市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進行嚴格管理。

②漢:專門的管理機構,管理十分嚴格。

③六朝時:城鎮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對草市進行行政管理,設草市尉。

④唐朝時:草市形成了相對集中的商業中心,夜市也非常繁榮。

⑤宋:市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

⑥明清:商業經濟繁榮,商業區已經相當繁華。

  2、主要的商業城市與著名的商幫:

商業城市:

①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的都城,成爲著名的商業中心。如齊國的臨淄。

②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

③隋唐:長安,洛陽,廣陵(揚州),益州(成都)廣州成爲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

④宋:開封和益州。

⑤元朝:大都是繁華的商業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泉州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

著名商幫:晉商和徽商

3、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①中國古代的商業發展以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爲基礎,受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②商業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別是海上貿易基本上由官府壟斷。

③商業活動逐步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④城市商品經濟發展較快,然後逐步滲透到農村,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聯繫日益密切。

四、主要經濟政策

重農抑商政策及海禁政策的內容及影響:

重農抑商:

①最早由戰國時商鞅提出。

②基本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以農爲本,商業被稱爲”末業”。這個政策是中國曆代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政策。

③影響:

海禁政策

①基本含義:明太祖由於擔心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下令實行海禁。

②影響: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和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堵塞了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知識和生產知識的渠道,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中國史知識點2

  1、鴉片貿易

(1)目的:英國爲打開中國市場。

(2)危害:①白銀大量外流,造成清朝財政危機;②損害中國人身心健康;③統治機構更加腐敗;④削弱軍隊戰鬥力。

  2、虎門銷煙:

1839年6月,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當衆銷燬。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菸運動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3、1840年6月

英軍侵入廣東海面,鴉片戰爭爆發。

  4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是1842年簽訂的中英《 南京條約》,內容: 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爲通商口岸。

  5、鴉片戰爭的影響

(1)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鴉片戰爭成爲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

  6 、1856——1860年

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主兇:英法聯軍;幫兇:美俄兩國。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搶掠後放火燒了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

⑵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侵佔中國北方 150多 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⑶太平軍抗擊了美國人華爾的洋槍隊。

  7 、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

英、俄兩國支持阿古柏,妄圖分裂新疆。左宗棠力主收復新疆,1876年他率清軍分三路進入新疆,採取“ 先北後南,緩進急戰 ”的策略。 1878年,收回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8 、歷史意義:

鞏固了祖國的西北邊塞,捍衛了祖國的領土和主權。

  9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爭”

在黃海大戰中,致遠艦管鄧世昌帶率全艦官兵英勇抗戰,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10、 1895年4月

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中方代表爲李鴻章)

內容: 淸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設通商口岸等。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11、 1900年

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鬥爭矛頭直指 帝國主義國家,爲鎮壓交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八國聯軍侵華。

  12、 《辛丑條約》內容

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當保;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紮要地;劃定東交民巷爲使館界,不準中國人居住。影響:使清政府完全淪爲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3、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富國強兵,維護清朝的統治。代表人物有:中央的奕訢,地方的曾國藩、李鴻章 、左宗棠、張之洞。

  14 、洋務運動的口號、創辦的實業

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爲口號,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洋務運動後期以“求富”爲口號,創辦了輪船招商局、湖北織布局、漢陽鐵廠等一批民用工業。

  15 、評價洋務運動

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它沒有使中國富強

進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爲中國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16 、1895年梁啓超、康有爲

發起“公車上書”,揭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1898年6——9月所進行的戊戌變法(百日維新)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有譚嗣同等六人爲變法流血犧牲。

  17、 戊戌變法的內容

(1)政治: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有利於資產階級參與政權);

(2)經濟: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發展);

(3)文化:興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有利於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傳播); (4)軍事:訓練新式軍隊(有利於抵抗列強入侵)。

  18、戊戌變法的意義

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又是一場思想啓蒙運動,它有利於社會的進步。戊戌變法的失敗說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19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

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成立於日本東京的革命團體是 同盟會,總理是孫中山,機關刊物《民報》,指導思想:三民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族主義,建立民國——民權主義,平均地權——民生主義)。

  20 、武昌起義

爆發於1911年10月10日,這一年是農曆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爲辛亥革命,領導者孫中山。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於南京,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