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關於中國的民俗一些小知識

關於中國的民俗一些小知識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中國的民俗一些小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知道中國其實有非常對的習俗。每個地方的文化差異都不同,習俗也是不相同。那麼接下來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於關於中國的民俗一些小知識,一起看看吧!

關於中國的民俗一些小知識1

關於中國的民俗一些小知識

關於中國民俗的小知識

春節

春節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傳統名稱爲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爲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爲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爲新年,一般認爲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爲止。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幾十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爲“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爲“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爲“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關於中國的民俗一些小知識2

帶大家詳細瞭解一下中國的傳統節日。

1、元旦

”元旦“據說起源於三皇五帝時的顓頊,已沿用了5000多年。原來是指農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節的第一天,才被稱爲“元旦”。”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指天明的時間,即白天。元旦就是新年的第一天。

民國建立後,對傳統曆法採取了摒棄的態度,採用公元紀年,強制性的將元旦改成了公元1月1日。

這個節日在民國時只存在於政府機構,新中國建立多年以後,才慢慢被廣大人民所接受。

建國後,不少民俗專家都表示:元旦這個節日,即沒有文化內涵,也沒有紀念意義,更與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脫鉤。

因此很多人建議取消元旦節日,將元旦恢復到正月初一,並增加中國傳統節日。

2、春節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新年的初始。

通常,老百姓從小年就開始慶祝,小年在部分地區是臘月23,還有一些地區是臘月24。從小年開始,就進入春節的範圍了。

小年又被稱爲”竈王節“,據說這一天竈王爺要上天奏事,言一家的禍福,因此小年這一天也要祭祀竈王爺。

年三十是全家吃團圓飯的時候,然後一家人一起守歲迎接新年。

第二天一早,大家要出門相互拜年,逢人就說新年好。而小孩子能拿到很多壓歲錢。

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曆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爲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爲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着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爲流行。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裏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爲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爲春節。

3、元宵節

元宵節在道教裏又稱”上元節“,古代春節要等到元宵節後纔算結束。現在鄉村居民仍然以元宵節作爲春節的結尾。

元宵節有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的習俗。

元宵節也是”法定節假日“呼聲很高的一個傳統節日。

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爲元月,古人稱夜爲“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爲漢文帝。因爲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爲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爲重大節日。

4、春耕節、春龍節

俗語裏有”二月二、龍擡頭“的說法,二月二也就是春龍節,據說這一天,龍開始行雲布雨,農民可以開始種植莊稼了,因此這一天又被稱爲”春耕節“。

5、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大概起源於周代,至今已2500多年曆史。

清明節的前一天稱爲”寒食節“,這一天禁菸火,只吃冷食,據傳說是晉文公爲紀念介子推而設立。

現在清明節已經成爲我國的法定節假日。

6、端午節

端午節是農曆的五月初五,發源於荊楚百越一帶,原指仲夏第一個午日,又稱”端陽節“。這一天崇拜龍圖騰的氏族有划龍舟祭祖的習俗,後人將其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端午節也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部分地區是紀念伍子胥等。

端午節有賽龍舟、吃糉子等習俗,現已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

7、七夕節

農曆七月七是傳統的七夕節,又叫乞巧節,是華人地區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相傳起源於春秋時的楚國,原爲祭祀牽牛星和織女星,漢代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在一起。

七夕節在古代是女子的節日,這一天女子可以盛裝走出家門,聚會、遊玩、展現女紅手藝等。

現已成爲中國的情人節。

8、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道教裏的中元節,也是佛教裏的盂蘭盆節,俗稱鬼節。據說這一天鬼門關大開,陰間的鬼魂會來到陽間。因此這一天是民間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

中元節在古代原是指:秋收後,用新糧食祭祀祖先,報告收成。

9、中秋節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仲秋節,是盛行於漢文化圈的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始於唐朝時期。

中秋節也是一個閤家團圓的節日,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中秋節現爲我國法定節假日。

10、重陽節

農曆九月九是重陽節,古代又稱”登高節“,這一天有登高賞秋的習俗,還有插茱萸、賞菊花、品菊花酒等習俗。,

重陽節是與除夕、清明、中元節並列的四大祭祀節日之一,九九有”久久“的寓意,因此祭祖與敬老在同一天進行。

2012年被我國法定爲”老年節“。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