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成長過程中也會伴隨很多的煩惱,教育孩子也要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認真教育孩子的人終會有所收穫。下面跟大家分享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1

所有需要與孩子進行溝通的從業者與家長都會遇到一個相同的問題:孩子不聽話!上課的時候,老師發現有小朋友在破壞課堂秩序,怎麼說都沒有用。有的家長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飯,有的則是和家長老師對着幹,讓他往東走他偏要往西。想想這些與孩子溝通的事真是令人頭疼。

如果想要糾正孩子的行爲,讓孩子能聽話,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接受孩子的感受,當你站在他的立場上與他溝通,他才能接受你的說法。比如,當孩子遇到一個事情他說很難,但成人通常會對他們說:“這個很容易,我來幫你”,這樣其實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這會讓他變得更糾結,此時,你可以換種說法:“這確實看起來很難,讓我們來一起解決它吧”,孩子的東西丟了, 如果你和他說丟就丟了,那他可能還是會覺得難過,你和他說:“這是你特別喜歡的東西,丟了的話會很難過。”這樣說他可能會覺得舒服一些。如果小朋友要參加表演非常緊張時,不要用“加油,你很棒的,你很優秀”這樣的方式來鼓勵他,這樣反而會給他更大的壓力,你可以站在他的角度“在這麼多人面前表演確實是恐怖的經歷。”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別急着和孩子嚷嚷,換“威脅”爲合作,孩子纔會更聽話。僅僅只是注意孩子的感受是不夠的的,還需要和孩子合作。比如教孩子上廁所,而不是隨地大小便,你不能只是和他說,你可以教他走到廁所並指導他,而不是用命令的語氣要求他們。成人需要用一種跟他合作的心態和孩子們說,比如說帶孩子出去外面玩,孩子一直扔石頭,你可能會覺得孩子這個行爲非常不好,你或許就會和孩子說:“你再扔一次,我就帶你回家”,孩子聽到這個他會怎麼想?他聽到的並不是你想表達的意思,他聽到的可能是“再扔一次”而不是“帶你回家”,他認爲父母是在對他進行威脅。不要說孩子,成人在面對這樣的言語時有時也是同樣的反應,否則激將法也不會對人有效果了,成人對於孩子的溝通也是一樣的,不要讓他們感受到一種抵抗和威脅的情緒,不然會更適得其反。

總之,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是一件必要的事情,不僅關係到成人的和諧關係,同時還關係到孩子的成長,但是當下這並不被很多成人重視。因此,從現在開始大家一定要摒棄錯誤的做法,採取有效而正確的溝通方式。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2

我們要按照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和他們溝通。這是關鍵。

每個孩子性格不同。有的好動愛打球,那你就陪他打打球;但有的孩子愛看電影,這也沒什麼說的。

我們什麼話都不需要說,可以陪他看場電影,回來之後,試着和他聊聊電影當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看他是如何理解的。

有的孩子,他就喜歡不說話,那你也不用說話。靜靜地陪着他,他需要的可能就是這種默默的陪伴。

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要給他強加上一個大道理。也即是不要喋喋不休地說一堆大道理,把你親身的經驗、經歷,或者自己的見解強加給孩子。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第2張

因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是經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內心深刻地反思,或者沉澱之後得出來的經驗,他纔會牢牢地記住。

那麼,如果我們將外界的這種經驗告訴他的時候,並不能起到有效幫助他成長的作用。

所以,要相信孩子的成長、成熟和強大,一定是靠他親自去體會很多的事情而獲得的。

可以選擇把我們年輕時候犯的一些錯誤講出來。但是,記得這個是要有度的。同樣要遵循我們上一條:不要去講大道理。只是闡述事實的本身便夠了。

有時候,我們也可以說一說關於網絡熱議的一些新聞,看看他的觀點。這些都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對與錯,我們也不要去給他強加什麼。

在這個交流的過程,我們可以及時地掌握孩子的內心想法。

或者你也可以抒發一下自己的感情。這樣,對於孩子建立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是很有幫助。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3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是每個父母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因爲親子溝通是親子關係構建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徑,也是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親子溝通中,我個人秉持的基本原則是:任何情況下,都以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同孩子的感受,承認孩子的願望爲溝通的基礎。

類似的話,你有沒有對孩子講過?“告訴你八百遍了,就是沒記性!”“再不聽話,媽媽不愛你了。”“怎麼想的告訴媽媽,別總是哭。”……。即便這些話已經講過無數遍,爲什麼孩子依舊不聽你的話,不願意和你溝通?親子溝通,亦即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和互動。在和孩子的交流互動中,父母常常不忘“言傳身教”。而與此同時,父母又往往因爲熱衷於“言傳”,忽略了“身教”,殊不知“身教”纔是“言傳”的基礎和有力保證。

先通情,再達理

孩子因自己養的一條小金魚死了而傷心不已不停地哭。爸爸走上來說:“別哭,不就是條金魚嗎?爸爸再給你買十條。”孩子聽後哭得更厲害了。這時,孩子哭的不僅僅是金魚的死,更是因爲他的情緒不被接納和理解。如果爸爸這時候能告訴孩子:“我和你的感受是一樣的,失去一個好朋友是會很難過。”這樣,孩子或許會更好地面對現實和自己的感覺。

小結:孩子什麼感受,父母沒有權利去定義,那是孩子自己的感受,需要我們去尊重。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應該先試着深入孩子的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和思維,再進行下一步的溝通。

接納情緒,承認願望

週三早上,孩子醒來告訴你今天不想去上學時,你怎麼辦?直接訓斥他:“快起來,必須去!”孩子會有什麼反應?可能大哭,也可能乾脆不起了。這時,先接納孩子的情緒並承認孩子的願望:“你很希望今天是週末,因爲媽媽答應你週末帶你去海洋館,是不是?我明白,我們看一下日曆,今天是星期三,媽媽和你一起再等兩天,好不好?”當我們必須拒絕孩子的某項要求時,至少我們要承認孩子內心的願望,並提出這種訴求和權利,這樣,會讓孩子更好地接受我們的建議和要求。

小結:不要否定孩子的意願和訴求,重要的是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恰當地表達,用尊重他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否則,孩子永遠不會知道什麼能得到,什麼得不到,該如何去爭取。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第3張

多描述,少評價

當孩子飯前用嬌嫩的小手幫我們準備好餐具時,我們誇他“太棒了”,意味着他以後不幫着做就是“不棒”。長久下去,孩子會更關注我們的誇獎,而不是自己做了什麼。如果我們只是客觀地描述事實:“桌子擦得真乾淨,碗筷擺放得真整齊”,那孩子腦子裏再現的是做過的行爲,能幫他將來做好同樣的事。

小結:表揚或批評都要儘可能的具體,結論性的評價往往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自我認知。因爲幼兒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有限,往往會以父母對他的評價來評價自己。

少禁止,多啓發

父母明確告訴孩子:週一到週五,不可以看電視,週六週日可以看一個小時;玩具車不是用來扔的,皮球是;牀單不是用來畫畫的,紙纔是。當我們禁止或限制孩子某種行爲時,要告訴孩子什麼是不可以接受的行爲,更要明確告訴孩子什麼替代行爲是可以接受的。這裏有一個可以參考的句式:當(你用手打小朋友),我覺得(很擔心),因爲(這會給你和他都帶來傷害),我希望(你明白,手是用來勞動和表達愛的,不是用來傷害的,如果你不喜歡某人,可以大聲說出來)。括號中指的是具體的事、心情和提示。

小結:爲孩子制定規則或提要求時,重要的不是去禁止或證明孩子錯了,而是告訴孩子如何做是對的,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在明確規則和傳授知識,而不是在否定和批評自己。

少注重非語言方式的交流

孩子是通過父母做了什麼,而不是說了什麼來學習的。孩子對事物的認知也主要是通過內感官,而刺激內感官的主要手段就是非語言方式,比如:1撫摸,滿足孩子“肌膚飢渴”的理需求。2擁抱,給孩子更多安全感和溫暖。3親吻,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開心和快樂。4握手,傳遞你堅定的力量。5點頭,傳遞認可和鼓勵。6微笑,傳遞默許和包容。

小結:在和孩子的溝通中,語氣、表情、眼神、肢體動作,這些能讓孩子感受到的交流纔是更有效的交流。在和孩子溝通時,父母要保證身體、情感、思維一致,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進行。

關注反饋,注重效果

當我們訓斥孩子“告訴你800遍了,怎麼還沒記性”時,當孩子經常無視我們的話語時,我們需要多一份自我反省:我們說的道理是從孩子的角度還是隻從我們自身出發?表達方式是不是超越了孩子年齡應有的理解力?是不是因爲我們的情緒化,導致孩子把關注點放在了父母的情緒上?我們自己言行一致嗎?

小結:親子溝通時,重要的不是父母說了什麼,而是孩子感受到了什麼,理解了什麼。因爲本質上說,親子溝通不是說教,而是改變行動。父母真正需要去做的是從改變自己,改變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改變孩子的生活環境開始。

親子溝通,我個人遵循的溝通步驟:

1、積極的關注和傾聽。蹲下身子,給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傾聽,這本身就會產生效力,會創造出一個被尊重和信賴的環境,讓孩子能釋放情緒,表達出真實的感受和需求,從而激發和提升孩子自我修復的能力,所謂問題自然容易得到解決。

2、接納。情緒是一種感受,本身沒有對錯,只有表達情緒的方式有好壞。所以父母需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通過示範、遊戲、故事等方式,逐步教會孩子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

3、理解。不要以我們成人的思維方式和自己的意志去考量孩子,要努力去跨過我們和孩子間的年齡跨度,以他們的視角來看世界,感受他們的內心。

4、描述。不要急着給建議,先界定問題,啓發孩子自己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5、建議。在必要時,給出你的不同建議,讓孩子自己或者和孩子一起預估各種解決方案可能導致的後果,讓孩子去做選擇。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