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星座奇緣 > 傳統命理 > 持戒是持哪些戒

持戒是持哪些戒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殺生,不妄語,不邪淫,不偷盜,不飲酒(包括某些藥)。

持戒是持哪些戒1

許多人初發心學佛,會對佛法三藏經、律、論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是看到身邊受過三皈五戒的同參,他們的言談舉止因受到戒律規範,表現出種種威儀時,更是會對戒律產生嚮往。所以本文中,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講一講何爲“五戒”,持戒對於修行人來說,又有何功德利益。

如果你在遊覽寺院的`過程中,恰巧碰到三皈五戒法會,可能會聽到師父說這樣一句話,“盡形壽不殺生,汝等能持否?”受持五戒,要盡形壽受持,除非舍戒,一生一世都要持戒。這不同於八關齋戒,持戒一日一夜則自動舍戒。

五戒的內容,簡單來說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其中,殺盜淫妄爲“根本戒”,不管是五戒、八關齋戒,還是菩薩戒,也不管受戒的人是居士、沙彌,還是比丘,根本戒都是相通的。而不飲酒,其實屬於遮戒,之所以將其地位與四根本戒並列,是因爲酒是“無明水”,許多人就是因爲飲酒發昏,犯了根本戒。

五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礎,一個人能夠受三皈五戒,就可稱爲優婆塞、優婆夷。《大智度論》中有言:“戒有五種,始從不殺,乃至不飲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滿分。於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隨意受之。”

持戒是持哪些戒
  

這段經文是在說,受持五戒,可以選擇只受持一部分,或者全部受持,隨個人情況而定,沒有定法。可以從持一戒開示,及至持五戒圓滿,多持一分,則多成就一分。

也許有人會說,我心中有佛就夠了,“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爲何要給自己上一道“緊箍咒”呢?其實不然,末法衆生慧淺福薄,假如沒有戒律的規範,不知要造作多少惡業。《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講,四根本戒就像承載萬物的大地,一切善法皆得生長。《華嚴經》雲:“戒爲無上菩提本,張漾一切諸善根。”所以說,持戒不是枷鎖,而是護持我們棄惡向善的法門。

受持戒律的功德利益,可以說是無量無邊的。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與儒家提倡的五常是相通的,不殺曰仁,不盜曰義,不淫曰禮,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個持五戒的佛弟子,在世人眼中也是一位“仁義禮智信”的翩翩君子,你說這算不算利益呢?

再者,學佛人受持五戒,縱使不求世俗名利,也在無形中播種了福田,將來必然有享用不盡的功德善果。這些都是修行辦道,乃至究竟成佛的福德資糧。

學佛意在自利利他,五戒被稱爲五種“大布施”,能攝取無量衆生,增長種種功德。所以,假如不知道學佛該從何處着手,不妨從持戒開始。

持戒是持哪些戒2

戒,梵音“屍羅”,它是一切善法的基礎和依止,龍樹菩薩所造《大智度論》中有言:“屍羅,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屍羅。或受戒行善,或無受戒行善,皆名屍羅。”

由此可見,佛弟子受持戒法,是修學佛法的重中之重。學佛無非“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戒、定、慧三無漏學幾乎涵蓋了全部佛學內涵,因戒生定,由定開慧,所以說“戒”乃是學佛之根基。

佛陀涅槃前,阿難尊者請示:“佛滅度後,以誰爲師?”佛陀對阿難說:“以戒爲師,以四念處爲住。”經典中多以譬喻來說明“戒”對於修行的意義,《佛遺教經》釋迦牟尼佛對弟子們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戒律),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那麼,爲何佛要讓弟子“以戒爲師”呢?

《阿含經》中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戒本身的'意義,除了防非止惡,斷一切惡法,它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要修一切善法。面對惡法,不得做;面對善法,又不得不做。所以戒律就是佛的法身,戒律存世,就等同於佛陀住世,佛法就不會消亡。

經文中說,戒律如同慈母,能令佛弟子不受惡業侵害;戒律如同勇將,能夠降伏煩惱;戒律如同衛隊,能夠看護學佛人的功德法財。種種形象的比喻不一而足,總而言之就是爲告誡佛弟子,戒律並非束縛,應當珍重於戒律。

由於佛弟子因緣不同,戒律有在家戒與出家戒之別,出家人受持出家戒,旨在成就佛道,自利利他;在家佛弟子因外緣,只能受持在家戒。在家戒不但是修學人天善道的重要途徑,還爲出世間種下正因。在家戒分爲以下三種,佛弟子可以量心力與因緣,在寺院中僧衆間求受。

持戒是持哪些戒 第2張
  

其一、五戒。

所謂五戒,即殺、盜、淫、妄、酒,它通八關齋戒和菩薩戒,因而被稱爲根本戒。五戒是在皈依三寶後,欲修學戒法時,向出家師父求受。受持五戒時,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次第受一戒、二戒,及至受全。

受持五戒不必吃素,戒條有開、遮、持、犯之說,犯戒應懺悔發露,誓願永不再犯。舍戒之後仍可重新受戒,蓮荷請教師父時,師父說舍戒最多七次,與出家衆還俗次數相當。善信受持五戒後,盡其一生,命終之時方舍戒。

其二、八關齋戒。

單從戒條數目來講,八關齋戒在五戒的基礎上,增加了不香花蔓莊嚴其身、不坐臥高廣大牀、不非時食,三則戒條。其背後的意義,則是佛陀慈悲度世,爲不能出家之居士種下出離之善因。因此,八關齋戒持戒時間爲一日一夜,第二日自然舍戒。

受持戒律務必請出家師父開示義理,避免閉門造車。譬如戒律中有“不坐臥高廣大牀”的條目,有善信誤以爲不能睡在牀上,結果睡覺時靠打地鋪;再比如八關齋戒的時間,有人說自己一次受戒,受持終生,鬧出了許多尷尬的境況。

其三、菩薩戒。

菩薩戒種下成就佛菩提之正因,小編在《學佛人,必受“菩薩戒”的四條理由》中有詳細的解釋,在此不做贅述。發無上菩提心,願行菩薩道,誓願以六度波羅蜜饒益有情者,可以受戒。值得注意的是,一受菩薩戒,戒體常在,直至成佛,也就是說永爲大乘道種。

家居士所受菩薩戒,一般爲六重二十八輕戒,《優婆塞戒經》中對此有詳細論述。

《華嚴經》雲:“戒是無上菩提本。”學佛、修行,就是要持戒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從起心動念做起,從當下做起。

持戒是持哪些戒3

什麼是持戒呢?

其實所謂的持,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說的止持,即讓自己不做惡事,甚至不起惡的念相,因此,持在這裏具有止、守的意思,二是說的作持,即行善,如學習佛法,行十善等。

而戒這個概念,在佛教之中強調的是一切的完善品德的信條,即斷惡。

因此,所謂的持戒,強調的是止惡行善,即做應該做的,止不應該做的。

所以,在大乘的佛教之中,戒律大致分有三類,即:

一是讓人行善的戒,即攝善法戒。

這一類的戒,其目的就是讓我們行善的,當然也包括不斷的修學佛法,據大乘經典《瑜伽師地論》說法的:

攝善法戒者:謂諸菩薩、受律儀戒後、所有一切爲大菩提由身語意積集諸善、總說名爲攝善法戒。

可見,這一類是由身口意三業行善的戒。

二是讓人止惡的戒,即攝律儀戒

這一類主要是止惡的習氣,習性,不犯威儀,比如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等,也是在家和出家共同受持的`戒,這些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戒。

持戒是持哪些戒 第3張
  

三是饒益有情戒

這一類主要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戒,即廣度無量無邊的一切衆生,無一衆生不度,也就是說,一切有利於衆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資財、神通等利益有情衆生,即不斷的利益衆生,哪怕是再累再苦,也要不斷的護持正法。

因此,在佛教中持戒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是我們這些普通修行者需要持戒,就算是證悟到菩薩這果位的人也一樣需要持戒。

據說在佛教創立後不久,僧團就意識地把戒律進行分類,有一種分法叫別解脫戒。

也就是把佛門中的四衆,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種分門別類地制定戒律,因爲每一類的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情況是不同的,所以,分門別類的目的是爲了他們制定相應的戒律。

當然,這些戒律的制定,初次肯定是有戒相,如五戒中的這些戒條,都有個戒相,所謂的有戒相指的是它跟你講清楚,不能殺生,不能偷盜等,有個規定或規矩在那裏讓你遵守,你遵不遵守一目瞭然,都擺在那裏,因此,對於初次接受戒律的人來說,是比較勉強的,也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也就是說,習慣了之後,這個有戒相的,就自然而然的由戒生定了,自己對於那些要戒的東西就不那麼感興趣了,即喝不喝酒也不無所謂了,這個時候,在修行者的意識裏,就算是沒有這個戒律,你也不會再犯了,這個階段其實相對而言就不存在戒相不戒相,因爲你已經形成習慣了,已經沒有意識去強制遵守了,即遵守戒律已成爲了你的習慣了,這就是定共戒。

定共戒之後,你仍然不斷的修學佛法,終於可以證悟本心,即那個不生不滅無處不在的本心,那麼,就是可以真正地認識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天地萬物不過是本心所產生的虛幻之象,沒有必要執於這些幻象,也必要去住於這些幻象。因上,對於五欲從本以來就不會再有所貪愛,這時也就自然能夠止息一切惡行而行衆善,這個就稱做道共戒。

儘管持戒有很多種分類,但是作爲學佛之人來說,重點並不在於分類,而在於持,即持戒,也就是說,對於修行來說,行善止惡,利益衆生纔是最主要的。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靈異空間
傳統命理
心理測試
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