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綿軟香甜饃餈筒美文

綿軟香甜饃餈筒美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綿軟香甜饃餈筒美文,我們知道饃餈是一種很美味的小吃,還被稱爲年糕,而且它的歷史是很悠久的,對一些人來說,有很深刻的回憶。下面給大家分享綿軟香甜饃餈筒美文!

綿軟香甜饃餈筒美文1

古人云,“食色性也”。可見,飲食對於每個人的生活來說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們可以其他事情不做,但我們不吃糧食,就會餓死。因此,飲食是人們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環節。

朋友之間打招呼,都會經常聽到一句話,“飯吃了嗎?”。美食,對於我來說,是一生的最愛。漫步杜橋大街小巷,遍地都是各色小吃。在所有的美味小吃中,我對杜橋炒饃餈情有獨鍾。

杜橋饃餈小吃,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民國期間,杜橋西街東首口潘家“紅毛”潘德法、廟前街東嶽廟大汾“饃餈囡”李統巨最有名。前者設長攤,後者逢集市日擺市,各有絕活。

綿軟香甜饃餈筒美文

製作方法有搨、閘、夾等,各具特色,色香俱全,味美可口。每逢趕集,商販肩挑貨擔,一頭火爐鏊盤,一頭饃餈,沿街叫賣,饃餈加夾紅糖,可冷吃熱吃。20世紀80年代改現炒現賣。

鮮饃餈切成大小3釐米見方,平鋪鏊盤,精肉置中央。緩旺柴火兼燒,以油代水,三炒四翻,再加蔥段、豆腐乾、雞蛋、味精、黃酒、醬油、鹽,邊炒邊灑,盛碟即食。

杜橋饃餈吃起來不黏糊,柔滑順口,色味香俱全,久吃不膩,食者無禁忌,鮮香回味悠長,經濟實惠,爲台州百味小吃六大特色之一。

正宗的杜橋饃餈,必須是手工製作的饃餈,吃起來纔有勁道。傳統制作鮮饃餈的過程並不複雜,所用的工具是蒸籠、搗子困、搗子頭等,取糯米幾十斤,用清水洗淨,再放清水浸漲,倒入蒸籠裏蒸熟;

然後,把蒸熟的糯米飯倒入搗子困內,一人拿搗子頭在糯米飯上不停地搗,另一人在旁邊不停地用手翻動糯米,並不時沾水來防止手粘住糯米飯,直到搗成均勻,變成一團饃餈,二手往饃餈團一插;

快速地把它放入早已撒上一層薄薄米粉的木牀上,用手不停地把饃餈團向四周延展,使它變成厚度一二釐米之間,然後用刀切成幾大塊,便於搬運。

做好的饃餈,既是農村紅白喜事中必不可小的小吃,也是逢年過節祭祖謝年必備的祭品,當然也是街上開饃餈店的主料之一。

杜橋炒饃餈店,遍佈大街小巷。最有名的是杜橋老電影院附近的癩頭饃餈店、府前街橋頭饃餈店、當店角老卓饃餈店、藍盾小區的上盤王良兵饃餈店等幾家。

本人最經常光顧的是癩頭饃餈店,因離我住的地方近。店主夫婦是年齡七十左右,開饃餈店幾十年了。

他們所炒的饃餈很好吃,遠近聞名。多年前,臨海市政府舉辦的長城文化節,他們擺攤到臨海長城腳下炒饃餈。到臨海來旅遊的老外們,吃了之後紛紛豎起大拇指,嘴裏說着,“好吃,OK!”

杜橋炒饃餈,吸引着各地的吃貨們。他們從四面八方奔向杜橋,爲的是吃一碗正宗的杜橋饃餈。或獨自一人,或成雙結對,或三五成羣。每到中午時分,饃餈攤前,早已人頭攢動,排起長長的隊伍。

綿軟香甜饃餈筒美文 第2張

吃杜橋炒饃餈,標配的是一碗骨頭湯,饃餈的綿軟可口,油而不膩,加上骨頭湯溫潤,香氣撲鼻,一下子食慾大開,狼吞虎嚥起來,美味的食物在舌尖上攪動,激起味蕾的觸覺,一口吃下去,綿軟香濃,回味無窮。

喜歡喝酒的朋友,不妨來一瓶啤酒或者一大碗老酒,是最佳的搭配,饃餈的綿香加上酒的醇香,吃起來快樂似神仙,讓人慾罷不能了。

來杜橋,就會來一碗杜橋炒饃餈。就好比,去紹興必喝一碗紹興老酒,去武漢必吃一碗熱乾麪,去重慶必賞一下火鍋。總之,來到一個不同的地方,吃一下當地的名小吃,纔不會留下遺憾,會留下許多念想。

綿軟香甜饃餈筒美文2

我們浙南山區一帶,有個傳統習俗,每年過年都要置辦年貨,且在除夕前都要辦好,在正月十五前不能用錢去買。

有購買的和自做的兩大類。買的有香燭紙菸、碗筷杯盞、衣褲鞋帽、鹽滷醬醋、水果糖飴等。

做的有棉被、棉鞋、線衣、線帽、糯米紅酒、番薯棗、饃餈、豆腐、麪食等。

自舊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打塵去舊開始到除夕夜,家家戶戶,大大小小都很忙,殺雞宰鵝,磨豆腐,做饃餈等。特別是做饃餈,家家都得做,而且費時費力,花樣繁多,是一項大工程。

饃餈,諧音“母慈”,意喻母親心慈,疼愛子女,辛苦忙碌,做出花樣繁多的美食讓子女吃得高興。

我們這裏把用糯米或晚米做出白饃餈、黃饃餈、糖饃餈、湯圓饃餈、九層糕、炊糕、糯米飯餈等都叫做“饃餈”。

綿軟香甜饃餈筒美文 第3張

也有人叫“年糕”,意喻孩子身體年年長高,智商年年高,學習成績年年刷新高;青年人心志高、學歷高、工資高;中老年人威信高、水平高、壽齡高。

小時候,父母爲了讓我們吃上饃餈,過好年,總是留出幾丘自留田用來種植品質優良的糯米稻,儘管糯米稻產量低,都有預算。

將自留田收穫的糯米穀和生產隊分來的糯米穀囤積起來,待到大年臨近時做饃餈。根據糯米和晚米的收成情況,決定做饃餈的等級。

饃餈有三等,一等饃餈全用糯米做,香、柔、韌、軟;

二等饃餈用糯米和晚米摻着做,香、柔、韌、軟中等;

三等饃餈全用晚米做,香、板、硬、耐嚼。在我的記憶中,做一等饃餈很少,一般都做二等三等饃餈,因爲糯米做完紅酒剩下就不多了。

石碓是當時農村一種簡單而又耐用的生活器具。石碓根據石錘使用力的方式不同可分爲水碓、腳碓、手碓。水碓是用水推動木輪轉軸啓動石錘上下砸搗的裝置,一般一個村只有一個輪子兩個石錘石臼可以同時使用。

過年時,要搗米搗米粉的人多,排隊也往往輪不到。腳碓,也叫踏碓,幾人用一隻腳同時用力踩踏石錘尾部使石錘翹起落下砸搗的裝置,一般幾戶人家拼起來做一個腳碓。

手碓,只要一個人用雙手高舉石錘對準石臼用力往下錘搗即可,一根木棍和一塊長石組成石錘,簡單易操作,山裏零星散戶人家幾乎會備有。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山區農村還沒有碾米機、粉碎機和水磨機,舂米和搗米粉全靠石碓完成。

年底,爸爸很忙,被村裏或鄰村人家請去彈棉花被,置辦年貨的事就由母親和我們兄弟姐妹幫忙完成。

要做饃餈,首先要舂米再搗米粉。母親和我起了個大早,母親挑着兩麻袋晚谷,我挑着兩小麻袋糯谷,往七八里山路下的富嶴橋水尾水碓挑去。將到水碓房時,只聽見水輪車“嘎——咕咁!

嘎——咕咁!”已有人家在搗米了。幸好來得早,還有一個石碓空着沒被人佔用。母親先把我挑的兩小袋糯谷帶入石臼中,放下石錘,讓水輪車隨流水自動搗錘石臼。

由於冬天水流小,石錘慢條斯理有氣無力地叫着“嘎——咕咁!嘎——咕咁!”隨着一大聲“咁”石錘落到石臼裏,震動了整個房子,似乎把房上的灰塵也震落,我的心似乎也要被震落,耳朵都被震聾,裏面轟轟響,我很害怕。

這時,我聽到石碓搗米聲,想起了一首童謠:“新郎官,搗米吃黃昏,黃昏趕不牢,布褲脫了逃。”

我想如果不早點來,人又多,一下子就輪不到自己搗米,難怪新郎官把女家送的褲子脫了逃回自己的家,女方等你的米煮晚飯,可米又輪不到搗,真是急煞人也。

我暫時無事做,看見母親蹲在石臼旁,趁着石錘起落的空隙,不斷地用手翻攪稻穀,使稻穀搗得均勻。

看到母親用手往石臼裏翻攪,得恰到好處,眼疾手快,如果稍不留神,動作遲緩,手就會被石錘砸碎。

我很擔心,擔心石錘會砸壞母親的手,爲母親捏了一把汗,站得遠遠地看,也擔心石錘落下會砸壞自己的頭。

但是母親呢,隨着石錘的一上一下,翻攪稻穀的手一伸一縮,很有節奏,非常嫺熟,從來沒有出現過砸手的事。我很佩服母親的靈巧和膽量。

過了一會兒,石臼中的稻穀有一大半脫殼成米了。母親趁石錘落下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肩膀擡起石錘,用木棍杈住石錘,讓其脫離輪軸停止錘搗。

母親把石臼裏的穀米勺出來放在米篩裏左右來回篩動,米粒掉下米篩下面的壁箕裏,米篩上面的稻穀重新倒入石臼裏繼續搗錘。

如此反覆循環。我呢,幫忙挑揀米中的少量穀粒,挑揀出來的稻穀,也丟入石臼中錘搗。等所有黃金般的稻穀都變成白銀般的大米時,已將近黃昏。母親挑着兩袋大米,我挑着兩袋米糠,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接下來是搗米粉,米粉分兩類:燥粉和水粉。搗燥粉,先將糯米和晚米分開在水裏浸泡一夜後取出瀝水晾乾後放入石臼裏錘搗。

其情形與搗米相似,只是米粉竹篩的孔更細小。母親左右來回篩動米粉竹篩,米粉竹篩上面的是米頭,需倒入石臼重新錘搗,下面壁箕裏的米粉就算數了,一般粗糙一點。

磨水粉,把浸泡過的米,用調羹勺米和水放在石磨裏磨,流入木桶裏套着的布袋裏。磨完後,紮緊布袋口,放在大圓竹籃裏用石頭壓幹即可。

有了米粉就可以炊蒸饃餈了。母親叫我把檐頭乾燥的柴爿搬進柴倉,負責燒火。

她自己去拿洗淨的一個個圓圓的竹器蒸籠等器具,準備做炊蒸年糕。母親先將糯米米粉倒入木盆中,然後放入適量的.山茄樹灰煎水攪拌成粉漿;

再放入半肥瘦的三層切片豬肉、醬油、紅棗(或蜜棗、黑棗)、花生米、白糖(或甘蔗紅糖)以及鹽巴等配料,攪拌均勻後,就將其倒入用浸泡過的箬葉鋪底的圓形蒸籠竹屜裏;

這樣一個20多斤重、半鹹半甜、黃燦燦的屜蒸饃餈就和拌成了。我家一般做三四個這樣的的屜蒸饃餈。可以疊加一起炊蒸。

開始炊蒸年糕饃餈了。

炊糕饃餈和九層糕饃餈的製作:母親先在鍋底放上水,再把井字形的木架放上,水以接近木架爲準,不可太滿,太滿會蔽住底層那個竹屜,蒸汽上不來,無論燒多長時間,都會燒蒸不熟的。

然後在木架上疊放圓形蒸籠竹屜饃餈,蓋上配套竹蓋子,最後在蓋子周圍圍上溼毛巾。

我用乾燥的柴爿把鑊竈膛燒得火旺旺的。一般要燒十二個小時左右,在燒蒸的過程中,鍋底要不斷加柴,鍋中要不斷添水。

炊九層糕饃餈製法與炊糕饃餈相同,只是配料中只放白糖或甘蔗紅糖,粉漿稀一點,炊熟一層再放一層直到第九層爲止。只能一個一個地蒸做,不可幾個疊加一起蒸做。

炊熟後,一個個擺放在中堂冷卻凝固,這叫“壓年、壓歲”。這炊糕,香噴噴,氣騰騰,黃燦燦,令我們垂涎三尺,但需等到正月初三,炊糕饃餈開刀以後,大人、小孩纔可以吃到甜蜜又噴香的炊糕饃餈。

做糯米飯餈和湯圓饃餈,都要先準備好四合豆粉。四合豆粉由黃豆、小麥、花生、芝麻等炒熟磨粉拌甘蔗紅糖或白糖而成。

糯米飯餈由飯甑把糯米飯炊熟後倒入石臼錘搗成團後做成圓餅狀,然後兩面沾些四合豆粉冷卻而成。湯圓饃餈,也叫“擂粉圓”。

用糯米粉羼水揉成小圓球,中心可陷入糖拌芝麻餡,也可不用,把小圓球放入水中煮熟後沾四合豆粉冷卻而成。糯米飯餈和湯圓饃餈可冷吃也可熱吃,做好即可吃。

白饃餈、黃饃餈和糖饃餈的製作。可用糯米粉或晚米粉,也可以用糯米粉摻拌晚米粉。

一般用杉樹板竹箍做的口大底小的圓形飯甑炊蒸。其做法和炊九層糕相似,熟一層放一層,直到飯甑將要滿爲止。不同的是:白饃餈不放配料。黃饃餈,用山茄樹灰煎水或槐花煎湯浸泡大米或攪拌米粉。

糖饃餈用白糖或甘蔗紅糖攪拌米粉。白饃餈、黃饃餈和糖饃餈炊熟後,要放在石臼裏搗,搗爛後成一團,纔有韌性,才地道。白饃餈,一般先做三副齋禮,用來祭祀送佛接佛。

綿軟香甜饃餈筒美文 第4張

做完齋禮後,大人小孩就可以弄團饃餈解解饞了。大人印製長方體的饃餈條了。先把饃餈揉成圓柱體,再在木製印模塗上茶油或用白豬肉按拖幾下;

然後把圓柱形饃餈放在印模上按平,拉開模板,一條印有“福祿”兩字和牡丹花圖案的饃餈就做好了。

小孩則用饃餈學做十二生肖、金元寶、壽桃、饅頭、旦桔梨柿、中國結等。

歡聲笑語不時爆出,其樂融融。饃餈做好後,擺放在壁箕或番薯栵晾乾變硬,然後放在木桶或水缸裏,倒入冬天的水浸泡,即食即取。不能用春天的水浸泡,否則,饃餈會脫皮,碎化。

據說,做饃餈與紀念伍子胥有關。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下令修建王城,並派大臣伍子胥督建。

幾年之後建成,吳王命名爲“闔閶”。公元前484年,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夫差是個好大喜功之人,他一心想討伐齊國,稱霸中原。伍子胥屢次勸諫,夫差不但不聽,而且十分惱怒。

伍子胥預料到自己將有殺身之禍。他悄悄地對幾個親信說:“我死之後,如果國家有難,民衆沒有糧食吃,你們到象門城牆下挖地三尺,可以找到能吃的東西。”

不久,奸臣誣陷伍子胥私通齊國,夫差不分青紅皁白,賜寶劍一把,逼伍子胥自盡。

伍子胥死後,越國趁機進攻吳國,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城中軍民處於糧盡援絕的困境中,伍子胥的幾個老部下突然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帶領軍民們去象門挖地,結果挖到了許多可以充飢的“城磚”。

原來,象門一帶的城磚是用糯米粉蒸煮後壓成的。這種糯米磚十分堅韌,既可做磚砌城,又可充飢。

這是伍子胥生前暗地設下的“積糧防急”之計。吳國都城的軍民就用這些“城磚”充飢,渡過難關。

從此以後,每逢過節,百姓們都要蒸煮糯米饃餈,紀念伍子胥。因爲這種形如城磚的糯米饃餈是過年吃的,人們就把它稱爲“過年饃餈”或“年糕”。

過年饃餈,冷吃熱吃都可以。炒着吃放湯吃,油煎吃炒白菜吃都行。其味香甜,柔軟韌滑,大家都愛吃。

我不但愛吃饃餈,更愛漫長的製作過程中的幸福等待。我不但愛做饃餈,更愛母親暖融融母愛的偉大。

我不但愛大地的饋贈,更愛母親饃餈手藝的高超。我不但愛養育我長大的水稻大米,更愛用智慧把大米變出多樣美食的母親。

現在,有了碾米機、粉碎機、水磨機,做饃餈不用那麼辛苦了。好多人自己都不做饃餈而直接到市場買饃餈,但買來的饃餈,就體會不到做饃餈的樂趣了,也品嚐不到母親特有的饃餈味以及年味了。

母親老了,再也沒有體力做饃餈了,只能吃市場買來的饃餈了。歲月一去不復返,再也回不到孩童時代了!

哦,饃餈,年糕,你是一種香甜誘人的美食,也是一種凝固難化的鄉愁!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