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長江白鱘仍然存在

長江白鱘仍然存在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江白鱘仍然存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也對全球的鱘魚進行了再評,有着“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的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告滅絕,但是還有些人會認爲長江白鱘仍然存在,一起來看看。

長江白鱘仍然存在1

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長江白鱘被宣佈滅絕,沒能跨入2020年。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佈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張輝博士。

研究人員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該論文的預校樣(pre-proof)於2019年12月23日在線發佈。除長江白鱘滅絕外,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被評估爲“極危”等級。

白鱘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最大體長可達7米。四川漁民有句話,叫“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中華鱘,“象”,指的就是白鱘。這是個大傢伙。

實話實說,白鱘其貌不揚。它的頭、體背部和尾鰭均爲青灰色,只有腹部爲白色。白鱘光禿禿的,身上沒什麼覆蓋物,只在尾鰭上葉長着一種叫硬鱗的原始鱗片。

它長了一個又長又尖的吻,於是也被古人稱作“象鼻魚”;嘴在頭的腹面,口中只有一排細小的牙齒。儘管如此,白鱘依然兇猛能吃,專吞各種小魚。白鱘的鰓蓋大、嘴大,但是眼睛很小,小到有點滑稽,長在口前方近頭背處。

長江白鱘仍然存在

白鱘的尾巴也很有個性——它是歪的,尾脊骨彎向上方。如果解剖白鱘,你還能發現,它的脊椎很原始,由圓棒狀的脊索支撐身體,全身大部分骨骼是軟骨。這些身體結構都在提醒你——它真的很古老。億萬年的光陰在白鱘身上停滯下來。有化石研究表明,白鱘科種類最早的化石可見於晚侏羅紀。

中華鱘在長江產卵,之後會帶着幼魚去往外海;但白鱘不同。它的一生基本上都在長江度過,最多到長江口遊一遊。白鱘的產卵場分佈於金沙江下游和重慶以上的長江干流,成熟個體在繁殖季節前有上溯洄游的習性。

作爲一種長得不算出衆的巨大魚類,白鱘是“沉默”的。除了跟長江打交道的漁民,大多數公衆很難見到活體白鱘;它又沒有“中華鱘”那樣響亮的名字。看不到,不瞭解,對它的命運,也就更少人牽掛。

種羣數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白鱘只生活在長江。作爲處在長江食物鏈頂層的旗艦物種,它的數量本就不多,更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生態環境惡化,生物資源衰退,高密度航運,水利工程,違規設置的電網和滾鉤……這一切,都讓白鱘的處境日益艱難。

2002年12月11日,有漁民在長江南京下關水域誤捕一尾體長330釐米、體重116公斤的雌性白鱘。這條白鱘傷勢嚴重,身上有數把滾鉤,下齶部還有一條長約22cm的傷口。

這是近10年來世界上發現的唯一一條活體白鱘。當時國家農業部指令,不惜一切代價予以搶救。

然而,2003年1月初,這條白鱘還是宣告死亡。專家們努力了一個月,沒能將其救活。當時的媒體寫道:誰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地球上最後的白鱘。

2009年,IUCN對長江白鱘物種瀕危等級的評估結果是“極危”。但這些年來,長江白鱘始終未在漁民和科學家們的苦苦搜尋中現身。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

網友感嘆:我們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白鱘滅絕”的消息令人痛心: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從今年起在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植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下,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所以實現禁捕,讓長江休養生息,迫在眉睫。

長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寶庫,分佈有水生生物4000多種,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爲豐富的河流之一。在1988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涉及長江流域魚類9種,分別是一級保護動物白鱘、中華鱘、長江鱘。

除長江白鱘滅絕外,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爲“極危”等級(status)。2017年和2018年,農業農村部陸續啓動《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和《長江鱘拯救行動計劃》。

據新浪微博@人民日報,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實施,這將是長江史上最大規模休養生息。古人云: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但因過度捕撈,長江已陷“無魚”境地。

魚要放生,人要反思。竭澤而漁則無魚,尊重規律則無虞,魚的興與衰,本質是大自然爲發展亮起的指示燈。給長江十年休整期,長江能還世界一片生機。

長江白鱘仍然存在2

魚類“活化石”

從未遇見,聽聞已是久別。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長江白鱘就是這樣珍稀的物種,但如今最後一尾長江白鱘也沉沒在滾滾長江水中。

長江白鱘又名“琵琶魚”、“鮪”,因爲吻部非常長,像大象的鼻子,因此又被稱作“象魚”、“象鼻魚”,屬於匙吻鱘科。

古書曾對白鱘的外形進行了精煉的概括,

“鮪口在頜下,長鼻軟骨者也。”

長江白鱘的頭部佔到了體長的三分之一,吻部像極了象鼻子,從前到後逐漸變寬。中國發行的《鱘》郵票就生動形象刻畫處白鱘矯健又強勁的身軀。

值得一提的是,匙吻鱘科魚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億年前。那段時期是顯生宙最長的白堊紀時期。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變化大,匙吻鱘科魚類也快速繁衍。但是,由於第四紀冰期,環境劇烈變化,只有亞洲長江白鱘和北美洲密西西比河長吻鱘(又名密西西比河匙吻鱘)存活下來。本文所講述的就是亞洲長江白鱘。

亞洲長江白鱘是我國最大的淡水魚,生活在長江中上游地區,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們是長江流域中僅次於中華鱘的大型古老魚類,體長達2~3米,體重在200~300公斤之間,是體型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

但由於生態環境在不斷惡化,長江白鱘活動區域越來越少,數量逐漸稀少,個體也越來越小,因此白鱘又被稱作“水中大熊貓”。

但是,隨着最後一尾長江白鱘的死亡,長江白鱘也只能成爲影片上的存在。

如今只剩下白鱘的標本

白鱘身爲我國最大的淡水魚,堪稱“淡水魚之王”。它們逃過了第四紀冰期引起的劇烈環境變化,在擁有無數天敵的世間存活了1.5億年。

可是就是這麼古老的生物卻沒能活過2020年的新年。

當人們在慶祝新年新氣象的時候,最後一尾長江白鱘卻沉沒河底,宣告着長江白鱘的滅絕。現在,讓我們共同探尋長江白鱘滅絕的原因。

長江白鱘仍然存在 第2張

長江發現的白鱘的屍體

首先是長江白鱘的繁衍問題。數據顯示,白鱘在自然水域中,從魚苗期到具備繁衍能力的時期,需要的時間是七年以上,並且體型越大的白鱘,懷卵量和繁衍能力就越強。

可是,儘管白鱘一次的產卵量可以超過20萬粒,魚卵的孵化成功率卻很低。一部分是被天敵吃掉了,另一部分則是剛孵化出後,不適應周邊不斷惡化的環境而走向死亡。

其次是人類過度捕撈,使白鱘數量急劇減少。如果說,第四紀冰期引起的劇烈環境變化是白鱘的`第一難,那麼人類的過度捕撈則是第二難。

20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長江白鱘的數量仍然處於平衡狀態。

20世紀七十年代,白鱘的數量就開始急劇減少,不少人爲了利益竭澤而漁。遠遠望去,長江江面上是密集的漁船,“電毒炸”、“絕育網”使得長江白鱘被大量捕撈。甚至部分黑心漁民連剛孵化出的魚苗都不放過。

接着是長江白鱘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受破壞。隨着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推進以及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在長江沿岸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的同時,長江流域水污染問題也日益凸起。

尤其是長江中下游水域,水體富營養化、白色污染、水生態失衡問題格外嚴重。

這不僅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巨大挑戰,更是給長江流域水生動物帶來滅頂的威脅。

長江白鱘無論產卵、繁衍,還是生存,都極依賴周邊的環境。隨着長江流域水資源被嚴重污染,長江白鱘的數量也急劇下降。

然後是長江白鱘食物短缺。上文提到過,在第四紀冰期,只有北美洲密西西比河長吻鱘和亞洲長江白鱘得以倖存。

兩者都是同一時期的物種,但食性截然不同。長吻鱘是濾食性魚類,長江白鱘卻是肉食性魚類,並且是長江流域水生動物食物鏈中層。

人類的過度捕撈和長江環境的惡劣變化,影響的並不只是長江白鱘,還有許多其他水生動物。這導致長江白鱘食物數量急劇減少,長江白鱘過上了食物短缺的生活,數量自然也就減少了。

最後的原因是人們攔江築壩。長江白鱘是洄游型魚類。自從長江流域修築水壩、修築發電設施後,長江白鱘和其他洄游型魚類的生長和繁衍能力都受到嚴重破壞。

長江白鱘的滅絕已成爲我們無力更改的事實,誰能想到存活了1.5億年的長江白鱘,沒能跨過2020年的新年呢?

當最後一尾長江白鱘,沉沒河底,白鱘在長江裏悄然絕跡。長江白鱘似乎用生命向人類演奏了一曲悲歌。

它們似乎在遺憾,遺憾人類爲什麼沒有早點採取行動挽救自己。《呂氏春秋》中曾提到過“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然而,人類卻無視老祖宗的勸導,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瘋狂捕撈魚類,甚至連剛孵化出的魚苗都不放過。

人們真的應該早早採取行動挽救魚類,更應該在發生竭澤而漁之時就開始制止。只是人類開始意識到應該保護長江流域魚類的時候,爲時已晚。

1993年,長江白鱘功能性已經滅絕,預計2005年就是長江白鱘滅絕之時。

我們難以想象,長江白鱘是如何面對身邊的夥伴一個個走向死亡的,徒留自己孤獨地面對身邊渾濁的江水。長江白鱘硬撐了五年,還是沒能等到被挽救。

我們如今已經無法再拯救長江白鱘,但我們可以拯救長江流域中其他瀕危生物。優先保護滅絕風險最大的物種是緊迫的,人類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

2021年1月1日,長江正式開始實施“十年禁漁”政策。禁漁區域包含三類,第一是水生生物保護區,第二是長江及其重要支流,第三是其他重點水域。人們堅信“十年禁漁,方纔有魚”。

這裏有人會提出質疑,明明長江實行十年禁漁,爲何沒過多久,就又開始大量捕撈?

其實這是因爲在人們的保護下,一些恢復速度較快的食草魚類和雜食魚類健康成長、快速繁衍。

這導致這些魚類數量急劇增加,但是河、湖具有最佳適宜的承載量,一旦超過這個範圍,水資源就會惡化,因此人們纔開始生態捕撈。

並且生態捕撈只涉及禁捕試點區的幾個湖庫,對長江、漢江干流,國家依然實施着最嚴格的禁漁政策。

現如今,人類越發重視人與生物、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在人類的保護下,雖說一些生物的瀕危狀況仍未改變,但是種羣數量大幅度下降的情況已經得到改善。

我們要好好向長江白鱘告別,吸取教訓,盡全力保護其他瀕危動物,防止一些動物變成瀕危動物,我們也實在是不願讓後人再次經歷“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的情景。

長江白鱘仍然存在3

長江白鱘滅絕!下一個會不會是中華鱘

世界93然保護聯盟(IUCN)發佈

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

宣佈白鱘滅絕

長江鱘野外滅絕

這一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熱搜第一

據IUCN官網最新報告

全球現存的26種鱘魚均面臨滅絕威脅

IUCN全球鱘魚再評估結果顯示

約2/3的鱘魚種羣處於極度瀕危狀態

圖片來源:WWF世界自然基金會

它們曾與恐龍同時代生活

鱘魚族羣是進化樹上的獨特單元。大熊貓祖先始熊貓化93的地質年代才800萬年,鱘魚化石則可追溯到中生代三疊紀,也就是說它們曾與恐龍同時代91活,是真正的“水中活化石”。

現存鱘形目魚類多數形體碩大,曾經的“世界最大淡水魚”白鱘最長可達7.5米,中華鱘體長可達4米。鱘魚大部分是“溯河產卵洄游型”,分佈於北半球的大江大河和近岸淺海地帶較廣闊的水面。作爲海洋與河流信息和物質交流的重要紐帶,它們成爲生態狀況的指示性物種,也是衡量北半球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可靠指標。

“世界上最受威脅的類羣”

近幾個世紀以來,人類活動不斷加劇,鱘魚自然種羣急劇衰退,瀕臨滅絕,被稱爲“世界上最受威脅的類羣”。

全球範圍內,鱘魚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野生魚子醬和魚肉非法貿易帶來的捕撈,水壩阻斷遷移路線,不可持續的沙石開採破壞產卵場,以及棲息地喪失。

IUCN鱘魚專家組成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所研究員、武漢長江中華鱘保護中心發起人危起偉將白鱘和白鱀豚進行了對比:“白鱘和白鱀豚生態習性不同,一個在長江上游繁殖,一個棲息地主要在長江中下游,但是它們滅絕的命運與時期卻差不多,這並不是偶然事件,更是深刻教訓,其它長江水生生物萬不可重蹈覆轍。”

長江白鱘仍然存在 第3張

中華鱘怎麼樣了?

長江旗艦物種中華鱘,近年來種羣數量也在持續衰退,1988年就被列爲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爲極度瀕危物種。

人工繁殖及放流一直是中華鱘物種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截至去年,包括中華鱘研究所在內的多個機構,30多年來共放流中華鱘700萬尾以上。

2019年5月22日宜賓的長江鱘野外種羣重建活動。圖片來源:WWF世界自然基金會

然而研究人員表示,珍稀特有物種的恢復十分艱難,他們仍在與時間賽跑,儘量緩解野生資源衰減對中華鱘種羣繁衍的不利影響。

“目前,長江珍稀魚類保育中心連同配套建設的中華鱘精子和組織細胞儲存庫運行日趨良好。可以基本確保中華鱘不走白鰭豚滅絕的老路,物種永遠延續。”中華鱘研究所黨總支書記、副所長李志遠說。

保護長江物種

我們一直在努力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