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關於孔子的故事通用15篇

關於孔子的故事通用15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孔子的故事1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關於孔子的故事通用15篇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爲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着。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捨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着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爲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爲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弟子子路,爲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爲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衆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兩個啓示:在別人家裏最好安份些;

對於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纔是啊!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塗同途)

意爲:從道路上聽來一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一本正經地轉來轉去,實際上這些謠言裏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爲真,樂此不疲。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絡裏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啊!

■發憤忘食: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爲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準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衆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 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凌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會關係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後臺嗎?你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凌弱:憑藉強力欺負弱小。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爲盜。孔子想遊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 來,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着盜跖英雄一起罵:

"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脣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鑽營,虛僞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爲啥不叫你盜丘,而叫我盜跖!你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你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着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關於孔子的故事2

孔子離開曹國到宋國後,就和弟子們在大樹下練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想要殺掉孔子,就把大樹給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說:“咱們快點走吧。”孔子說:“上天既然使我具備聖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樣呢?”順境不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心存正義、自強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對手。

關於孔子的故事3

第一個故事: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纔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纔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髒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啓示】

常言道:「眼見爲憑」,但眼睛所見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們可能經常以自己所見而下了判斷,判斷的根據可能依就以往的經驗,而經 驗的形成卻是依每個人不同的背景與各種因素而累積的,或多或少夾帶着個人的主觀意識。

如果只憑所見與經驗,同樣的事件卻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對“人”無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對“事”可能因目標錯誤而功虧一簣。

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須根據事實性、科學化作判斷,「經驗」、「眼見」往往是主觀的,不輕易的論斷纔可避免許多的誤會。

第二個故事:顏回輸冠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

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爲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

「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着顏回的鼻子說:

「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瞭情況,對顏回笑笑說: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

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

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裏卻想不通。他認爲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藉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準了他的假。

聰明的讀者,你知道孔子爲什麼犯這個“錯誤嗎”?

第三個故事:子貢問禮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子貢坐車在各國之間旅遊,來到一個深谷,深谷裏有條清澈的小河,小河旁有個佩戴着玉佩的美麗女孩正在河邊浣洗,孔子和子貢停了下來。

孔子給子貢一個杯子,說:“你去問一問那美麗的姑娘,要注意禮貌,看看這姑娘懂不懂禮?順便弄點水來喝。”

子貢老老實實的拿起杯子,跑到姑娘身邊,傻傻地說:“這河水真清啊!我可以舀點水喝嗎?”

女孩撇了他一眼,說:“這河水是很清,這河是很彎,但這河水又不是我家的,你要喝,自己去舀就是,問我幹什麼?”子貢無趣的端水走了。

孔子喝了水,聽完子貢的彙報,正經的點點頭,說:“恩,不錯,知道了,這次你再拿把琴去,再問一問,一定要注意禮貌。”說完就把琴上的一個旋鈕給取了下來。

子貢拿着一把沒有琴鈕的琴,傻傻的跑到女孩子身邊,害怕的說:“姑娘,你好,我這琴壞了,你可以幫忙調下琴嗎?”

女孩子翹了下眉毛,有點生氣的樣子,回答道:“我只是一個村婦,一個沒受過教育的姑娘,我怎麼會調琴?你沒事找事跑來做什麼啊?找茬啊!?”

子貢趕緊回身走了,把剛纔姑娘說的彙報給孔子。孔子很高興,說:“真是一個懂禮的好姑娘啊!”說着從車上取出幾匹漂亮的綢緞,說:“把這個給姑娘送去。”

子貢很高興,以爲這下姑娘不會在給他白眼了,又傻呼呼的跑到河邊。把綢緞遞了上去。子貢沒想到,這下可把那女孩子惹火了。

女孩子生氣的說:“你怎麼又跑來了,這麼無聊啊?跑來跑去你不累啊?你那這些綢緞來幹什麼?我又不是你什麼人?你還不快滾,我男朋友就在這旁邊,小心你的腦袋!”

關於孔子的故事4

意思是: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着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關於孔子的故事5

孔子不明白爲何沒一個國君採納他的主張,於是請教老子。老子對他說:你應慶幸沒遇上治世之君,否則你就有去無回了。你所推行的東西都是別人留下的陳舊遺蹟,好比別人留下的腳印。你拿腳印當腳,脫離了本原啊!孔子聽後,回家閉門三月不出。後來他跟老子說:我終於醒悟了。不能跟上社會的變化,又怎能教化他人呢!

老子聽後說:“好。孔丘得道了!”其實對於孔子的“全盤周化”思想,衛國的師金也給予了嚴厲批評,說孔子是“在陸地上行船,絕對行不通,只能徒勞無功,並且自身也難免遭受禍殃。”孔子雖然也深知做事應該順應時代變化,但他只是認爲這種變化無非是對禮樂進行必要的修正,而沒有認識到應該從根本上破除這些精神枷鎖。雖然這次閉門苦思了三月,好像覺得自己已經得道,其實離道甚遠矣。

4、爲修真情之性,他曾拜漁夫爲師

關於孔子的故事6

大家好,我是汪梓旭,今天我要講的故事是《孔子的故事》,孔子大家應該都知道吧,他是春秋時期美很厲害的著名的文學家,那我們就來看一下它有哪些很好的地方吧。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孔子要收弟子,每一次孔子決定收弟子的時候,第一批弟子裏面有子路,還有更多的學生,並且還有第二批和第三批,並且還有一些掌握着大權的人,他們臨死前也勸說自己的兒子要去孔子那裏學,這本故事真的很有趣,我看着真的非常的認真,並且我還看完了,當然這本書我也是最喜歡的。

關於孔子的故事7

大家好,我是37號範子杉,今天我給大家說的故事叫做《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孔子一生的事,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就是:孔子歸魯後的政治言論和政治態度。裏面印象令我深刻的就是故事情節,就是一個婦人的公公。被吃掉了,她的丈夫也被吃掉了,他的兒子最近也被吃掉了!他在暮地旁的哭,孔孑問:爲什麼不搬走?他說,因爲要J要稅的不來這啊。孔了對弟子們說:暴政比猛虎還可怕呢!這就孔子的故事,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我建議大家都可以多多的閱讀這本書,留給我的印象很深刻,它是一本平平淡淡的小說,我卻很喜歡它,因爲它裏面記載了孔子這個名人的一生故事。

關於孔子的故事8

一次,孔子坐着馬車經過一條小路,半路上遇到一個孩子用泥土堆了個城堡,擋住了去路。孔子就問孩子:“你不讓路,我怎麼過去呀?”小孩說道:“從來只有馬車給城堡讓路的,哪有城堡給馬車讓路的?”孔子沒想到這小孩這麼會說話,非常吃驚,就表揚孩子說:“想不到你小小年紀,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孩回答:“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水,兔子生下來三天就會在地上跑,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麼大小之分嗎?”孔子聽了這話更是欽佩,忍不住感嘆道:“真是後生可畏啊!”

【故事感悟】:孔子博學多才是衆所周知的,連孔子都覺得後生可畏。這就足以說明孔子在對待知識的問題上,是極其謙虛的。因此,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年輕人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哪怕對方比自己年輕,資歷比自己淺,只要別人在某些地方比你強,就應該放下“面子”,謙恭地學習別人的長處。

關於孔子的故事9

孔子義利之辯的故事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爲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 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 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爲。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 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孔子學琴的故事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爲刻苦。有一次孔子隨 師襄學鼓琴。曲名是《 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爲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爲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覆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孔子相師的故事

《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裏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爲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爲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爲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爲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以後《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說:“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

關於孔子的歷史地位

西漢中期,天災頻發,社會動亂。儒者 梅福認爲,這是由於未能妥善安排對於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發怒。當時的國家政權接受了梅福的提議,封孔子爲 商湯的後代,接續先王的祭祀。到東漢,國家才正式把孔子作爲國家的 公神,其地位和 社稷神同等。唐代,命令每個縣都要建廟祭祀孔子。每年春秋兩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兩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 學官主持,後來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後,孔子的地位不斷提高,對孔子的封號也不斷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爲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 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成爲國家公神以後,儒者們的宗教地位也相應提高。唐代爲孔子設立“從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如道家四大真人)。最早選中陪同孔子的,是22位對於註釋儒經有重大貢獻的 儒者,後來擴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歷代著名的儒者。宋代,從祀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稱爲“ 四配”,他們是 顏回、 曾參、 子思和 孟軻。其次是“ 十哲”,孔子的十個優秀弟子。“德行: 顏淵, 閔子騫, 冉伯牛,仲弓。言語: 宰我, 子貢。政事: 冉有, 季路。文學: 子游, 子夏。”再次是“ 先賢”,祭祀那些親自接受孔子教導的弟子們。最後是“ 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後歷代最優秀的儒者。而後來的儒者,也以死後能夠進入孔廟成爲先儒爲最高的榮譽。

關於孔子的故事10

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已經五十五歲了(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魯定公13年)。他不能往東走,因爲東邊正是齊國,剛用美人計把孔子轟走。他往西到衛國去,因爲衛國的大夫蘧伯玉[蘧qu二聲]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衛國的寵臣彌子瑕和子路是聯襟。孔子到了衛國,住在彌子瑕家裏。衛靈公[衛獻公的孫子]給他的俸祿跟魯國給他一樣。可是有人在衛靈公面前說,孔子不是衛國人,帶着這許多門生到這兒來,是替魯國做事的。衛靈公就派了一個心腹跟着孔子進進出出,監視着他的行動。

孔子在衛國不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陳國去。他也不跟人家告辭,就帶着門生走了。他們路過一個叫匡的地方[在河北省長垣縣西南],那邊的人把他當做陽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門生包圍起來。因爲陽虎早先壓迫過匡人,匡人都恨他。可巧孔子的相貌有點像陽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時候打算報仇。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孔子攔住他,說:“我和匡人沒冤沒仇,他們爲什麼把我圍起來吶?這一定是個誤會。”他坐下來彈琴,讓人家知道他是個心氣沉靜的文人,不是陽虎。恰好衛靈公派人來請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們自己弄錯了,直向孔子賠不是。孔子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孔子又回到衛國。這回給衛靈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她想利用孔子,屢次打發人去請他。孔子推辭不了,只好去拜見南子。子路可在外頭撅着嘴、氣哼哼地等着。一見孔子出來,就挺生氣地怪孔子不應當跟這種女人見面。他還疑心老師也許改變了主意,急得老人家衝着天直起誓,說:“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爺罰我,老天爺罰我!”

自從孔子見了南子之後,衛靈公就待孔子特別好。衛靈公出去的時候,叫南子一塊兒坐在車裏,還叫孔子陪着。衛靈公帶着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過,覺得挺體面。可有一樣,衛國的老百姓見了,一個個都覺得噁心得要吐。

孔子離開衛國,上曹國去。曹國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國去。到了宋國地界,在一棵大樹底下,和幾個門生研究學問。宋國有個挺得寵的臣下,怕國君重用孔子,對他不利,就想辦法要把他轟出去。宋國人倒挺能夠顧全面子,先給孔子一個警告:他們把那棵大樹砍倒了。孔子沒法,只好離開宋國,上鄭國去。

他到了那邊,跟他的一些門生失散了,自己沒有事,垂頭喪氣地在東門口站着。他的門生子貢沿路找他老師。有人告訴他說:“東門口站着一個老頭兒。他的脖子像皋陶[gao一聲yao二聲],肩膀像子產,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喪蕩得好像一隻無家可歸的野狗,不知道是不是你老師。”子貢到了東門口一瞧,果然是他老師。他就把剛纔那個鄭國人所說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聽了反倒笑着說:“皋陶、子產、大禹我都不像。要說一隻無家可歸的野狗,這倒挺像,挺對!”

後來孔子到了陳國,就在一位同情他的大官家裏住了三年。這時候,晉國和楚國爭奪陳國,緊接着吳國又來攻打。孔子就打算還是回到衛國去。他們到了蒲城[在河南省長垣縣]以後,可巧蒲城打起仗來了。兵荒馬亂地把孔子夾在當中,急得他進退兩難。幸虧蒲城有個勇士叫公良孺,他也是孔子的門生,帶着五輛車馬,來保護老師。可是蒲城的貴族提出一個條件。他們說:“我們跟衛國有怨仇,您答應我們不上衛國去,我們就讓您出去。”孔子答應了。他們還怕他說了不算,非要孔子起誓立約不可。孔子就跟他們衝着天起了誓。公良孺這才保護着孔子和他門生們逃出來了。孔子一逃出蒲城,馬上就上路往衛國去。子貢問孔子,說:“老師不是剛立了約不上衛國去嗎?您怎麼不遵守盟約吶?”孔子說:“強迫着立的約不算數。這種約就是不遵守,老天爺也不管。”

孔子到了衛國,住在蘧伯玉家裏。衛靈公正在發狠心想把衛國弄得強大點兒,一聽說孔子又回來了,挺高興地歡迎着他。他抱着一肚子的希望向孔子討教操練兵馬和打仗的計策。孔子對他說:“我就懂得關於禮節和道德這些事,沒學過打仗。”衛靈公一聽這話,心裏就涼了。孔子又離開衛國。接着衛靈公的兒子,太子蒯瞶[kuai三聲kui四聲]爲了反對他母親南子,給衛靈公轟了出去。衛靈公一死,蒯瞶的兒子當了國君,就是衛出公。他不讓他父親回國。蒯瞶借了晉國的兵馬來奪君位。孔子聽到兒子跟父親爭地盤,非常討厭。他越走越往南去了。他到了陳國,又想到蔡國去。

楚昭王聽說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一帶呆着,就打發大去請他。這時候,陳國和蔡國正恨着楚國,一見楚國派人來請孔子,就把孔子當作敵人。兩國的大夫發兵把孔子圍住。好在孔子的門生當中有好些人是能打仗的。他們拿少數人抵抗着多數人,保護着孔子。孔子給人家圍在裏頭,三天沒吃的。他就餓着肚子彈彈琴,解解悶氣。有時候還給門生講書。可是有幾個人已經餓得病倒了。子路發了脾氣。他問孔子:“君子也有倒黴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小人都會碰到困難,可是君子碰到困難不變節,小人碰到困難就亂來了。”

孔子一面和學生們談論,一面派子貢到楚國去接頭。到了第四天,楚國的兵馬到了,總算把孔子他們接到楚國去。楚昭王打算封給他一塊土地。楚國的令尹子西反對這件事。他說:“大王千萬可別小瞧了孔丘。他不像個當臣下的人。跟着他的'那班人裏頭有文的、有武的,都是頭等人才。要是他們有了地盤,慢慢地往大里發展,到那時候,大王想管他可就管不住了!

”楚昭王一聽,對待孔子的那一片熱心,可就涼下去了。

孔子知道楚國也不用他,他決定還是回到衛國或者魯國去。孔子在回到衛國去的路上,瞧見兩個人正在耕地。他叫子路去問他們渡口在哪兒。子路問路的時候,他們反問子路說:“坐在車上的是誰?你是誰?”子路告訴了他們。他們說:“現在的世道到處亂哄哄的,哪兒不都是一樣?與其跑來跑去,找這個、投那個,還不如像我們這樣不去管它的好。”他們說了這話,就不再理子路,繼續耕他們的地。子路回來把他們的話告訴給孔子。孔子想了一想,說:“正因爲到處亂哄哄的,我才跑來跑去呀!

要是天下太平了,我何必到處跑吶?”

孔子回到衛國,已經六十三歲了。衛出公請他做大夫,他推辭了。魯國的相國季孫肥[季孫斯的兒子,也叫季康子]派人來請孔子和冉有回去。孔子就回到本國,不打算再上各處去奔波了。他的門生當中,子路、子羔留在衛國做官,子貢、冉有在魯國做官。打這兒起,孔子就一心一意地把精力擱在編書上頭。他編了好幾本書,其中最主要的一本叫《春秋》,批判地記載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14年:就是公元前722一481年的大事。這一段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就叫“春秋時期”。

音樂鑑賞家,《韶》相傳是堯舜時的樂舞,孔子在魯國一直沒有機會聽過,後在齊國的某次宮庭宴樂中終於欣賞到了,孔子完全被這莊嚴肅穆的音樂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

關於孔子的故事11

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英文譯名:Kongzi或Confucius,漢族,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爲“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關於孔子的故事:

1、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爲,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爲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裏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爲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爲而爲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爲人子者毋以有己,爲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3、與人爲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爲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歷代皇帝授予孔子的封號】

魯哀公稱孔子爲:尼父。

西漢平帝稱孔子爲:宣尼公。

西漢和帝稱孔子爲:褒尊侯。

北魏孝文帝稱孔子爲:文宣聖父。

後周宣帝稱孔子爲:鄒國公。

隋文帝稱孔子爲:先師尼父。唐太宗稱孔子爲:先聖;後改稱:宣父。

唐高宗稱孔子爲:太師。

唐(周)武則天稱孔子爲:道隆公。

宋真宗稱孔子爲:元聖;後改爲:至聖。

元武宗稱孔子爲: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嘉靖稱孔子爲:至聖先師。

清順治稱孔子爲:大成只剩文宣先師;後改稱至聖先師。

中華民國時期稱孔子爲:大成至聖先師。

關於孔子的故事12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請,到楚國去訪問,途經陳、蔡兩國之間;而陳、蔡兩國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國重用,會對本國不利,所以,他們派兵將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圍困在陳、蔡之間。孔子一行,因此連着七天沒生火做飯;熬的野菜湯裏,也沒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無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卻依然在室內,絃歌不止。

這時,弟子顏回在屋外擇野菜,見子路與子貢兩人在一起嘀咕道:

“先生兩次被魯國驅逐,在衛國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國講學,連背靠的大樹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訪,又受老子的數落。現在,又被人圍困在陳、蔡之間。追殺先生的無罪,欺凌先生的無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這裏絃歌鼓琴,自得其樂。難道做君子的,就這樣的沒有羞恥心嗎?”

顏回聽到這裏,無言以對。只好進到屋裏,告訴孔子。孔子聽後,推琴長嘆道:“子路、子貢呀!難道你們真的是小人?召他們進來,我有話要跟他們說。”

子路、子貢進屋。子路抱怨地對孔子說:“老師,我們行到這種步田地,可以說是末路窮途了吧!”

孔子聽到這裏,厲聲喝道:“子路!這是什麼話?君子明於道謂之通,昧於道謂之窮。我們抱仁義之道,處在這少仁少義的亂世,遭受磨難,這是很正常的事,何窮之有內省無愧於道,臨難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纔會知道松柏之真強茂。過去,齊桓公因在莒國受辱,反而樹立起王霸之志;晉文公在曹國受欺,因此產生稱霸之心。越王在會稽遭受奇恥大辱,卻使他更加堅定復國的志願。這次,我們遭遇這般磨難,難道不也會是件很幸運的事嗎?”

說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聞後,也隨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貢見此,愧然自嘆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樂,失意也樂,所樂非關得失。有道德怡養於內,外境的得失,不過如寒暑風雨之替換,無足擾亂自心。

關於孔子的故事13

一次,孔子坐着馬車經過一條小路,半路上遇到一個孩子用泥土堆了個城堡,擋住了去路。孔子就問他:“你不讓路,我怎麼過去呀?”小孩說道:“從來只有馬車給城堡讓路的,哪有城堡給馬車讓路的?”孔子沒想到這小孩這麼會說話,非常吃驚,就表揚他說:“想不到你小小年紀,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孩回答:“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水,兔子生下來三天就會在地上跑,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麼大小之分嗎?”孔子聽了這話更是欽佩,忍不住感嘆道:“真是後生可畏啊!”

【故事感悟】:

孔子博學多才是衆所周知的,連他都覺得後生可畏。這就足以說明孔子在對待知識的問題上,是極其謙虛的。因此,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年輕人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哪怕對方比自己年輕,資歷比自己淺,只要別人在某些地方比你強,就應該放下“面子”,謙恭地學習別人的長處。

3、以漁夫爲師

關於孔子的故事14

大家好!我是11號陳浩宇,讀(孔子的故事)《一年有三季有感》孔子名丘,子仲尼。他是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今天,我看的《一年有三季》就和他有關。這個故事講的是,孔子有一個學生。他在那裏學習,這時來了一位客人。他問:一年有幾季?如果說錯了就磕頭三次同學說:那還不簡單,有四季呀!客人說錯了:一年有三季學生不信一年有三季,學生馬上磕頭了。客人走了後,學生立刻去問老師說:爲什麼一年有三季呀!孔子說:老師說,螞蚱是綠色、的。螞蚱從春天活到秋天就死掉了,因爲那個人是螞蚱。所以老師這麼回答。這個故事告訴我,這樣一個道理:不要過於追究事情的真假,心裏有數就行。

關於孔子的故事15

孔子向襄子學琴藝,一連十天都彈同一首曲子。襄子讓他換首曲子,孔子說:“我還沒有掌握彈琴的技法。”一連三番,孔子都以“沒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爲人”爲由繼續彈奏同一首曲子。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終於說“我知道作曲者的爲人了,他皮膚黝黑,個頭高挑,目光遠大,像個統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還有誰能這樣呢!”襄子深拜孔子說:“我老師曾說過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間一切事業、學問、技能、德行,如果不能專一堅持,就不會有所作爲,所以孔子說“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