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清明的隨筆(15篇)

清明的隨筆(15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8.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是一種很靈活隨便的筆記或文體。爲了讓大家在寫隨筆的時候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的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明的隨筆(15篇)

清明的隨筆1

好像是有些時候沒寫點了,可能是這些時候沒有安頓好自己的心靈,好像是世界在這些日子也沒有閒着,地殼一直在翻騰,利比亞戰火也一直在閃爍;海水在撲騰,日本核能也一直在放射。好像是海明威在寫作之前總是不停的剝桔子,讓心漸漸安頓下來,才慢慢進入寫作狀態。古龍寫作前也是喜歡焚香淨手,然後才能進入寫作狀態。他們這其實是一種心靈的儀式,更是心靈的安頓。

我們每一個人在面對自己喜歡的事業時,都需要一顆虔誠清潔而安謐的心靈。這樣,我們才能深入事物的靈魂,我們的心因此而有了詩意和神性。每日的忙忙碌碌會讓自己焦灼,生活的瑣碎會讓我沒有耐心,充滿惶然。這些日子讀生活在阿勒泰的李娟的文字,在文字的海洋裏已慢慢渾濁的靈魂又漸漸青翠和輕盈了一些。陳村說,李娟的文字是老師教不出來的。我想這是有道理的,生活,除了熱愛之外,還需要一雙清澈的眼睛,一顆善感的心靈,隨時記錄下那山那水那森林,那牧場那牧羊人,那孤獨與溫暖。

只要把心靈安頓好了,再苦的日子也多了一份美好和詩意。

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修正自己的心,反覆地想那古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也知道這一生也只能修身齊家了,不再空洞的如年少時總“少年壯志當拿雲”、“位卑未敢忘憂國”來苛求自己。

親人已經熟睡的時刻,我還能有一張安靜的桌子,閱讀一些深刻的靈魂,寫下一些清淺的文字,我該慶幸與知足。清明又至,我還沒去魯迅墓,也沒去憑弔海子,也還沒去祭奠在天國的曾那麼疼愛我的姥姥、我的爺爺奶奶。我總是有愧的,許多年,自詡扛着理想主義的大旗,把他鄉作故鄉,其實和堂吉訶德無異。

本想去一次海南觀水並祭拜曾在那流放的東坡,因爲變故,只能改時了。生活裏總有猝不及防的事讓我們無可適從,能做的就是不停地調整自己的心。

我知道,我必須讓自己的心慢下來,儘可能以溫熱的目光看待世事人生。依然會忙碌與倦怠,依然會有孤獨的潮水涌來。我想,只要還能一卷在手,這日子也還盈盈在握吧。阿來說,他非常感謝當年閱讀惠特曼和聶魯達,讓他的寫作有了詩意的堅持。他的《塵埃落定》寫的是好的,覺得《空山》是等而下之了,《格薩爾王》就不想去讀了。或許有機會真的該去一次西藏。至少,那裏生活過文成公主和倉央嘉措,也生活過馬原。我想,我們肉身的征程可以崎嶇,而一顆詩意的心要貫穿這一生。蔡永康說,許多人只認字,不閱讀。這是深刻的。

不管有多少熱量的通貨膨脹,都會喚起春天裏的政策;不管地球怎麼折騰,都會喚起大地的生機勃勃;不管環境有多惡劣,都會喚起閱讀心靈的安頓;不管親人去世多久,都會喚起我們每時每刻的思念;不管……都會……這就是阿爾伯特的相對理論。

暮雪淺殤 淡訴衷腸

冷月暮雪,流溪夜寒;

翠黛暗斂,拂袖淚殘;

風花雪月,斷梅香散;

伊靜漫聽,亂卻心絃;

笙歌低曼,碧水清寒;

舞紗掩目,蹀躞翩翩;

楊柳脆斷,纖步倚闌;

夜悽夢寒,月冥雪黯;

淺殤默唸,斷夢月殘;

紅樓幽怨,淺吟淚顏;

蘭陵揖別,淡雪霏然;

誓約少載,柔情繞弦;

揮霧撩煙,碧紗撫肩;

凌風舞劍,淚落纏綿;

三千青絲遺落的塵緣,碎雪掩埋的癡戀,一抹纖指褶皺裙衫,冷夜復演誓約凋謝的淚眼,誰點燃了繁華的燈盞,卻在冷月下撲滅星光的火焰。細雪散落的紙傘,未曾斂住你的纏綿,紅塵俗世,彈指之間,誰虧欠了誰的依戀?

夢是你給的無情延續,塵封的信箋每一句都是暮雪的夜晚。七絃琴的旋律退去的溫馨,在雪夜中僵化爲你劃過的傷痕。絕非慧根深湛,卻也青燈虔念,離離散散,苦樂悲歡,你留下的記憶若水揮劍不斷。如今雪中施粉,輕描翠黛,舞盡一曲風華,還你曾給的柔情。

寒風中拂來你的音訊,心依舊萌動,卻不再輕顰嬌嗔依偎在你看似溫暖的胸膛,淡淡回眸,靜靜地做一個恬靜的女子。不在乎紅塵是非,不向慕雪月癡醉,花開花謝心不紛淚,雪來雪去素心相對。

一縷青絲流肩,幻斷一面之緣,靜夜倚闌看暮雪翩然,寒風吹簫最是不忘你微笑的臉。揮筆潑墨,輕展畫扇,風中搖曳你月下的繾綣。案間淺吟,傷情氤氳了詞卷。是誰擱淺了殘篇句段,要誰續寫清淺的誓言。

“雪落流嵐,楚陵溪畔,相見之期,定不把此生消遣。”如此我便“素衣着紗,撫琴蘭閣,相敬相伴”。終究雪來的太晚,錯過指尖劃去的詩篇。夢境柔聲柔語,飛雪落定盟言,一切都那麼的短暫。流溪夜寒,冰冷了溫柔的思念,任笙歌迭還,古箏悽弦,盡數奏不出伊人翹楚的幽怨。

蘭階踏遍,溪水潺潺,暮雪掩映的夜晚淡去了嬌弱的媚眼,寒風吹冷素箋,凝固了筆硯,琴聲悠悠漫漫,誰將粉淚拭乾?

誰曾輕言“此生有你,便是福緣”。爲何轉瞬之間,誓言竟如此坍塌不堪!非伊人銜恨憎怨,殤化的心再經不起一縷悽風的摧殘。

碧紗舞劍,寒梅香散,雪霧沉煙,弱柳脆斷。屏山色遠,妝薄鉛華淺,暮色闌珊,孤寂盈身未斂。

“相忘江湖,說不得誰將誰辜負”,你的言辭是那麼的冷,落在雪中將那顆柔弱的心靈刺痛。“我願與你相伴終生,風雨同行。”寒風將溫情吹融在記憶的長河中,一切都顯得那麼平靜。雪落無聲,你的背影那麼的模糊不清,飛揚的鬢髮掩不住你的絕情,纏綿的情話在雪中飄零,沏滿的香茗在風中冷落了誰的柔情,在等待中凝爲寒冰!

淺殤在暮雪遠去的夜晚沉寂無聲,失魂的雙目在流溪岸旁告別誓言的朦朧。纖步躡行,下一幕雪落的時節,誰依舊善感多情,嚶嚶淚零?

你有沒有錢?

《本文純屬虛構,如有雷同,不勝榮幸。像百度一樣,本人懶得對此文的正確性、合法性,作出任何解釋。》 今天是情人節,我不會祝大家情人節快樂,但我會衷心的祝願大家天天快樂。不過今天的主題與情人節無關,今天的主題是你有沒有錢? 一位哲學家說過:《他的名字我不記得了,反正不是小千,但很有可能是受我的影響,才成爲哲學家的。》:若有一筆錢可以使人不用工作就可以獨立而舒服的過日子,是件很大的便宜事… 只有在這樣良好命運下的人方可說生是自由的,才能成爲自己所處時代和力量的主人,才能在每個早晨傲然自語說:這一天是我的。才能服膺伏爾泰的話:生命短促如蜉蝣,將短短的一生去奉承那些卑鄙的惡棍是多麼不值啊! 照那位哲學家的觀點,人爲了獲得自由應該先掙足了錢存入銀行,獲得財務自由,然後保證每一天是屬於自己的。這個如意算盤不錯,只是在房價日新月異的今天,不知道實施的難度係數如何?有待思考。我在報刊、電視上看到文人志士面對市場經濟狂潮大發“我視錢財如糞土”的錚錚誓言,每每令我自慚形穢。 司馬光是國家大臣,很多人剛進朝廷的時候總是先去拜訪他。他和對方聊天總是問一些使人很難堪的問題。比如他問:你有沒有錢?你的開支夠不夠?你有沒有欠別人的錢?被問的人都很奇怪,後來才知道是什麼原因。司馬光的標準是:你這個人有沒有錢,能不能維持生活,能不能不爲五斗米折腰。隨時可以丟掉烏紗帽,爲了我的原則可以不做官。爲什麼呀?因爲我不會餓死,我有錢可以保護我的自由。所以,有沒有錢纔可以決定一個人有沒有獨來獨往的人格。 口袋空的人腰挺不直。有人問爲什麼?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有深度我喜歡。因爲你會求人。你可能會說你不求人。好,你小孩得了盲腸炎,要救命,你沒有錢,你要不要去求人?你會求人的。爲了自己的可以做好漢,可是爲了小孩你會求人。 我過去經常開着神舟八號到處飛,後來把它捐獻給國家了。現在我沒有神舟了。我偶爾坐公交車,全國公交司機都認識我,千叔,您怎麼也坐公交?我說:叔我爲什麼不能坐公交?這是我的低調,所以我不在乎這個,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我講這些,證明了一點:我們要有一個生活的物質基礎。我就是想告訴大家,要有一點錢來保護自己的獨來獨往,保護你隨時可以跟老闆說再見,隨時不爲五斗米折腰。你要有一點點錢,把這錢藏起來,保護你的自由。要在這個基礎之上,你才能夠說,我這一輩子的志願不是吃飽穿暖就算了,我還有更高更偉大的志願呢。

清明的隨筆2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又到了一年的清明,和姐姐弟弟來給父親掃墓。

父親離開我們已經二十五個春秋了,前幾年父親常常出現在夢裏,一些生活的片段不是很清晰,夢中父親的身影依稀可見,卻漸行漸遠,醒來總會惆悵半天。

而每年的清明、十一,站在父親墓前,那些和父親相伴的歲月,會漸漸清晰浮現在眼前。父親病時,自己當時懷孕孕吐厲害,父親說坐車顛簸厲害就不用經常回來看了。而偶爾回去,我們也都圍在母親身邊嘰嘰喳喳,記得當時自己給母親買了一件鴨綠色的襯衣,母親很是喜歡,說是這個顏色年輕時就想了。無意間擡頭看見父親那略帶羨慕和落寞的眼神,突然就開口道:爸,等你過生日我也送你個禮物昂,父親聞聽,欣喜地點頭。而之前,自己初爲人妻,心理上還沒從孃家完全剝離出來,只道歲月長遠,父親仍是我們的山我們的臂膀我們的港灣,來的及讓我們成熟起來,把父親能記在心上。

不曾想父親會英年早逝,猝然離開我們。來不及等我們成熟,來不及等到自己的生日,來不及讓做兒女的表達自己的心意。甚至等不及女兒不再孕吐,可以每週回家看看他,更等不及看一眼還有一個月就要降生的外孫女的來臨。

每當站在父親墓前,總在想:那個清高堅強把事業放在心上的父親,在他生病離開工作崗位時,是不是會落寞和不甘;那個在我們旁邊聽我們聊天歡笑在我們心裏像山一樣屹立的父親,是不是也會有孤獨和惆悵。

今年的清明,許是母親剛病癒出院,想的多些,夜晚給父親迭紙錢的時候,母親囑咐:多迭些,你爸還有錢花。姐買了菊花,但我們還是依母親的囑咐帶着若干的祭祀物品,捎給父親。

紙灰飛作白蝴蝶,飄曳在空中,化成我們的思念,願它降落在父親的跟前。常聽周圍的同學朋友說自己父母八九十歲了依然健在,就好生羨慕。子欲養而親不待,那種疼惜,終成憾事!父親錯過了我們的生活,錯過了女兒兒子的婚禮,錯過了孫子和外孫(女)的出生和成長,錯過了許多的美好和分享……

父親,別離我們太遠,今夜入夢來,讓女兒娓娓告訴你我們的一切,可好?

清明的隨筆3

不知不覺裏,在窗外的明晝與黑夜的交替裏,時間竟已悄然流去。夢裏學校與同學相歡的時光被時間的塵埃漸漸染成灰暗。惶惑的茫茫然裏,竟然到了清明時節。

前兩天在父母工作日的一天窗外依舊晦澀不明的清晨裏,他們做好洗漱,妹妹的童真的聲音與父母有些煩躁的聲音迴盪在客廳的燈光下,這些聲音穿越我臥室的木門,來到我的耳邊。我對這樣的突然有些奇怪,他們的這樣的作態似乎是出遠門時的準備。果不其然,在接下來他們的對話裏,我聽到他們要回老家這個信息。爲什麼呢?再往下一聽,原來是到了清明時候了。

原來在不知不覺間,時間又晃過了一年了。在去年的現在,我與家裏人大吵了一架,原因在於我不想回去而他們硬要逼迫我回去。我知道我的不對,但我也無法讓自己卑微地出現在先祖的墳碑之前。卑微,是別人看我的視線低了下去;卑微,是我內心的渴望的抱負沒得到實現而產生的心理感情。我無法忍受這樣的卑微,所以,我寧願對抗現實的習俗,讓自己成爲一個別人眼裏的逆經叛道的人,也不要屈服於那個可怕的現實。所以我不回去,所以我不惜爲此事而與父母爭吵。

如今,一年已過,時間又來到相似的時刻。可我的處境卻沒有因時間的安撫而有所好轉,反而每況愈下。父母的眼裏漸漸沒了我,他們的心被妹妹一人所填滿。我的心雖說早已對現實的不堪所麻木,可親情終歸讓我漸凍的心有了絲絲異樣。

可我不會回頭。就讓這個世界的人全都說我錯了吧。我的“回頭”,必然是我認爲那裏有自己想要的東西。

清明的時候,我獨自在家裏對着發白光的屏幕打出一串串冰冷的文字。

我的歸宿在哪?是慘淡地死去?還是在混沌的苟且裏慢慢找到自己喜歡的路?

清明的隨筆4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俗話說:“穀雨難得雨,清明難得清(晴)。”我們這裏的民俗一般是不在清明節這天掃墓的,因爲清明節這天陰天居多。民俗認爲陰天上墳,燒化的冥幣是假的,在那個世界的親人是得不到的。所以,我們兄妹習慣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給父母掃墓。

其實,清明節掃墓不過是紀念的一種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父母的恩情化作心中永久的懷念!

在50華里外的一個小村。村西頭有一片老樹林。說老樹林,是因爲那片樹林已經栽種好多年了,還是五八年大躍進的時候,村裏的老人們栽的,柳樹居多,楊樹很少。我小的時候,樹木雖然不怎麼高大,但是卻蔥鬱茂密。樹林中的草長得很高,秋雨連綿的時候草地上到處是各種各樣的蘑菇,母親常常領着我採蘑菇。那纔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呢!採回來的蘑菇被母親擇乾淨,晾曬風乾,都收在父親做的紙笸籮中,等到過年時當作最好的菜待客。

因爲沒有人好好管理,現在的老樹林,所剩的樹木已經不多,稀疏地散落在荒沙坡上,荒沙坡彷彿一個脫髮的老者,滿面滄桑地站在西北風中,瑟縮着。當年栽樹的老人們,很多已經作古,父親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和母親就長眠在這片老樹林中!

幾株老柳樹圍成一圈,一堆黑黃的泥土高高的聳起,泥土下面,是我無盡的思念!十幾年過去了,思念就像野草的種子,被泥土埋藏得越深,生長得就越茁壯!一年一年,種子越來越多,思念越來越濃!

父母善良、勤勞、樸實、豁達,這些,我陸續在以前的文章中寫過,但是卻總覺得沒有把父母寫好。尤其是父親,在他山一樣厚重的恩情裏,我無法抹去對他聰明智慧的敬佩。

我的童年是共和國最困難的日子,也是我家最困難的日子。爲了把十個孩子撫養成人,父母熬盡了心血。爲了一家人的生活,父親除了節省,還非常注重因陋就簡、廢物利用。

在我四五歲以前,全家人必須靠吃野菜度日。夏秋時節,母親每天天不亮就去地裏挖野菜,稍微大一點的哥哥們放學後也要出去挖野菜。每日兩餐野菜餑餑,都是母親一個人擇菜、洗菜、燙焯、攥幹、剁碎的,勞動量非常大,因爲母親患有乳腺炎,胳膊用力過多就會抻着乳腺發炎,所以,爲了減輕母親的勞動強度,父親製作了一種壓菜的裝置:用木板釘了一個有底無蓋的(蓋子是活動的)箱子,底部和四周用燒紅的鐵棍烙出很多小孔,再用一個形似長條板凳狀的架子支着箱子,地下放上接水的盆子,把焯好的野菜洗淨放進去,上面蓋上活動的蓋子,蓋子上面再放上石塊等重物,不用半天時間,菜裏的水分就慢慢被壓出來了。這個裝置惹得左鄰右舍的嬸子大娘都羨慕母親,嫁了一個心靈手巧、又知疼知熱的丈夫。

在老家幾十年的歲月裏,還有一種特製的器皿,一直被鄰里稱道。那也是父親的發明。

父親雖然是農民,卻博學多才,是個很講究、很會生活的人。在貧窮的日子裏,父親也盡最大努力讓一家人有一個整潔的環境居住。哥哥姐姐們讀過的舊書本,父親都保存下來,農閒的時候就拆開來,用米湯糊牆、糊棚,我們住的雖然是土屋,但是經過父親收拾整理,卻很乾淨溫暖。等牆上和棚上糊的紙壞了、掉下來了,父親會重新糊好,並把破爛的紙片收集起來,用一口大缸泡上。

那些泡着的廢紙片,經過一兩個月的發酵,變成黏糊糊,然後,再經過父親的巧妙加工,被壓縮成各種各樣的器皿:大小不一的盆、形狀各異的箱子、高矮不同的笸籮,外面再用花紙裱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不小心掉在地上也不會像泥瓦盆那樣易碎。可以用來盛放米麪、曬乾的冬菜、針線、旱菸碎葉等各種乾爽的東西。有時,鄉鄰們來串門,看見這些小盆小笸籮的好看實用,會愛不釋手,父親就大方地送給他們一兩件,在他們的讚揚聲中,父親收穫的不僅是發明創造的喜悅,也有幫助別人的快樂。

父母累了一輩子,苦了一輩子!

父親喜歡吃甜食,但是在世的時候從未好好享受過;母親愛吃水果,晚年的時候,雖然有條件吃,卻因爲牙齒不好,不能如願。父母都喜歡喝茶,尤其喜歡滇紅茶;父母也都吸菸,他們在世的時候總是自己栽種一些旱菸,葉子很大,用香蒿捂過,味道就很特別,這大概是他們自己發明的香菸製作法吧?所以,每年清明節祭奠父母,我都要買上些父母喜歡的食品飲品,其中有一樣必不能忘記:甜薑片!記得冬天的夜裏,父親有時咳嗽,就嚼上一兩片,他說,能止咳。其實,父親平時也喜歡吃,只是因爲沒條件,所以,每次買來一點點,他都留着咳嗽時才吃。有時我們兄妹誰咳嗽了,父親也給我們吃一兩片。那又甜又辣的清爽感覺,我也喜歡。偶爾在夢裏,我還會看見父母很高興地吃着我帶給他們的東西——我知道,那只是我的願望:希望父母真的能收到兒女的心意!

多少年過去了,那個壓幹苦菜汁水的笨重裝置早已廢棄,變成一堆燒柴,和那個遠去的苦難歲月一起被燃燒成一種永恆的記憶;而那些盛放着苦澀日子裏的親情和快樂的紙器皿,也早已被各種各樣美觀精巧的塑料、陶瓷和玻璃等器皿所代替,但是父親的善良美德和勤勞智慧,卻化作我心中的一座豐碑,愈久彌高,無可替代!

村西頭那片老樹林雖然越來越稀疏,但我心中卻有一片茂密的森林,鬱鬱蔥蔥——因爲有父母的恩情滋養着!

清明的隨筆5

傳統清明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所以我們每年在這一天都要回老家掃墓。

爲了迎接這天的到來,奶奶也早早的蒸好了雞蛋,殺好了雞,準備好了行李。爲什麼要吃雞蛋呢?我問了奶奶,奶奶說:在掃墓時,我們要將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已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孫皆出人投地。所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吃雞蛋就成了習俗。

在去掃墓的路上總有熱鬧的集市,大人們就會下車買鞭炮、冥錢、蠟燭、白酒、茶水。而我也會趁這時下車透透氣,路邊總會有各種美豔的鮮花,我也總會忍不住要摘花,我會拿那些花朵放在墓碑前。

呆在車上的時間是那麼漫長,空氣悶悶的。終於來到了老家的房子。我們會在這裏休息30分鐘,爺爺會上二樓看去年養的蜜蜂有沒有乖乖聽話,我和弟弟們總喜歡跟在爺爺後面湊熱鬧,弟弟被調皮的蜜蜂蜇了幾個像玉米粒大的包。

30分鐘過去了,我們再次回到那個灼熱的車裏,開始了我們這次掃墓之旅。在這車裏顛簸了半天,我們來到了老祖宗的墳前。一下車,天氣悶熱得要命,一絲風也沒有稠乎乎的空氣好像凝住了。整個世界像燒透了的磚窯,使人喘不過氣來。但是就算天氣再怎麼惡劣我仍然不會放棄祭祖的。因爲我知道他們對我們的貢獻有多大,沒有他們以前的努力奮鬥,哪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來到山上,到處上滿了雜草,爸爸和叔叔們負責除草,嬸嬸和奶奶負責搞好貢品,爺爺負責擺放好鞭炮,而我們小孩子就負責燒香。

一切都搞好了就開始祭拜,我手上抓着大把的香分給每個人,每人6根。每個人都對這祖宗喃喃自語,而我則要祖宗保佑我考試順利。拜完後點炮了,爸爸叫我先帶弟弟們回到車上,怕鞭炮打到我們。而他們則離得遠遠的,用手捂着耳朵。等到炮聲全沒,我們還要等火都滅完了才走。

掃完墓時,天已經黑了。摘了幾串香蕉我們就回家了。我們的掃墓之旅也完結了。回家的途中,因爲一天的祭祖,我們都累了,在車上合上眼睛進入了夢鄉。

清明的隨筆6

每逢清明倍思親,祭掃墳墓憶親人。今年清明我也去爲爺爺掃墓,就有了些許的感受。

爺爺離開我快四十年了,由於在縣城工作,我就給了自己許多理由,很少去爲爺爺掃墓。爺爺去逝時我只有七歲,爺爺的音容笑貌早已從我的記憶裏消失。今年我和姐姐、大弟三人給爺爺掃墓,還有兩個弟弟也重複我過去的理由沒能去掃墓。我清晨六點從縣城出發到老家只有八點多,行走半個小時山路,就到了爺爺的墓地。看來路遠和沒空都是藉口而已,關鍵是心遠離了先人,遠離了親情。當然今年清明有假期也是個便利條件,這也是國家對人民的人性化關懷,值得讚許和欣慰!

清明感懷(散文隨筆) 掃墓的過程原始而簡單,掃墓的心情隨着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周遭的不同而不同,是那麼的綿長而悠遠。爲前輩掃墓的多了些想念和感恩;爲夫或妻掃墓的愛恨情仇,百感交集;爲晚輩掃墓的再次揭開心靈的傷疤,陰陽兩隔,柔腸寸斷。爲自己掃墓的(有的人生前建墓)萬事具備,只等入土,然而墳頭那奪目的紅紙,又期許着生活多彩多姿,健康長壽;爲朋友掃墓松柏長青,友誼長存;爲烈士掃墓的多爲軍人、學生人,偶爾有些公職人員。軍人是軍紀和優良傳統教育,學生是思想品德和愛國主義教育,公職人員是黨風和廉政教育。我希望在宣誓過後,但願多一些沉思,少一些形式,多一份責任,少一份貪婪,想想先烈,自當勤勉有加,克己奉公,服務百姓,報效祖國!

清明掃墓還有環境引發的複雜心情,野外掃墓,空氣新鮮,鮮花遍地,儘管踩着一腳泥濘,由於親近自然,懷舊之後,心情很快晴朗起來,也多了幾分放鬆,多了幾分快樂!掃公墓的往往因人羣扎堆,交通堵塞而怨聲載道。人們多麼希望公墓周邊的環境得到改善,交通更加便利!

死者長已矣,活者當自強!你的夢想,你的生活,都因你富有愛心,都因你的勤奮,都因你的奉獻而變的更加美好!

清明的隨筆7

說起來,或許自己真不算一個刻苦的好學生。高中的時候,有一次,欣喜的借到一本名爲《石評梅傳》的長篇傳記文學,夜裏,其他同學都已睡熟了,而我挑燈夜戰,夜未曾眠。

書中講述的是民國才女石評梅與高君宇之間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石評梅,原名爲石汝璧,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革命活動家,她的才華出衆,詩歌尤其冷豔感人,她也是生命最短暫的女作家,死時僅僅二十六歲,高君宇則是我黨著名的早期革命家,五四運動的骨幹和學生負責人。兩人在一次同鄉會中偶然相識,他們志同道合,常常在陶然亭中談思想,談抱負,那裏也遍佈了他們革命的足跡。他們鴻雁傳書“滿園秋色關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一枚象牙戒指傳遞着他們純潔堅定的友情。可是,石評梅對高的表白遲遲沒有予以迴應,老天也未遂人願,沒有眷顧這對革命志士和文學才女。對於高君宇,他促成了別人的美滿姻緣,自己的愛情卻永遠地成了遺憾。忘我工作的他,因爲革命事業過度操勞,積勞成疾,以二十九歲的年輕生命告別了這個世界。

高死後,石評梅悲痛欲絕,追悔莫及,她把高君宇埋葬在北京陶然亭畔,並立了石碑,之後,每個星期天和清明節,不管嚴寒酷暑,常常獨自去高君宇的墓地憑弔,痛哭流涕。併爲高君宇寫下了大量飽含血與淚的詩歌。在高君宇的墓碑上,她一字一淚地寫着: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留到你的墳頭,直到我不能再看你的時候。三年後,石評梅爲高君宇鬱鬱而終。之後,朋友們按照她“生未結合,死願同葬”的遺願,將她葬在了高君宇的墓旁。

高君宇和石評梅的故事如又一個“梁山伯與祝英臺”,爲世人演繹了一段絢麗燦爛的絕世之戀。讀之,令人蕩氣迴腸,無不動容。

在之後的好長一段日子裏,石評梅和高君宇的故事都在感動着我,既有對革命情侶的崇敬,又有對他們短暫生命的惋惜。在那些青蔥歲月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很想去陶然亭,看一看那兒的蘆花,看看石評梅親手栽種的松柏是否依然青翠挺拔。很想在他們的墓前獻上一束白菊花,親手撫摸一下“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這被高君宇當做座右銘的碑文,那幾年,成了揮之不去的心結。

一天夜裏,睡夢中,真的去了陶然亭,那該是北京的秋天吧,灰濛濛的斜陽下面,湖心島的荷花早已殘敗了,可是,葦灘的蘆花極盛,在瑟瑟的秋風中輕輕地搖曳着。冷冷清清的亭子裏,卻立着一位長髮披肩、神情憂傷的文弱女子。她告訴我說,她就是石評梅。隨後,我們在湖心橋上一起漫步,她對我說,長髮是爲君宇而留的,後悔未能在他生前答應。她又說,三年來,她每天都會來這裏,爲他吟誦詩歌……

忽地,秋風陣陣,詩人已走遠了,耳旁只回蕩着她若有若無的聲音:

……

狂風颳着一陣陣緊,

塵沙彌漫望不見人;

幾次要歸去,

又爲你的孤冢淚零!

留下這顆秋心,

永伴你的墳塋。

有一年,去關內的親戚家,火車到一半的時候,認識了幾位去東北旅遊剛返回的北京遊客,那是一個天氣晴好的上午,車廂裏井然有序又不失熱鬧,和煦的陽光透過車窗和人們的談笑聲暖暖的灑在車廂的每個角落。談話中,熱情的北京遊客爲我介紹了許多名勝古蹟和亭臺樓閣。我說,在北京停留時,若來得及的話,打算去陶然亭。可是,他們告訴我說,陶然亭與火車站相距很遠,去的話時間恐怕會來不及。所以,很可惜,那一次,未能如願。

這都是多年前的事兒了,歲月的泥沙沖淡了許多記憶,而那個夢境和那次旅行卻常常在我的腦海中時隱時現。而今,又到了清明時節,東風漸暖了,不知哪一絲風又一次撥動了我的心絃。想那陶然亭裏又該是春意盎然、桃紅柳綠了吧,這時,一定又有許多人來到高石墓前了!

清明的隨筆8

記得有位畫家朋友曾跟我提起,他說二十四節氣中最堪入畫的當數“清明”了。我很贊同他的說法,其實,清明本身就是一幅淋漓的水墨,亦濃亦淡,或在眼前展現,或在心底流連。

清明,是一幅淋漓的水墨。每到清明時分,杏花帶雨而開,梨花伴露而眠,垂柳隨風而舞,浮萍逐波而行……駐足在春天的曠野,映入眼簾的是長河落日,是羣山盡染,是野渡橫舟,是炊煙裊裊,伴着純樸的雞鳴、犬吠和牛哞,還有那麥苗拔節的聲音……那種美是質樸的美,原始的美,自然的美,美中還透着一股子靈性,承載着心靈的歸宿,承載着歲月的研磨。

清明,是一幅淋漓的水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清明是淡雅的,淅淅瀝瀝的小雨洗去了塵世的鉛華,它不需要多少濃豔色彩,一個牧童、一個酒家,甚至只要一抹輕煙或幾筆墨柳便可勾勒出它的輪廓。

清明,是一幅淋漓的水墨。油畫畫的是眼中的畫,水墨畫的卻是心中的畫,心的靈動就是水墨,虛實在心,濃淡在情。濃,源自糾結;淡,出於釋懷。“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亦是濃釅的,有時也需要濃墨重彩,因爲清明節還是一個祭祀祖先、掃墓懷古的節日。

清明,是一幅淋漓的水墨。“清明雨打溼了衣服,清明雨打溼了腳步。撐一把小傘,踏上了小路,默默地走向你的住處,野花綴滿那座土丘,多麼美麗又寂寞的小屋……”一首《清明雨》,又何嘗不是一幅經典的水墨?它打溼過我的臉,也打溼過我的心,讓我在那悽美的旋律中獨自燃起一炷心香,默默懷念那些已逝去卻永遠刻在風中的名字,有我們的先烈,有我們的親人,也有我們的故友。

清明,是一幅淋漓的水墨。淡,到了極致;濃,也到了極致。當你的思緒如行雲流水般涌現,自己的心田就是一張宣紙,每個人都能揮灑出自己的情感,你可以寄託哀思,也可以訴說離愁。

清明的隨筆9

不知怎的,我突然意志非常堅決,想在清明時回一次老家。不管同時朋友們怎麼拿去哪裏哪裏玩來誘惑我,我都堅決的回答:我要回家!也許是想念家鄉的糉子,也許是想念家鄉的土房子,又也許是想念家鄉年過古稀的奶奶了吧!

時節,回家的人還是很多的,畢竟在我們家鄉農曆的`節日都非常重視,不是非得什麼習俗,哪怕只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飯,老人也倍感安慰。所以不管子女在多遠的他鄉,不管子女在外面忙什麼,每逢節日都會回家吃頓飯,和家人聚一聚。經過三個小時的排隊,我終於坐上了回家的汽車,看着周圍那些面孔,我知道這些都是老鄉,都是節日回家的旅徒。望着窗外鋼筋水泥鑄成的高樓大廈,怎麼也感受不到家的味道,心裏期盼的是將要到達的老家,那裏或許纔有自己熟悉的感覺。

顛簸了一個小時左右,我掙來惺忪的雙眼,頓時沒有了一點瞌睡,因爲我看到了青山綠水,看到了紅磚素瓦,看到了炊煙裊裊,看到了流水人家。望着路邊成蔭的樹木花草,屋前嬉戲的垂髻孩童,塘裏劃過的白羽鵝鴨……隔別家鄉幾個月的我,心裏卻涌上了激動。看着熟悉的風景,想着馬上就能到家了,汽車椅子上彷彿都長出了針氈。

家裏樹木都沒有變,奶奶仍屋前屋後的忙着,看到孫子孫女回來了,眼睛笑的眯成了一條縫,然後就琢磨着琢磨弄些好吃的給我們吃。家裏被奶奶打掃的一塵不染,菜園裏還有奶奶的很多“成果”,用奶奶的話說一個人在家不幹這些幹什麼呢?總不能一天到晚閒着吧!

清明時節雨紛紛,在清明的早晨就下起了濛濛細雨,奶奶吩咐我幫她打傘,和她一起到池塘變清洗衣服去。池塘邊我爲奶奶打傘,不經意間就癡情於身邊的風景。早晨的池塘變是安靜的,沒有了蛙的叫聲,在這鄉村裏葉沒有什麼高的建築物,一眼能望到很遠的田野、山川。近處小橋流水人家清晰可見,池塘四周長滿了鬱鬱蔥蔥的草木,和池塘裏因雨水而泛起漣漪的水面相映成趣。這些都彷彿被這雨水沖刷乾淨了似的,讓人看的清晰,卻又那般的賞心悅目。倏然間,奶奶已經清洗玩衣服了,當她站起身來時,卻又罵我傻孩子,因爲不知何時,我的後背已經被雨水浸的溼透了。

和家人一起吃頓飯,在家裏享受着家裏的溫暖,我突然覺得我的堅決是正確的。城市裏沒有這鄉下的細膩,沒有鄉下這淳樸,沒有鄉下這家鄉的味道。時間總在不知不覺中逃走,恍然間假期已經過去了,我也要離開家去工作了。臨行前我還深深的吸了口家鄉的氣息,彷彿想帶走這裏的一口空氣。我發奮要努力工作,或許期盼以後能常回家來,因爲這裏是我愛的地方!

清明的隨筆10

今天是清明節,我高興極了,因爲爸爸答應我下鄉掃墓、踏青。

上午,爸爸和我兩人一起騎車往鄉下趕。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沿着公路兩旁,有綠油油的麥田,黃燦燦的油菜花。爸爸對我說,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烈士用生命換來的,我們的紅旗是用烈士的鮮血染成的,我們一定不能忘了這些革命烈士。今天我們到鄉下祭祀祖先,深切地緬懷先人,這也是有教育意義的。不久,我們到了鄉下老家,見到了爺爺奶奶,他們見到我們回來很高興。一會兒,我們全家進行了祭祀祖先的活動。

下午,我們在回家的途中,來到了雙湖公園。雙湖公園在縣城的南面,因東西兩湖而得名。這裏湖水清澈,樹木茂密,草坪碧綠,景色美麗,吸引了很多遊客來踏青。我在這裏也見到了好多同學,我們在這裏玩得很開心,也拍了不少照片。

到了下午五點鐘,我和爸爸就回家了。我感覺今天有點累,但累中有樂,因爲增長了見識。

今年的清明節真有意義,掃墓、踏青一舉兩得。

清明的隨筆11

最近高強度的工作讓我總有種窒息的感覺,回想起前日裏的輕鬆,內心深處又徒增了許多悔意。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假期,我不知道該用何種心態來告慰逝去的親人和自己一去不回的年歲。

今年家裏沒有我牽掛的人,爸爸媽媽隨着姐姐去了彩雲之南,我總覺得這是命運該給他們的經歷,更在內心深處希望他們通過這次遠行能夠得到更多。姐姐與姐夫在20xx年結婚,由於路途較遠,爸爸媽媽從未去過那邊,對於一對在農村生活半輩子的夫妻,我想他們早已失去了對未知旅途進行探索的新鮮感,今年春節,姐姐與姐夫相伴留在我家過年,其實我能夠猜透他們的心思,就是希望父母能夠抽上一段時間去雲南看看。

昨日給父親打電話,聽得出他的言語之間透露出幾分醉意,可能是長時間呆在火車上太過勞累,父親選擇用酒精來解乏。母親剛到雲南,就不願與自己從未見過面的外孫女分開,突然覺得她像極了孩子,雖然,這些情景都是聽姐姐在電話裏說的,但是,我依然能夠體會到父母內心深處的歡欣。對於姐姐來說,父母可能是不公平的吧,把她一個人丟在那麼遠的地方;對於父母來說,姐姐可能是不孝順的吧,爲了自己的愛情,竟然狠心丟棄整個家庭。那時候,我也認爲姐姐狠心,隨着慢慢成長,我逐漸體會到幸福對於一個人來說的重要性,於是,我開始體味這種兩地分離的感覺,所幸的是,姐姐的生活很好,不會爲了柴米油鹽的生活瑣事而真的變成山裏農婦,這是我最期許的事情。

奶奶剛去世還不到兩年,想起這個清明她與爺爺的墳前再也沒有新添的紙錢,我心裏甚是難受,奶奶在世時,我從沒想到她會突然說走就走,連最後和她說話的機會都不曾留給我,我開始胡思亂想,奶奶是不是覺得我們嫌棄她了,而獨自一人去找爺爺了?還是因爲她不願接受這種沒有盼頭的生活了才撒手人寰。只見新人笑,未聞舊人哭,我不知道這種所謂的陰陽兩隔是不是對我曾經不知道珍惜親人在身邊最大的懲罰。

清明來了,再也不見欲斷魂的行人,彷彿,家鄉的老屋依舊在輕聲低語,不讓我忘記曾今的一路行走,不讓我忘記那段本該牢牢記住的親情。

清明的隨筆12

嚴冬在春風中消退,歲月在奮鬥中遠去。不知不覺中又是一年清明時。每年的清明時節總會有春雨相伴,彷彿老天爺都通曉人意,春風帶着一方鄉土的氣息,吹拂着每一個前來掃墓的人們。因爲這一天,人們都會在這個日子裏祭奠他們心裏最親的故人。

然而,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卻遠離故鄉,身在海外的建設項目,心中的思念之情瀰漫着全身每一個神經,仔細想想!29年的蹉跎歲月裏,太多摯愛的親人離我而去,如今我又該思念誰呢?

這些天看着親友圈發來的清明掃墓踏青的相片,看着那青山綠水,花枝綻放的自然風光,那人頭涌動的人羣,佈滿在煙霧繚繞的大山陵園之中,滿山遍野的墓碑像一塊塊告示的牌子豎立在青松樹下,人們彎着腰、鞠着躬,那虔誠的景象讓我熱淚盈眶。

清明節這一天,是活着的人與先逝者相聚的日子,只不過一個在人間,一個在地下,彼此無法相見。那種情景,讓每一個逝去親人的家人,深深的感受到那份永別後的淒涼。我們只有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唯一能做的就是告慰他們,告訴他們我們依然記得他們!依然思念他們!依然愛着他們!就在今天,我們會用不同的方式思念他們!緬懷他們!我們會送上一束鮮花,會點燃一對香燭,會焚燒一摞紙錢,會擺上一些瓜果,會用雙手拂去墓碑上的灰塵,會用金線筆重描墓碑上漸漸褪色的碑文,這些都是我們在尋求心靈的慰寄和寄託心中的哀思。

今年的清明節,我最思念的人,就是剛剛離我而去不久的舅舅,他享年90歲,滿頭銀髮,和藹可親,他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他用勤勞的雙手帶大了我的母親,也培育出五個優秀的兒女,他作爲新中國第一批電建人,他把這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電力事業。

茫茫紅塵,陰陽相隔,嗚咽的悽風中您可聽到您最愛的外甥那深情的呼喚!舅舅,您在那邊還好嗎?那個世界可有春風煦暖?那個世界可有陽光燦爛?那個世界可有人爲您遮風擋寒?那個世界可有人爲您噓寒問暖?

寂靜的深夜,緬懷以故的親人,內心的疼痛也瞬間襲來,霎時蔓延全身……

離去便意味着永別,品嚐到了分離的疼痛,又怎能忍心再讓深愛自己的親人牽掛,擔心?

只是,遠去的記憶,逝去的靈魂,在我的心靈之中慢慢的遠去。日月交替,斗轉星移,我的生活依然會繼續,與其沉浸在心酸的疼痛裏,倒不如將這深深的情意珍藏在心底。

人生就像一隻蠟燭,一但點燃就不停的燃燒,一直到最後,火苗漸漸的熄滅,然後一縷青煙冉冉升起。我知道舅舅在這個世界上永遠的消失了,能留在這個世上的只有親人的思念和他的骨灰,每逢清明時,都會有親人來到他的墳頭上一炷香,撒一杯老酒,說上一些思念的話語。

親愛的舅舅;今年的清明節我不能來到您的墳前向你述說我的思念,但我會把心中的這份思念之情,化作一字一句的溫馨話語,讓它載着我這份崇敬的感情,隨着互聯網漂泊吧!願您能感受到我心中這份深深的懷念之情!

我深愛的舅舅,希望您天堂的生活過的開心!快樂!

清明的隨筆13

“每年到這個時候,燭光是那樣的輕柔,我總是深深地懷念你,我摯愛的朋友……”歌聲如泣如訴,此時此刻唱起它,不免讓人心情有些沉重。

又是一年清明節,又是一年掃墓時,老天爺也真會應景而作,每年清明節前後,往往會下幾場像模像樣的雨,似乎在爲逝者而哭泣,這不,臨近清明這些天,天空總是陰沉沉的,淅淅瀝瀝的細雨,緊一陣慢一陣,沒有一絲要停下來的跡象,彷彿會這樣一直下下去。惡劣的天氣,讓這個清明節顯得格外壓抑、凝重、肅穆。打開電視和電腦,總會看到媒體播報清明掃墓的有關信息,各地公墓到處是掃墓祭祖的人們,電視畫面上,更有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們,不遠千里專程擠乘火車回家掃墓的場景,着實讓人感動。幾束鮮花,幾柱清香,幾杯濁酒,幾張紙錢,寄託着人們對逝者的無限哀思。

窗外滴答滴答的雨水,敲得我有些心碎,父母故去已經很多年了,而自己卻因爲各種原因,清明卻很少回家給他們掃墓。今年的這個清明,眼看着又不會回老家去了,心裏不免有些愧疚,水有源頭樹有根,固本思源,恪守孝道是做人的根本,倒不是我數典忘祖,只是因爲生計所迫,只有將對親人的緬懷之情埋藏在心底而已。其實臨近清明這幾天,我的心情也跟這天氣一樣有些沉重,心裏也一直在盤算着是不是該回趟老家、去給親人們燒幾張紙錢,讓生前貧窮的父母到那邊好好亨用,儘管昨晚忙到零點以後才睡覺,但後半夜卻因想着清明掃墓的事仍然有些失眠,早晨一起牀,便坐在電腦前,敲下了這段文字。

今天,在這個空氣中都瀰漫思念氣息的日子裏,我只能在這裏點燃幾柱香燭、數沓冥鈔,遙祝遠在天國的父母節日快樂,希望天國沒有痛苦,沒有煩惱,沒有貧困,沒有人世間的這許多紛擾。

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清明的隨筆14

又是一年祭祖清明時,陽光柔柔軟軟地撫摸着它可以觸及的任何地方,湖面被習習暖風吹起了一圈圈的漣漪,清風帶去人們對先人的款款思念。天空湛藍湛藍的,雲在風的懷抱裏自由地飄搖着。空氣是那麼的乾淨,乾淨得讓人想要大口大口地吸入體內;小草是那麼的綠,綠的是那麼讓人愛不釋手;花兒怒放的是那麼嬌媚,嬌媚得惹人疼愛。

隨着家族一衆人而行,帶着祭掃的用品和對先人的追憶,我回到了老家在祖輩留下的老屋前,似乎見看到了奶奶用她雙溫暖的手牽着蹣跚學步我,身後留下了一串串腳印和一陣陣喃喃細語聲。大門左右各一扇窗都未曾打開,像是還沉醉在冬季裏閉目未醒的老者。看着這棟老屋,已經變得更老了,屋檐下曾經燕子壘的窩還在,只是不見了穿着剪刀服的燕子了。外牆多了很多處斑駁漬跡,屋內正堂的神龕上還留着不曾帶走也不想帶走的老物件。八仙桌、四方凳現在都成了念想,輕輕走上前撫摸着,就像是還帶着祖先們的體溫,溫暖着在外遊子的心。穿過了夏季的曬穀場,那百年樟樹依然還在,兩旁的樹木也早已成材,枝葉間相互交替着,更凸現這棵樟樹的年輪已久。來到秋收後只剩下稻茬的田梗,成片成片的紅花草奪人眼球地盛開着,清新的泥土香沁入心脾,讓呼吸變得舒暢。一擡頭,看到不遠處一座座墳塋,高矮交錯着,晨霧繚繞朦朦朧朧的遠山此刻竟然成了背景,綠得發黑的山林正在甦醒,鳥兒的鳴叫聲提醒着我,這是此地清明雨後的常態。

來到了奶奶的墓前,把手中的一捧素菊豎放着貼在了碑前,就像是小時候常把臉貼着奶奶臉一樣,讓花兒捎去我無處安放的想念,心中默唸着告訴奶奶我一切安好。一陣輕風吹過,滿樹梨花紛紛落下,剎時間碑上、頭上和鞋上落滿了這白色花瓣雨,不覺中兩行清淚似這落下的梨花已掛在了臉頰上。思緒像是衝出了堤壩的洪水,想把心底裏那最最溫暖的記憶還有那最最想念的奶奶一同找回。踏着奶奶曾帶同我一起走過的青石板路,來到兩棟毗鄰老屋的一條小巷裏。又像小時候那樣把兩隻小手放在兩棟老屋的牆壁上輕輕劃過,沾滿了青苔。兒時在小巷中奔跑總是邊擡頭看天,邊眯着眼睛看太陽,任憑陽光刺地睜不開眼,因爲和着淚光總能看見泛着五光十色的光圈。天空總是很藍很藍,和小夥伴在一起捉迷藏時的歡叫聲猶在耳畔。坑坑窪窪青石板上的厚厚青苔,似乎在告訴我已經很久沒見過誰從它的肩上壓過了。一棟棟新的樓房代替了它,不再需要這樣的青石板了。頓感一陣的淒涼和婉惜,老屋和青石板越來越少見了,它們像是完成了歷史便命般變得落寞了,以後它們僅僅只存在於記憶裏了。青石板路的盡頭突現一片的青綠的空地,一眼望去就像是來到花海,草地上滿是粉的、紅的、紫的、白的花瓣,不忍心踏上去打擾它們的小憩,生生怕我的到來吵醒了它們,它們會隨風而逃去。我輕輕地沿着花徑一路走去,偌大的一片幽靜之地只有我一人,想來也不比那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差幾分。如此“人間仙境”,真想一起壓縮打包裝進我的揹包裏,在我一個人的時候能常偷偷走進這片花海里獨享這份美。

遠處一縷縷的炊煙裊裊升起,風把那各家用菜籽油炒菜帶來的獨特香氣吹來,立馬才覺得肚子餓了。來到許久未見的大姨家,大姨一看到我立馬上來抱着我,嘴裏唸叨着:“我的細崽啊,我的寶寶啊,這麼久沒看到你了,你還好嗎?大姨好想你啊!聽着大姨一句句寶寶,寶寶的叫着,腦海裏又想起了80多歲的老姑也是這樣叫我的。是啊,不管我現在年齡有多大,不管我離家有多久,在她們的眼裏我永遠都是她們的“寶寶”。這一句句的“寶寶”叫得我的心好暖好暖,不覺眼眶裏噙滿了熱淚,久久都不捨得鬆開大姨的手,一直貼着她的臉蹭着,就像貼着奶奶的臉的感覺一樣。“大姨,大姨我很好,我也真的很想念你們,只怪自己總是錯過了很多次與你們見面的機會。”席間已80多歲的大姨父,滿面紅潤還能喝上幾杯酒的樣子像極了老頑童。這次我們的到來他老人家很是高興,因爲他的新房建起來了,不停地招呼着要大姨帶着我們參觀他家的新房。他告訴我們現在這棟新房就是在他的父母留下的宅基地上重建的,總算是完成了他的心願,他老人家也算是葉落歸根有定處了。隨着年齡增長,我才越發明白爲什麼老人在最後時刻心心念念要回到父母的身邊,因爲在這他們才能感覺到踏踏實實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就像是孕育在媽媽子宮裏的孩子那樣,被媽媽的愛完全包圍着。看着這三屋新樓,突然感覺輕鬆了許多,也許是因爲大姨一家的富足安定,也許還因爲對老家的感覺漸漸清晰,不再只是記憶裏只有片段的老家映像,我現在是真真切切地身處此地了。

傍晚一場讓人避之不及的春雨,帶着低沉的雷電聲酣暢淋漓的下着,從天空磅礴而下的雨水把新枝舊葉打落了一地,也把那正在泥裏蓄勢待發的芽兒喚醒。雨停後,走在一地落葉的樟樹林下,悄然間一股特殊的樟木輕香沁入心脾,映入眼簾的滿林子“仙氣”,正縈繞在樹與樹之間。樹梢上欲滴的水珠在燈光的照映下正柔柔的反着光,頓時整個人感覺輕鬆了不少。在這華燈初上的雨夜裏我不經意間獲得了清新,就像時間靜止遠離了城市的喧囂、霧霾一樣的輕鬆。

兩天的行程讓我頓感收穫滿滿,老家的變化真的讓我吃驚,清新的空氣,純淨的山泉,隨處可見規劃整齊的樹木和公園,那些美美的畫面和親人的臉龐會久久地留存在我的腦海裏,隨我一同帶回到城裏。雖然回到城裏我又變回了那個忙碌的上班族,每天都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着,日復一日往復循環着,我想這樣的生活可能不止我一個,但從今後我不再會錯過身邊的這一點點的美好,我要把這些美好收集起來,儲存在記憶的“罐子”裏,待到我白髮蒼蒼時坐在搖椅裏和心愛的老伴,在陽光下戴着老花眼鏡依偎着坐在一起咀嚼回味着這些人生路上一路收集的美好!

清明的隨筆15

清明是個讓人充滿哀愁的日子,正如杜牧所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句無意吟唱,卻喚來人們數百年的愁思斷腸,借這兩句詩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思念與回憶,則是懷念與悲傷。

從古至今,悼念,是它永恆的主題。對所有的人來說,清明節都註定是一個傷感、悲傷的日子。昔日朝夕相處的親人己遠去,那份痛苦與無奈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彌補的,活着的人,註定要揹負失去至親至愛的痛苦。以前我對清明的感覺很淡,直至父母親去世後,我才覺得清明這個節日的沉重,總會讓我回想起父母生前的那些片斷,重溫那些遠逝的親情。

每逢清明,我總會懷着一份濃濃的思念之情,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已經遠去的父母,他們的背影和關於他們的溫暖記憶。彷彿就走進一個生命疼痛的季節,由此便想起了我遠在天堂的父母,爸爸媽媽,您們在天堂還好嗎?

每逢清明,父母親不知不覺先後都離開了我們。當工人的父親(因病於20xx年3月31日18。20時逝世,享年88歲)、當農民的母親(母親因腦溢血於20xx年6月11日10時過世,也是端午節那天,享年80歲),他們相繼離開我們己七、十年了。父母雖然沒有給予我們留下多大的物質財物,卻生育我們、教育我們、幫助我們個個成才,事業有成。

每逢清明,陰陽相隔,唯一隔不斷的是那思念之情。爸爸,媽媽,你們知道嗎?這麼多年來,您們的音容笑貌總是時常浮現在我的眼前,縈繞在我的腦海和夢中。每當這個時候,兒子多想長時間留住您們在記憶中的那些鮮活畫面,每次都想回憶起關於您們的點點滴滴,唯有把對您們的千般思念萬般牽掛一次又一次默默地刻在兒的心裏。

記憶中,我的母親是一位典型的農村婦女,斗大的字識不了一籮筐,母親常常嘮叨着她的信念:只要你們幾個孩子每天能吃飽,能讀得起書,將來都能成上家,這輩子她就滿足了。母親爲我們這個家,傾注了畢生心血,養育了我們四個子女。我們所有的衣服大到棉衣,小到內衣褲都需要母親一針一線親手縫製,鞋子當然也是親手做,那時可不像現在隨處可買,即使有賣,這麼多孩子的衣服鞋子也買不起。

記憶中,母親是典型的賢妻良母,集中國婦女的各種優良品格於一身。從小就教育我們要珍惜糧食,只有吃盡苦中苦,方知甜中甜。教育要艱苦樸素,當時少年時穿的衣服破了再補照穿,我穿不得衣服還留給弟弟穿。每年過年他總要給我們兄妹四人添置新衣服,可她如穿的衣服三、五年還在穿。一直以來,母親就是陽光雨露滋潤兒女成長,就是參天大樹爲兒女遮風擋雨,因爲母親的守候我們的生活才充實豐滿,因爲母親的關愛我們的生活才幸福溫馨。

記憶中,平凡是父親一生的寫照。父親在上海果品副食品公司當採購員,工資在當時還算是比較高的,但要養我們,還要照顧農村的爺爺奶奶,所以每個月的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記得小時候每逢春節回家總是帶來蘋果與梨子,當時,計劃經濟條件下是稀少的,物帶回二、三斤火腿,真是物以稀爲貴。60年鬧自然災害,那時過着吃不飽捱餓的日子,他卻省吃儉用帶回來糧票給我們買些玉米麪與小麥面,那時年代屬於小康的生活水平,打心眼裏佩服有這樣的父親而自豪!

記憶中,省吃儉用歷來是父親的品德和作風,從小就教育我們要珍惜糧食,只有吃盡苦中苦,方知甜中甜。1976年我在部隊當排長帶新兵到上海,我帶我的團長郭本江一起到父親單位,晚上他作客買了三、四個菜擠在那6平方米的房間裏請吃了頓飯,在那個年代裏也算是客氣的,就寢也在這間房子裏,只有一張牀,我與團長郭本江睡在那兒,他卻到單位的值班室捱了夜,早上還買來了早點。至今這一切都記憶猶新。

如今,自己也是逾60歲的人了,想起父母親,我的心中悠然涌起對父母親的崇敬!父母生前給我們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渴的精神財富,至今記憶猶新。雖然平時更多的時候常常想念他們,但在時下清明將至的時刻,那種想念的感覺特別的強烈。您們離開我們已經多年了,爸爸,媽媽,你們知道嗎?這多年來,您們的音容笑貌總是時常浮現在我的眼前,縈繞在我的腦海和夢中。每當這個時候,兒子多想長時間留住您們在記憶中的那些鮮活畫面。

如今,爸爸,媽媽,您們走了,帶着對我的深深掛念,遺留給我永無償還的機會。雖然您們去了遙遠的天堂,但在兒子心裏您們從未離開,您們在兒的腦海裏仍然是那樣的清晰,給兒子的影響依然是那樣的深遠。

如今,陰陽相隔,隔不斷的是那思念之情。兒子我秉存了您們的血脈與人品,一直都遵循着您們“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的樸實教誨。雖然父母不需要我們回報你們的愛,因爲這愛是無私不圖回報的。但兒女是不會忘記父母的愛,會永遠牢記父母的恩。

如今,兒子也退休了,可身體還健康,家庭生活很幸福,你的孫子孫媳婦及他們的女兒、兒子一切都順利。如果您們雙老在天堂有知,我想您們一定會很高興的。請您們放心吧,我們都會好好的生活,以告慰您們的在天之靈!

最後爲天堂的父母親送上一首詩:

父母雙親歸鶴去,陰陽兩界各離分。

脈脈溫情浮腦際,諄諄教導涌心間。

長跪沉吟呼父母,短籲哀嘆喚蒼穹。

哽咽無語淚雙垂,紙化灰蝶舞在襟。

思念父母心欲碎,唯寄哀思予清明。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