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目送的隨筆

目送的隨筆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7.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目送的隨筆1

《目送》是一本記錄龍應臺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爲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爲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爲一個採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作爲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悽楚和傷痛。

目送的隨筆

翻開這本《目送》,竟然能讓我從頭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覺——彷彿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輕輕擠一擠,眼淚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絃的那種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在面對孩子時,優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親一樣,困惑而挫敗。不同的是,她聰明和懂得控制的頭腦,使得她在面對孩子的獨立和疏遠時,懂得用壓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們作爲一個獨立的人所理應擁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驕傲和銳氣,在洶涌的母愛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選擇讓步。《母親節》,原本以爲會是一個溫暖感人的故事,沒想到透過安德烈寄來的一封電郵,讓人在一篇既凸顯了母親的瑣碎,又記錄了母親的無奈的幽默小文中,讀到她心底深處那份無從說起的寂寞。

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纔是最寶貴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的隨筆2

小時候,我嚴重的暈車,所以最怕出門。

那時候,去過最遠的地方,也不過就是離小城不遠的姥姥姥爺家。

我最怕,可是姥姥姥爺最喜,總是早早的坐在大門外等候。年少懵懂時候,被父母家人捧在手心裏護着,哪裏會懂得老人的寂寞。

老人家,最喜團聚,最怕離別。

20xx年春節。我們去姥爺家過年,那一年的春節,姥爺特別高興。我們初五的早上離開,姥爺急匆匆地吃了餃子,出門送我們。

其實我已經不太記得那天的具體細節,只記得那天很冷,藍色的天,白色的雪地,黑色的大門,我坐在車裏,看着姥爺的影子越來越遠,越來越遠。

那是姥爺最後一次送我們,也是我見姥爺的最後一面。

我們任憑命運的予取予奪,卻沒有說“不”的權利。那一年的正月奶奶和姥爺都離開了我們,家中悲傷瀰漫,好像每個人的心上都留下了一塊大大的傷口,疼痛只有自己知道。

生活中總是充滿着各種未知和改變。它告訴我們,錯過了,走過了,就不會再來;失去了,丟棄了,也不復擁有。我們無法猜測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也無法預料未來的自己會變成什麼樣。

就好比我如今的遠行。我從前也沒想到,我可以赤手空拳,孤身一人的遠走他鄉。

20xx年夏天來廣州入職時,母親堅持要送我,與我一起踏上了長春到廣州的列車。

其實我相信現在很多人已經不會選擇這樣的長途硬臥出行。那是長達36個小時漫漫旅程,火車的嘶鳴聲伴隨着車廂內各種嘈雜的聲音,車窗外是不同的山川田野,車廂內是素不相識的路人,夜裏是永遠睡不沉的。我能讀懂母親眼中的擔憂和不捨,也能想像睡眠原本就不好的她在火車上每一段的焦灼和煎熬。

龍應臺說“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們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歲月催促着我們向前行,而我們與父母終將是漸行漸遠。

去年秋天,母親來廣州看我。送她回老家的第二天,我去參加了集團的家書朗誦比賽,那天,參賽的第一位選手選擇了朱自清的《背影》,我坐在臺下聽着,眼淚不知不覺地就流下來。

不是因爲矯情,只不過是想到了如今在外漂泊的自己,想到慢慢老去的父母,想到他們關懷和惦記的點點滴滴。

年少時不懂《背影》,不覺得一位老父親笨拙地爬欄杆去買橘子有什麼好寫。那時候以爲忙着匆匆趕路,一心想着天馬行空的未來,很少會想到從前。眼下知道時間一寸一寸的溜走,父母慢慢變老,而我也終將告別青春。

歲月漫長,轉瞬成殤。

有些東西,懂得了,便是成長了。

真正讓我們成長的,不是被捧在手心的時侯,也不是呼朋喚友的時候,而是當我們一個人站在人羣中,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刻。

因爲慢慢懂得了成年人的分寸,所以很多不容易和不如意都是自己一肩抗,對家裏報喜不報憂。可生活怎可能事事如意,時時隨心,只是因爲知道說也無用,不過是讓最愛的人白白爲自己擔心而已。

可有些事,還是瞞不住他們。因爲最愛的人,總是相互懂得的,許多話不用多說,就能懂。

上大學開始離家住校,每一次從家回到學校,父母都會去車站送我。而我就在他們的目送中,從家鄉到省城,又從省城到更遠的地方。也因爲有那樣的目光,所以哪怕前路漫漫,哪怕赤手空拳也不會害怕。

就像茫茫雪夜裏那盞始終爲我點亮的燈。

因爲有光,就不會無措和迷茫。

因爲有光,一個人的路,也不會迷失方向

目送的隨筆3

淚會風乾,傷會結痂,愛會溫暖,夢迴開花,我終會獨自長大。

——題記

有多少個夜晚,我會朦朦朧朧地想起我曾牽着你的手,在春花爛漫的時節裏嗅着泥土的芳香走過一條條小道;有多少個夜晚,我會朦朦朧朧地想起那個微微有些駝背,卻又十分深刻的背影,在巷角一點點消失;又有多少個夜晚,我會朦朦朧朧地想起那些曾經熟悉的歌謠“火車翻,老蔣躥,一躥躥到黑石關……”漫漫長夜,想念着昔日的溫情,等着天明,等待天明的那一縷陽光,驅走我今夜的憂傷,暗夜的彷徨……

還記得那個深秋,我倔強的因爲一些小事離家出走,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用蒼老的聲音呼喊着我,而我沒有停止,反而加快了腳步,彷彿是在用那孤傲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終於,我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淚,滴落在書上,模糊了那一段憂愁的文字,我彷彿看見龍應臺站在小路的一端,目送着華安的離開,就像你一樣,目送着我……

我懂了,我明白了。是因爲自己的孤傲,自己的倔強,纔會讓你用那落寞的憂傷目送着我的離開。我想,我該停下腳步等一等你了,或者,在轉彎的時候給你一個微笑……可是,你卻去了另一個時空,讓我在暮色沉沉中目送着你的離開,讓我嚐到那落寞的憂傷……茫茫人海,我再也尋不到你的蹤跡;熙熙攘攘,我再也聽不到你的聲音……

我用溼布擦拭着你的照片,淚水隨着回憶撥弄着我暗淡的靈魂,贈予我慰藉。時光的轉換,走進了這一季的深秋。輕霧渺渺籠罩着塵世的繁華,似乎一切喧鬧都已不再。時光在此刻靜止不動。偶爾幾片殘葉悄然落下,訴說着秋盡冬來的荒涼。我將你的照片再次放到桌上,讓你再次目送着我的離開,只不過,這次在轉彎的地方,我回頭對你笑了……

目送的隨筆4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消逝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目送》

時隔多日,當我再次捧起這本書,有些事,某些景,一些人,在我本已斑駁的記憶裏漸次清晰。有些話,本該早些說出口,卻被我無聲吞嚥。此刻,又皆躍然紙上,流淌不息。

這世界上有一種人,有着別人所不具備的一種特異功能——總能在萬千穿梭紛亂的人羣裏,無比準確清楚地捕捉到他要找尋的那個身影。

他們的名字叫父母。

始終記得,大一那年,父親在老家火車站送我時的場景。

彼時,我們每人手中都拖着一個皮箱,只是父親手中的那個,像一個嚴重積水的矮熊,笨重且又腫大。從數百米外的公交車站,一直拖到狹窄擁擠的車廂小道,最後再用他堅實的臂膀,託舉到我頭頂的行李存放臺上。

然後,他轉身,用極其嚴肅的口吻第無數次告誡我:“今後你一個人出門在外,事事都要謹慎小心,切不可……要注意安全,出門一定要和別人一起……”

終於,我懷着無奈又無語的心情目送他一步一回頭地走出車廂,而後,開始爲這來之不易的解放與自由在心下暗暗慶幸不已。

火車如期開動,我拉開遮擋視線的車簾放飛我彼時輕鬆的心情。一轉頭,卻看到父親依舊站在我們登車時的那個站臺,正朝着我車窗這邊笨拙地揮手告別。

這是多年來我第一次看他揮手,竟與電視裏播放了無數次的那些老套又滑稽的橋段有幾分的雷同。

我是否該取笑父親那笨拙的揮手姿勢呢?

火車的轟鳴聲繼續不止,載着我奔向他視線的盡頭,只餘他執拗地站在車尾的那頭,目光觸不到火車移動方向的另一個盡頭。

彼時,正值初春,而我卻看到父親早生的華髮與這萬物勃發的時代大潮流極其地不相適應,滄桑地在風中隨他一同朝我笨拙地揮手告別。

或許,是火車的漸漸駛離給我造成的視覺錯覺。忽然發現,父親曾經在我眼中的高大形象瞬間土崩瓦解。彼時,他像一棵氣息奄奄的佝僂老樹,無聲地佇立在原地,目送曾經長在他枝頭的葉,翩翩飄向他根莖所觸及不到的另一方天地,再無力去挽回些什麼。

最終,他在我視野中慢慢縮減成一個圓點,直至,消失不見。

火車前,是我心飛往的方向,火車後,是他心沒落的地方。

我不知道,那天父親究竟在原地站了多久,又目送了我遠去的背影有多久。只知道,次日,我打電話回家向他們報平安時,電話那頭,傳來母親的那句抱怨:“你爸真傻,昨天去送你時,明知道風大,還穿那麼少,回來就感冒了……”

彼時,我並不懂,父母目送子女漸漸遠去背影的眼底裏,究竟深藏着什麼。只知道,那天,我從父親佇立在站臺上略顯傴僂的身影與久久凝望的目光中,隱隱感到絲絲的落寞、無力與淒涼。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消逝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的隨筆5

一次次點開你穿着迷彩昂首闊步的背影視頻,有一種心酸,更有一種自豪。望着你走向更遠、更大的舞臺,才真正懂得龍應臺在《目送》裏所說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突然覺得這段話很揪心。我一遍一遍地看着那配了激昂音樂的小視頻,心裏默唸着“不必追”三個字,不是痛的失去,是歡喜地看你長大成才的欣慰,只是心裏莫名的酸楚。

而我,只能遠遠的看着你,就像看着自己親手栽下的一棵小樹,在澆水、施肥、經歷雪雨風霜中慢慢長大。現在,我仰望着你,就像看到夢想裏的自己,就像你彌補了我今生的遺憾,就像看到自己的過去和來生……

這背影,曾是跌跌撞撞的蹣跚學步,曾是蹦蹦跳跳的去上學的`小學生……慢慢的,就像電視劇裏的鏡頭突然一轉,你長成了青春靚麗的模樣,你的背影隨着你的長大而漸漸地離我遠去。你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是你絢麗多姿的人生,而我在你成長的原地從未離開。我知道再好的喜劇也有落幕時,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但真到了這天,又豈是百感交集?

熟悉的故鄉沒有了最親的人,就像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我無法在最初的地方等着你回頭一望,無法在老地方等你回來,想到這裏,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

“作爲父母的子女,作爲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是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臺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

我一直想做一個能給你一份擔當、爲你保駕護航的母親,希望自己是優秀並且清醒的女人,而我明確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着怎樣的責任,我卻擔負不起,知道生命的意義,卻總是缺少力量,我在自己的困惑與失敗裏惶惶不得終日,直到我的父親逝世,才讓我更深層的去思考人生,纔有了後來世俗人認爲離經叛道的決定。我那時就知道,你會這樣留下背影,去遠方,有你的作爲和人生。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曾經熟悉的你就像我自己,如今也會隔了時空。

心,突然痛起來。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離與死別那一瞬間的界限,生命,親情,得到與失去,也許最平常無奇的舊時光裏藏着人生最寶貴的東西。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渺小到高大再到佝僂,自己也會慢慢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當我們無論如何都回不去舊時光時,離去的背影就定格成了永恆;當我們再不能爲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莫名的抑制不住淚流,爲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那生命匆匆的腳步,能留下的是記憶和對青春的嚮往,有着無盡的唏噓和遺憾。我知道我還是不懂人生,但我明白,對於成長、強大、奔赴前程的背影,最好的相送不是挽留,而是珍惜,是目送,是爲你鼓掌加油、爲你加油。

目送的隨筆6

對於尋路的我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也仍然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我們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因此,目送既是對時間的無言,也是對時間的目送。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目送另一個人的離去,之後時間會沖洗一切,就會磨洗兩個人之間的感情。但也並不是每個人都不喜歡目送。只怪歲月太無情。

我們生平相信過很多,也不相信過很多。人都是善變的,比如最平凡的朋友閒談。今天你和她在一起你和她玩得很開心,你把你的祕密告訴了她,她告訴了她之前的好朋友。之後,你就再也不信任她。

換個話題,人生中時常有孤獨,有的人註定今生沒有閒談的知己,也有的人註定今生就會享有一個能夠懂她的人,他也將不會懂的孤獨。當作者寫道魂歸的時候或許他的母親在那之後會感到孤獨,因爲平日裏與她父親的小吵小鬧那日已全化爲寂靜。

作者說過“曾經相信愛情,後來才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爲親情纔可能持久,但是轉化爲親情的愛情,猶如化入杯中的冰塊——它還是那玲瓏剔透的冰塊嗎?”或許他也不是全盤否定,就算是再堅固的愛情,終究還是會化爲烏有。

是的,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有些事,只能一個人扛;有些時間,只能一個人細細的、慢慢地磨。

目送看起來是一場永恆的遺憾,但我們卻能從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煉出最純淨的心靈,最溫馨的回憶。

目送的隨筆7

《目送》這本書讓我認識了龍應臺。這是一本散文集,裏面的七十三篇散文滿滿的都是寫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這本書三代人可以共讀。它的用詞很樸實,沒有多少華麗的詞組。龍應臺從一件件極爲渺小的事中,悟出了一個個人生道理。《目送》還被譽爲二十一世紀的《背影》。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書寫了父親、母親、兒子、朋友和兄弟;記敘了逝、老、離、牽掛和攜手共進。龍應臺的文字,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時溫柔婉轉,如微風過麥田。把書中的一個個故事描繪的淋漓盡致。用魯迅的一句詩句來形容,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

翻開書,第一篇散文就是《目送》,文章通過寫送華安去機場的事反映了當今子女們排斥父母的現象。“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讀到這兒,我的腦海裏浮現出一幅幅和父母告別時的畫面。那時,我是否也是這樣的?也許,那時,他們正在心裏悄悄的流淚。“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們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幾句短短的話語,透露出當時作者內心淡淡的憂傷。父母含辛茹苦培養我們,大半輩子時間都花在我們身上,告別時控制不住的感情,卻被我們排斥、漠視。他們想得到的,不是金錢,不是權利,更不是什麼榮華富貴的東西;他們希望得到一個擁抱,渴望聽到我們說幾句溫暖人心的話語,更想得到告別時的回頭一瞥,回眸一笑。這些用金錢買不到的東西,往往是最可貴的。等我們長大以後,告別,也許意味着一兩年都見不到,而不是一兩天。告別時父母內心的不捨之情,或許比較誇張,但我們必須接受,因爲他們是辛辛苦苦撫養我們長大的父母。

記得和同學們去三亞玩的那一次,到了機場,和同學們會面後,和爸爸媽媽說了再見,又強忍着聽了幾句媽媽的叮囑,立刻玩了起來。好像監獄裏的犯人被囚禁了十年後獲釋了一樣。“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在和父母道別時的不耐煩,他們,只能在心裏默默地流淚。我們留給他們的,只有背影。告別時,父母內心深處的不捨、憂傷只能通過目送我們的背影來緩解。

處在叛逆期的我們,渴望自由的飛翔,不想再想溫室裏的花朵一樣。離開父母的同時,也許,心裏正在暗暗的竊喜:終於可以自由生活了!但是,不論我們走到海角天涯,遇到困難時,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父母;最掛念我們的,也一定是父母。告別時給他們的回頭一瞥,回眸一笑,就能讓他們一顆懸掛的心立馬放下,對我們一萬個放心。

告別時,我們不能讓父母目送我們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要用行動告訴他們,我們在外面不會有事的,讓他們對我們的出行一萬個放心。不管怎樣,請做到:勿留背影!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