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有關科學的故事12篇

有關科學的故事12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6.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關科學的故事 篇1

元素週期律表的故事:

有關科學的故事12篇

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生在西伯利亞。他從小熱愛勞動,喜愛大自然,學習勤奮。

1860年門捷列夫在爲著作《化學原理》一書考慮寫作計劃時,深爲無機化學的缺乏系統性所困擾。於是,他開始蒐集每一個已知元素的性質資料和有關數據,把前人在實踐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類關於元素問題的長期實踐和認識活動,爲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礎上,發現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還有共性。例如,已知鹵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質;鹼金屬元素鋰、鈉、鉀暴露在空氣中時,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隻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中;有的金屬例銅、銀、金都能長久保持在空氣中而不被腐蝕,正因爲如此它們被稱爲貴金屬。

於是,門捷列夫開始試着排列這些元素。他把每個元素都建立了一張長方形紙板卡片。在每一塊長方形紙板上寫上了元素符號、原子量、元素性質及其化合物。然後把它們釘在實驗室的牆上排了又排。經過了一系列的排隊以後,他發現了元素化學性質的規律性。

因此,當有人將門捷列夫對元素週期律的發現看得很簡單,輕鬆地說他是用玩撲克牌的方法得到這一偉大發現的,門捷列夫卻認真地回答說,從他立志從事這項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約20年的功夫,才終於在1869年發表了元素週期律。他把化學元素從雜亂無章的迷宮中分門別類地理出了一個頭緒。此外,因爲他具有很大的勇氣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責,不怕嘲諷,勇於實踐,敢於宣傳自己的觀點,終於得到了廣泛的承認。

有關科學的故事 篇2

帶電的報紙

思考:不用膠水、膠布等粘合的東西,報紙就能貼在牆上掉不下來。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

材料:1支鉛筆、1張報紙。

步驟:

1、展開報紙,把報紙平鋪在牆上。

2、用鉛筆的側面迅速地在報紙上摩擦幾下後,報紙就像粘在牆上一樣掉不下來了。

3、掀起報紙的一角,然後鬆手,被掀起的角會被牆壁吸回去。

4、把報紙慢慢地從牆上揭下來,請注意傾聽靜電的聲音。

說明:

1、摩擦鉛筆,促使報紙帶電。

2、帶電的報紙被吸到了牆。

3、當屋子裏的空氣乾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報紙從牆上揭下來,就會聽到靜電的劈啪聲。

創造:請試一試,還有什麼物品能不用粘和劑,而用靜電粘在牆上?

有關科學的故事 篇3

愛迪生是世界聞名的發明家。他小時候因爲家裏窮, 只上了3 個月學, 十一二歲就開始賣報。他熱愛科學, 常常把錢節省下來, 買科學書報和化學藥品。他做實驗的器具, 是從垃圾堆裏揀來的一些瓶瓶罐罐。

愛迪生12 歲的時候, 在火車上賣報。火車上有一節給乘客吸菸的專用車廂,車長同意他在那裏佔用一個角落。他把化學藥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裏, 賣完了報, 就做各種有趣的實驗。

有一次, 火車開動的時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氣馬上燃燒起來。許多人趕來, 和愛迪生一起把火撲滅了。車長氣極了, 把愛迪生做實驗的東西全扔了出去, 還狠狠打了他一個耳光, 把他的一隻耳朵打聾了。愛迪生鑽研科學的決心沒有動搖。他省吃儉用, 重新做起化學實驗來。有一次, 硫酸燒燬了他的衣服; 還有一次, 硝酸差一點兒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沒有被危險嚇倒, 還是頑強地做實驗。

愛迪生試製電燈, 爲了找到一種價錢便宜、使用時間長的燈絲, 不知做了多少次實驗。他常常在實驗室裏一連工作幾十個小時, 實在太累了, 就躺在實驗臺上睡一會兒。他這樣不懈地努力, 終於找到了合適的燈絲, 發明了電燈。後來, 愛迪生又發明了電影、留聲機。。。。。。他一生中發明的東西有1000多種。

有關科學的故事 篇4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

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從小就喜歡動手動腦。有一次上手工課,他想做一隻小木凳。下課鈴響了,同學們爭先恐後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給了女教師。愛因斯坦沒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滿頭大汗。女教師寬厚地望着這個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愛因斯坦交給女教師的是一個製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條凳腿還釘偏了。滿懷期望的女教師十分不滿地對全班同學說:“你們有誰見過這麼糟糕的凳子?”同學們竊笑着紛紛搖頭。老師又看了愛因斯坦一眼,生氣地說:“我想,世界上不會再有比這更壞的凳子了。”教室裏一陣鬨笑。

愛因斯坦臉上紅紅的,他走到老師面前,肯定地對老師說:“有,老師,還有比這更壞的凳子。”教室裏一下子靜下來,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着愛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從書桌下拿出兩個更爲粗糙的木板凳,說:“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製作的,剛纔交給老師的是第三個木板凳。雖然它並不使人滿意,可是比起前兩個總要強一些。”

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師向愛因斯坦親切又深思地點着頭,同學們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讚許的目光。

這個小故事讓我們看到愛因斯坦的韌性,在他不滿意自己的小板凳的時候,他又再次投入製作。他一共製作了三個小板凳,最後的一個比前兩個要好一些。在製作小板凳的過程中,愛因斯坦表現了他對自己的態度,那就是無論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完全釋放自己的能量,不滿足已有的成績,讓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

世界著名科學家的小故事——牛頓的故事

牛頓是世界聞名的科學家。牛頓小時候很喜歡動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給他一隻狗和一隻貓,牛頓收到禮物非常高興,無微不至地照顧着他的新朋友,爲了便於狗和貓出入房間,牛頓在門邊挖了兩個洞,一個大一個小,有人問他,你爲什麼要挖一大一小兩個洞呢,牛頓回答說:“狗從貓洞裏能過去嗎?”

牛頓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個月爸爸就去世了。兩歲時,媽媽又改嫁到鄰村。牛頓只好與外婆相依爲命。他從不亂花錢,唯一的愛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藝,把零用錢聚起來,買了鋸子、釘錘等一類工具,一放學就躲在房子裏敲敲打打。

牛頓學習時精神很專注。有一次煮雞蛋,心裏想着數學公式,竟誤把手錶當作雞蛋丟進了鍋裏。還有一次,從早晨起就計算一個問題,中飯都忘了吃。當他感到肚子餓時,已暮色蒼茫。他步出書房,一陣清風,感到異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飯嗎?怎麼走到庭院中來了!於是他立即回頭,又走進了書房。當他看到桌上攤開的算稿時,又把吃飯的事忘得一乾二淨,立即又伏案緊張地計算起來。

名人故事:科學家霍金的勵志人生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當今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爲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爲“宇宙之王”。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爲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爲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着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這很自然使人將黑洞的面積和熱力學的熵聯繫在一起。

史蒂芬·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這個時候他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希特勒的狂轟濫炸中。這迫使霍金一家搬離海格特的家園,遷到牛津避難。他們在霍金誕生後又回到了倫敦。童年時的霍金,學業成績並不突出,但喜歡設計極爲複雜的玩具,據說他曾做出一臺簡單的電腦。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後,他們的鄰居回憶說,當霍金躺在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注目,他的頭顯得很大,異於常人——這多半是因爲霍金現在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於常人,鄰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記憶裏重新刻畫一下天才兒童的形象。

霍金熱衷於搞清楚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他看到一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爲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一致的,這是戰後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一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霍金在學校裏與同學們一同遊蕩、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麼他很可能成爲一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病魔出現了 從童年時代起,運動從來就不是霍金的長項,幾乎所有的球類活動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變得更笨拙了,有一兩回沒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從樓梯上突然跌下來,當即昏迷,差一點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劍橋讀研究生後,他的母親才注意到兒子的異常狀況。剛過完21歲生日的霍金在醫院裏住了兩個星期,經過各種各樣的檢查,他被確診患上了“盧伽雷氏症”,即運動神經細胞萎縮症。 大夫對他說,他的身體會越來越不聽使喚,只有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到最後,心和肺也會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兩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這種病惡化得相當迅速。這對霍金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他幾乎放棄了一切學習和研究,因爲他認爲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碩士論文的那一天。

輪椅出現了

霍金的病情漸漸加重。1970年,在學術上聲譽日隆的霍金已無法自己走動,他開始使用輪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沒離開它。

永遠坐進輪椅的霍金,極其頑強地工作和生活着。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但48小時後,他又回到辦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鄉間別墅,上坡時拐彎過急,輪椅向後傾倒,不料這位引力大師卻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叢中。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惟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着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衝直撞”;在莫斯科的飯店中,他建議大家來跳舞,他在大廳裏轉動輪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 當然,霍金也嚐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來自直覺的啓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對象是宇宙,但他對觀測天文從不感興趣,只有幾次用望遠鏡觀測過。與傳統的實驗、觀測等科學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覺。

“黑洞不黑”這一偉大成就就來源於一個閃念。在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牀時開始思考黑洞的問題。他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並不那麼黑。

這一閃念在經過3年的思考後形成了完整的理論。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佈,黑洞不斷地輻射出X光、伽馬射線等,這就是有名的“霍金輻射”。而在此之前,人們認爲黑洞只吞不吐。

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到黑洞輻射機制,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霍金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我有愛和愛我的親人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一位女記者提出一個刁鑽的問題,但霍金還是以恬靜的微笑這樣回答)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鬥的精神征服了世界。勵志照亮人生,成功改變命運!

有關科學的故事 篇5

1、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2、傳聞不如親見,視影不如察形。

3、任何人都得承認實驗是科學之父。

4、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中得來。

5、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

6、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

有關科學的故事 篇6

1、鏡子

我們的祖先早在20xx多年以前就製出了精美的“透光鏡”。14世紀初,威尼斯人用錫箔和水銀塗在玻璃背面制鏡,照起來很清楚。15世紀紐倫堡製成凸透鏡,是制玻璃時在內部塗上一層汞劑而成。

現代鏡子是用1835年德國化學家利比格發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銀和還原劑混合,使硝酸銀析出銀,附在玻璃上。

2、拉鍊

拉鍊是1891年由美國芝加哥機械師賈德森最先發明的。

賈德森爲了解除每天繫鞋帶的麻煩,就發明一種可以代替鞋帶的拉鍊。這種拉鍊是由一排鉤子和一排扣眼構成,用一個鐵製的滑片由下往上拉,便可使鉤子與釦眼一個依次扣緊。賈德森把樣品送到1893年的哥倫比亞博覽會上展出,得到好評,並因此取得了專利。

如今,拉鍊的品種不斷增多,其應用不只限於日用品,而且已進入科研、醫療、軍事等領域,被某些人譽爲20世紀科技界的10大文明之一。

3、冰箱

第一臺人工製冷壓縮楊是由哈里森在1851年發明的,哈里森是澳大利亞《基朗廣告報》的老闆,在一次用乙醚清洗鉛字時,他發現乙醚塗在金屬上有強烈的冷卻作用。

乙醚是一種沸點低的液體,它很容易發生蒸發吸熱現象。哈里森經過研究研製出了使用乙醚和壓力泵的冷凍機,並把它應用在澳大利亞維多利的一家釀酒廠,供釀酒時製冷降溫用。

第一臺用電動機帶動壓縮機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師布萊頓和孟德斯於1923年發明的。後來一家美國公司買去了他們的專利,於1925年生產出第一批家用冰箱。

4、高跟鞋

15世紀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跟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啓發,因爲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爲妻子穿上高跟鞋將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裏。

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講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便很快地盛行起來了。

5、雨衣

1747年,法國工程師弗朗索瓦·弗雷諾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雨衣。

他利用從橡膠木上獲得的膠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這種膠乳溶液中進行浸塗處理後,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在蘇格蘭橡膠廠的麥金託什因生活窘迫,無力購買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一天,他不小心將橡膠汁沾滿衣褲,怎麼也擦不掉,只好穿着這射髒衣服回家。室外陰雨綿綿,麥金託什回到家卻驚喜地發現,穿在裏面的衣服一點沒有溼,他索性將橡膠汁塗滿全身衣服。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膠布雨衣。

6、剃鬚刀

1828年謝菲爾德製成一邊有保護的刀片,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

1895年,美國一位推銷員吉列偶遇發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賺大錢,想發明一種從從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東西。

一天,吉列刮鬍子,發現剃刀的刀片正適合這種構想。他設計出種安全剃刀夾持柄,但找不到能製成薄刀片的廠家。到1901年,他遇見機械師卡森,才解決了技術問題,使鋤形刀架與雙刃可換刀片合成一體,並申請了專利。

早在1900年,電動剃鬚刀已在美國獲得專利,但第一種適於商業製造的電動剃鬚刀是由美國退役陸軍上校希克設計,並於1928年獲得專利的。

有關科學的故事 篇7

避雷針的故事:

富蘭克林最著名的發現是統一了天電和地電,破除了人們對雷電的迷信。在用萊頓瓶進行放電實驗的過程中,富蘭克林面對着電火花的閃光和劈啪聲,總是禁不住與天空的雷電聯想起來,他意識到萊頓瓶的電火花可能就是一種小型的雷電。爲了驗證這個想法,必須將天空中的雷電引到地面上來。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富蘭克林用綢子做了一個大風箏,風箏頂上安上一根尖細的鐵絲,又用絲線將鐵絲聯起來通向地面,絲線的末端拴一把銅鑰匙,鑰匙又插進一個萊頓瓶中。富蘭克林將風箏放上天空,一陣雷電打下來,只見絲線上的毛毛頭全都豎立起來,用手靠近銅鑰匙,即發出電火花。天電終於被捉下來了。富蘭克林發現,儲存了天電的萊頓瓶可以產生一切地電所能產生的現象,這就證明了天電與地電是一樣的。在1747年,富蘭克林就從萊頓瓶實驗中發現了尖端更易放電的現象,等他發現了天電與地電的統一性後,就馬上想到利用尖端放電原理將天空威力巨大的雷電引入地面,以避免建築物遭雷擊。1760年,富蘭克林在費城一座大樓上樹起了一根避雷針,效果十分顯著。

有關科學的故事 篇8

鄧稼先(1924—1986)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鄧稼先是安徽人,後來在北京大學當物理老師,1948年10月,鄧稼先去美國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後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回國後,鄧稼先在中國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工作。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爲“兩彈元勳”。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56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鄧稼先曾榮獲全國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級科學進步特等獎,並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鄧稼先和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都是安徽人,在同一個中學上學,從小兩人在一起彈玻璃球、打牆球、比賽爬樹,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有關科學的故事 篇9

牛頓——萬有引力的發現

人們都知道從蘋果落地中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其實那不過是法國啓蒙思想家伏爾泰爲宣傳自然科學而編的故事。

在牛頓之前,人們已經知道有兩種“力”:地面上的物體都受重力的作用,天上的月球和地球之間以及行星和太陽之間都存在引力。這兩種力究竟是性質不同的兩種力?還是同一種力的不同表現?牛頓在劍橋大學讀書時就考慮起這個問題了。

牛頓23歲時,鼠疫流行於倫敦。劍橋大學爲預防學生受傳染,通告學生休學回家避疫,學校暫時關閉。牛頓回到故鄉林肯郡鄉下。他仍沒有間斷學習和對引力問題的思考。

那時,鄉下的孩子們常常用投石器打幾個轉轉,之後,把石頭拋得很遠。他們還可以把一桶牛奶用力從頭上轉過,而牛奶不灑出來。

這一現像激發了牛頓關於引力的想像:“什麼力使投石器裏面的石頭,水桶裏的牛奶不掉下來呢?”這個問題使他想到開普勒和伽利略的思想。他從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廣寒的月球,直至龐大的地球,進而想到這些龐然大物之間力的相互作用。這對牛頓抓緊這些神奇的思想不放,一頭扎進“引力”的計算和驗證中了。牛頓計劃用這個原理驗證太陽系各行星的行動規律。他首先推求月球和地球距離,由於引用的資料數據不正確,計算的結果錯了。因爲依理推算月球圍繞地球轉,每分鐘的向心加速度應是16英尺,但據推算僅得13.9英尺。在失敗的困境中,牛頓沒有灰心,反而以更大的努力進行辛勤的.研究。

1671年,新測量的地球半徑值公佈了。牛頓利用這一數據重新檢驗了自己的理論,同時,還利用他自己發明的微積分處理了月一地關係中不能把地球看作質點時,重力加速度的計算問題。有了這兩項改進,牛頓得到了兩個完全一致的加速度值。這使他認爲,重力和引力具有相同的本質。他又把基於地面物體運動的三條定律(即牛頓三大定律)用於行星運動,同樣得出滿意的正確結論。

牛頓整整經過了7個春秋寒暑,到他30歲時終於把舉世聞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全面證明出來,奠定了理論天文學、天體力學的基礎。

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宣告了天上地面的萬物都遵循同一規律運動,徹底否定了亞里士多德以來宗教勢力宣揚的天上地下不同的思想,這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飛躍。

有關科學的故事 篇10

一份96分的水力學考卷

在交大的圖書館裏,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學試卷,做這份試卷的人就是錢學森。他在上海交通大學就讀時,品學兼優,各門學科都得90多分以上。

在一次水力學考試中,錢學森答對了所有的6道題,他的任課老師金老師很高興,給了錢學森100分的滿分成績。但錢學森卻發現自己答題時把一處符號“Ns”誤寫成“N”了。錢學森主動把這個小錯誤告訴了老師,老師也把100分的試卷該爲了96分。

這份小小的試卷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學家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對學習、科研的一絲不苟、虛心誠實。

克服重重阻礙艱難回國

20世紀40年代,錢學森就已經成爲力學界、核物理學界的權威和現代航空與火箭技術的先驅。在美國,錢學森可以過上富裕的中產階級的生活,然而,錢學森卻一直牽掛着大洋彼岸的祖國。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錢學森興奮不已,覺得現在正是回到祖國的時候。美當局知道錢學森要回國的消息後,自然不想放走,因爲錢學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術。在客服百般阻撓之後,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百廢待興的新中國。

回到祖國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從成功地指導設計了我國第一枚液體探空導彈的發射,到我國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成功;從組織領導了運載火箭和洲際導彈研製工作,到我國第一艘動力核潛艇的設計製造,以及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成功發射,他始終站在新中國科技事業的最前沿,突破無數科研難題,爲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許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的貢獻。

癡迷學術,組建“自殺俱樂部”

1938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的錢學森留校任教。爲從事火箭研究,他和幾個同學結成了研究火箭的技術小組。沒有資金和設備,他們就到舊貨攤上、廢品倉庫裏去揀廢舊零件自己安裝;沒有試驗場地,就在自家房後草坪上進行。由於成天和電機、火藥、二氧化碳、廢棄零件之類的物體打交道,隨時可能危及生命安全,他們將這個小組戲稱爲“自殺俱樂部”。

有一次,小組在古根海姆大樓實驗室裏進行火箭噴射推力的試驗,竟然發生爆炸,古根海姆大樓都搖晃起來,錢學森等人被爆炸的氣浪掀翻在地,金屬零件也被炸飛,好在大家都沒有受傷。不過這次爆炸後,學校便勒令火箭研究小組停止一切活動。爲了繼續搞試驗,這幾個不怕死的年輕人將實驗室遷移到遠離洛杉磯的馬特里山的一個偏僻的山谷中,還親自動手蓋起一座簡易的火箭試驗檯。

幾十年後,這裏成爲美國宇航局著名的噴氣推進實驗中心所在地。

那時,錢學森年輕的頭腦裏只有科學,他思維縝密、治學嚴謹,利用一切時間和條件進行學術研究。

今天是葉企孫先生以及中國早期大學建立過程故事的最後一部分。這裏寫到的所有的科學家都早已乘鶴西去,老多還在嘮叨他們的故事,就是希望,現在的我們能接過他們留下的科學精神的接力棒,讓科學精神在我們手裏繼續傳遞下去。中國要更加強大,中國人要更加文明,就像當年葉企孫先生含淚對王淦昌先生講的:“一個國家與一個人一樣,弱肉強食是亙古不變的法則,要想我們的國家不遭到外國人的xx,就只有靠科學!科學,只有科學才能拯救我們的民族。”所以沒有其他路可走,只有科學之路。

科學精神的接力棒不是背誦前人的名言,而是憑着我們的好奇心,站在前輩思考的肩膀上,用我們自己的思考創造出來的人類文明的一次次進步。就像葉企孫先生的學生們,他們不是背誦恩師的教誨,而是接過恩師手中科學精神的接力棒繼續前行,成爲中國各個科學領域的開創者,兩彈一星的元勳。

葉企孫這次重回清華園是受梅貽琦(1898-1962)的邀請。梅貽琦是天津人,比葉企孫大9歲,他是第一批庚款留美的學生之一,1914年從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以後回到北京,1916年在清華任物理學教授,1931年任校長一直到1948年,後來他在臺灣創辦新竹清華,直到1962年去世,梅貽琦是一位典型的謙謙君子,他是中國現代教育事業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啓蒙者與奠基人,被稱爲“清華永遠的校長”。他在清華當教授時,正是葉企孫再次考取清華,在清華讀書的時候,梅貽琦就成了他的數學和物理老師,這兩門課又是葉企孫最喜歡的。梅貽琦十分喜歡葉企孫的認真和勤奮好學,而葉企孫也對恩師的謙謙君子風度和深厚的學問非常敬佩,師生之間的友誼從此開始。

1925年清華作爲一個留美預備學校已經走過了十幾年的時間,此時梅貽琦開始醞釀清華改制的事情,他要把清華辦成一所真正意義的現代大學,這樣就必須把清華作爲一個留美預備學校的物理科、化學科等改爲和西方大學一樣的物理系、化學系。要想辦一所牛叉的大學,首先要有牛叉的教授,在爲將來的物理系招聘人才時,梅貽琦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多年前的學生,那個能認真地從《九章算術》的“商功”裏挑出“一語之誤”的毛病的葉企孫。葉企孫接到梅貽琦的邀請,恩師邀請自己,而且又是回到母校,葉企孫哪裏能推辭,而且他不但自己去了清華,還把東南大學的兩個高徒趙忠堯、施汝爲(他們兩位都是中國現代物理學的大師和奠基人)也一起帶到了清華。於是在1925年8月,小荷才露尖尖角,葉企孫再一次走進離別了7年的清華園,從此開始了他當老師的一生。他就像一個貪玩的孩子王,帶着一羣羣和他一樣貪玩的孩子們,用自己心中的好奇、智慧,以及他優美的品格,開始了中國的讀書人從未玩過的遊戲——物理科學。

葉企孫不是個心靈手巧的人,卻可以把各種精密的物理學實驗玩得非常牛,從外表上看葉企孫不苟言笑,說話還有點口吃,他卻是一個具有優美品格的,真正的謙謙君子。不是心靈手巧、說話還帶點口吃的葉老師,能教出啥樣兒的學生呢?看看下面就知道了。

有關科學的故事 篇11

在我的課堂上,每當我根據平時積累說出一個和本節課相關的小故事,我發現原本喧鬧的學生這時也靜了下來,他們聽得那樣認真。當我把這個小故事講完詢問學生其中包涵的科學道理時,恢復安靜的課堂重又人聲鼎沸,那是學生們高舉着手嚷嚷着要回答老師的問題呢!

蘊涵科學道理的科學小故事何以這麼受歡迎?學生首先覺得它親切,從兒時父母身邊到幼兒園老師身邊,醉人的故事有着無盡的魔力牢牢吸引住了孩子的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中獲得情感的陶冶和知識的薰陶。小學生對故事的依戀熱情依舊不減,這正是科學教師利用小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更便捷達到教學目標的有效教學手段。利用科學小故事服務於教學有以下幾點需要斟酌:

一、 引用小故事的目的

科學老師經常會結合生活中的現象來提問其中包含了怎樣的科學道理,這樣的問題往往一兩句話就足夠了,剩下的事就是等着學生髮言了,和引用科學小故事相比優點是省時,缺點是氛圍營造不足,缺少兒童喜歡的探密情節,科學小故事恰好具有這一優勢。科學課引用的小故事有着強烈的目的指向性,那就是讓學生能透過故事的包裝發現或推斷出其中所含的科學道理或規律。進而對學生理解當堂所講知識有激趣或拓展的作用。即科學小故事一定要服務於科學課堂。比如講“食鹽的溶解”一節,可以利用“小馬過河”的故事,教師爲配合本課教學可以稍加演繹:媽媽讓小馬馱着鹽到集市上去賣,路過一條漲水的小河,小馬小心地往河心走,最深的地方纔到小馬脖子的一半,小馬放心地游過去了,到了河對岸,小馬感到身上輕鬆多了,回頭一看身後,原本鼓鼓的兩麻袋鹽現在不但溼了,而且扁扁的貼在身上。“哎呀,誰偷了我的鹽?”表情安詳的水牛爺爺看着小馬有心想考考他,說:“你看那麻袋口扎得不是很緊嗎?你過河時不是也沒有誰跟着你嗎?”這樣一說,小馬更糊塗了,“牛爺爺說的都對,那我的鹽怎麼會沒有了呢?”講完這個故事,學生的思路也會跟着故事留下的懸疑繼續走下去,積極地思考小馬身上的鹽到底哪兒去了。教師利用這樣有

目的性的小故事設疑會加深學生對溶解的認識。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思想首先要先行,只要激發起思想的火花,後面的學習才更有探究的動力。

二、 引用小故事的時機

小故事裏隱含的科學問題實際就是課程教學中要解釋的重要知識點。插入故事的時機依據授課的前後可分爲授課前插入和授課後插入。在一課的開始就講科學小故事那是設疑,學生爭先恐後的發言都只是猜想、推測,在開始階段就接觸小故事可以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但發言的角度會因對規律沒有深刻認識而五花八門。在教師看來利用小故事作“引子”能很快地穩定學生,使學生隨故事更快地進入探究科學知識的軌道。帶着問題學習,在設疑→討論→實驗→小結→釋疑的過程中逐步獲得對問題的解決。這種插入故事的時機可以說是以故事開篇,以故事中的問題引領學生走入正題,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得出結論回答故事中的懸疑,給一課的學習劃上一個完滿的句號。授課後引出科學小故事那是鞏固、是拓展。是學生長時間學習後輕鬆的調劑,由於有前面書面資料的滲透、動手實驗的體會,對知識點梗概有了基本的把握。教師在學生得出初步結論後引用科學小故事,就像數學講完要做練習題、語文講完要模擬造句一樣,只不過是換另一種形式來做鞏固,把書本上的理論、實驗器材上的體會活化爲故事中的情節,科學本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能通過故事中展現的生活現象來解釋其中的道理和規律,實際也是在考察學生活學活用和觸類旁通的能力。從

這個意義上講,授課後插入的小故事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拓展訓練:拓展語言、拓展交流、拓展討論、拓展思維。經過科學小故事等實例的演練,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將不再只停留於筆端,他們會感覺出科學的趣味,放眼於生活中的現象,專注於去生活中觀察、討論和質疑,在實際生活中靈活解決問題。這對於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大有裨益。

三、 引用小故事的來源

科學小故事的來源既可以是現成故事(故事書、動畫片、電腦資料等)的採集,也可以是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有目的性地自創或改編而成。現成故事也要有刪減,刪去科學結論部分換成吻合結論的問題,在學生討論發言後教師再小結出謎底。自編科學小故事雖說少了現成資料的輔助,增加了備課時間,但另一方面也會讓教師無拘束地構想科學小故事框架,鍛鍊了文筆。小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個性鮮明的小動物形象,也可以是和所任教年級同齡的學生形象,目的就是拉近和學生聽衆的距離,使他們也設身處地地替主人公出主意、想辦法。自編故事的語句要簡短,口語化要強,使學生易聽易記,考慮到課上時間的分配,科學小故事要突出“小”字:篇幅短,情節簡,對話少,枝蔓無。只有這樣才能既發揮小故事本身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熱情的作用,又使學生在故事指引下形成樂於思考的好習慣,爲積極探究做好鋪墊或拓展。

能講故事的老師特別受歡迎,學生對老師的感覺也會更親切。他們會樂於與老師交流體會,翻看知識讀本找尋更多科學奧祕,這種對科學保持濃厚興趣的孩子也纔會更有目的地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講科學小故事會讓更多的孩子邁進科學的奇妙世界,那就讓科學小故事更多走近學生,扮靚我們的科學課堂吧!

有關科學的故事 篇12

圓珠筆的發明者

匈牙利記者比羅某次寫稿的時候,一不留意把稿紙劃破了。他想,要是把筆尖換成圓珠就好了。

於是,比羅去請教化學家奧基。奧基說:"筆尖換成圓珠沒問題,但是圓珠的周圍能漏出墨水才能夠寫字呀!"

比羅想,如果讓圓珠轉動的時候控制墨水的流量不就行了嗎?他開始反覆地試驗。

1943年,比羅最後發明了依靠圓珠的轉動送出墨水的新筆--圓珠筆。

圓珠筆用起來十分方便,價格又很便宜,因此很快就在全世界流行起來。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