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15篇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15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8.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1

曾子殺豬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15篇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着一齊去,一邊走,一邊哭。媽媽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但是是跟小孩子說着玩的。”曾子說:“決不能夠跟小孩子說着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貌學,聽父母的教導。此刻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於是把豬給殺了。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2

1、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着一起去,一邊走,一邊哭。媽媽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着玩的。”曾子說:“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着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於是把豬給殺了。

2、郭沫若與芭蕉花

郭沫若小時候很淘氣,但是很孝順。有一次,他的媽媽得了一種“暈病”,郭沫若聽說芭蕉花可以治這種病。這種花賣得很貴,並且難得一開,於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園內找這種花,恰好那座花園裏的芭蕉開了一朵大黃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來送給了媽媽。媽媽雖然知道郭沫若這樣做是孝順她,可是兒子的行爲很讓他傷心。從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別人的東西了。

3、華盛頓與櫻桃樹

這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華盛頓小時候不慎砍倒了一棵父親很喜愛的櫻桃樹,華盛頓勇敢地承認了這件事並得到了父親的諒解。

4.汽車維修店

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在我的帳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後,有你一份好處。”他對店主說。但店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能賺很多錢!”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的嚷道:“誰都會這麼幹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這時,顧客露出微笑,並滿懷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我今後常來!”

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爲其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5.有關描寫誠信的小故事

18世紀英國的一位有錢的紳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兒攔住了。“先生,請您買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兒說道。“我不買”。紳士回答說。說着紳士躲開男孩兒繼續走,“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麼東西也沒有吃呢”小男孩兒追上來說。紳士看到躲不開男孩兒,便說:“可是我沒有零錢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給你換零錢”。說完男孩兒拿着紳士給的一個英鎊快步跑走了,紳士等了很久,男孩兒仍然沒有回來,紳士無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僕人說來了一個男孩兒要求面見紳士。於是男孩兒被叫了進來,這個男孩兒比賣火柴的男孩兒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爛。“先生,對不起了,我的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了”“你的哥哥呢?”紳士道。“我的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你的路上被馬車撞成重傷了,在家躺着呢”,紳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兒的誠信所感動。“走!我們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兒的家一看,家裏只要兩個男孩的繼母在招呼受到重傷的男孩兒。一見紳士,男孩連忙說:“對不起,我沒有給您按時把零錢送回去,失信了!”紳士卻被男孩的誠信深深打動了。當他了解到兩個男孩兒的親父母都雙亡時,毅然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擔起來。

6、有關描寫誠信的小故事

十七世紀的德國軍隊裏面有一個王子對他的下屬親同手足,受到士兵和各級軍官的深深愛戴。一次攻打某國家失敗而歸的路上,正值冬天的深夜。嚴寒、飢餓折磨着他以及一些部下,在極度寒冷和飢腸轆轆的狀態下,王子慢慢的進入夢鄉。睡夢中王子夢見陽光格外的燦爛與溫暖,他醒來了,發現自己身上被許多件大衣覆蓋,生命得以延續。四周再看,他的部下把大衣都覆蓋在王子的身上,早已經全部凍死了。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3

春秋晉國有一名叫李離的獄官,他在審理一件案子時,由於聽從了下屬的一面之辭,致使一個人冤死。真相大白後,李離準備以死贖罪,晉文公說:官有貴賤,罰有輕重,況且這件案子主要錯在下面的辦事人員,又不是你的罪過。李離說:“我平常沒有跟下面的人說我們一起來當這個官,拿的俸祿也沒有與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現在犯了錯誤,如果將責任推到下面的辦事人員身上,我又怎麼做得出來”。他拒絕聽從晉文公的勸說,伏劍而死。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屬必須以身作則。示範的力量是驚人的。不但要象先人李離那樣勇於替下屬承擔責任,而且要事事爲先、嚴格要求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旦通過表率樹立起在員工中的威望,將會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4

誠信不分時間

《郁離子》中記載了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的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

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

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

信譽、誠實也是生命。或許,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漁夫是偶然的,但是,商人的下場確是可想而知的。因爲你若失信,人便不再信任你。你若失信,便無人願意救你於困境。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5

“格物”、“致知”是中國文化典籍《禮記.大學》裏提到的八目中的前兩個。正所謂“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後代對此四字的內涵多有解釋,但最細緻深入的當屬朱熹在與弟子論學所闡述的。

朱熹是南宋時期承上啓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學者。他在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中進士,之後有意模仿孔子,邊做官邊教授門弟子。宋孝宗即位後,很想有一番作爲。爲改變半壁江山、積貧積弱的局面,他了岳飛的冤獄,追封岳飛爲王,並下詔廣開言路,要天下的讀書人直言不諱,指出朝政弊端,規劃恢復中原的大業。朱熹因此上書,堅決主張抗金建國。並認爲要完成光復大業,必須請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養。

針對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開始請教道:“先生在上書中所說皇帝的修養,有什麼特點?”

朱熹道:“皇帝的修養當然不同於一般人,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你們也應該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從宇宙之大到昆蟲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義的存在,才能夠面對這個世界,來規劃自己的事業。”

弟子說:“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龜山先生傳下來的道理嗎?可是格物是什麼,致知是什麼,兩者哪個在先哪個在後,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顥)說‘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體的物,然後才能得到知識學問。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後。但若是探究大道並把它落實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窮盡大道的奧妙。”

弟子問:“先生的話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態,種類無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麼多嗎?”

朱熹道:“卻不是的。程頤認爲‘萬物皆備於我’,是因爲人生本來有良知良能,可以與萬物相當。天地有個心,人也有個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實是一個東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時間長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開發出來,到了那個時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說:“聽了先生一番教導,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來是一種極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說:“不錯,但物總得一個個地格。楊龜山先生說:‘學習開始於致知的願望,完成於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勝格,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萬物。因此他格物的時候,絕不能讓心思隨物流動到十萬八千里之外;要隨時內向反省,才能越來越明白心裏的良知而做到萬物皆備於我’。”

弟子問:“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萬人,每個人有一個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這良知不太多了嗎?會不會引起爭論和混亂呢?”

朱熹道:“千萬人有千萬心,千萬心所不同的,是它們的`慾望;至於被這些慾望包在裏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樣的,就是個‘仁字’。因爲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個,它的大道也只有一個,這個大道到人的心裏,就是個‘仁’。所以通過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慾,‘仁’就是良知自然會顯露出來。”

弟子聽了朱熹的話,仍然有些不明白,見案頭上有一方新硯臺,就請先生以硯臺爲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範。

朱熹笑着說:“好,就來格這個硯臺。”他拿起硯臺反轉過來叫弟子看:只見磨得鏡面一樣平的硯臺底上有一個大螺殼印子。

弟子奇怪地問:“這樣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麼鑽進石頭裏去了呢?”

朱熹道:“這就是了。硯石是從山上採來的,說明這山千萬年前曾經是海底。這螺兒活着的時候,鑽在海底的泥土裏;海底上升變成山,泥土乾硬變成石頭,這螺不就到石頭裏了嗎?到此我們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後來致知:既然山、海那樣看起來永恆的巨物,都可以互相變化;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不能變的?所以,《詩經》裏說‘天命無常’。這個無常的天命感動到人的內心,就使人常處憂患,兢兢業業,小心翼翼,認真對待周圍的一切,這就悟出了個‘敬’字,進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終於明白了朱熹所謂“格物致知”的含義,不僅感慨,拜謝先生說:“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樣下功夫修養,天下還愁不太平嗎?”

朱熹和弟子討論“格物致知”的含義,由淺入深,並以硯臺爲例,爲弟子具體闡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謂是良師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學得真學問,卻須像朱熹所說的“物總得一個個地格”。這就需要學生珍惜光陰,苦心鑽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時,散步到一所學校。當時正是秋天,當他看到梧桐黃葉隨風飄落,不禁感慨萬千,想到自己頭髮已經白了,自言自語地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啊!”

這時,他忽然看見一羣青少年離室在外打鬧戲耍,他深深感到,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間,只有過來人才知道時間寶貴,特別是白髮蒼蒼的人更有惜時如金之感,於是詩興油然而生,低頭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吟完詩後,到學堂裏將此詩寫在書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時間的青少年看到詩後,能夠珍惜光陰。這些年輕人看到詩後,確實受到啓發,又見是名人朱熹所作,爭相傳抄,學習也更加勤奮了。

“格物”、“致知”是中國文化典籍《禮記.大學》裏提到的八目中的前兩個。正所謂“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後代對此四字的內涵多有解釋,但最細緻深入的當屬朱熹在與弟子論學所闡述的。

朱熹是南宋時期承上啓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學者。他在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中進士,之後有意模仿孔子,邊做官邊教授門弟子。宋孝宗即位後,很想有一番作爲。爲改變半壁江山、積貧積弱的局面,他了岳飛的冤獄,追封岳飛爲王,並下詔廣開言路,要天下的讀書人直言不諱,指出朝政弊端,規劃恢復中原的大業。朱熹因此上書,堅決主張抗金建國。並認爲要完成光復大業,必須請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養。

針對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開始請教道:“先生在上書中所說皇帝的修養,有什麼特點?”

朱熹道:“皇帝的修養當然不同於一般人,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你們也應該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從宇宙之大到昆蟲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義的存在,才能夠面對這個世界,來規劃自己的事業。”

弟子說:“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龜山先生傳下來的道理嗎?可是格物是什麼,致知是什麼,兩者哪個在先哪個在後,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顥)說‘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體的物,然後才能得到知識學問。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後。但若是探究大道並把它落實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窮盡大道的奧妙。”

弟子問:“先生的話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態,種類無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麼多嗎?”

朱熹道:“卻不是的。程頤認爲‘萬物皆備於我’,是因爲人生本來有良知良能,可以與萬物相當。天地有個心,人也有個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實是一個東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時間長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開發出來,到了那個時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說:“聽了先生一番教導,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來是一種極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說:“不錯,但物總得一個個地格。楊龜山先生說:‘學習開始於致知的願望,完成於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勝格,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萬物。因此他格物的時候,絕不能讓心思隨物流動到十萬八千里之外;要隨時內向反省,才能越來越明白心裏的良知而做到萬物皆備於我’。”

弟子問:“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萬人,每個人有一個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這良知不太多了嗎?會不會引起爭論和混亂呢?”

朱熹道:“千萬人有千萬心,千萬心所不同的,是它們的慾望;至於被這些慾望包在裏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樣的,就是個‘仁字’。因爲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個,它的大道也只有一個,這個大道到人的心裏,就是個‘仁’。所以通過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慾,‘仁’就是良知自然會顯露出來。”

弟子聽了朱熹的話,仍然有些不明白,見案頭上有一方新硯臺,就請先生以硯臺爲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範。

朱熹笑着說:“好,就來格這個硯臺。”他拿起硯臺反轉過來叫弟子看:只見磨得鏡面一樣平的硯臺底上有一個大螺殼印子。

弟子奇怪地問:“這樣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麼鑽進石頭裏去了呢?”

朱熹道:“這就是了。硯石是從山上採來的,說明這山千萬年前曾經是海底。這螺兒活着的時候,鑽在海底的泥土裏;海底上升變成山,泥土乾硬變成石頭,這螺不就到石頭裏了嗎?到此我們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後來致知:既然山、海那樣看起來永恆的巨物,都可以互相變化;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不能變的?所以,《詩經》裏說‘天命無常’。這個無常的天命感動到人的內心,就使人常處憂患,兢兢業業,小心翼翼,認真對待周圍的一切,這就悟出了個‘敬’字,進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終於明白了朱熹所謂“格物致知”的含義,不僅感慨,拜謝先生說:“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樣下功夫修養,天下還愁不太平嗎?”

朱熹和弟子討論“格物致知”的含義,由淺入深,並以硯臺爲例,爲弟子具體闡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謂是良師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學得真學問,卻須像朱熹所說的“物總得一個個地格”。這就需要學生珍惜光陰,苦心鑽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時,散步到一所學校。當時正是秋天,當他看到梧桐黃葉隨風飄落,不禁感慨萬千,想到自己頭髮已經白了,自言自語地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啊!”

這時,他忽然看見一羣青少年離室在外打鬧戲耍,他深深感到,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間,只有過來人才知道時間寶貴,特別是白髮蒼蒼的人更有惜時如金之感,於是詩興油然而生,低頭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吟完詩後,到學堂裏將此詩寫在書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時間的青少年看到詩後,能夠珍惜光陰。這些年輕人看到詩後,確實受到啓發,又見是名人朱熹所作,爭相傳抄,學習也更加勤奮了。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6

誠信無價

誠信兄弟—— 新年不欠舊年賬,今生不欠來生債

講到誠信,就不得不提感動無數國人的誠信兄弟,孫東林、孫水林。20xx年2月9日在給農民工兄弟們送工資的途中,哥哥孫水林一家發生車禍全部遇難。而災難發生後,弟弟孫東林爲了完成哥哥的遺願,在大年三十前一天,來不及安慰年邁的父母,首先將工錢送到了農民工的手中。錢不夠,孫東林甚至貼上了自己的6.6萬元和母親的1萬元。就這樣,60多名民工都如願領到工錢,孫東林纔回到家中。

千里奔波,爲的是良心,爲的是誠信。他們用純真的信念,給農民工兄弟們送去了溫暖。哥哥雖不在了,但是我們會永遠記住他的,記住他留給這個世界的美好精神品質。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7

學校對面有兩家文具店。

在我剛上小學時,這兩家文具店就在了。兩家店本來差不多大小,商品也都很齊全,可其中一家店的顧客總是絡繹不絕,而另一家店則是門可羅雀。我感到十分不解,於是決定探個究竟。

我先走進了空無一人的四海文具店。“要買什麼?”老闆陰着一張臉突然出現在店門口,對着我上下打量。我被他那眼神嚇了一跳,結結巴巴地回答:“那……那個,我就……就是隨……隨便看看。”老闆極不耐煩:“不買東西就別來打擾我做生意。”說着就要把我趕出去。“不不不……”我立馬改口,“我是來買鉛筆的。”老闆又狐疑地打量我好一會,才讓我進店裏。可無論走到哪裏,他的目光都會追隨在哪兒,讓我渾身不自在。我實在受不了,就逃似的離開了。

我又走進了熙熙攘攘的姊妹文具店。店主是一對夫妻,臉上帶着和藹可親的笑容。與四海文具店不同,在這裏人們可以隨意翻看,挑選自己喜歡的東西,就算不買東西,只是隨便看看也完全沒關係。難道他們不怕有人偷東西嗎?我疑惑地想。我連續去了這家店好幾天,而且一呆就是好久,竟沒有發現一個人會乘機小偷小摸。

最讓我感動的是有一天,一個女孩買過東西后等老闆找錢。當時店裏人很多,老闆忙不過來,他掏出一沓零錢,粗略數了一下便交給那個女孩。那女孩也沒細看,直接拿着錢就離開了。一會兒,那女孩又急急忙忙跑回店裏,告訴老闆說老闆多找了她五角錢,並把錢還給老闆。

爲什麼兩家店會相差這麼大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四海文具店的老闆不信任他人,也就沒人願意去理他;相反,姊妹文具店的老闆對顧客開誠佈公,這種信任,讓人覺得很溫暖,贏得了顧客的信任,那顧客自然也就對他誠信。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小山村。在那裏,賣菜都不需要有人看守,只需要把菜放在那兒,標上價錢,再放上一個裝錢的小筒就行了。他們都不會擔心有人故意白拿,顧客也很誠信,放的錢一分也不差。正是因爲這裏的人們相互信任,纔會如此誠信。如果他們都想四海文具店的老闆一樣懷疑別人,那他們還會如此誠信嗎?

同心待人,別人就會誠心待你。誠信是需要相互信任的。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8

我叫唐道豐,由於天生快樂、幽默,當地人都叫我“唐老鴨”,原是雙峯縣測水粉灰廠一名推銷員,搞了幾十年的推銷,摸出了一些道道,在前年的企業改制承包中,我中標當上了該廠的老闆。

1997年我在電視裏看到北京街頭樹起了大型稅收宣傳廣告牌,倡導公民依法納稅。受到啓發,我轉念一想,何不爲家鄉的稅收宣傳盡份力?於是我做通老伴工作,將準備用來建房的7000多元錢掏出來,用鋼筋水泥倒制了50多塊永久性稅收宣傳牌,樹立於村頭街口。一時我成了遠近有名的新聞人物,許多報刊對我的義舉進行了宣傳。沒想到我在宣傳誠信納稅的同時,也給自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當時我在雙峯縣測水粉灰廠當推銷員,從此後我搞推銷比別人要容易得多,簡單得多,我上跑婁底、邵陽,下跑株洲、長沙,提起“唐老鴨”,他們都誇“老唐是個明禮人,和他做生意信得過。”

之後企業改制,我中標成了該廠的老闆。當上老闆後,我時時告訴自我,在稅收上來不得半點馬虎,務必誠信守法,依法納稅,把它作爲企業商業信譽和個人道德品質,以及對國家和對人民貢獻的重要標尺。每逢法定繳稅日,我總是要起個大早,爭取第一個納稅。納稅申報時,我筆筆覈對,怕漏記一筆收入。每次我都將稅單複印,隨身攜帶,作爲一種信譽資本。一次,我到湘潭一工地搞推銷,對方是一家有名的大中型施工企業,參與石灰項目的競爭對手很多,有寧鄉的、湘潭的、也有我們雙峯的,施工方提出公平競爭,同等條件,一看質量,二憑信譽。在講到信譽時,一些推銷商紛紛拿出了一些“重信用守合同單位”、“信用××級企業”等資信證明影印件或圖片。情急之中,我掏出裝訂好的一大摞稅票,讓對方經理過目,經理接過仔細翻閱後,將稅票高高揚起,大聲說:“這就是最好的信譽證明,能及時足額繳納國家稅款,說明企業講誠信,有實力!”這樣,我依靠誠信促成了一大宗買賣。

誠信納稅,既利國又利民還利己。我一個農民不會講大道理,但我從實踐中體會到,誠信納稅是納稅人一筆可觀的無形資產,一個連稅法都不能自覺遵守的人還有什麼誠信可言?沒有誠信何以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上立足?

誠信納稅,是我的無形資產。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9

李嘉誠在創業初期資金極爲有限,一次,一位外商希望大量訂貨,但他提出需要富裕的廠商作保。李嘉誠努力跑了好幾天,仍一無着落。在找不到擔保人的同時他並沒有放棄去開發新產品,他通宵趕出了9款樣品。去找外商,一切據實以告:“我有能力做好產品,但是我的資金有限。”外商被他的真誠感動,不但在無擔保的情況下跟他簽約,還預付了貨款。

李嘉誠說:一個有信用的人比起一個沒有信用、懶散、亂花錢、不求上進的人,自必有更多機會。當你建立了良好的信譽後,成功、利潤便會隨後而至。另一方面,“吃虧是福”是李嘉誠待人處世的原則之一。他說過:“有時你看似是一件很吃虧的事,往往會變成非常有利的事。”爲了信守承諾而吃虧,這種吃虧會轉變成福氣。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10

有關寫名人誠信的小故事1:門德爾鬆的誠實

門德爾鬆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

一次,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在白金漢宮爲正在英國訪問的門德爾鬆舉行盛大的招待會,歡迎這位著名的作曲家的到來。當門德爾鬆演奏完署有自己名字的《伊塔爾茲》這支曲子時,女王倍加讚賞,說:“單憑這一支曲子,就可證明你是天才。”

門德爾鬆並沒有喜形於色,而是安詳地對女王說:“不,那是我妹妹的作品。”

原來她妹妹芬妮亞也是個極有音樂造詣的作曲家,她寫了這首曲子,幾位兄弟不贊成署女人之名,一致商定用門德爾鬆的名字發表。儘管門德爾鬆譽滿國內外,藝術才華出類拔萃,但他並不相奪人之美,貪他人之功爲已有,表現出較高的素質和修養。

有關寫名人誠信的小故事2:以小見大說誠信

據《玉泉子》一書記載,呂元膺任東都留守時,有位處士常陪他下棋。有一次,兩人正對局,突然來了公文,呂元膺只好離開棋盤到公案前去批閱公文,那位棋友趁機偷偷挪動了一個棋子,最後勝了呂元膺。其實呂元膺已經看出他挪動棋子了,只是沒有說破。第二天,呂元膺就請那位棋友到別處去謀生。別人都不知道辭退他的原因,他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被辭退。臨走時,呂元膺還贈送了錢物。

呂元膺之所以要辭退這位棋友,是由於他從這位棋友挪動一個棋子、搞了一個奷詐的小動作中發現了他的不誠信。誠信者,真誠守信之謂也。誠信,是人生的無形資產,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無信不立”,不誠信的人,不可能做好人,也難處世。與沒有誠信的人交往,是十分危險可怕的。

挪動一個棋子,看起來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不值得認真。但小事不小,小中可以見大。誠信,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可貴的善良;而不誠信,卻是一種惡德,世間的無數不幸和災禍的根源,無不是由惡德所滋生、引發的。小與大,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有關寫名人誠信的小故事3: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爲“神童”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事情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做過的,得到過好幾位名師的指點。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並得到了皇帝的讚賞。但晏殊並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複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並要求另出題目,當堂考他。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後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誇獎。

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爲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爲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羣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

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羣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名人誠信故事4:列寧打碎花瓶的故事:

有一次母親帶着列寧到姑媽家中做客。小列寧把姑媽家的一隻花瓶打碎了。於是,姑媽問孩子們:“是誰打碎了花瓶?”小列寧因爲害怕受姑媽批評,便跟着其他孩子一起說:“不是我!“然而,母親猜到花瓶是淘氣的小列寧打碎的,因爲這孩子特別淘氣,在家裏經常發生類似的事情。

但是,小列寧向來是主動承認錯誤,從未撒過謊。她裝出相信兒子的樣子,一直沒有提起這件事,而是給兒子講誠實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兒子能主動承認。

有一天,小列寧突然在媽媽講故事時失聲大哭起來,痛苦地告訴媽媽:“我欺騙了姑媽,我說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實是我乾的。”聽說孩子羞愧難受的述說,媽媽耐心地安慰他,告訴他只要向姑媽寫信承認錯誤,姑媽就會原諒他。

於是,小列寧馬上起牀,在媽媽的幫助下,向姑媽寫信承認了錯誤.從此以後,列寧沒有再說謊,長大以後,他也通過誠信這可貴的品質獲得了人民的支持。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11

烽火戲諸侯是一個失信於人的歷史成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西周最後一個天子周幽王,周幽王爲了讓自己的愛妃褒姒一笑,竟然屢屢點燃召集諸侯集合的烽火,久而久之諸侯就不在聽周幽王的號令了。這個故事和狼來了的故事非常相似,寓意失信於人後果是很嚴重的,弄不好會把自己的性命送掉。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着一起去,一邊走,一邊哭。媽媽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着玩的。”曾子說:“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着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於是把豬給殺了。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12

魏文侯處處誠信待人,不論當官還是百姓都敬重他,所以魏國迅速強大起來。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好第二天下午必須去山林打獵練兵。到了次日,下朝後舉行了宴會,魏文侯準備宴會一結束就去打獵練兵,可誰知宴會結束後,天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雨不見停反而越下越大了,魏文侯起身對衆大臣說:“對不起,我要告辭了,趕快準備車馬,我要到效外去打獵練兵,那裏已經有人在等到我了!”衆臣一見國君要冒雨出門,都有上前去勸阻。

這個說:“天下這麼大的雨,怎能出門呢?”

那個說:“去了也無法打獵練兵。”

魏文侯看看天色說:“打獵練兵是不成了,但是也得告訴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

衆臣中有一個自告奮勇的人說:“那好,我立刻去。”

魏文侯把手一擺,說:“慢,要告訴也得我自我去。”

那個人眨着眼睛彷彿沒有聽懂似的,魏文侯說:“昨日是我親自跟人家約定的,如今失約,我要親自向人家道歉才行。”說完大步跨出門外,頂着大雨到管林人的住處去了。衆大臣在背後都說魏文侯太傻,隨便叫一個隨從去就能夠了,何必自我親自去呢?

我覺得魏文侯一點也不傻,正因爲他處處誠信待人,他才博得了臣民的信賴,國家才得以強盛,一個古代君王做事都如此誠實守信,而在我們當今社會卻有一些人做事不負職責,違背職業道德。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13

隨口說不得

前兩天,以《隨口說來》爲題寫了個帖子,甚爲自得。殊不知,那幾分沾沾自喜很快便爲某生隨筆裏的一句話給驅散了:老師,你說過要給我看你寫雪天感受的文章,怎樣還沒給我看啊?

啊?是啊,我怎樣把這個“諾”給忘了個一乾二淨了啊!雖然那只是幾個星期前在這學生一篇文章後面的一句回話:雪天未必如你說的那樣搞笑吧?我以後給你看我寫大雪天感受的文章吧。

也許當時只是心血來潮,信手寫來,這隨口而許的“諾”並沒真停留在了我心上,只是隨改好後發下去的隨筆而拋之於腦後。殊不知學生那邊卻是眼巴巴地等着我給她看,我這不是失信於人又是什麼!

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是所有的話都能夠隨口說來的。

從古以來,就流傳着《曾子之妻》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曾妻要上街,孩子哭鬧着也要去,曾妻對孩子說別鬧,許諾等她回來時殺豬給他吃。看來,她是不打算實踐諾言的。因爲等她回家,看見曾子真的準備殺豬便立刻阻止,說自我只是跟孩子說說玩的。曾子說:作父母的如果失信於孩子,就等於教孩子也去欺騙。說完,就把那豬殺了。

想到那裏,我就毅然地在那學生的隨筆上寫道:對不起,差點失約了,放假前必須把文章給你……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14

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汽車司機。“在我賬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後,有你一份好處。 ”他對店主說。但店主拒絕了這樣要求。然後顧客糾纏說:“我生意不算小,會常來,你肯定能賺很多錢! ”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地嚷道:“誰都會這麼幹,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這時,顧客露出微笑並滿懷敬佩地握住店主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老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信得過維修店,你還讓我到哪裏去談這筆生意呢? ”

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爲其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15

齊桓公信守盟約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他是一個非常守信用的人。他曾經多次與諸侯訂立盟約,即使是訂立了不利於自己的盟約,他也能遵守,因而在諸侯中的威信很高,被擁護爲霸主。

有一次,齊桓公出兵討伐魯國,把魯軍打得大敗,魯莊公不得不提出獻邑求和,齊桓公同意了,齊魯兩國就在柯地會盟。這時,曹沫突然用匕首劫持了齊桓公,要他退回被侵佔的魯地。齊桓公迫不得已,只好同意。曹沫這纔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齊桓公真有點後悔,而管仲則從大處考慮,勸他說,如果背信,則失信於諸侯。最後,齊桓公終於將侵佔的魯地歸還魯國。諸侯們聽到這事,都認爲齊桓公言而有信,能遵守盟約,都願意歸附齊國。

齊桓公成爲霸主後,有一次,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告急。齊桓公立刻起兵把山戎驅逐到孤竹這個地方。燕莊公十分感激齊國的救援,熱情地把齊桓公直送到齊國的境界。齊桓公說:“我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國界,這是規矩,我不能對燕國無禮。你把我送到這裏,這裏就是你的境地。”於是,就把這塊本來屬於齊國的土地割讓給了燕國。諸侯們聽說這件事後,都讚揚齊桓公救人又遵禮,對齊桓公更加欽佩了。

《郁離子》中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杆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淦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

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爲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信用的保險金

1835年,摩根先生成爲一名叫“伊特納火災”的小保險公司的股東。因爲這家公司不用馬上拿現金出來,只需要在股東名冊上籤上名字就可以成爲股東。這符合摩根先生沒有現金但能獲益的設想。

很快,有一家在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投保的客戶發生了火災。如果按照規定完全付清賠償金,保險公司就會破產。股東們一個個驚惶失措,紛紛要求退股。

摩根先生斟酌再三,認爲自己的信用比金錢更重要,他四處籌款並賣掉了自己的住房,低價收購了所有要求退股的股東的股票,然後將賠償金如數地付給了投保的客戶。

這件事後,伊特納保險公司成了信譽的保證。

已經身無分文的摩根先生成爲保險公司的所有者,但保險公司已經瀕臨破產。無奈之中,他打出廣告,凡是再到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投保的客戶,保險金一律加倍收取。

不料,客戶很快蜂擁而來。原來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伊特納公司是最講信譽的保險公司,這一點使它比有名的大保險公司更受歡迎。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從此崛起。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