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精選15篇)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精選15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1

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貫注重恩德,在當時聲譽很好。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精選15篇)

郭汲在幷州任職時,一次下去考察,途經美稷縣,當地的孩子們聞訊後,自發地聚集到一齊夾道歡迎他。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幹什麼呀?”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在美稷縣辦完事後,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並問他什麼時候回到。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

由於事情辦得十分順利,回到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一天,但爲了不失信於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2

有關寫名人誠信的小故事1:門德爾鬆的誠實

門德爾鬆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

一次,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在白金漢宮爲正在英國訪問的門德爾鬆舉行盛大的招待會,歡迎這位著名的作曲家的到來。當門德爾鬆演奏完署有自己名字的《伊塔爾茲》這支曲子時,女王倍加讚賞,說:“單憑這一支曲子,就可證明你是天才。”

門德爾鬆並沒有喜形於色,而是安詳地對女王說:“不,那是我妹妹的作品。”

原來她妹妹芬妮亞也是個極有音樂造詣的作曲家,她寫了這首曲子,幾位兄弟不贊成署女人之名,一致商定用門德爾鬆的名字發表。儘管門德爾鬆譽滿國內外,藝術才華出類拔萃,但他並不相奪人之美,貪他人之功爲已有,表現出較高的素質和修養。

有關寫名人誠信的小故事2:以小見大說誠信

據《玉泉子》一書記載,呂元膺任東都留守時,有位處士常陪他下棋。有一次,兩人正對局,突然來了公文,呂元膺只好離開棋盤到公案前去批閱公文,那位棋友趁機偷偷挪動了一個棋子,最後勝了呂元膺。其實呂元膺已經看出他挪動棋子了,只是沒有說破。第二天,呂元膺就請那位棋友到別處去謀生。別人都不知道辭退他的原因,他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被辭退。臨走時,呂元膺還贈送了錢物。

呂元膺之所以要辭退這位棋友,是由於他從這位棋友挪動一個棋子、搞了一個奷詐的小動作中發現了他的不誠信。誠信者,真誠守信之謂也。誠信,是人生的無形資產,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無信不立”,不誠信的人,不可能做好人,也難處世。與沒有誠信的人交往,是十分危險可怕的。

挪動一個棋子,看起來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不值得認真。但小事不小,小中可以見大。誠信,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可貴的善良;而不誠信,卻是一種惡德,世間的無數不幸和災禍的根源,無不是由惡德所滋生、引發的。小與大,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有關寫名人誠信的小故事3: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爲“神童”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事情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做過的,得到過好幾位名師的指點。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並得到了皇帝的讚賞。但晏殊並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複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並要求另出題目,當堂考他。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後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誇獎。

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爲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爲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羣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

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羣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名人誠信故事4:列寧打碎花瓶的故事:

有一次母親帶着列寧到姑媽家中做客。小列寧把姑媽家的一隻花瓶打碎了。於是,姑媽問孩子們:“是誰打碎了花瓶?”小列寧因爲害怕受姑媽批評,便跟着其他孩子一起說:“不是我!“然而,母親猜到花瓶是淘氣的小列寧打碎的,因爲這孩子特別淘氣,在家裏經常發生類似的事情。

但是,小列寧向來是主動承認錯誤,從未撒過謊。她裝出相信兒子的樣子,一直沒有提起這件事,而是給兒子講誠實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兒子能主動承認。

有一天,小列寧突然在媽媽講故事時失聲大哭起來,痛苦地告訴媽媽:“我欺騙了姑媽,我說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實是我乾的。”聽說孩子羞愧難受的述說,媽媽耐心地安慰他,告訴他只要向姑媽寫信承認錯誤,姑媽就會原諒他。

於是,小列寧馬上起牀,在媽媽的幫助下,向姑媽寫信承認了錯誤.從此以後,列寧沒有再說謊,長大以後,他也通過誠信這可貴的品質獲得了人民的支持。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3

立木爲信與烽火戲諸候的比較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爲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衆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最後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爲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爲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爲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貌,最後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遊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4

一個士兵,非常不善於長跑,所以在一次的越野賽中很快就遠落人後,一個人孤零

零地跑着。轉過了幾道彎,遇到了一個岔路口,一條路,標明是跑的;另一條路,標明是士兵跑的小徑。他停頓了一下,雖然對做連越野賽都有便宜可沾感到不滿,但是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徑跑去。沒想到過了半個小時後到達終點,卻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恩議,自己從來沒有取得過名次不說,連前50名也沒有跑過。但是,主持賽跑的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賽的勝利。

過了幾個鐘頭後,大批人馬到了,他們跑得筋疲力盡,看見他贏得了勝利,也覺得 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過來,在岔路口誠實守信,是多麼重要。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5

在一次大型出口商品交易會上,一位英國商人拿着一件長毛絨小狗的樣品,要找廠家複製。他問中方一位外銷員:“什麼時候可以交貨?”外銷員研究了樣品,思索後回答:“最少一個月。”英國商人立即拿回樣品,十分遺憾地說:“來不及了,我明天就要離開廣州。”

這時,一直在旁邊觀察情況的上海錦華玩具廠的廠長走到英國人面前,向他做了簡單介紹後說:“這筆生意就由我們錦華玩具廠來做吧,明天上午10點,我保證拿出複製樣品來。”英商擔心地問:“你們廠遠在上海,明天中午交出複製樣品,這怎麼可能?”

廠長胸有成竹地說:“我以錦華玩具廠的信譽做保證,明天上午準時交貨。”英商仍然十分疑惑,但由於沒有更好的辦法,也就答應了。

廠長回到住處,便和助手們忙了起來,設計員忙着剪圖紙、剪絨,製作人員趕緊加工製作,廠長則進行成本覈算。這樣,經過一個通宵的緊張工作,第二天上午10點,廠長準時帶着5件複製樣品出現在外商面前。外商細看過樣品後,高興地說:“樣品質量很好,更重要的是你們如此守信用,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完成了這件工作。”

於是,這位英國商人當場就向錦華玩具廠訂購了10萬件玩具小狗。在以後的幾年中,這位英商又向該廠購買了150萬件玩具,成了該廠的一個大客戶。

任何成功的經營都是以信譽做保障的,這一點絕不含糊。可以說,信譽是企業經營的源泉。失去信譽的企業不僅談不上發展,而且很難生存下去。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6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非常窮老人,他有一個兒子,名叫誠實,在他即將去世時候,他對他兒子說:“你們千萬不能違背做人準則,一定要做一個勤勞、善良人。”誠實看着父親,點頭答應了。父親微笑着閉上了眼睛。

父親去世後誠實在小河邊拾了許多鵝卵石,然後拾了許多小石塊蓋起了房子來到小山坡上蓋起了小房子。

誠實一直勤勤懇懇勞動,沒有忘記父親臨終話。

這一天,小山坡上來了一位老爺爺,他拄着柺杖哈着腰,老爺爺來到誠實的門前摔了一跤,痛了直咧嘴。誠實看見了連忙扶起了老人,將他扶到牀上躺了下來,老爺爺見只有誠實一個人就開始刁難他,說自己現在受傷了,回不了家,誠實必須照顧他,直到他完全康復,誠實只好點頭同意,誠實在旁邊搭了一張小牀,以便於照顧老人。

每天誠實都會在山上去摘一些新鮮的果子到集市上去賣,由於誠實老實,誠信,所以每次誠實的果子都會被搶購一空,而誠實每次都會在籃子裏留下一個給路邊的瞎眼老奶奶,並且用賣果子的錢買了魚肉回家給老爺爺補身子,他一直盡心的照顧着老人,可老人的身體一直不見好,總也下不了地。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誠實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摘果子賣果子送果子買食物照顧老爺爺。

有一天,瞎眼老奶奶要求誠實帶她去小山坡感受一下新鮮的空氣,誠實答應了,他扶着老奶奶帶到了自己的家,並把自己的小牀讓給了老奶奶。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7

宋太祖趙匡胤在澶州跟隨周世宗,當時曹彬爲世宗的侍從官,負責茶酒事宜。趙匡胤曾向曹彬索要美酒喝,曹彬很堅持原則,說:“這是皇帝的酒,不能給。”而他自己掏錢買酒和太祖對飲。

趙匡胤當上了皇帝以後,曾對羣臣說:“世宗的侍從官員不欺騙主子的,只有曹彬一人。”因此將其用爲心腹。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8

宋濂,明初文學家,官居學士,他以繼承儒家道統爲己任,提出做文章的風格要與道德內涵一致。他自幼守信好學,一生勤學不輟,“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

他自己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講:“我小的時候非常好學,可是家裏很窮,買不起書。所以只能向有豐富藏書的人家借來看,借來以後,就趕快抄錄下來,每天拼命的趕時間,計算着到了時間好還給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爲誠實守信,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時值隆冬臘月,北風狂呼,以至於硯臺裏的墨都凍成了冰,家裏窮,哪有火來取暖?宋濂手指凍的都無法屈伸,仍然堅持連夜抄書。抄完了書,一路跑着去還書給人家,決不超過約定的還書日期。

面對貧困、飢餓、寒冷,宋濂不以爲意,不以爲苦,一心努力學習,明白了很多做人之理。到了二十歲,他成年了,就更加渴慕聖賢之道。但由於沒有老師指點,遇有問題常常得不到解決,他就步行一百多里路,去找自己同鄉中有成就的前輩請教。

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前輩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大雪。當宋濂準備上路時,他的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裏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今天不出發就會誤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他穿上草鞋,背上行李,踏着幾尺深的積雪,一個人走在深山之中。當他到達老師家裏時,四肢都凍僵了不能動彈,很長時間以後纔有了知覺,老師讚歎地說:“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正是因爲宋濂能忍受窮苦,把艱苦的生活當作是一種磨鍊,是對意志品質的考驗,以苦爲樂,他才能成就事業。他說道:“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讀書明理是最神聖的事情,所幸自己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9

守信不分階層

超人李嘉誠——誠信不僅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實力和信心的象徵

香港超人李嘉誠,在創業初期資金極爲有限,一次,一位外商希望大量訂貨,但他提出需要富裕的廠商作保。

李嘉誠努力跑了好幾天,仍一無着落,但他並沒有捏造事實,或是含糊其辭,一切據實報告。那位外商深爲他的誠信所感動,對他十分信賴,說:“從你的言談之中看出,你是一位誠實君子,不必其他廠商作保了,現在我們就簽約吧。”

雖然這是個好機會,但是李嘉誠感動之餘還是說:“先生,蒙你如此信任,我不勝榮幸。但我還是不能和您簽約,因爲我的資金真的有限。”

外商聽了,極佩服他的爲人,不但與之簽約,還預付了貨款。這筆生意李嘉誠賺了一筆可觀的錢財,爲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此,李嘉誠也悟出了“坦誠第一,以誠待人”的處事原則,並獲得巨大成功。

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所以,待人誠爲先,是我們與人溝通的第一步與必要前提。李嘉誠之所以成功,與他的優良品質是分不開的。立身誠爲本,處世信爲基。李嘉誠一生都以誠信爲本、爲基,就算後來成功了依然堅守誠信。可見,誠信是不分階層等級的。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10

“格物”、“致知”是中國文化典籍《禮記.大學》裏提到的八目中的前兩個。正所謂“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後代對此四字的內涵多有解釋,但最細緻深入的當屬朱熹在與弟子論學所闡述的。

朱熹是南宋時期承上啓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學者。他在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中進士,之後有意模仿孔子,邊做官邊教授門弟子。宋孝宗即位後,很想有一番作爲。爲改變半壁江山、積貧積弱的局面,他了岳飛的冤獄,追封岳飛爲王,並下詔廣開言路,要天下的讀書人直言不諱,指出朝政弊端,規劃恢復中原的大業。朱熹因此上書,堅決主張抗金建國。並認爲要完成光復大業,必須請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養。

針對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開始請教道:“先生在上書中所說皇帝的修養,有什麼特點?”

朱熹道:“皇帝的修養當然不同於一般人,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你們也應該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從宇宙之大到昆蟲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義的存在,才能夠面對這個世界,來規劃自己的事業。”

弟子說:“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龜山先生傳下來的'道理嗎?可是格物是什麼,致知是什麼,兩者哪個在先哪個在後,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顥)說‘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體的物,然後才能得到知識學問。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後。但若是探究大道並把它落實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窮盡大道的奧妙。”

弟子問:“先生的話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態,種類無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麼多嗎?”

朱熹道:“卻不是的。程頤認爲‘萬物皆備於我’,是因爲人生本來有良知良能,可以與萬物相當。天地有個心,人也有個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實是一個東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時間長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開發出來,到了那個時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說:“聽了先生一番教導,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來是一種極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說:“不錯,但物總得一個個地格。楊龜山先生說:‘學習開始於致知的願望,完成於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勝格,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萬物。因此他格物的時候,絕不能讓心思隨物流動到十萬八千里之外;要隨時內向反省,才能越來越明白心裏的良知而做到萬物皆備於我’。”

弟子問:“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萬人,每個人有一個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這良知不太多了嗎?會不會引起爭論和混亂呢?”

朱熹道:“千萬人有千萬心,千萬心所不同的,是它們的慾望;至於被這些慾望包在裏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樣的,就是個‘仁字’。因爲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個,它的大道也只有一個,這個大道到人的心裏,就是個‘仁’。所以通過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慾,‘仁’就是良知自然會顯露出來。”

弟子聽了朱熹的話,仍然有些不明白,見案頭上有一方新硯臺,就請先生以硯臺爲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範。

朱熹笑着說:“好,就來格這個硯臺。”他拿起硯臺反轉過來叫弟子看:只見磨得鏡面一樣平的硯臺底上有一個大螺殼印子。

弟子奇怪地問:“這樣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麼鑽進石頭裏去了呢?”

朱熹道:“這就是了。硯石是從山上採來的,說明這山千萬年前曾經是海底。這螺兒活着的時候,鑽在海底的泥土裏;海底上升變成山,泥土乾硬變成石頭,這螺不就到石頭裏了嗎?到此我們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後來致知:既然山、海那樣看起來永恆的巨物,都可以互相變化;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不能變的?所以,《詩經》裏說‘天命無常’。這個無常的天命感動到人的內心,就使人常處憂患,兢兢業業,小心翼翼,認真對待周圍的一切,這就悟出了個‘敬’字,進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終於明白了朱熹所謂“格物致知”的含義,不僅感慨,拜謝先生說:“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樣下功夫修養,天下還愁不太平嗎?”

朱熹和弟子討論“格物致知”的含義,由淺入深,並以硯臺爲例,爲弟子具體闡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謂是良師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學得真學問,卻須像朱熹所說的“物總得一個個地格”。這就需要學生珍惜光陰,苦心鑽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時,散步到一所學校。當時正是秋天,當他看到梧桐黃葉隨風飄落,不禁感慨萬千,想到自己頭髮已經白了,自言自語地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啊!”

這時,他忽然看見一羣青少年離室在外打鬧戲耍,他深深感到,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間,只有過來人才知道時間寶貴,特別是白髮蒼蒼的人更有惜時如金之感,於是詩興油然而生,低頭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吟完詩後,到學堂裏將此詩寫在書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時間的青少年看到詩後,能夠珍惜光陰。這些年輕人看到詩後,確實受到啓發,又見是名人朱熹所作,爭相傳抄,學習也更加勤奮了。

“格物”、“致知”是中國文化典籍《禮記.大學》裏提到的八目中的前兩個。正所謂“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後代對此四字的內涵多有解釋,但最細緻深入的當屬朱熹在與弟子論學所闡述的。

朱熹是南宋時期承上啓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學者。他在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中進士,之後有意模仿孔子,邊做官邊教授門弟子。宋孝宗即位後,很想有一番作爲。爲改變半壁江山、積貧積弱的局面,他了岳飛的冤獄,追封岳飛爲王,並下詔廣開言路,要天下的讀書人直言不諱,指出朝政弊端,規劃恢復中原的大業。朱熹因此上書,堅決主張抗金建國。並認爲要完成光復大業,必須請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養。

針對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開始請教道:“先生在上書中所說皇帝的修養,有什麼特點?”

朱熹道:“皇帝的修養當然不同於一般人,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你們也應該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從宇宙之大到昆蟲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義的存在,才能夠面對這個世界,來規劃自己的事業。”

弟子說:“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龜山先生傳下來的道理嗎?可是格物是什麼,致知是什麼,兩者哪個在先哪個在後,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顥)說‘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體的物,然後才能得到知識學問。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後。但若是探究大道並把它落實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窮盡大道的奧妙。”

弟子問:“先生的話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態,種類無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麼多嗎?”

朱熹道:“卻不是的。程頤認爲‘萬物皆備於我’,是因爲人生本來有良知良能,可以與萬物相當。天地有個心,人也有個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實是一個東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時間長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開發出來,到了那個時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說:“聽了先生一番教導,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來是一種極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說:“不錯,但物總得一個個地格。楊龜山先生說:‘學習開始於致知的願望,完成於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勝格,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萬物。因此他格物的時候,絕不能讓心思隨物流動到十萬八千里之外;要隨時內向反省,才能越來越明白心裏的良知而做到萬物皆備於我’。”

弟子問:“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萬人,每個人有一個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這良知不太多了嗎?會不會引起爭論和混亂呢?”

朱熹道:“千萬人有千萬心,千萬心所不同的,是它們的慾望;至於被這些慾望包在裏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樣的,就是個‘仁字’。因爲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個,它的大道也只有一個,這個大道到人的心裏,就是個‘仁’。所以通過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慾,‘仁’就是良知自然會顯露出來。”

弟子聽了朱熹的話,仍然有些不明白,見案頭上有一方新硯臺,就請先生以硯臺爲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範。

朱熹笑着說:“好,就來格這個硯臺。”他拿起硯臺反轉過來叫弟子看:只見磨得鏡面一樣平的硯臺底上有一個大螺殼印子。

弟子奇怪地問:“這樣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麼鑽進石頭裏去了呢?”

朱熹道:“這就是了。硯石是從山上採來的,說明這山千萬年前曾經是海底。這螺兒活着的時候,鑽在海底的泥土裏;海底上升變成山,泥土乾硬變成石頭,這螺不就到石頭裏了嗎?到此我們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後來致知:既然山、海那樣看起來永恆的巨物,都可以互相變化;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不能變的?所以,《詩經》裏說‘天命無常’。這個無常的天命感動到人的內心,就使人常處憂患,兢兢業業,小心翼翼,認真對待周圍的一切,這就悟出了個‘敬’字,進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終於明白了朱熹所謂“格物致知”的含義,不僅感慨,拜謝先生說:“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樣下功夫修養,天下還愁不太平嗎?”

朱熹和弟子討論“格物致知”的含義,由淺入深,並以硯臺爲例,爲弟子具體闡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謂是良師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學得真學問,卻須像朱熹所說的“物總得一個個地格”。這就需要學生珍惜光陰,苦心鑽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時,散步到一所學校。當時正是秋天,當他看到梧桐黃葉隨風飄落,不禁感慨萬千,想到自己頭髮已經白了,自言自語地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啊!”

這時,他忽然看見一羣青少年離室在外打鬧戲耍,他深深感到,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間,只有過來人才知道時間寶貴,特別是白髮蒼蒼的人更有惜時如金之感,於是詩興油然而生,低頭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吟完詩後,到學堂裏將此詩寫在書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時間的青少年看到詩後,能夠珍惜光陰。這些年輕人看到詩後,確實受到啓發,又見是名人朱熹所作,爭相傳抄,學習也更加勤奮了。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11

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汽車司機。“在我賬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後,有你一份好處。 ”他對店主說。但店主拒絕了這樣要求。然後顧客糾纏說:“我生意不算小,會常來,你肯定能賺很多錢! ”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地嚷道:“誰都會這麼幹,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這時,顧客露出微笑並滿懷敬佩地握住店主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老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信得過維修店,你還讓我到哪裏去談這筆生意呢? ”

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爲其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12

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着一齊去,一邊走,一邊哭。媽媽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但是是跟小孩子說着玩的。”曾子說:“決不能夠跟小孩子說着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貌學,聽父母的教導。此刻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於是把豬給殺了。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13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兒子吵着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兒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裏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這話本是哄兒子說着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裏的一頭豬殺了。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後,氣憤地對丈夫說:“我是哄兒子說着玩的,你怎麼就真把豬殺了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他不懂事,還沒有辨別能力,接觸到的是父母,所以什麼都跟父母學。你現在哄騙他,等於是在潛移默化地教他學會欺騙。再說,你現在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後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後還怎麼教育孩子?”

郭汲不失信於孩子

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貫注重恩德,在當時聲譽很好。

郭汲在幷州任職時,一次下去考察,途經美稷縣,當地的孩子們聞訊後,自發地聚集到一起夾道歡迎他。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幹什麼呀?”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在美稷縣辦完事後,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並問他什麼時候返回。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

由於事情辦得十分順利,返回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一天,但爲了不失信於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14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非常窮的老人,他有一個兒子,名叫誠實,在他即將去世的時候,他對他的兒子說:“你們千萬不能違背做人的準則,一定要做一個勤勞、善良的人。”誠實看着父親,點頭答應了。父親微笑着閉上了眼睛。

父親去世後誠實在小河邊拾了許多的鵝卵石,然後拾了許多的小石塊蓋起了房子來到小山坡上蓋起了小房子。

誠實一直勤勤懇懇的勞動,沒有忘記父親臨終的話。

這一天,小山坡上來了一位老爺爺,他拄着柺杖哈着腰,老爺爺來到誠實的門前摔了一跤,痛了直咧嘴。誠實看見了連忙扶起了老人,將他扶到牀上躺了下來,老爺爺見只有誠實一個人就開始刁難他,說自己現在受傷了,回不了家,誠實必須照顧他,直到他完全康復,誠實只好點頭同意,誠實在旁邊搭了一張小牀,以便於照顧老人。

每天誠實都會在山上去摘一些新鮮的果子到集市上去賣,由於誠實老實,誠信,所以每次誠實的果子都會被搶購一空,而誠實每次都會在籃子裏留下一個給路邊的瞎眼老奶奶,並且用賣果子的錢買了魚肉回家給老爺爺補身子,他一直盡心的照顧着老人,可老人的身體一直不見好,總也下不了地。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誠實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摘果子賣果子送果子買食物照顧老爺爺。

有一天,瞎眼老奶奶要求誠實帶她去小山坡感受一下新鮮的空氣,誠實答應了,他扶着老奶奶帶到了自己的家,並把自己的小牀讓給了老奶奶。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15

汽車維修店

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在我的帳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後,有你一份好處。”他對店主說。但店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能賺很多錢!”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的嚷道:“誰都會這麼幹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立刻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這時,顧客露出微笑,並滿懷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闆。我一向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我今後常來!”

應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爲其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