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滇國的由來是什麼

滇國的由來是什麼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5.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滇國的由來是什麼呢,對於一些歷史的問題也許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那麼在教學中也是沒有學到,現在就跟分享學習一下滇國的由來是怎樣。希望能讓大家學習更知識

滇國的由來是什麼

滇國的由來是什麼1

滇國,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地域文明,不過由於歷史記載太少,後世很多人質疑,真的有滇國嗎?我們追溯歷史,在司馬遷的《史記》找到了關於滇國的記載!

春秋晚期,楚將莊礄(qiáo)去滇地開疆擴土,卻因爲打不過秦國,歸路被截,只好留在滇這個地方,當了“土皇帝”,建立了滇國!直到漢武帝時期,滇國君主接受中央政府冊封,並賜予金印,滇國從此臣服於漢朝!在此之後,再也沒有正史記載有關於滇國的情況,滇國就此銷聲匿跡,變成了“傳說”!

直到1956年一顆純金“滇王之印”出土,才充分證明滇國真實存在過!只是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從歷史上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個疑問在不久後也得到了一點線索。2005年人們意外的在俞元縣的撫仙湖中,發現了一座古城。有人猜測,這就是古滇國王城遺址,整座古城因地震沉沒在了撫仙湖中。不過,撫仙湖底的古城真的就是滇國古城嗎?這個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滇國的由來是什麼2

五百里滇池,煙波浩渺,上下幾千年,這裏曾發生過多少披荊斬棘、風雲變幻的往事?遺憾的是,當年詩人們在這裏登高選勝,慨嘆“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的偉績之時,並不曾留意古滇國的開天之功。然而,作爲一個歷史的見證,千百年來,這裏流傳着莊礄開滇的古老故事:

據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滇池及周圍地區分佈着“滇”、“勞浸”、“靡莫”等數十個部落,在這些部落中,以“滇”爲最大。滇人以農業生產爲主,他們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在腦後梳着一個錘形的髮髻。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9年楚威王時期, 楚國將領莊礄奉命率領軍隊征服了滇池一帶的少數民族, 待莊礄把這一地區納入了楚國的版圖, 在返回楚國的路上,聽說秦國已派遣司馬錯率軍奪取了楚國的巴郡和黔中郡 (今川東、湘西、黔東北一帶),隔斷了楚兵迴歸的道路, 莊礄只好又帶兵回到了滇池。 他命令手下的官兵改穿滇人的服裝,“變服從俗”,“以其衆王滇”,開創了滇國,自己做了滇王。

有關滇人的社會歷史,在幾千年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只留下了司馬遷《史記》中這寥寥百字的記載。司馬遷的記載是否真實?滇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民族?古滇國的經濟生活和社會風貌究竟是怎樣的?多少年來, “古滇王國”成爲歷史之謎,引起歷史學家們的種種揣測。

1956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對滇池東岸的晉寧縣石寨山進行了考古發掘,在清理田野編碼中第6號墓葬時,發現了一枚亮錚錚的蛇紐金印,上面清晰地刻着4 個篆字:“滇王之印”。滇王印的出現,證實了晉寧石寨山的古墓羣,是滇王族的墓葬。古滇王國的遺蹟找到了。

從1955年到196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先後對晉寧石寨山的古墓羣進行了4次發掘,清理墓葬50座,出土各種珍貴文物4000多件,包括生產工具、兵器、樂器、生活用具、裝飾品、宗教用品等等,特別是古滇人在銅鼓及其他青銅器物上塑鑄了戰爭、生產、祭祀、舞樂等活動,有的場面多達120多人,將2000多年以前古滇國的社會生活、經濟生產以及民族風貌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今人面前。

石寨山位於雲南滇池的東南端,是古滇國的中心。在古滇國的土地上,居住的不僅僅是一個民族,從晉寧石寨山出土人物圖像的髮式上看,有垂髻者、束髻者、挽髻纏帕者、梳雙辮者、挽尖角髻者,還有頭戴圓形帽者;從服裝上看也是多種多樣的。滇人是古滇國的主體民族,他們在服裝和髮式上與其它部落羣體有着明顯的區別,男女都穿着沒有領子的對襟外衣,衣服長到膝蓋,一年四季光着腳。男子經常用一根帶子紮在腰間,腰帶的正中間有一顆圓形的帶扣。男女都梳着髮髻,中間用一根帶子把髮髻繫緊,男子的髮髻梳在頭頂,而婦女的髮髻則拖於腦後。古滇人居住的房屋是用竹木建造而成的,屋的頂部呈馬鞍形狀,屋子上下分作兩層,上層三面有欄杆,是人的住所,下層是用來餵養牲畜的地方,下層正面有一架獨木寬梯直通上層。這種房屋被叫做“幹欄”式建築,這種建築,西南地區一些少數民族沿用至今。

從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農業是古滇國賴以生存的主要的'經濟基礎。滇人們普遍使用鋤、鐮、斧等農具從事農業生產,這些農具大都是用青銅器製造而成的。水稻是滇池地區主要的農作物。當時犁還沒有傳入滇池地區,自然人們也不知道用牛耕田。婦女在耕鋤農田時是主要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還要伴隨着一系列的宗教儀式活動。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貯貝器蓋面和銅飾上,鑄有“祈年”、“播種”、“孕育”、“報祭”等盛大的祭祀活動場面,這些都是與農業生產緊密相連的。這些宗教儀式活動主要由貴族中的婦女來主持。古滇國的農業還處在一種原始的耕鋤農業階段

古滇國依山傍水,平野肥沃,因此它的畜牧業比較發達。從出土的青銅器上的圖像可以看出,古滇國的主要家禽家畜有豬、羊、牛、馬、狗和雞,放牧主要由男子來承擔,在很多青銅器上都刻有男人帶犬或執鞭放牧的情景。捕魚也是滇人的生活來源之一,在出上的青銅器上,魚的形象屢見不鮮,在一件貯貝器上,還有 一個人懷抱着一條大魚好像要出售的鑄像。除此而外,在出土的文物中表現狩獵活動的圖像很多,但狩獵在滇人的經濟生活中佔有很次要的位置。從圖像上看,狩獵者多數是貴族男子,對於他們來說,狩獵只是一種娛樂活動,但平民狩獵主要是爲了補充生活的來源。

在古滇國,手工業較爲發達,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包括青銅鑄造、礦冶、玉石器製造、紡織、金銀器、製陶、漆器和皮革等等。古滇國的青銅器鑄造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中,大部分都是用青銅器鑄造而成的,這些青銅器上顯示的各種人畜鳥獸、娛樂祀典,圖像清晰,花紋精美,比例均勻,形態逼真,具有獨特的風格。紡織是古滇國婦女基本的手工生產活動,在晉寧石寨山出上的文物中記載了奴隸紡織的場面。當時是用腰機織布,用紡輪紡線,一個身材高大、遍體鎏金的女奴隸主坐在榻上,監視着女奴隸們勞動,在她的下面有1人持棒聽候吩咐,有2人手捧着托盤和布匹,另外9人在織機旁邊捻線、織布、磨光、驗看……,再現了2000多年以前,古滇國紡織生產的全過程。

古滇國的商業活動十分頻繁,當時人們交換的主要媒介是貝和牛,人們利用“趕街子”的方式來交換剩餘產品,這在石寨山出土的貯貝器蓋上雕鑄的殺人場面中有所反映。在表現殺人的場面裏,也表現了進行貿易交換的情景: 有一些婦女手拿着籮筐席地而坐,有的頭頂籮筐漫步而行,有的好像在向拿籮筐的人索取物品,也有的懷抱大魚來往其間。古滇國不侷限於自己內部的集市貿易,而且還同外地進行貿易往來。石寨山文物中一些銅鏡、弩機等就是由內地轉入的商品。古滇國在對外貿易中,常常把奴隸作爲商品向外輸出,因此,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常常看到“滇僮”這一名詞。

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材料表明,生活在2000 多年以前古滇國的“椎髻”民族,已處於奴隸制的發展階段,在這個社會中,貴族、平民和奴隸構成了嚴格的等級階層。西漢武帝元封二年 (公元前109年),漢王朝征服滇王國,以滇池地區爲中心,正式設立了益州郡, “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不久,古滇王國便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然而,古滇族創造的絢麗多采的青銅文化,卻是一份寶貴的歷史遺產,與世長存。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