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讀張曉風散文有感

讀張曉風散文有感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接觸張曉風的散文,還是因爲兒子,他在人大附中讀書時,語文老師要求擴展閱讀的書中就有《張曉風散文集》。張曉風是"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有人稱其散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是不是這樣的文字才配讚美她的文筆呢?我讀她的作品,最大的感觸就是無論是什麼,經她的筆潤過之後,就會與衆不同。

讀張曉風散文有感

記得有一篇《炎涼》,一張竹蓆會在她的筆下變得又有質感,又有溫度,結尾處更是緩緩道來"讓席子在該鋪開的時候鋪開,在該收卷的時候收卷,炎涼本來就是半點不由人的。"

她本身也是老師,上課講小說,會突然停下來問學生:

"愛的反面是什麼?"

大部分同學大聲的回答是"恨"。

但經她場景回放地解釋之後,"恨也是一種容易疲倦的情感。",學生會理解"所以說,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嗎?但她理解學生"只因太年輕啊!"

這次暑假回來,毫不猶豫地又借了一本《張曉風散文精選集》,第一篇《傳說中的寶石》就電到了我。爲什麼她總能從平凡小事中捕捉到靈感,娓娓繪出另一種風景來。文中她談到去韓國慶州土含山佛國寺觀日出。"石窟庵菩薩"的奇景是太陽可將菩薩額頭的寶石折射出萬道光華,可是寶石早就失竊了。文章最後她寫到"如果清晨時分,我面對太陽站立,那麼,我臉上那平靜的雙瞳也會因日出而幻化爲光輝流爍的稀世黑晶寶石??我於是憬悟道自身的莊嚴燦美,原來尤勝在深山蓮花座上跌坐的石佛。"

閱畢,頓時眼前一亮,沐浴其中,感覺真的會營養精神。

讀了她的文字會覺得人生怎麼過,都是恰到好處的。有一篇文章《浪擲》,特別有共鳴。我們有新生研討課,第一節課上是自我介紹,讓同學們相互瞭解。正是她提到的有一類說:"我從前愛玩,不太用功,從現在起,我想要好好讀點書",另一類說:"我從前只知道讀書,從現在起我要好好參加些社團??。"兩者都有輕微的追悔和遺憾,想到國內的孩子讀大學前,除了要完成課上的作業,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而國外的孩子三點多就下課了,學到的東西在我們看來少的可憐。那又怎樣?因爲青春是一場"無論做什麼都覺得是浪擲"的憾意,反過來想,因爲你或讀書或玩,或打遊戲,恰恰好是另一個人嘆氣說他遺憾沒有做成的。如此說來人生不是活給別人看的,是要自己開心。小孩子比大人更懂聽從自己的內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大人看在眼裏心急如焚,"你現在不努力,將來如何立足?"

是這樣的嗎?孩子心裏想的可是"玩完再說!"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夢想,或大或小,真正有夢想的人會有計劃的朝着自己的目標努力,沒有人可以阻擋。家長能做的就是提供一個平臺,如果不能提供,最起碼是精神上的支持,而不是言語上的打擊和阻撓!

以前,我是不喜歡讀散文的。我總認爲,散文就是用盡華麗的辭藻把一個事物形容得十分生動、優美,令人對作者的語言功底嘖嘖稱讚,可讀完了之後,就是不知道作者在說什麼。我慶幸因爲我一時的心血來潮買下了這本書,才明白我對散文的認識實在太狹隘了。

張曉風用她那細膩、真摯、充滿溫情的語言化爲一陣陣帶着花香的清風爲我吹走了夏日的悶熱和煩躁,心靈從而獲得久違的平靜。

打開《張曉風散文集》,第一篇《到山中去》和第二篇《地毯的那一端》是張曉風寫給她的丈夫德寫的兩封信。

《到山中去》讓我總想到山中去嗅嗅山的氣息,也想如張曉風所說乾脆“着一身寬袍,好兜兩袖素馨回去”。在讀到“在外雙溪住了五年多,從來不知道內雙溪什麼樣子”,“直到前些天,有朋友到那邊漫遊歸來,我才知道原來山的那邊還有山”,讓我不禁想化用一句經典臺詞:“人生最痛苦的事,不是你沒有到過山中去,而是山就在你身邊,你卻沒有發現。”我讀着張曉風筆下的內雙溪,像在欣賞一幅精彩至極、驚喜不斷的山水畫。不、陽光溫和、瀑布飛瀉、水聲澎湃、浪花擊石、蘆草雜生、鮮花沾露、溪水潺潺、落葉隨波、風聲如濤、稻香撲人。

你知道如何聽風嗎?

那樣細小而微妙的觸覺,那樣通透淋漓的視覺,那樣百味雜陳的嗅覺,讀張曉風散文1000字。你幾乎以爲它從不存在。但就當你雙目空洞不知道未來如何時,就當你忙忙碌碌時間飛逝時,就當你爲過去黯然神傷時。風,就這樣出其不意的飄來,仔細聆聽,它吹落了沉積的塵埃,它吹來了盎然的暖意。

聽風,感激平時被忽略的微小。

她會爲家門口偶然出現童年的吃食而歡欣鼓舞,她會將所有的往來信件整整齊齊地收好細細品味,她會將所有微不足道卻充滿回憶的物件收集起來。她留意別人不在乎的東西:高大龍柏下的扁柏,它也許是那麼謙遜,又或許根本不是謙遜,只是不知道龍柏的存在罷了。而偉大與謙遜又有什麼區別呢?敢於在戲曲巨匠前說出自己對戲曲的理解的車伕,她感受到了他的自信與偉大。

快節奏的生活麻木的安排,無形地遮住了我們的眼睛。我們只知道按部就班,如精密的鐘表般規劃着自己的時間,卻忘記了身邊的轉瞬即逝感動。

聽風,感受最純淨的心聲。

風本純淨,只是它太過於透明,以至於透過它看到的有絢爛,亦有骯髒。

不過是十級颱風,在她眼中卻如世界末日般天崩地裂。劫後,她看到了不幸去世的人們曾經和她像親兄弟一般,她聽到了女童的琴音悲愴中卻暗含希冀,她發現她是如此幸運,上帝原本可以不賜予她如此美妙的生活,太陽每日的閃耀並不需要人們爲之付出一分一釐,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原本都可以以更不如意的姿態呈現在你面前。如此通透,將世俗的不堪與醜陋反襯得淋漓精緻。

她的文字讓我豁然開朗,原來筆尖上的文字,竟可以如此真實地“我以我手寫我心”回想起以前的文章,非拼搏樂觀人生無以成文章,而心靈中最原始最細枝末節的觸動卻容易被我忽略。

更有甚者,如今網絡、報刊各式媒體,爲賺取點擊率吸引他人眼球,不惜誇大甚至編造污言穢語,譁衆取寵。而我們的讀者,又有多久沒能靜心安坐,輕捧一本如風的散文集,洗滌自己呢?

聽風,品嚐人生百味欣賞絢麗多姿。

聽風不需要正襟危坐,字字如箭會讓人感到芒刺在背。當然也不能懶散而臥讀,刻意而爲的慵懶讓人昏昏欲睡。

如禪坐一般尊崇嚴肅,心境卻像風一般四處飄散。春風暖而潤,綠色的田野上織滿生機;夏風熾而烈,驕陽下萬物昂頭生長;秋風燥而實,沉甸的積累滿綴枝頭;冬風凜而銳,玉雪預示着來年的豐瑞。

她是張曉風,吹過了春夏秋冬,輕釦着你我的心絃。

張曉風是中國臺灣散文名家,現任臺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在方塊字的藝術世界裏,她多方出擊:她的小說《潘渡娜》是當代華文世界最早的現代科幻小說;她的戲劇被列爲經典,在全國各地上演;她的雜文早在《野火》之前就已對權威與陋俗作不羈挑戰;而她的散文則屢獲各種大獎,並已選入兩岸學生國文課本,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我並不十分喜歡散文,但獨獨對張曉風的散文情有獨鍾。她的散文意蘊豐厚、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又敘述自然、沖淡寧靜,文辭如水、一筆如舟,引領人們漸漸劃入一條條美麗水域。1981年,余光中先生爲該書作序,稱她爲“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將之列爲“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將文言句法、西式句法、話本戲文熔於一爐。這是多麼高的讚揚!

在我看來,張曉風不僅是一位資深教授,更是一位對萬物有情的女子。她不僅有秀健的筆風,更有一顆熱愛身邊事物的心靈。如在《我喜歡》一文中,冬天的陽光、窄窄的山徑、油油亮亮的稻田、夏日的永晝、滿山蘆葦這些極爲平常的景色,經過她的解讀、經過她的詮釋,竟變成了“原始而純樸的意象”“通向天堂的道路”“集許多翠禽的羽毛織成的毯子”“舒服的包廂”“美而孤立的意境”,無不煥發出奇異的色彩,無不釋放出耀眼的光芒,令人讀後心曠神怡,不由得與她產生了共鳴。怪不得有人稱讚她的文章“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她不僅熱愛自然景物,更熱愛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在《種種可愛》一文中提到的賣牛肉麪短小精悍的廣告詞、出租車司機充滿善意的一個小舉動、隔壁鄰居上供的洋芋沙拉、店員富有哲理的一句話……這些平常人平常事都被熱愛生活的她盡收眼底,並從中品出了生活中的種種可愛。

有人說,她是從純淨的少女情懷起步,步下紅毯,穿越醜惡,見證僞善,最終成就了悲憫大愛。正是對世間萬物的愛,讓生活中的景色與事物通過她的思想、她的手,在她的筆下流淌出優美動人卻又恍若出世的汩汩文思。讀她的散文,會使你感覺到一股清新之風,似遠離喧囂,駕着一葉扁舟去尋覓一個塵世之中安靜的角落。其實只是心在平靜中靜靜流淌,流淌出一字字一句句的沁人心脾的馨香。這就是傳說中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吧!

一聲聲發自內心深處的低吟淺唱,不知叩開了多少人浮躁的心門……

懷不世之絕技,日高於頂,不肯在凡夫俗子身上浪費一絲一毫美,當然,也沒什麼不對。但肯起身爲風雪中行來的人奉一杯綠茶,看着對方由僵冷舒活起來,不更感人——只是,前者的境界是絕美的藝術,後者便是悲憫淑世之情了。——題記

曾在張曉風,張先生的書中看到這樣一則笑話“有個茶癡,極講究喝茶,二十年過去了。有一天,大雪,他瀹水泡茶,茶香滿門,門外有個樵夫叩門求茶,茶癡大喜,立刻奉上香茗,樵夫連連叫好,茶癡問他好在何處,他答道,我剛纔快要凍僵了,茶滾燙滾燙的,一喝下去,人就暖和了。”我想,那茶癡聽聞後定當在樵夫面前急跳腳。美的確是珍貴的,可是任何人不一定都有鑑賞美的能力。但那些懷有不世之絕技的人又爲何不願意在“凡夫俗子”當中浪費精力呢?眼高與人,不願與常人生活,難道這就是正確的選擇麼?我想改變這個荒謬的故事,我想讓茶癡善待樵夫,供他喝飲,成爲寒風中的暖陽,讓結局變得豐滿,爲結局畫上一個圓潤的句號。儘管自己懷有絕技卻仍能慈善地給予他人。這纔是高貴,比起那些自恃強大,目中無人的的人而言,這種高貴更精神。

合上書,我對施捨一詞又有了新的領悟。

大年初一,我要到外婆家拜年。因此,我便早早的在公交車站上等車。雖是清晨,但是坐車的人卻很多,突然,在人山人海的公交車站上擠進了一位身材傴僂、;兩鬢斑白的環衛工人。啊,那是一張怎樣的臉:蠟黃的皮膚,塌陷的鼻樑,彎曲的身子。大家都不自覺的'往其他地方靠,眼中還不時流露出鄙夷的神態。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只剩下幾個人和那個環衛工人。由於無聊,我突然注意到了他再不斷地嚥唾沫。看到這,我斷定他是口渴了,而我也正巧有一瓶礦泉水,可是身份的巨大差異,令我難以開口,但良心上的譴責卻猶如大海般不斷衝擊我的靈魂。許久,我才走上去微微顫顫的遞給他:“爺爺…..您…..喝水”他在原地愣了好久,終於擡起頭,看見了我。雙眼中佈滿了難以置信。“謝謝”一道如蚊蟲般微弱的聲音傳來。許久,又是一片寂靜。此時,我看到的不是周圍人的詫異,而是老人眼中久違的感動。此時無聲勝有聲。

原來,施捨並不高貴,只是因爲稀少罷了

半個學期已經過去,手中的這本散文集也已大致讀完,約有兩百頁的一本書籍卻是收錄了作者辛勤筆耕揮灑的數十篇散文經典。而我從初讀時的柔情有感,也演變到了最後的鏗鏘懷思。

她總是極爲樂觀的,說的出:“日子是美麗輝亮的,我愛的是日子的本身;如果日子是黯淡難熬的,我感激的是:‘我竟有那麼完好的健康能以承受這一切。’”這樣的話。或許她研讀過道家的着作,又或許是她生來便有感於相對,用巧思辯解着無奈的生活。

聽聞她近年來罹患腸癌,卻仍能以孫悟空自比:“當孫悟空和妖精打架時,如果大叫妖精的名字,妖精便會自卑地逃走。當知道身體的對手是誰,對手也會逃走。”這是怎樣的豁達,讓那些身心俱受限於病痛的人們情何以堪。張曉風的面容也給予我了一種滄桑磨礪之後看遍萬物的灑脫,書卷的沉澱會有一種質的改變,和藹而又親近。

她是柔情的。在徐學先生爲她撰寫的序中不乏有對萬物懷思懷情的句子。她似乎柔的似水,一點一滴的滲入生活的每處細節,期冀於爲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編篡自傳,讚美與萬物,專爲那些被人所忽視的鳴屈叫冤,卻從沒有無病呻吟,矯揉造作。那只是一種有感而發。

她是豪邁的。在我所讀的這本書中最偏愛的是那篇《杜鵑之箋註》,其他的文章皆好,卻獨獨這篇帶給了我悽烈之感。從那之後刺目的明紅帶給我的便是一種悽豔與不屈。張曉風專擅於以小見大,可隱於其後的卻是一種大的構思。她能夠用短短百字便從風衣寫到了浩瀚的風,乃至天地,卻又能夠在最後不着痕跡的回到風衣,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我無法企及的功力,以至她的自信與遣文造字。

她的文章給予了我她內心的縮影。她文章中的話,有我曾經想到過的,也有沒想過的,可她卻一一羅列出來供我們思考,有時候我欽服於她的大方,給予了我許多的收穫。用她的樂觀,柔情,豪邁乃至包容去接受這個世界如何?這個世界需要禮讚,人生需要希冀,讓這本書成爲我的晨曦,帶着無盡的感懷去迎面明天吧。

颯爽的秋風徐徐吹來,金黃的落葉翩翩起舞,在這如詩如畫的秋天,我讀了一本同樣如詩如畫的書,那就是《張曉風散文》。

張曉風的語言清新雋永,善於從小事中寫出深刻的哲理,《瑕》就是這樣一篇發人深思,引人聯想的好文章。文中她回憶自己曾買來一串很便宜但有瑕疵的項鍊,手中這串項鍊引發作者的思緒,轉而用精煉的文字準確而詳盡地道出了對“瑕”的理解。

生活中,能把自身的瑕疵像這串項鍊般坦然相呈的人不多,人們往往是不遺餘力地精心掩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而如果我們正視自己的這些瑕疵並坦然接受,這些瑕疵也就不算什麼瑕疵了。因爲只有認識到缺點纔可能加以改正,你越是去掩蓋,它就越明顯。一個人之所以可愛,正是因爲他能看到自己的缺點而不遮不掩。完美是難以冀求的,但在“完美”和“可愛”之間,人們更喜歡後者。

完美到極致就喪失了個性,變得千篇一律,而所謂的“瑕疵”卻可以體現出你的特性。誰能沒有一點小瑕疵呢?正是這些小瑕疵裝點了我們的生活。朋友之間如果不知道對方小小的缺點並以此打趣,友誼也許會黯淡許多。

豹的皮毛上有大大小小的斑點,誰說它的毛皮不漂亮?溪水浸着泥沙、石塊,誰說它的水質不純淨?曇花開放轉瞬即逝,誰說它的姿態不美麗?太陽表面有黑子,誰說它的光芒不耀眼?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有瑕疵,既然完美是難以冀求的,那麼,就讓我們直面瑕疵,直麪人生吧!

“生命中的好東西往往如此,極便宜又極耐用。”“我喜歡相信他的話,我喜歡想象和他一同跨入永恆。”“我喜歡活着,生命是如此充滿了愉悅。”“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張曉風說。

我看過許多散文,但曉風的文字卻深深震撼着我。她的感情細膩而純淨,世間萬物在她眼裏,永遠都是美好的;她的愛是一種執着與堅毅的愛;她的同情是一種無私與綿遠的同情;她的力量是一種收斂自如的光芒。感謝她的純樸與乾淨,淨化着這混沌的世界及污濁的人心。

有人擁有權力,有人擁有學識,有人擁有錢財,有人擁有快樂。你可曾想過,自己到底擁有什麼?有得到就會有失去,到底有什麼永遠屬於我們?當然是親情。有人抱怨自己錯過太多,並不是所有好事都會讓我們碰上,哥倫布去新大陸沒帶我同行,莎士比亞《李爾王》的首演我沒接到招待券……被錯過的,可多着呢,這些又算得了什麼呢?

世界萬物都有它的名字,每一個名字都是美好的,都值得我們尊敬。

不知名就是不經心。每次問名,就像一小段人生,去了哪兒,幹了什麼,吃了什麼,在那裏留下了哪些痕跡,它又在回憶中佔了多大的地方。人生一世,問的都是美好的名字,一樣好吃的菜餚,一塊紅得半透明的石頭,一座山,一種衣料,一朵花,一條魚……

就算是鬥爭,也要知道對方的名字,既不可以贏得不清不楚,也不可以輸得不明不白。

問名者只是一個與萬物深深契情的人。

自始至終,曉風是一個喜歡問名的人。

我也是。

今年開學後,我已升入初中,是一名中學生了。老師爲了開闊我們的知識面,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而推薦我們多讀些課外書,《張曉風散文精選》便是其中一本。

我本來是不愛讀書的,但爲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便把書放在我的枕頭邊,每天做完所有功課洗漱完畢後,躺在牀上,睡前至少讀十分鐘,且稱做睡前閱讀吧!

開頭讀了幾篇,只覺得作者有時說下自己的威慨,有時說下自己的心情,有時說點日常小事,即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無面目清晰的人物,所以覺得很無聊。散文,是讀過就散了的文?也所以會讀書的時候,眼睛看着文字,手指翻着頁碼,腦海中卻在想着那個英語單詞是怎麼拼的,那道數學方程式列的對不對……真是書從眼前過,文未留心中。

那是一個週六的午後,天已深秋,室外的溫度已很低了,偏又淅淅瀝瀝下着雨;我感冒了,頭昏昏沉沉的有點痛,便決定暫且拋開作業,躺在牀上休息一下。睡不着,我便把這本散文又拿起來讀開了。

隨手翻開,恰好是一篇《雨天的書》,說的是作者寫給一位未曾謀面而已然逝去的一位朋友的信。“我不知道,天爲什麼無端落起雨來了。薄薄的水霧把山和樹隔到更遠的地方去,我的窗外遂只剩下一片遼闊和的空茫了。”“雨仍下着,淡淡的哀愁在雨中飄零。遙想你墓地上的草早該綠透了,但今年春天你卻沒有看見。

想象中有一朵白色的小花開在你的墳頭,透明而蒼白,在雨中幽幽地抽泣”我彷彿能清晰的體會到作者那淡淡的哀愁,那對逝者深深的思念與遺憾!我的心靈深處突然有了輕柔的觸動。接着是《戈壁行腳》,作者戈壁旅行,碎石灘渺遠孤絕,四顧茫然若失,人於自然中是那樣的渺小……不知不覺中,被作者時而細膩時而毫放的文筆所吸引,一口氣讀了下去,竟拂去了煩躁的心情,讓人忍不住輕籲出一口濁氣。

《張曉風散文》,要陪伴我許多年了!

生活就像一幅充滿詩意的畫,只有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能體會到生活中的美。

老師讓我們讀張曉風的散文,她的文章敘述了她的酸甜苦辣,其中,令我記憶深刻的一篇是——《我喜歡》。

作者從身邊的小事述說了她喜歡的事物。如:喜歡冬天的陽光,喜歡在春風中踏過窄窄的山徑,喜歡夏日的永晝……身邊的一切對她來說都是美好的。張曉風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她對生活充滿樂趣。

于丹老師曾說過:“在三鍋開水裏,扔一個生雞蛋,一根生胡蘿蔔和一把幹茶葉,你會發現生雞蛋被煮熟,變得硬梆梆的,我們生活裏有些只固守着自己的內心,不肯融合的人,他們最後會變得裏裏外外鐵石心腸,這就是被生活煮硬的人。第二鍋裏的胡蘿蔔呢,經過煎熬煮的軟塌塌的,成了一團胡蘿蔔泥,這就是被生活煮軟的人,可是第三鍋裏的茶葉呢,他在沸騰中自己舒展了,豐美了,滋潤了,他把無色無味的水,改變成了一鍋香茶,它在煎熬裏,放全了自己,它也把它的美,愛和力量,傳遞出去,改變了社會和別人。”

生活就似一根苦瓜,只要懂得品味生活的人,就品嚐得出苦瓜中的“甜”。但一些覺得苦,而不敢於嘗試的人,他們就品嚐不到苦瓜中的“甜”。我們滿懷熱血面對生活,生活也同樣會給予你其中的樂趣。所以,我們要熱愛生活,懂得發現生活中的美,美就在我們生邊!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