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中國文化傳統禮儀

中國文化傳統禮儀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文化傳統禮儀,中國是禮儀之邦、君子之國,有着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的禮儀,我們的先人也同樣講究語言美,禮儀從古至今都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小編整理了中國文化傳統禮儀。

中國文化傳統禮儀1

古代稱謂

中國號稱文明古國,世人譽之爲禮儀之邦、君子之國,即使是在脣槍舌劍的論戰中,我們的先人也同樣講究語言美。《禮記·少儀》道:“言語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說,對人說話要尊敬、和氣,談吐文雅。

現在我們稱呼對方的代詞只有“你”和“您”,而古代,雖然有“汝,爾、若、而、乃”等好幾個稱法,但是他們無論對長輩、平輩說話時,從來不用這些詞,認爲如此稱呼不禮貌。古人有多種多樣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數種。

1、用“道德高尚”的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爲“子、夫子、先生”等等。

2、從輩份上尊稱對方,如稱人爲“父老、父、丈人、母、媼、老伯”等。

3、稱對方的字、號。

4、稱對方的身份時加上“賢、尊、高”等字眼。如“賢侄”、“賢婿”等。

5、用對方的部下來代稱對方,表示由於尊敬的緣故,不敢直接指呼對方。例如,“陛下”代稱帝王;“殿下”代稱皇后、太子;“閣下”、“足下”等代稱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我”以外,還有“餘、吾、予、朕、臺、卯”等。但古人對長輩或平輩說話時,也不用他們而是毫無例外地用謙稱。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聰明”的說法來稱呼自己。如自稱“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輩份低”的說法來稱自己。例如自稱“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賤”的說法來稱呼。例如自稱“臣、僕、在下、賤子、牛馬、自己下走”等等。

4、稱自己的身份、職務,有時還加上“卑、小、貧”等字眼。例如自稱“弟子、學生、小生、貧僧、卑吏、卑職”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稱“丘”。

古人的禮貌語言還表現在:凡是說到與對方有關的行爲、人物、事情、物品時,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說法,例如:

稱別人的姓、名和字爲“貴姓、大名、尊諱、尊字”等。

稱別人年齡爲“貴庚、尊庚、芳齡、高壽”等。

稱別人的住處爲“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等。

稱別人的神態、相貌爲“風采”等。

稱別人的身體爲“玉體”等。

稱別人的親屬去世爲“作故人、謝賓客、仙遊”等。

同樣地,說到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物時,也一律採用謙虛的說法。例如:

稱自己的妻子爲“賤內、拙荊”。

稱自己的孩子爲“賤息、犬子”。

稱自己的朋友爲“敝友”。

稱自己的事情爲“賤事”。

稱自己的意見爲“愚見、愚計”。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別人詢問叫“拜問”。

回答別人稱“上報”等等。

古漢語中還有一類很突出的詞,叫“謙敬副詞”。例如“蒙、竊、幸、猥、辱、敬、惠、謹”等等。

這些謙敬副詞,和上面所談的尊稱、謙稱以及委婉語、諱飾語等等,都是我國古代的禮貌語言,體現了我國古代語言美的優良傳統。

交友稱謂

人總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來,對交什麼性質的朋友,都有明確的稱謂。

忘年交:打破年齡、輩份的差異而結爲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跡的缺欠或醜陋,結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義之交,即在道義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無所違逆。

刎頸交:指友誼深摯,可以同生死,共患難。

貧賤交:窮困潦倒時結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沒有作官而結交。

患難之交:同經磨練而成爲朋友。

至交:友誼最深的朋友。

世交:稱世誼、世好,泛指兩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舊、舊交、故人,泛指有舊的交情。

中國文化傳統禮儀

一面之交:僅僅相識,但不甚瞭解。

市道交:古時以做買賣的手段結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義,後稱小人之交。

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令坦、令倩):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令閫、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喬梓:稱人父子。

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令侄:稱人侄兒。

賢契:稱自己的學生。

高足:稱別人的學生。

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家君):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稱自己的弟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內人(內子、內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兒、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詞

請:有求於對方。

請問:請求對方解答問題。

賜教:請人給予指教。

高見(高論):稱對方的看法,見解。

貴姓(尊姓)大名:詢問對方姓中。

貴庚(芳齡):詢問對方年齡。

高壽(高齡)用於問老年人的年齡。

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稱對方的住處。

拜望:探望。

拜訪:訪問。

拜託:託人辦事。

拜辭:告別。

敬請:恭敬地請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臨:客人到來。

光顧(惠顧):商店歡迎顧客前來。

晚安:晚上道別。

奉陪:陪伴。(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的用“奉字”)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告:告訴。

奉勸:勸告。

奉養:侍奉和贍養(尊親)。

恭喜:祝賀對方已經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贈人時用此辭,表示請對方指教。

斧正(指正):請人對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中國文化傳統禮儀2

拱手禮

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後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視距離遠近,可高,不能低於胸。

日常相見禮,送別禮。

揖禮

在胸前抱手,輕於抱拳,重於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於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

一拜禮

(拜禮)

展臂,至胸前合,攏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用於初相見,敬長上,行家禮。只行一個。

常規大禮。

兩拜禮

(再拜禮)

展臂,至面部前,攏手。躬身(45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用於向長上行大禮。一般行一個,叫“拜”。最多行兩個,叫“再拜”。

三拜禮

(再拜額手禮)

立定,挺身,莊重。

“雙手附心。”雙手附在胸腹之間,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疊並,兩肘與手成直線。雙手錶示“與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剛健,大恆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載,大包容,大豐富,大付出。兩德兼備而各有顯。顯德可以因時因境而變化。

“高揖。”雙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額頭前方,兩臂伸直。

“行禮(拜)。”頭、頸、手臂皆不動,腰部下躬,深躬(90度)。

“興。”起身,雙手升至額前。

“再行禮(再拜)。”

“興。”

“額手。”雙手貼向額頭,再推出。

“三行禮(三拜)。”

“興。”

“禮成。”雙手復位,至胸腹間。

用於敬天地祖先先師,特定場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禮。

中國文化傳統禮儀 第2張

用於集體行大禮。

大禮站着行要行三個,叫“再拜額手”,相當於古代的“再拜稽首”。

叩首禮

古人因爲席地坐在小腿和腳後跟上,叫“踞”、“正坐”,行這個大禮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禮是“再拜叩首禮”。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離開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來。先行拜禮,行兩個。拜禮的動作是,雙手在額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隨手臂前傾。行第三個禮時,兩手下行,分開,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貼在側前方地面上,額頭叩至地面。第三個禮儀動作也可以雙手不分開,額頭叩至手心。這三個禮儀動作表示越來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個叩首禮。站着行就是“再拜額手禮”和“額手禮”。三,表示多,再多也還是三。

只用於特定大禮,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場合敬先師,特定場合敬親生父母輩祖輩,結婚那一天夫妻對拜。不可以隨便行。隨便行是褻瀆禮儀,褻瀆對方。

執手禮

雙手平伸並出,晚輩手心向下,長輩手心向上,長輩握住晚輩的手。長輩可以坐着,執晚輩之手。

家庭禮儀。結婚時夫妻禮儀。

交手禮

僅用於生向孔夫子行拜師禮時,師代孔夫子還禮。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這個還禮動作。雙手在胸前交叉疊並,推出,平示。

師不能隨便還這個禮。

鞠躬禮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頷首、躬身,長者用於還禮。

附手禮

雙手附胸腹間,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禮前站姿,升國旗站姿。表示誠意正心。

握手、揮手、擺手、招手、擁抱、起身、鼓掌、點頭、躬身、應答、微笑、示請、示讓,也是禮儀,屬於“儀”、“貌”的範疇。

以上禮儀動作看似複雜,而平常只用朋友間平等對等的拱手禮和敬長的一拜禮。對方怎麼行,自己怎麼還,很簡單。

禮的規則是有來有往,雙向對等、有序有位。對方行禮,必須還禮。無論地位多高,輩份多長,都要還禮,否則就是失禮和無禮。應答、點頭、躬身,都是還禮。

給天地祖先先師行禮,天地祖先先師不還禮。因爲他們一直在對我們“施禮”,我們只是在還禮,報答。

禮儀動作根據禮儀的兩個基本價值規則和禮義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規範。禮儀動作可以有變化。各地文化、風俗、習慣不同,禮儀動作也有差異。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區別,才能適宜。日本、韓國、其它儒教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保留有儒教文化傳統,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脈。按自己的傳統行禮,這樣就有別有位了,適宜了。中國大陸地區,禮儀被君權弄到極端,如今業已中斷,要回到周禮的本原,結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禮儀,接通古今中外。各地實行起來還可以有差別。

新禮繼承古禮,禮儀動作拉開人的距離,使互敬。同時發展變化,順應人心,拉近人的距離,增加“執手”禮,使互愛。通兩得中合宜。

禮儀動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剛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貴。行禮人乾坤合德。

總結

禮的內在規則:施報雙向,平等對等,有序有位。

禮的功用是:禮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聖。禮生之敬,可移於工作、學習、待人,敬業、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人失去了禮儀、儀式,也就沒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祖先的禮儀動作,先使人生敬。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

升人品,提國格,非禮不能。

禮以直道爲中,兼行重道,兼行恕道。

施(始)的規則:卑己尊人,行敬讓之道。

報的規則:以直道相報,來而有往,投桃報李。可以重報,投我木桃,報以瓊瑤。不可以反報,不可以輕報,不可以不報。

知禮者知理,有禮者有理,合禮就是合理。

禮自心生,禮由己發。

“克己”與“由己”相結合。“復禮”與“爲仁”相結合。

子曰:“克己復禮爲仁。”

子曰:“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中國文化傳統禮儀3

除了偶然的自言自語,話通常還是說給別人聽的,所以話一說出來就要對別人甚至對社會產生影響,同時也給別人提供了對你作出評價的重要依據,可見說話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決不能等閒視之。因此佛教倡導的修學十種善業中,就有四種講的是口業,這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類似的觀點,在我國的儒家學說和西方的基 督教教義中,都有很詳細的論述。最有代表性的自然莫過於《孔子家語》中所說的金人了,他的嘴巴上粘着三道封條,因此被孔子贊爲:“此古之慎言人也”。

有些人因爲口不設遮欄而變得淺薄。語言是表達思想和意願的工具,因此人總是要說話的。即使是面壁的高僧,也有說話的時候。賈島驢背上的“推”“敲”,終成文史上的佳話。思想須經深思熟慮方能深邃,語言須經千錘百煉方能驚人。而淺薄之人,思想必多平庸,語言亦必寡味。

一般人言語不慎,其影響還不致太大,但是如果負有一定的責任,甚或負有領導一個地區和部門的大責任,說話就應該更加謹慎,做到三思而後言了。因說話不慎而誤國誤民,甚至遭滅國之禍的事例,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亂之所生,則言語以爲階。”這話早在《周易》上就寫得明明白白。須知“一言成屙”,話既說出來,要挽回是很難很難的。

語從心出。言語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流露。俗話說,什麼人說什麼話,這是一點不錯的。有些人爲了把他的內心世界掩蓋起來,說話時確實經過了反覆的盤算,但是絕難做到一點不露痕跡。所以要做到慎言,必須首先要做到心地純正,胸懷坦蕩,實事求是,與人爲善,這是很不容易的,按佛教的要求,這是要經過長時間的修學才能完成的。一個以損人爲目的的小人,是永遠也無法做得到的,因爲如果做到了,他就必然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而遠離小人的劣質了。

慎言並不一定就非要像孔子要求的那樣,在嘴巴上粘上三道封條,真要是那樣,就是無言了。無言之人,或者言語極少之人,也許能使人一時的感到莫測高深,但反映一個人本質的東西,雖然要察其言,但更重要的還是要觀其行。所以時間長了,就是你真能做到一言不發,但總不能一事不做,你的學識的深淺、人品的優劣,還是要從你的所作所爲中暴露出來的。妙論精言,雖然不以多爲貴,但只要言得其宜,雖萬言又有何妨!

然而,儘管如此,我們仍然要提倡慎言。在談論正事時,要言簡意賅,在逸興閒談時,切忌蜚短流長。正如荀子所說:“凡流言、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訴、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口業乃善業不可分割的組成,修好口業,善業自成了一半,所以能做到慎言的人,必是一個有理性的人、有道德的人、有修養的人、受人稱讚和尊敬的人。

中國傳統禮儀習俗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這裏的“禮”包含了禮制的精神原則與禮儀行爲兩大部分,禮義是禮制的精神核心,禮儀制度是禮義精神的外在表現,二者關係密切。這裏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禮儀擇要介紹:

行走之禮

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見面之禮

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爲“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爲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着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入坐之禮

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爲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爲尊,即貴客坐西 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儘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儘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中國文化傳統禮儀 第3張

飲食之禮

飲食禮儀在中國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爲“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爲“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嚐”。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拜賀慶弔之禮

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弔中有許多儀禮俗規。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弔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着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並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小孩長大成人時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社會稱爲冠笄之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事務的資格。女子15歲行綰髮加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現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週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青年人的成年意識。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會十分看重。婚禮有六道程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宋代簡化爲納采、納幣、親迎三禮。婚禮的高潮在親迎,新郎要到女家親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之後入洞房,行結髮禮與合巹禮。大婚之日,親友紛紛前來恭賀,主人要大宴賓客。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後開始舉行。生日那天有慶生儀式,親友送壽禮致賀。最後一道人生儀禮是喪禮,誰也逃脫不了。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達。人死於正命,是白喜事。親戚朋友都來弔唁熱鬧。爲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輓聯、挽幛或禮品、禮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入殮安葬。拜賀慶弔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的氣象。

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若要好,大敬小”。並且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或僅爲禮儀性的表示,而是要有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禮節就成爲了虛套,這就不符合的禮義標準。禮俗中誠敬謙讓,和衆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當然現在我們對禮俗的繼承是一個複雜問題,需認真辨析,擇善而從。

傳統禮儀:最具中國味的拱手禮

拱手禮也叫作揖禮。這個禮既能表達晨報對您的感謝和尊敬,也是咱們中華的見面禮儀,有着濃濃的中國特色和人情味兒。

拱手禮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採用了。古人通過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國人是講究以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來表現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喜歡肉體親近。這種距離不僅散發着典雅氣息,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衛生要求。所以很多禮學專家都認爲,拱手禮不僅是最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面禮節,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

亞商一直把讀者視作最最親密的朋友,也希望能成爲您的摯友,朋友之間見面,自然要行拱手禮。

如果您是一位外國朋友,您一定也能從這個具有中國氣息的問候中感受到我們的熱情,您也許還會給我們回一個拱手禮。葛優說,他曾有幸和馬龍·白蘭度就餐,當時這位國際巨星一見面就先行了個拱手禮。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