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當傳統節日逐漸淡出傳統的文化內涵

當傳統節日逐漸淡出傳統的文化內涵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4.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傳統節日逐漸淡出傳統的文化內涵,我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豐富的傳統文化。近些年來隨着“洋節”的“浸入”,人們對於中國傳統節日的觀念越來越淡了。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聊聊當傳統節日逐漸淡出傳統的文化內涵。

當傳統節日逐漸淡出傳統的文化內涵

當傳統節日逐漸淡出傳統的文化內涵1

發掘傳統節日的內涵

江南時報報道,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研究所所長徐藝乙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講,我們的傳統節日的確太需要被重視了。但是,細想起來,時至今日,中國傳統節日最大賣點似乎仍是以吃爲主。過去國家窮,大家都盼着過節能吃好的、穿好的,可現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工作節奏加快,人們特別希望能在過節時放鬆平常繃得太緊的神經、宣泄壓抑太久的情緒。“洋節”恰好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人們的這種需求,也因此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傳統節日缺少浪漫色彩

相比較洋節日,一些傳統節日對中國的年輕人缺乏吸引力。江蘇省社科界一位社會學家告訴記者,春節和元宵節等傳統節日之所以被今天國人看淡,與這兩個節日來源於農業文明,與祭祖、驅鬼、借節日填飽肚子等聯繫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這種文化淵源和傳統形式也使得中國傳統節日歡快的氣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這與富裕起來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悅的現代中國人顯得有些不協調。

專家分析,洋節在中國流行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商家的炒作。商家是每逢佳節倍思“金”,決不放過任何一個收金攬銀的機會,而洋節正好可以製造這樣的機會。二是年輕人想找個快樂的理由。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精力充沛的年輕人只想藉機輕鬆一下,於是洋節鬧得比洋人還歡。

事實也表明,現代人熱衷於過洋節往往更多地注重它們的娛樂性。喜歡聖誕節的年輕人並非出於宗教信仰,他們的理由是“因爲羅曼蒂克”、“是一個HAPPY的藉口”等等。其實喜歡麥當勞、肯德基的人們也未必覺得那東西有多麼好吃,全在於其營造出的那一種情調。

不該將“洋”“土”節對立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夏學鑾認爲,那些關於選擇過“洋節”還是過“土節”、“土節”似乎沒有“洋節”那麼有市場了之類的爭論沒有多大意義,其實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青年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趨同,這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今天的中國人,在“洋裝”掩蓋下的依然是一顆火熱的中國心。

當傳統節日逐漸淡出傳統的文化內涵2

中國傳統節日起源於農耕時代,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天文等方面的內容,經過千百年的淬鍊和代代相傳,已牢牢根植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與文化情懷之中,成爲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與人民的生活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與價值。傳統節日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增強民族凝聚力,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增強國家軟實力,提升國家競爭力等方面有重要意義。

中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傳統節日是復興、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於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羣衆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節日從文化內涵、節日符號載體到節日儀式活動,都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任何一個部分都缺一不可。近些年來,每當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到來時,部分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都表現出了極大的參與熱情。相比之下,中國的傳統節日似乎要過得冷清、隨意得多,越來越淡的年味成爲人們普遍的感受,甚至連其中的感情投入也越來越少了,一些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漸漸被人們遺忘。究其原因,正是在於我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不足,認識不夠系統,對節日的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對節日文化的載體建設相對缺乏,對節日的儀式感體會不深,從而導致傳統節日在儀式感、載體、符號等方面缺乏時代感,不能滿足人們在審美、娛樂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融合不夠,降低了傳統節日在人們生活中的價值感和存在感。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4年底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有55。1%的受訪者認爲應重視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37。7%的受訪者建議增強節日的娛樂氛圍,還有20。0%的受訪者認爲社區應該多組織傳統節日活動。如果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些方面加強建設,緊跟時代發展的節拍,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適應,賦予傳統節日更多的現代性,用深邃的文化內涵、豐富的節日載體與儀式來吸引民衆的積極參與,傳統節日勢必能夠得到繼承與發揚。

傳統節日蘊含着注重血緣、敬天愛人、崇尚團圓、以和爲貴和禮尚往來等特質,與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氣質一脈相承。

古人根據日月運行的位置、天氣的變化以及動植物的生長等自然現象創立了“二十四節氣”,並總結出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四時規律,把兩節氣相交之日確定爲“節日”。“節日”的產生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的認識和尊重,蘊含着厚重的歷史與人文情懷,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核心。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國人在節日中表達出中華民族的價值和思想、道德和倫理、行爲與規範、審美與情趣,也凝聚着千百年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積極嚮往和執著追求。

根植於農業社會文化土壤中的傳統節日,往往具有農耕生活的色彩,其文化價值中蘊含着注重血緣、敬天愛人、崇尚團圓、以和爲貴和禮尚往來等特質,比如注重衣食住行、強調家庭、敬畏自然、敬仰祖先、熱愛生命、尊老愛幼、愛國崇德等,這些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成爲我們涵養中華文明、凝聚社會共識、緬懷民族先烈、塑造民族氣質、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維護社會公德、留住鄉土情懷的共同心理紐帶和精神支柱,也與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氣質一脈相承。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傳統的節日儀式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許多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不被人所重視。今天,在物質生活已經比較富足的情況下,人們更加註重在感情上相互傾訴、迴應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節日所帶來的幸福感、愉悅感。一些喜歡過西方節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歡快、溫馨的氣氛中表達自己美好的情感。這就啓示我們,要充分挖掘傳統節日文化內涵中的“情感”元素,讓人們在節日的氛圍裏心存敬畏、體驗傳統、享受親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與祥和的同時,寄託對來年的美好希望與祝福。

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思想、智慧存在於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中,傳統節日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代表。因此,要重視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的挖掘、整理,讓傳統節日逐漸融進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使之符合現代社會的價值標準。反之,節日就成爲沒有意義的空洞符號,不可能行之久遠、世代相傳。

突出傳統節日的符號、載體、儀式感,加強傳統文化的宣傳與教育。

中國傳統節日有着豐富的文化符號、載體及儀式。文化符號與載體是節日內涵的重要內容,文化是依靠具體載體來傳承的,文化載體讓文化變得生動可感,能夠給予人們視覺、聽覺、觸覺的多元享受。如春節流行的對聯、年畫、龍燈、窗花、舞龍等;端午節的包糉子、賽龍船;元宵節的逛燈會、猜燈謎;中秋節的月餅、賞月、玩花燈;重陽節的爬山、賞菊、登高望遠等,都是傳統節日符號、載體與儀式感的體現。作爲農曆年節文化的主要載體,這不僅是對節日形象的點綴,還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辭典,也是中華文化傳播、信仰傳承、道德凝聚、審美形塑的良好載體。這些節日載體不僅內涵豐富、形式多樣,而且展示過程也輕鬆活潑、貼近自然,使人們在其中體會親情,感受歡娛,傳遞溫暖。在傳統節日文化符號與載體的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挖掘文化性強、參與度高、特色鮮明、羣衆喜聞樂見、寄託情懷的節日物品和象徵物,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文化自信和國際競爭力。

中國是禮儀之邦,儀式表達着中國人對事物重要性、價值性的認同,沒有儀式感的節日難以讓人們對節日產生心理上的認同和依從,而儀式本身又是讓人蔘與進來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開的程序,代表着節日文化內涵的逐層展示,也是讓心靈參與其中審美的過程。在這樣一套看似繁瑣的儀式裏,人們的情感得到表達和宣泄,節日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也得到彰顯和傳承。儀式讓傳統節日變得莊重,富有意義,爲生活增添了趣味和價值。通過舉辦儀式,人們可以領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麗,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對生命的虔誠和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儀式感讓節日成爲節日,能喚醒人們內心對於節日的尊重。當傳統節日喪失了儀式感,節日應有的莊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參與性也就消失了。因此,我們要有儀式感地過好傳統節日。

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挖掘,以及對文化符號、載體、儀式的重視,離不開國家宏觀層面的正確引導和積極干預,也需要各類媒體、學者、商家、民俗學家、藝術家等社會主體的共同參與。黨和政府要切實加強傳統文化的宣傳、普及與教育,發揮各級組織的引導作用,共同宣傳、解釋、介紹及傳播傳統節日中優秀的文化元素,使其成爲滋養民族精神、民族氣質的重要內容。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