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二十四節氣的傳統文化

二十四節氣的傳統文化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十四節氣的傳統文化,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但了對於這二十四個節又有多少人了 解其中的傳統文化呢,下面小編整理出一些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傳統文化 的相關知識,分享給大家。

二十四節氣的傳統文化

二十四節氣的傳統文化1

據順序二十四節氣進行具體劃分,春季:立春、雨水(正月);驚蟄、春分(二月);清明、穀雨(三月);夏季:立夏、小滿(四月);芒種、夏至(五月);小暑、大暑(六月);秋季:立秋、處暑(七月);白露、秋分(八月);寒露、霜降(九月);冬季:立冬、小雪(十月);大雪、冬至(十一月);小寒、大寒(十二月)。教師資格考試中大家需要明確節氣的先後順序,避免排序題正確與否的識別。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爲“四立”。“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蔥、麪餅,稱爲“咬春”。“至”是意極、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稱爲“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極致。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日。冬至北半球白晝最短。“分”在這裏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爲“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秋分時間一般爲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纔始入秋。

每個節氣都有其不同的含義,雨水錶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清明前後還流傳着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盪鞦韆、放風箏、打馬球、鬥雞等活動;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小暑、大暑、處暑中的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纔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白露期間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露凝而白;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寒、大寒時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爲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考試中我們需要大體理解每個節氣的含義結合描述能夠識別,避免混淆。

小時候我們大多數人都聽過二十四節氣歌,我們共同溫習同時結合順序進行記憶。“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的傳統文化2

一、二十四節氣的歷史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爲“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爲“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爲“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二、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二十四節氣主要包括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溼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迴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標誌着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處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處”爲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爲“寒露風”。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開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爲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迴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爲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數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因此在中國民間就有二十四節氣歌以方便大家的記憶,二十四節氣歌是“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