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知道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包含什麼嗎?二十四節氣,主要是古代先民爲了指導農業生產所制定的節氣。很多人想知道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有什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收集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1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

面對春夏秋冬雨露霜雪的自然變幻,我們的先人仰觀天象、俯察萬物,總結出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曾在漫長的農耕時代被人們奉爲圭臬,它不僅僅是文人雅士吟花弄月而衍生出的詩化生活方式,更是老百姓有滋有味的恆久生活,蘊含着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民俗作爲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早在《漢書·王吉傳》中就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記載。二十四節氣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民俗,成爲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是節日民俗。一些節氣和民間文化相結合,已經成爲固定節日,成爲中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等都融入了節日的氛圍,夏至、暑伏也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民間的一些如“冬至餃子、夏至面”“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就是這種文化的體現。

我國各地的人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形成了與節氣密切相關的習俗,如立春時的“鞭打春牛”、大寒節的“尾牙祭”等一些節日民俗,有的流傳至今,成爲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鞭打春牛”:相傳古代東夷族首領的兒子帶領人們從遊牧改學耕作,立春時節,人們準備翻土犁田,可幫人犁田的老牛卻仍沉浸在“冬眠”的酣睡之中,句芒讓大家用泥土捏製成牛的形狀,然後揮舞鞭子對之抽打、鞭響聲驚醒了老牛,嚇得乖乖地起來下地幹活了。由於按時耕作,當年獲得了好收成,原先以畜牧爲生的人們都樂於從事農業了,句芒則被尊爲專行督作農耕的神祇。這種習俗一直沿襲至今,河南南陽市內鄉縣衙還保留着相關的記錄並延續着有關“打春牛”的活動。

清明節氣是表示季節變遷的特定節令之一,這一時節,吐故納新、生氣勃發、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歷經發展演變,清明節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多地多種民俗爲一體,具有極爲豐富的文化內涵。今天的淮南,清明節同樣沿襲掃墓和踏青兩個方面的習俗。

二是生活習俗。對古代先民來說,二十四節氣又不僅僅是一種時間制度,而是有着更爲豐富的生活內涵,是他們多彩生活的重要體現與組成部分。

“春分立蛋”的民俗,沿襲了幾千年。早在4000年前,中國就有了“春分立蛋”的傳統,當時是爲了慶祝春天來臨。爲什麼要在春分這一天豎雞蛋呢?據說,這一天最容易把雞蛋豎起來,其中還有一些科學道理。據專家介紹,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剛好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很有利於豎蛋。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間,不冷不熱,花紅草綠,人心舒暢,思維敏捷,動作利索,也易於豎蛋成功。最後,春暖大地,萬物生長,“立蛋”除有立住雞蛋的本意,亦有“馬上”、“添丁”之意,意味着人們祈禱人丁興旺,代代傳承之意。

夏至,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據《周禮》記載:“以夏日至致地祗物魅,以禬國之凶荒,民之禮喪。”大概意思是說,在夏至那天招致地祗物魅降臨接受祭祀以消除國家的荒年飢歲,百姓的疫病死亡。在我國南方廣大地區,夏至這天有祭田公、田婆的習俗,田公、田婆就是土地神,這是古代夏至祭祀土地神,以祈求農業豐收、消除病蟲害的寓意。

同樣過夏至,南不同北,北不同南。浙江紹興夏至這天“做夏至”,主要是祭其祖先。到了江蘇無錫,夏至這天早吃麥粥、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這天無錫人不祭祖,而是給小孩稱體重,盼望孩子胖些健康些。如果往我國最北境的黑龍江漠河去,夏至白晝可長達17小時,“晝玩夏至,夜眠冬至”,那兒正辦旅遊節呢。每年都有數萬人來這兒的“北極村”,歡慶夏至節。

三是飲食民俗。民以食爲天,飲食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僅能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飲食習俗還涉及到飲食所用的器皿和場合等十分豐富的內容。

夏至這天應時的食品是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之說。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麪。按照老北京的風俗,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大食生菜、涼麪了。因爲這個時候天氣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夏至這天,北京各家麪館人氣很旺。麪館的涼麪、擔擔麪、紅燒牛肉麪、炸醬麪等都很“暢銷”。

立秋,一般在公曆8月7日或8日。秋的意思是暑去涼來,秋天開始。周代立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另外,經過了苦夏,人們的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補償夏天的損失,北方人謂之“貼秋膘”。

冬至是重要的時令節點,是陰氣高漲,陽氣生髮之時,是傳統計算二十四節氣的起點,是最困難也是開始萌生希望的時節,人們圍繞冬至舉行一系列季節儀式。漢代開始慶賀冬至,六朝時,稱冬至爲“亞歲”,媳婦給公婆進獻鞋襪,給長輩祈壽。宋代官府放假如同新年。明清江南吳越地區冬至仍然是民俗大節。清代的安徽、江西、湖南人在冬至節祭祀祖先,一般是合族聚會祠堂,祭祀歷代祖先,然後宴飲。

民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每一種傳統習俗都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民俗文化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華文化之精髓,體現了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追求。這些習俗和節日無不寄託着古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熱愛,成爲千百年來中國人熱愛生活、辛勤勞動、追求美好的精神財富。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2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

1、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共同認知的情感文化紐帶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發明的一種科學的時間制度,它調整着我們和自然的關係。”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俗學會名譽會長劉魁立說,人們在時間的框架下、按照當地自然的變化生活,一年的活動都在這個時間跨度裏面。

“‘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中國人‘感時應物’,這些詩句不需要贅述就可以直抵心靈。但是你對一個外國人講這些,他是不會動心的,因爲他的情感認知體系裏沒有這個。對中國人來說,二十四節氣是一個共同的認知體系,體現的是一種集體認同的情感紐帶,體現的是我們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創造力,二十四節氣深刻影響着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爲準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劉魁立說。

平度市委書記張傑說,隨着中國城鎮化腳步的加快和現代生產技術的進步,二十四節氣對農耕的指導功能逐步減弱,與腳步匆匆的現代人漸行漸遠,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融入現代生活變得極其重要。

2、讓過去有價值的東西在當下生活中實現價值

“一年前,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對整個社會文化氛圍的營造作用非常強大。生活越來越好,傳統文化開始迴歸,人們開始懷舊,開始追根溯源。”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原巡視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基地專家委員會主任馬盛德說,文物是靜態的,要保持原貌修舊如舊;而二十四節氣是動態的,要不斷地傳承、創新、演變、發展。

“傳承不能亂來,要有章法。原汁原味的講法是不對的,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獨到的理解和觀念,就像擁有3000多年曆史的中國古琴,它的形狀一直在隨着時代的進步而變化。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也如此,我們要拋棄其不科學不理性的元素,把最科學最有價值的基因留下來。”馬盛德說,傳承最關鍵的是先要把舊的東西學會了,我們才能知道它缺什麼,我們才能知道應該加上些什麼,然後讓它成爲現代生活的一部分。

“幾年前我給研究生上設計創意課,選課人數恰好24人,便以二十四節氣爲題安排了一次專題設計。”同濟大學教授、非遺研究中心主任範聖璽說,這次設計創意課上得特別好,學生們通過做二十四節氣設計,一下子知道了那麼多鮮活的.節氣飲食風俗,有天然的色彩、有文化的溫情、有素雅的時尚。不僅如此,這些設計還讓大家涉獵了美麗鄉村、現代鄉愁、地域再生、轉型發展等熱點問題。由此他想到,傳承需要載體,一定要把傳統的東西放進現代生活裏,只有讓過去有價值的東西在當下生活中實現價值,傳統文化才能“活”下去,非遺傳承人才能“活”下去。

3、建立文化自信才能安放現代鄉愁

30多年的改革發展,鄉土中國向城市中國不斷推進,日子越來越富裕,生活越來越便捷,但社會鉅變帶來的心理震盪也在深刻地影響着每一個人,走得越遠我們越喜歡懷舊——故鄉在哪裏?鄉愁何處安放?

“懷舊是一種對既往的留戀,用它來解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是不夠準確的。應該說,傳承創新的過程就是對傳統文化反思和尊重的過程。歷史的進步是要對過去有總結、有揚棄、有保留、有否定、有修正,然後再重新開啓一個新的時代。”劉魁立說,中國正進入嶄新的發展時代,我們不僅開始思考與自然的關係,而且也開始思考與世界的關係。像“一帶一路”倡議,就是把我們國家的發展直接和整個世界聯繫在一起。我們不再關起門來自顧自,而是承擔起了推進人類社會發展的重擔,這便是一種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特別喜歡這句話,對設計行業來講,當中國社會進入對更美好生活的需求階段,也就意味着人們更加追求精神層次的需求,設計便是這種需求的載體之一。前幾天搞非遺傳承人培訓的時候,我設計了一個二十四節氣圓盤,然後讓所有的草編柳編竹編類非遺傳承人進行編織,每個節氣對應一種編法一種圖案,用非遺來表達非遺,這個作品完成後非常有震撼力。”範聖璽說,“我經常對學生們說,天天學別人的東西哪裏來得自信呢?傳承是從傳統文化裏不斷汲取精髓,發展是創造出有自己時代特點的東西。當你有能力、有底氣把民族的東西變成世界的東西時,你纔有文化自信。”

“說到底,文化自信來源於我們對自己的科學認知,知道自己從哪裏來,更知道自己到哪裏去,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就能夠紮紮實實地積累文化自覺,建立文化自信,唯有此,纔可以沉澱並安放我們的現代鄉愁。”劉魁立說。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