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受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受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受,俗話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能提高人們的思想高度。通過書籍,我們能感受到不同的世界。今天小編帶來了《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受。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受1

讀後感追風箏的人1

“時間很貪婪——有時候,它會獨自吞噬所有的細節。”對於這句話,我是承認的。自看完這本書至今,時隔幾個月,對於書中的一些細節已是模糊,但我卻無法消除它留下的某種情緒。或許,不會輕易被時間帶走的,纔是最最珍貴的。

我一直在琢磨,《追風箏的人》給我留下的究竟是一種怎樣複雜的情緒——是惋惜?是感動?亦或是欣喜?無解。我想,心境不同,感受便難相似;視角不同,情緒也會有差。爲你,我彷彿有千千萬萬種情緒。

好長一段時間,我都在爲一件事情糾結,這種茫然的情節似乎在善意提醒着我——只要青春依舊,誰都可以迷茫。迷茫貌似成了青春的代名詞,我也彷彿順理成章地拿它當作藉口,以至於做了一些當時感覺起來超級神聖、而後並不被人甚至是自己認可的抉擇,我慣性似的天真以爲自己可以,好像有着一種與生俱來的天然的自信,卻少了一份“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勇氣,我甚至都不敢付出,這是一種怎樣的怯懦!於是,我便找來一大堆理由讓自己釋懷,以讓我覺得即便我得不到那種結果,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現實終究太過骨感。每當夜深人靜,所有我說過敷衍的話便一遍一遍迴盪耳邊,彷彿在強調我那不可原諒的脆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負罪感被體驗到“刻骨銘心”的程度,當然,我無比慶幸我還有感覺,因爲,麻木,纔是最大的悲哀,不是嗎?拉辛汗曾在阿米爾爲自己的過錯無比懊惱自責時,告訴他:“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我感到來自這世界深深的暖意,原來,過錯,是可以被原諒的,儘管我知道這不是終結,那真正的終結是什麼呢?

“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地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好像,這是阿米爾給我的答案。是的,我正以不同的形式經歷着阿米爾所經歷過的那一些,好像印證了一句話:所有的過錯,都是同一個本質以不同的故事演繹着。只是我比他慶幸,我有機會讀到他的結局,聽到他最深處自我救贖的。聲音,於是,我便記住了它。在“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之前,爭取轉化掉那些“罪惡”,我總相信有種東西叫奇蹟,可以用來代替好像已成定局的“罪惡”。

除了作爲晚輩,借鑑他的箴言之外,作爲觀衆的我對阿米爾也有着別樣的情感。我羨慕他,羨慕他有阿桑,有拉辛汗。我羨慕阿桑對他的義無反顧,對他的承諾:“爲你,千千萬萬遍。”羨慕拉辛汗對他的始終如一,給他最大的安慰。我又是那麼討厭他,討厭他的懦弱、自私和無情,討厭他傷害阿桑…突然,我害怕起阿米爾來,我驚奇地發現我居然能感同身受,無奈與不知所措,我不單單是他的觀衆,我已經走進了角色,我說我討厭他,我有什麼權利討厭他?我們是那麼相似的一類人,一類軟弱到不能眷顧甚至無情傷害愛自己和自己所愛之人的人,不是嗎?他負了阿桑,而我,卻正在辜負我的那羣朋友和家人。還好他覺悟了:“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時候做過一些讓自己今後感到羞愧的事,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隨自己一生,讓你只能低着頭去看它。可是時光不會掉頭,自己盡力地彌補,何嘗不是一種自我拯救呢?”至於我,是的,我試着覺悟他的覺悟。上帝他老人家還真偷偷地給我留了一扇窗,在嘗試“覺悟”的明瞭:我還有機會去彌補,即坦然地承擔我應盡的責任,這,纔是真正的解脫。原來自我救贖最好的狀態便是心安地竭盡所能。至於最後的結局,我想借用徐志摩對待愛情的觀點來對待: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爲了某個決定而忘了自己,不求完滿,不求驚喜,甚至不求有結果,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有過那麼一次義無反顧的任性和真誠。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受

人生總充斥着驚奇,我常這樣說。爲自己的事,我已憂愁了許久,難以釋懷,卻在“回憶”《追風箏的人》時,得到解脫,何等幸運!以前,我認爲,讀書可以讓人的“經歷”變得豐富,我可以像一位老者,看着書中的事物肆意發展而泰然自若,若稍加評論,便是極好;此刻,我發覺,原來讀書真的可以讓人的經歷變得豐富,我需要像個小孩,跑入書中,走進角色,細細感受這一路的風雨陽光。如果恰逢男主得閒,我還可以一把篡奪女主的身份,陪他把世界觀盡,還自己一個別樣的世界觀。

《追風箏的人》是本美好的書,裏面有太多愧寶。例如,我不懂阿富汗人是怎樣的一種狀態,我能看到的太表面,我的已有經歷不支持我理解更深層次的東西,再次細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不是嗎?

覺着讀後感走近尾聲,《追風箏的人》的情節還在縈繞,心血來潮的我突然構建起書中的某個場景,我望向長空那一隻只被想象出來的風箏……驚覺:每個人都有一顆善於仰望天空的心。是否你的心中也有一個風箏?如果有,那麼,無論它意味着什麼,每當風箏起飛之際,讓我們勇敢地追,爲人,爲己。阿桑的陪伴依舊:爲你,千千萬萬遍。

讀後感追風箏的人2

花了三天時間看完,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跌宕起伏,有種讓人不斷想讀下去的魔力。作者很擅長採用伏筆,故事中的很多情節前後都有聯繫和暗示,用心讀會發現。讀的過程很像破案的過程,不由自主跟着作者絲絲入扣的筆觸展開一場奇妙的人生之旅。

在看此書之前,我對阿富汗這個國家的印象只停留在“戰爭”和“壞人”這個層面,對它的歷史和政治也沒什麼興趣,但看完此書,不禁激起我對戰亂國百姓的同情,對哈森一出生就註定悲慘命運的憐憫之心。

要我說,此書的主人公是哈森,他象徵着人性中最美最善的那部分,他的忠誠、勇敢、善良、正直是他最寶貴的財富,最貧窮的哈森不正是最富有的人嗎?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讓多少人動容!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受 第2張

讀後感追風箏的人3

因爲人生經歷的迥異,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都有不同的追求。不斷的追尋是爲了不致讓人生留下遺憾,是對自我的救贖。

讀畢《追風箏的人》,給予我的更多是一種震撼,無關乎社會,更多的是人性的錘鍊。一份隱藏的陰霾,無法言喻的心靈體驗。追尋的人生財富,其實是我們曾經觸手可及的,但是那時意識不到它的珍貴之處。因爲心靈除了展現給世人看到的一面,還有自己也無法看清的角落,那裏隱藏了人之初的本質。不斷上演的人生情節,有的爲之蒙上灰層,有的爲之洗滌污垢。因爲遺憾、確實的美麗,人生纔有了紀念的價值。

一路成長的歷程,一路追尋的困頓。

每個人都是準風箏的人。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然而追尋之物卻發生了質變。我說不清楚這個度是在哪兒,只是有幾絲惋惜。

只是希望我們將知道風箏所落之處,花費畢生而求得之物。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受2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一)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風箏,它拴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誠。它是象徵我們人格的風箏,讓我們勇敢地追尋那支風箏。

《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是年少時的阿米爾是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爺,他本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但他卻也存在等級觀念和宗教種族觀念。因此阿米爾捉弄哈桑之後,儘管心懷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辯解和自我原諒。但在一次風箏比賽後,因爲阿米爾的懦弱間接地逼走了哈桑,不久後看書也隨父親去美國。成年後的他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卻發現了一個驚喜謊言。他一點點探索,在戰爭中的阿富汗,他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已經離世的哈桑的兒子,找回了那支他曾丟棄了的風箏。

這本書讓我深深地震撼,原本的阿米爾是懦弱的,無法保護也無法面對自己的夥伴。好在他還是找回了失去的心,可是,在生活中並不是每一次傷害都可以彌補的。有的風箏是再也找尋不到的。所以說阿米爾是幸運的。

這也使我聯想到學習,當我們遇到難題時,有時是懦弱地遠離難題,有時盜取別人的方法解決難題,難題於我們而言,難道不是一次好的鍛鍊機會嗎?正確的應該是迎難而上。抓住成長的機會,抓住即將遠走高飛的“風箏”。

細細想來,我們似乎比阿米爾更幸運,他與哈桑再也回不去了,他的“風箏”是殘缺的,而在這“風箏”的背後,附着的是人性、是誠實、勇敢、善良的品質。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只有不失去我們的“風箏”纔算一個真正的“人”像年少的阿米爾,他那懦弱的表現使他的“風箏”丟失。即使後來不顧一切的救贖,得到的也只有殘敗的“風箏”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而罪惡導致的善行,卻是最大的救贖。

在那飄蕩的風箏上有着對人命運的掌控。無論因什麼,爲什麼,我們都應牢牢地抓住它,即使錯過了花滿枝椏的昨日,也不要錯過今朝。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受 第3張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二)

《追風箏的人》,一本好評如潮的書。短短几年時間,該書已在全球銷量超過800萬,一本好書不一定暢銷,一本暢銷的書也不一定是好書,但《追風箏的人》絕對是一本既暢銷又極具可讀性的書。該書講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上,兩個小夥伴的故事,確切的說是兩個兄弟間的故事。對於阿富汗,或許太多的中國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爲美國人來說,給那片國土上的一些人帶來了一段難以遺忘的慘痛記憶,但對於阿富汗,他們也存在着諸多的疑問,雖然美國人在阿富汗的戰爭中取得他們所謂的勝利。而作爲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舊保留在他心中,血液裏是割不斷的阿富汗情節。寫一本關於那片國土上的故事,對於作者來說,更像是在講述他或是他身邊的人,娓娓道來,讓你隨着故事脈絡的發展,陪伴作者親歷阿富汗,去感受他們的故事。

還是讓我從阿米爾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哈桑開始吧。雖然哈桑對阿米爾有着異乎尋常的忠誠,阿米爾卻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傷害他,背叛他。阿米爾的行爲確實可以稱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發自內心的原諒他。因爲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於敏感、滿心嫉妒,但也正是這個阿米爾,內心柔軟,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己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言喻的苦痛而對最忠誠的哈桑作惡的同時,他一生都爲此揹負着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瞭解了身世的祕密,設法收養了哈桑的遺孤,他纔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與性格複雜的阿米爾相比,哈桑簡單得像個符號。他忠誠、勇敢、善良,他說的第一個單詞“阿米爾”決定了他的命運,決定了他只爲阿米爾而活。阿米爾視他爲僕人,看着別人打他見死不救,嘲笑他不識字,甚至用收到的禮物誣陷他偷竊:但只要與阿米爾相關,他什麼都能原諒——雖然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無怨無悔。但是,從他最後爲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從來不曾後悔過。他用生命實現了他的誓言:“爲你,千千萬萬遍!”他那種不含任何雜質的純粹信任、忠誠和愛,讓兔脣的他成爲了我心中一個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這本書,對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歡這本書的風格,它所包含的東西很多:責任、誠實、愛情、友情、寬恕和贖罪。每個人都有可能犯下錯誤,但關鍵是承擔錯誤的勇氣,在很多時候,因爲腦袋瓜裏一時錯誤的念頭,導致錯誤的行爲,傷害到其他人, 礙於面子,礙於需要承擔的責任,我們有時候選擇逃避,逃避我們的錯誤,逃避我們對其他人的傷害。

這本書就較深刻得寫出作者爲了彌補自己曾經的錯誤,歷經千辛萬苦去贖罪的過程,讓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風箏,這本書的主線,是親情、是愛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誠實,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風箏,無論它意味什麼,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三)

“我追”讀完最後兩個字,我輕輕將書本合上,眼淚浸潤了我的眼眶。這是第一次那麼認真的讀一本書,不再是戲謔,不再是敷衍了事,而是靜靜地用心讀。

“爲你,千千萬萬遍。”反覆咀嚼着這句話,內心彷彿迷失在縱橫交叉的十字路口,不安的旋暈佔滿心扉;像落入蜘蛛網的飛蟲,無力的掙扎,像踩在玻璃碎片上,穿越腳心的疼痛,像掉入萬丈深淵,不安的情緒像芥末,嗆入鼻腔,嗆入大腦。這是第一次那麼靠近一個陌生人——阿富汗。不再是45°的仰望,而是站到了它的左邊,離心最近的地方。除去那些動盪,除去那些戰亂,我45°仰望天空,咧開嘴角,看,那些曾經飛揚在阿富汗上空的風箏,那些執着的單純的追風箏的人。

哈森,阿米爾,兩個十二歲的少年。最初的最初,他們是最親密的朋友,一起嬉戲打鬧,一起憧憬未來。那幢房子,那堵“病玉米之牆”,那株石榴樹,那個地方的一切一切都是他們友誼的見證。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擋他們彼此互相靠近的心。有時候會想:是不是隻要長大了,過去那些單純無比的東西都會變質。時間過去,他們在一點點長大。阿米爾發現爸爸對自己的冷淡,而對哈森卻總是給予鼓勵和讚賞,

他開始慢慢感覺到失落,偶爾也會發發脾氣,卻總是被哈森的寬容所化解。有時候想:如果這種歡樂時光能一直持續到永遠該多好。可是沒有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災難早已籠罩在這個城市上方,隨時能將他們的友誼無情摧毀。

一次追風箏的比賽打破了寧靜的一切。阿米爾親眼目睹了哈森被阿塞夫教訓。他本可以挺身而出的,就像哈森每一次爲他挺身而出一樣。可是他沒有,僅僅因爲他的懦弱。他就這樣把哈森落在了那個小巷子裏。從此,哈森成爲了他生命裏的一個惡魔,他處處躲避哈森,最後還設法趕走了哈森。後來,自己也跟父親遠離阿富汗,去了美國。就這樣,帶着纏繞了一生的負罪感去了美國。

四分之一的世紀過去,父親也因疾病死去。他回到了阿富汗,回到了那個曾有自己無比歡樂的童年的地方,那個記錄了他與哈森友誼的故土。只因那兒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他決定勇敢的邁出救贖的第一步。可是,一個驚人祕密被揭開。阿米爾與哈森竟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那一瞬間,他似乎明白了過去的種.種,似乎理解了過去父親的做法,而他,竟然用最卑劣的手段,傷害了哈森。經過深刻的反省後,他決心找回那個遺失了過去的自我,找回遺失已久的善良。他收留了哈森的兒子,雖然最後自己傷痕累累,但他找回了那些遺失已久的東西。

那片飽經苦難的土地上,風箏再一次高高飛起。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受 第4張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四)

這本書,讓我哭了,笑了,憤怒了,反省了,最終敬佩了。

書中講訴了兩個阿富汗孩子的故事,其中交織着我們整個人生中相當重要的主題:愛,友情,恐懼,愧疚,贖罪。書中一句話,令人疼惜有令人敬佩“爲你,千千萬萬遍。”

“爲你,千千萬萬遍。”不知道自己已經爲這句話哭過多少次。我從未想象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愛會這麼深。我甚至覺得,這已經變成了“信仰”。哈桑,只爲了幫阿米爾追那隻風箏,而受到了別人的侵犯,到死都不知道,他們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我真的是猜到了開頭,沒猜到結尾。

在看這本書是,我曾極度討厭阿米爾,他的嫉妒,他的懦弱。但我也佩服他,他繼承了他爸爸的好,知錯就改,他聽了拉辛汗的“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他走了那條可以再次成爲好人的路。但轉念一想,我們有何資格去討厭阿米爾,我們同樣如他一般重傷過深愛着我們的人,不是嗎?

傷得最深的,應該是我們的父母吧!網友排出的上加入最深的話之最“你好煩,別管我。”這句話,大多數人應該都說過。我同樣說過。我們都曾像阿米爾一般,把那個深愛我們的人傷得體無完膚,或許,阿米爾比我們過一些。他爲了趕哈桑走,還做了那般不恥之事。但我們又有什麼區別?就好比一個殺了人不知悔改,還捅上兩刀的禽獸與一個殺了人,還分屍的禽獸一樣,他們在本質上沒區別,都是沒良心的禽獸。而我們似乎比禽獸更過。

禽獸殺人,一刀解決乾淨,讓人沒了痛苦。而我們從內而外,一點點的傷,甚至還厚顏無恥的繼續賴在身旁傷,索取着。因爲這是他們應該給我們的一切。但是,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索取,去對他們抱怨?他們沒欠我們,我們也未曾付出過。阿米爾會噩夢驚醒,而我們卻安眠於世。這不公平也不合常理。

阿米爾與他的父親都護學會了救贖,那我們呢?難道要等到,他們一個個離我們而,纔想到悔改嗎?或許別人願意,但我不會。

我可以想象得出,我若厚着臉皮索取,那將不是我。我的靈魂、信仰、自尊都不允許這種事發生。看過一些書,讓我明白一件事“心之外的事,都可以不是大事。”我想,這句話,我只能理解一半,而理解這一半,活在這世間,心靈都是無比快樂,充實的。所以,我每天懷着感恩的心,面對世間的一切。儘量讓自己處於冷靜,平靜的狀態。去對待別人,謙卑的。

以平常心面對一切,用愛保護身邊的人,對於自己,活在當下。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