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爲什麼留守兒童不孝順父母

爲什麼留守兒童不孝順父母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留守兒童不孝順父母,要想孩子以後能夠孝順自己,父母的引導很重要。不能只是毫無保留的爲孩子付出,要適當的讓孩子產生感恩的意識,要讓他明白父母所做的一切並不是理所當然的,要知道感恩。那麼爲什麼留守兒童不孝順父母?

爲什麼留守兒童不孝順父母1

溺愛孩子

一味地溺愛孩子,養成他自私的性格,一點都不知道心疼父母。誠然,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有時候父母的愛太多了,已經變成了溺愛。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是沒有錯,可是這種關心一旦過度,就不是什麼好事了。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孩子要什麼給什麼,甚至有一些過分的要求也盡力滿足,從來不對孩子說不。

這樣的做法表面上看是愛孩子,其實是在害孩子,同時也害了自己。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會變得非常自私,只會想到自己,從來不會理解父母的難處,一有什麼事情滿足不了,他就會大發脾氣,甚至對父母心生怨恨。這樣的孩子從小就不知道心疼父母,長大了以後更加不會孝順父母。

爲什麼留守兒童不孝順父母

打罵孩子

孩子被請家長,回家非打即罵!孩子考試不好,回家就要教訓!反正,家長只要不開心,只要覺得孩子不爽,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捱了父母的打,心理會反感、仇恨父母,以後容易以暴制暴,主動去打別人。

物質

用物質,試圖去遮住孩子心靈上的缺陷。孩子自身的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只是通過買東西來哄。例如:給孩子買一堆並不需要的東西說:“你看我對你多好,要什麼我都給你買!以後要聽話,要孝順我,知道了嗎?”孩子在慢慢長大,家長的教育方法卻還是不變。

俗話說,“百善孝爲先”,孝順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經》開篇提出“孝是至德要道”,《孝經》是兩千年前的著作,在漫長的歲月中,“孝”植根在中國傳統文化裏,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國人與父母相處的準則。從日常小事中教育孩子守孝道。

餐桌禮儀

吃飯等生活行爲是家庭教育最經常、有效的教化,所以一定要重視。等長輩動筷,克服孩子的自私從吃飯開始,一定要讓孩子等長輩上桌後才能動筷子。千萬不要給孩子特殊照顧,讓孩子產生唯我獨尊的觀念,這點從上菜開始。把好菜放在長輩面前,讓孩子明白,誰纔是家裏最重要的人,長輩理應得到我們的照顧和特殊對待。

不要把收拾碗筷的事全都留給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參與進來,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家中的一份子,任何家務活,自己都有義務做。不孝順的孩子,一定是常年累積下來的,尤其是在吃飯這些小事上,給孩子更多的教化,才能養出孝順的孩子。

讓孩子學會感恩

讓孩子瞭解父母通過勞動給自己的一切是用心血汗水換來的,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年齡、所提出的問題,決定讓他們瞭解家庭經濟問題到什麼程度。困難的家庭使孩子瞭解家庭的經濟狀況,懂得生活應該儉樸,與父母共同克服困難。家庭富裕的家庭要讓孩子知道富裕更是父母辛勤勞動換來的,要在學習、品德上努力上進,珍惜父母的勞動所得。

父母要以身作則

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 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在新聞熱點中也能看到有些人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加不好。因此,我們不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決不能添了孩子就忘了老子。

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儘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導演李安曾說:“我不教小孩孝順,我只要他愛我”。中國傳統文化裏的孝順,包括對父母的無條件順從,而今天我們更多提倡的孝順是要了解父母、親近父母、關心父母、體貼父母、尊重父母。所有和父母感情冷漠的孩子都有父母教育不善的問題。

爲什麼留守兒童不孝順父母2

你找的監護人敢管你的孩子嗎?

父母在外,大多數把孩子留給了爺爺奶奶,也有一部分留給了親朋好友,爺爺奶奶的教育是傳統的教育模式,現在的兒童怎麼去接受傳統的教育模式呢?

現在的兒童能夠接受傳統的教育模式嗎?孩子接受不了,姑且不說接受不了,大多數爺爺奶奶是心疼自己的孫子,於是心疼的連作業都可以不完成,心疼是一類,還有一類是沒有正確的疏導方式,比如給孫兒一顆糖,連忙說,"孩子,你藏着吃,等哈鄰居家的小胖看到了,你就吃不到了。"分享分享,自小就沒有這些意識。

爺爺奶奶也不敢管孩子,孩子畢竟不是自己親身的,與自己相差了一代人,管嚴了,誰保的準父母沒意見,一次一次的不敢管,一次一次的心疼,等到孩子真正叛逆的時候,爺爺奶奶想管,可是已經管不下來了。

爲什麼留守兒童不孝順父母 第2張

依戀父母是孩子的天性

父母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認識的第一個男人和第一個女人,孩子這一生的成長都繫於父母,父親教會孩子男人的擔當和責任,母親教會孩子女人的溫良賢淑,可是遠離孩子的父母,何時教會孩子這些?難道是孩子已經把男人的擔當和責任都變成抽菸喝酒來麻醉自己的時候?

難道是孩子已經變成一個野孩子的時候?父母沒有給孩子依戀的肩膀,與人打架,父母沒有給予孩子堅實的港灣,於是孩子逐漸變得膽小怕事;作業不會,父母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作業輔導,老師對孩子不完成的作業經常批評,於是孩子開始厭學,甚至逃學;與人爭執,父母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疏導,於是孩子對誰都產生了敵意……慢慢不與人交往,對誰都產生敵意,甚至到處搞破壞。孩子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不在,父母需要孩子的時候,孩子呢?

孩子盡到養老的義務,如果說父母給孩子錢是對孩子的贍養義務,那麼父母老的時候,孩子自然會說給錢給父母就盡到贍養義務了,因爲那一層親情關係大概只剩下一絲絲血緣來維繫,沒有一丁點人情的味道。

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好學生?

老師關心成績好的學生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趨勢,大多數學校和老師只關心成績好的學生,於是成績好的學生成績更好,成績不好的學生成績越來越差,本來在家就缺乏父親和母親的愛,在學校也受不到老師的關注,於是孩子開始自暴自棄,總覺得是被全世界都拋棄了,而留守兒童相對本來就特殊一些

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明顯的比其他同齡兒童差,學習方面顯得困難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學校、老師的注意,性格孤僻自閉,沉默寡言,人際關係十分敏感,於是留守兒童的心裏產生了對社會的牴觸情緒。可是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好學生嗎?思想道德呢?

社會是一個大染缸

社會是一個大染缸,染出了花花綠綠的社會人,他們出入在學校的周圍,特別是一些叛逆的青少年,隱藏在學校周圍,尋尋找找,尋到一些性格孤僻的孩子,把這些孩子也帶入到社會大染缸去

於是還是小學的孩子已經在社會上呼五喝六,在學校充老大,因爲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毫無存在感的孩子找到了存在感,走上了這條路,沒有父母的`及時勸解和開導,孩子越走越遠,越陷越深,最終誤入歧途。

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從小沒人管教的日子,讓留守兒童養成了做什麼都按着自己的性子來,做什麼都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反正也沒人管,反正也沒人重視,長期的`自我性子導致了較差的自我控制能力,爺爺奶奶小的時候總是嬌寵着自己的孩子,孩子想幹嘛就幹嘛,自然也是受不到約束的,自我控制能力極差的孩子很容易就走上其他的路,極具誘惑的社會大環境自然對自控能力較差的孩子有極大的吸引力。

留守兒童自小的心裏不健康,導致在慢慢踏上社會的途中,做事戰戰兢兢,膽小怕事,沒有自我約束能力……於是,長大了,孩子知道自己爲什麼會變成這樣?缺乏的親情導致和親人越離越遠,不健全的親子關係導致孩子越來越不愛自己的父母,對於父母除了金錢的贍養責任,沒有一絲絲愛和人情,於是很多孩子長大後選擇遠嫁他鄉,選擇遠離父母。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