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警惕兒童孤獨症的無效治療

警惕兒童孤獨症的無效治療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孤獨自閉的病因至今未明確而且不能被治癒,心理治療、中醫治療等徒勞無功還可導致不良後果

警惕兒童孤獨症的無效治療

孤獨症譜系障礙(又稱自閉症)是一類原因未明的廣泛性發育問題,新近研究發現人羣患病率約有1%或者更高,男孩比女孩多三四倍。患者的社交、語言和認知能力出現重大缺陷,大約75%伴有智力發育遲滯,多數無法正常上學。極少數智力良好的“高功能”孤獨症患者經過努力讀到博士,也極難在社會上找到工作。他們很難體會到人類的微妙情感,絕大多數難以結婚成家。

醫學界對孤獨症的發病機理仍知之甚少,目前認爲它與遺傳因素和早年生活環境的不良刺激有關,通過行爲訓練、教育與藥物干預可望產生一定療效,但無法治癒。然而,孤獨症方面的僞科學理論層出不窮,很多療法誇大療效,實際上可能反而有害。

爲了提醒家長,美國三名孤獨症專家在《精神健康實踐科學綜述》雜誌上發表論文,細數哪些是尚未被科研支持的有問題的治療,哪些是有希望的治療。他們是德雷塞爾大學生物系主任詹姆斯·D·赫伯特博士、精神病評估專家伊恩·R·夏普博士、布朗大學助理教授布蘭登·A·高迪安諾博士。廣州市腦科醫院荔灣心理門診主任殷青雲博士高度評價了他們的觀點並作出了補充。專家們強調,目前公認有效的療法是在孤獨症早期進行系統而強化的行爲訓練。

病因:

不能歸咎於父母不愛孩子

孤獨症往往是在孩子上學之前被診斷出來,對家庭造成全方位的打擊。目前科學研究認爲遺傳因素、宮內傷害、大腦異常、神經化學失衡、免疫缺陷等導致了孤獨症,但具體是如何導致的還不清楚,這就給許多僞科學理論提供了滋生的空間。

有的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家認爲,孤獨症是早期親子關係疏遠造成的,矛頭直指父母,把媽媽比作“電冰箱”,認爲是她們對孩子冷冰冰,缺乏關愛,甚至有殺死孩子的衝動,導致孩子出現了針對媽媽的心理防禦,造就了孤獨症。此外,不科學的病因理論還有念珠菌感染、麻疹—腮腺炎—風疹三聯疫苗的接種等。

然而美國專家指出,這些病因在近年來逐漸遭到研究的否決,但它們已經產生嚴重的後果——有的父母被剝奪了撫養權,有的父母不讓小孩接種必需的疫苗。

治療:好轉不一定是療效

家長們渴望嘗試任何新進展的療法,希望孩子得到治癒。很多療法聲稱有神奇的療效,有很多案例證實云云,實際上缺乏可信的證據。有的療法即使進行了量化的研究,其支持者也給數據做了手腳。一些很玄的理論還很難證僞,你還很難說它究竟是對還是錯。

孤獨症複雜多樣,而且兒童的身心也在發育,有時某方面的症狀自然就會好轉,如果恰好進行了某項治療措施,就會讓家長誤以爲治療有效,於是加大投入。然而,證明一個療法確實有效是需要經過嚴謹的對照研究的,不是一個人的例子可以說明的。

目前,即使是最有希望的療法,都遠遠未能取得理想的療效,而和患者打交道的父母、老師和醫生都應高度警惕那些未經證實的療法。然而,很多健康與教育專家都不願意揭露僞科學,導致家長不斷“交學費”,還付出巨大的“機會成本”——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早期干預訓練意義重大,在發病初期,即孩子在上學前的幾年,家長若選錯了治療方法,也許意味着孩子永遠地錯過了改善症狀的重要時機。

美國專家建議家長儘可能地多瞭解關於各種療法的研究信息,以免被騙。如果你感覺某個療法吹得太神,那它往往就是吹牛而已。殷青雲稱,2010年全國孤獨症規範化治療班提出,中醫治療等療法都缺乏嚴格的對照研究數據支持,而市場上聲稱“治癒”、“包治”的廣告都是騙人的。

這些療法值得懷疑

感覺運動療法

發明這類療法的人觀察到,患者的感覺和運動功能不正常,於是提出了超過1800種針對感覺與運動的訓練方法。比較有名的是感覺統合訓練,通過全身運動刺激身體的方向感、位置感與觸覺,例如把孩子放在吊牀上晃悠,放在椅子上轉悠等,又用刷子掃孩子的全身產生刺激。然而,對照研究認爲這種療法對各種發育問題都沒什麼療效,更不用說孤獨症了。

輔助溝通療法

讓患者通過打字機、鍵盤之類的設備與外界溝通,但打字的過程往往需要一個受過訓練的人來輔助。支持者認爲,患者的智力完好,只要克服運動障礙就能表達內心的意思。這一度給家長們帶來鼓舞——他們看到一直不與人交流的孩子似乎可以打出“我愛你”之類的話,甚至能進行高層次的交流。然而很快有人發覺了其中的破綻:有的患者只用一個手指敲打鍵盤,而眼睛卻不看鍵盤——這是專業的打字員都做不到的。後來的調查證實,給孩子輔助的人才是真正打出信息的人,離開了他們,患者什麼也表達不出。

聽覺統合訓練

又稱高頻音樂療法,讓患者長時間聽一些經過調製、濾掉某些頻率的音樂。這種療法認爲,孤獨症的行爲異常是聽覺過敏所致,只要調整他們聽到的聲音就可改善記憶力、理解能力、眼神接觸、說話發音、生活技能等。1998年美國兒科學會發表聲明稱,輔助溝通與聽覺統合訓練療法都是無效的。美國專家指出,接受了輔助溝通、感覺統合、聽覺統合這三種療法之後,一些患者反而出現了感覺和動作的異常。

心理治療

這類療法主要有精神分析等。精神分析往往認爲媽媽是孤獨症的罪魁禍首,導致父母十分內疚。很多精神分析治療缺乏規範,在治療中讓患者想幹啥就幹啥,卻很少關注患者的行爲後果,只會讓問題變得更糟糕。殷青雲介紹,目前在孤獨症的治療上,精神分析已經被拋棄。還有的心理治療讓媽媽緊緊地抱着孩子,以彌補過去親子關懷不足;或者讓父母每天花幾個小時模仿患者的動作以“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逐漸把他“帶出來”……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學會發表聲明稱,心理治療對孤獨症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殷青雲補充說,一些功能受損不大的孩子存在情緒與社交的問題,做心理治療有一定效果。

生物治療

有人提出用分泌素、維生素B6、鎂劑、二甲基甘氨酸等進行治療,又有人認爲牛奶和小麥類食物會增加一些孤獨症的症狀,剔除食物中的麪筋、酪蛋白等成分便可改善。這些療法缺乏研究支持,有的反而可能有害,例如大劑量的維生素B6可造成神經損傷,鎂劑可減慢心率和神經反射等。殷青雲稱,上世紀末曾有不少家長爲了給患兒弄到大量的維生素B和鎂劑而陷入傳銷陷阱。

這些療法值得期待

應用行爲分析(ABA)

這是目前主流的孤獨症治療方式,主要通過學習與訓練建立條件反射糾正患者的具體行爲。例如,訓練師在孩子面前放上三塊不同顏色的積木,讓孩子摸紅色的一塊,如果孩子聽話就給予表揚或者糖果獎勵。這需要專業人士每天一對一地給孩子做長時間治療,還要求家長積極配合。有些治療計劃達到每週40個小時,要堅持兩年之久。有研究稱長期的ABA治療可提升患者智力,甚至讓他們能夠上學讀書,然而有人潑冷水,指出上述研究成果仍有水分:所謂“有效”者的病情較輕,而ABA對重症患兒基本無效;孩子在治療後無法痊癒,仍然具有明顯的精神缺陷;有些學校是被公關後才讓患兒入讀的……美國專家認爲,ABA研究了近40年,總算帶來一些希望,值得繼續研究,但要說能實現“治癒”或者“康復”就是不負責任了。殷青雲解釋說,ABA可以學會各種技能,也可以泛化到各種情境,但不能解決孤獨症的根本問題,患者始終難以具有同理心,無法具備“人之常情”。

類似ABA的行爲訓練療法還有:把家長和孩子的同伴包括進來的LEAP治療,強調發展患兒技巧能力的結構化教育(TEACCH)等。這些行爲訓練的共同特點是:要求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訓練,內容包含注意力、模仿、玩玩具等,訓練師對孩子關懷備至,還要求家長參與……這些療法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是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停止訓練之後,他們各方面的情況又退化了。

精神藥物治療

藥物不能治癒孤獨症,但是能改善各種相關症狀,可作爲輔助治療。常用的有多種治療精神分裂、抑鬱、焦慮的藥物,可以減輕患者性格退縮、思維死板、過分敏感等問題,但長期服用會有運動不協調、癲癇發作、體重增加、便祕等不良反應。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