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描寫立春的諺語

描寫立春的諺語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描寫立春的諺語,相信大家都有聽過諺語吧,諺語一般是通過口頭傳播,流傳下來的,立春迎來意味着春季的開始,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下面看看描寫立春的諺語。

描寫立春的諺語1

1、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溼溼到清明。

2、立春不晴,還要冷一月零。

3、春打六九頭,農民不用愁。

4、春打五九尾,家家吃白米;春打六九頭,家家買黃牛。

5、年逢雙春雨水多,年逢雙春好種田。

6、春打五九尾,累得耕牛張開嘴。

7、正月展春流:立春以後,潮汐海流加大。

8、立春寒,一春暖;立春暖,一春寒。

9、初一高粱初二黍,七谷八麥,九果十菜。

10、七十二行,莊稼人頭一行。

11、立春寒,一春暖。

12、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現倒春寒。

13、春寒雨颼颼,夏寒雨斷流。

描寫立春的諺語

14、春天孩兒面,一日三變臉。

15、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

16、種地不得時,必定討苦吃。

17、土地不認爹和娘,收拾好了多打糧。

18、春天后母面:入春以後,氣候會陰晴冷暖無常。

19、農業興,百業旺,糧棉不收斷百行。

20、水淋春牛頭,農夫百日憂。

21、珍珠爲寶,稻米爲王。

22、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

23、立春夭氣晴,百物好收成。

24、立春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25、立春暖,回暖快。

26、立春下,一春下。

27、正月十五雪打燈,清明時節雨紛紛。

28、立春晴,雨水均。

29、立春雨水到。

30、吃了立春飯,一天暖一天。

描寫立春的諺語2

立春節氣各地的習俗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麼,爲什麼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爲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爲官吏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爲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一、句芒神

句芒爲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擡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爲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擡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擡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描寫立春的諺語 第2張

二、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三、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爲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爲吉利。另外還有采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除了皇曆上有春牛圖外,各地年畫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圖,作爲春節期間的吉祥圖。

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四、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捲,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捲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爲咬春就是吃蘿蔔,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爲什麼要吃蘿蔔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爲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裏,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描寫立春的諺語3

立春傳統食物

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爲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麪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

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裏分格碼放薰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薰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燻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爲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捲進春餅裏吃。

吃春盤

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如南宋後期陳元靚所撰的《歲時廣記》一書引唐代《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春盤一詞也屢見於唐代的詩詞作品中,如詩人岑參在《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一詩中就曾這樣寫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到了宋代這一習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詞人蘇軾曾在其詩詞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一習俗

如“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愁聞塞曲吹蘆管,喜見春盤得蓼芽”;而南宋大詩人陸游在其《[感皇恩]伯禮立春日生日》和《[木蘭花]立春日作》兩詞中亦分別有“正好春盤細生菜”、“春盤春酒年年好”這樣的詩句。到了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正月·春盤》中載:“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麪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蔔,名曰‘咬春’。”

據考證,春盤實際上是由魏晉時期的五辛盤發展演變而來。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引西晉周處《風土記》曰:“元日造五辛盤,正元日五薰煉形。”南朝詩人庾信的《歲盡應令詩》中也有“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這樣的句子。所謂五辛即五種辛味蔬菜,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

”其實,古時人們吃五辛盤不僅僅如李時珍所說的那樣是爲了“取迎新之義”,同時也是了爲了散發五臟之氣、健身防疫。按照現代科學觀點,春節之際,寒盡春來,正是易患感冒的時候,用五辛來疏通髒氣,發散表汗,對於預防時疫流感,無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到了唐宋時期,人們對五辛盤作了改進,增加了一些時令蔬菜,使其從單調的辛辣變爲色香味俱佳的翠縷紅絲,併名之曰“春盤”。

吃春盤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春盤的內容已發生了更大的改變,變爲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時令菜爲主,外加肉絲、豆腐絲等合炒成盤,也可酌加海蔘、香菇、雞絲等原料,因人而異,隨意搭配。

描寫立春的諺語 第3張

吃春捲

春捲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這種食品是以薄面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其具體制作方法爲:麪粉和成漿狀,放些許在平鍋底,用文火燒,時時旋轉平鍋,製成薄如蟬翼的春捲皮,然後包餡,捲成約二寸長的長筒狀,兩頭以麪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裏嫩、色香味俱佳。春捲皮一般用麥面,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者。至於餡料則分南北兩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絲等,而江南則多用白菜、肉絲、蝦絲、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

春捲這一食品名稱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該書中曾提到過"薄皮春捲"和"子母春捲"這兩種春捲。到了明清時期,春捲已成爲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的春捲已成爲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現在人們吃春捲已不再侷限於立春日了,平時也經常可以吃到它。但是,春捲在立春日這一天吃起來還是會別有一番滋味的。

咬春和嘗春作爲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原本是立春節慶習俗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現在這種節慶習俗已經淡化了很多,甚至於許多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這一習俗了。現在,人們更多地用吃麪條和餃子代替了吃春盤、春餅、春捲,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故民間廣泛流傳有“迎春餃子打春面”的說法。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